欢迎光临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数字博物馆

牛郎织女传说 国家级

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先秦时期,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传说之一,同《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并称为“四大民间传说”。千百年来,这个优美的传说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对民间的伦理道德和大众的文化心理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 分类:民间文学
  • 地区:和顺县
  • 申报地区:山西省和顺县

  • 批准时间:2008
  • 遗产编号:Ⅰ-36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出于《诗经·小雅·大东》,是对天穹中被银河隔开的商参二星(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艺术想象。这一诗歌意象逐渐为后世民众拟人化,并被赋予了人文象征涵义,转化成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故事。从基本内容和思想倾向看,牛郎织女传说展示了我国农耕文明下男耕女织的社会结构和封建宗法制度下婚姻不自由的社会状况。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得到民众的广泛同情,这成为传说传播和繁衍的动力,也推动了“七夕”乞巧风俗的形成。民众常常把传说中的主人公认定为自己身边的真实人物,把事件发生的地点认定为本地域,由此出现了许多相关的历史遗迹(如庙、洞、牛郎庄等),陕西西安、山东沂源、山西和顺等地都有牛郎织女传说的相关遗址。在现代化进程中,牛郎织女传说的传播逐渐显现出式微的趋势,急需加大保护力度,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传说梗概

      山西和顺县南天池村一带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与全国各地流传的内容类似,同时又有多处情节与细节差异。

      牛郎本姓王,母亲姓青,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因经年放牛,村人习惯称其为牛郎。只因父母早逝,牛郎遭兄嫂冷遇,遂分家与其舅舅生活在一起,每天与老牛相伴。织女下凡到南天池洗浴被牛郎发现后,不能释怀,遂由舅舅青似海施计,盗走织女红裳,经喜鹊仙子撮合,遂成良缘。织女为牛郎生育了一双儿女,并教会邻里乡亲纺织刺绣。天庭发现织女私自下凡婚配,遂派天兵天将捉拿织女。在“八仙”的帮助下,织女躲过一劫。后天庭再次捉拿织女,牛郎得到老牛的帮助。牛郎把老牛埋在遍布他们身影的山坡上后,身披老牛皮,脚穿老牛蹄,一肩担起儿女追赶织女。这时,王母娘娘拔下金簪一划,一道天河将牛郎织女阻挡开来。后来,经观音大士的调停,玉帝和王母娘娘准许牛郎织女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是日,凡间喜鹊为牛郎织女相会搭建鹊桥。据当地人讲,七月初七夜间,在葡萄、瓜果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 非遗数字博物馆: 13903548655
  • 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文华街199号
  • 邮编: 030619
Copyright © 云亭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5009101号-1 版权所有 ©晋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