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数字博物馆

福胜锣鼓 省级

福胜锣鼓是流传于山西省文水县闫家社一带的一种传统打击乐,是宗教文化与农耕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福胜锣鼓融鼓乐和表演于一体,鼓乐节奏明快,表演生动活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历代文水人民智慧的结晶,被誉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2011年列山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分类:传统音乐
  • 地区:吕梁市
  • 批准时间:2011
  • 遗产编号:II-27
历史渊源

福胜锣鼓是流传于文水县闫家社一带的一种打击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时期。当时文水境内有个“小鸭村”,村边常有野兽出没,人们为防止野兽侵袭,就用石块相互敲击,以吓阻野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有节奏、有韵律、具有表演性质的打击乐形式,以后逐渐演变成为喜庆婚嫁场合助兴表演的一种艺术品种。

唐开元七年,在距小鸭村不远、热闹繁华的闫家社村地段兴建了一座寺庙——福胜寺。伴随着寺院的晨钟暮鼓,优美动听的佛教音乐逐渐被村民接纳并喜爱。而小鸭村原生态的民间打击乐也打动了福胜寺的二位僧人——飞云长老和普法大师。他们与当地民间艺人共同探讨和修改,逐渐创作出了一套集梵音与民乐为一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打击乐——福胜锣鼓。

初期福胜锣鼓共分“狗咬狗”“刹朝令”“将军令”“步星斗”四部曲。后汾河改道,将小鸭村分为四村,即闫家社、狄家社、尹家社、裴会,福胜寺在闫家社境内。据史志记载,北宋年间,闫家社人周天庆金榜题名、荣归故里,村民们兴高采烈演奏福胜锣鼓,夹道欢迎。在周天庆的提议下,福胜锣鼓的四部曲被更名为“欢天喜地”“合家团圆”“凯旋而归”“平步青云”,合称“状元过街”。      

明朝时候,福胜锣鼓更是广为流传,西河太守崔云龙为福胜锣鼓题词:“千年鼓韵,独树一帜”。清末年间,文水祭祀祈雨活动处于鼎盛时期,福胜锣鼓与文水鈲子、桥头大鼓等成为当地祭祀锣鼓队伍的主力军,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

  • 非遗数字博物馆: 13903548655
  • 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文华街199号
  • 邮编: 030619
Copyright © 云亭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5009101号-1 版权所有 ©晋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