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起源于何时无从考究,有两种传说:
一说很久以前,村后土堡住着一户膝下无子女的老俩口,养一匹白色雌马,以耕田为生,清贫困苦,无人照应。一日,忽见马厩内亮光闪闪,老人急忙查看,却是母马生下一匹小马,全身发光,遍体通红,甚通人性。养过数月竟能助耕鞑驼。谁知好景不长,忽一日,天空红光一道直射马厩而来,小马腾空而去,老两口悲痛万分,却不料原来小马是天庭贬下凡间的一匹龙驹,前来助民耕耘,了解下界疾苦,便有了开头所述。以后村里祥瑞不断、风调雨顺、村民安居乐业。为了纪念小马给村里带来的吉祥物丰,村民每年元宵节扎马灯庆贺,而后又将马灯改成用竹条扎成的竹马,上街参加“社火”表演,相传至今。
另一说为古代战争期间县府为保障城池安全,在离城五里的一处制高点筑一土堡(土堡即称成堠)了解敌情,五里堠因而得名。据传土堡有军队驻守,驻军有马匹。每逢元宵佳节,驻军骑马与民同乐,“社火”更添光彩。战事消失,驻军撤走,没了马匹,像是少了什么。“社火”当显平淡,于是村民想起用竹条扎成竹马,系挂于人身替代真马跑社火,“社火”又热闹起来,每年如此,沿袭至今。
无论哪种说法,五里堠竹马确确实实是从很久很久以前传下来的,代代相传发展至今,已成为左权县不可或缺的一支文艺队伍,并在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百花园中绽放着绚丽夺目的光彩。
汉代至唐代,竹马舞是儿童游戏,竹马的行制是“竹竿为马、以稍为鞭”。到了宋金时期,竹马舞从儿童游戏演变为民俗社火,直至元明清时期,竹马舞于元代作为一种道具进入戏剧表演中,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改革开放后,规模扩大、阵法增加。
表演时把竹马拴挂于表演者身上,表演者根据剧中人物角色进行化妆并穿上相应的服饰,跨马执鞭,产生正在"骑马"的效果。竹马一般用竹皮或者树枝、荆条等扎起骨架,外面用数层麻纸或白绸布裱糊彩绘后制作而成。表演形式多样化,依据剧情需要,可一马独舞,可两马、三马或多马合舞,骑马人可自持马鞭扬鞭催马,还可表演赶马人手持马鞭与骑马人相配合的舞蹈。
传统乐队中包括了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等。
打击乐器:大堂鼓、小堂鼓,大镲、小镲,锣、小锣,铙、钹。
弦乐器:二胡、板胡、三弦、底胡。
管乐器:唢呐(以中、小唢呐为主),笙、笛子(梆笛,曲笛)
图4 大堂鼓
图5 小堂鼓
图6 唢呐
曲调有鲜明的方言特征,可现编现唱,甚至无特技人员也可跨马取乐。左权的五里堠方阵,有十多种不同的变化。根据表演的人数:有大的、小的,场地没有任何限制,可以在舞台上和广场上表演,也可以在大型的庆祝活动和游行中进行。根据走位有:交叉、扭八字、前后跑、左右跑等,常见的舞蹈形式在不同步伐的基础上伴随着“摇头摇尾”和“摇头晃脑”,起、卧、摆、摆等动作(步伐包括:大小跨步、碎步、云步、跳步等),以及左权小花戏中“三颠步”等舞蹈动作和步法;根据情节的要求,可单马、两匹、三匹、多匹或多匹,也可同时跳舞。骑马的人可以用马鞭抽打马匹,也可以由马夫拿着马鞭和骑马的人一起跳舞。
(一)刘剑
刘剑,男,汉族,生于1943年10月20日。左权县辽阳镇五里堠村人。大专文化程度,中共党员,省级传承人。
刘剑先后在晋中供销社、左权化肥厂、五里堠煤矿、松树坪煤矿、煤炭工业局、煤运公司工作,退休于左权县煤炭运销公司。
他自幼热爱文艺,1958年随父(民间老艺人,竹马传人)学习竹马技艺,1961年协助父亲开始研究、整理、探索竹马表演技艺的改革与发展。在历届村干部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多年的探索,挖掘吸取宝贵技艺,总结整理等多方面的工作,使左权五里堠竹马形成一个较完善、较独特的表演体系,自成一家。尤其是一改原先只是单一的打击乐伴奏,加入了民族管弦乐伴奏,一改原先只是数匹马的小场合表演,发展到舞台表演,多人(竹马)表演。参与大型活动的表演人数可达百人之多,大大提高了竹马在公众中的观赏性。刘剑老师实践的能力很强,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创新竹马动作,为五里堠竹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左权五里堠竹马发展道路上的奠基石!
图7 竹马(左权五里堠)省级传承人刘剑
(二)王存芳
王存芳,女,汉族,生于1972年6月13日。左权县辽阳镇五里堠村人,初中文化程度,县级传承人。师承刘剑、王爱林(父亲)和其它老前辈。
王存芳在本村小学读书,1980年考入左权十里店初中部,初中毕业后务农至今。
王存芳从小热爱竹马,八岁就开始学习竹马技巧。对竹马的特色技艺进行不断的探讨和改进,使其大放异彩,得到了师傅和村民的认可。在老一辈的师传下,她慢慢地体会竹马的表演技艺,领悟到竹马的内在功力、技艺,成为五里堠竹马的领军人物,曾多次参加县友谊演出活动以及县里组织的各项社会活动,受到观众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图8 竹马(左权五里堠)县级传承人王存芳
(三)席三英
席三英,女,汉族,生于1968年6月20日。左权县辽阳镇五里堠村人,初中文化程度。县级传承人。师承刘剑、席金小(父亲)。
席三英在本村小学读书,1981年考入左权十里店学校初中部,初中毕业后务农至今。
席三英在她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对竹马产生了热情。八岁开始跟父亲学习跑竹马,随着年岁的增长,她对竹马独特技艺有了深刻的认识,逐渐成立主力队员。多次(每年)参加县春节大游行,并到邻县武乡、榆社参加活动。还经常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经过多年的实践,席三英与前辈和师傅们共同对竹马的传统技艺进行改进和探索,使这一古老的演艺技艺有了更一步的提高。
图9 竹马(左权五里堠)县级传承人席三英
(四)杨树伟
杨树伟,男,汉族,生于1962年6月19日。左权县辽阳镇五里堠村人,高中文化程度,县级传承人。在左权县桃花源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任董事长一职。
杨树伟从小就喜欢跑竹马,深受竹马文化的熏陶,多年来较系统地挖掘、整理了左权五里堠竹马的表演技艺,并将左权小花戏的一些表演艺术融入竹马表演中,使竹马在道具、唱腔、眼、手、身、腿法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表演形式。在每年的元宵节和春节文艺大游行中得到公众的认可和好评。近年来,为了配合春节游行,曾编排了大型竹马群表演,节目有“夫妻观灯”、“喜庆丰收”、“万马奔腾”等。喜爱、参与竹马表演的人数逐年增加,每年春节游行可组织近百人参加。
竹马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群体性文化活动,杨树伟在30年的活动中投入巨大精力资金、参与组织策划使这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扬,组织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独具特色的县级文化现象,成为左权非遗文化项目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竹马文化人才,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群众基础,为竹马文化传承发展培养后备力量。他个人经过多年的探讨、整理等使五里堠竹马形成一个较完整、较独特的表演体系,尤其是将竹马原单一的鼓乐伴奏,加入了器乐伴奏,将原先只是数匹马的小场合表演,发展到了舞台表演,参与活动的人数达百余人之多,大大提高了竹马的艺术性、观赏性,在观众中留下了较深刻的影响。
图10 竹马(左权五里堠)县级传承人杨树伟
经过传承人们的努力,竹马舞形成了较为完善、较为独特的表演体系,已经走进了小学课堂,为左权县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贡献。
2013年参加左权县艺术展演中心非遗展演活动;
2014年参加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
2016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演出;
2018年参加晋中市民间艺术活动;
2018年8月份参加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2019年左权民歌汇等。
郭珺
感谢竹马(左权五里堠)省级传承人刘剑老师接受访谈,并提供文字等资料;感谢左权非遗办原丽辉提供图片、视频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