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传承人王锁林表示:自己所表演的皮影戏来源于陕西,从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陕西皮影戏的渊源。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汉武帝李夫人),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而鼎盛期为唐代,皮影造型优美,表演技术妇熟。以后的宋、元、明、清 均有皮影表演。由此可知,山西常丰村皮影戏与陕西皮影戏一脉相承。由于时代的发展与年代的更迭,各自发展出了不同的面貌,更加贴近各地的文化特色与地域特色。

图1 皮影
清徐皮影戏可追溯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县志记载,当时的皮影戏团体有四五个。清徐县的皮影戏源自陕西,最初为秦腔(称碗儿腔),活动兴起于民国初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清徐皮影戏在传承中渐渐流失,如今清徐县演出皮影戏的艺术团仅剩常丰王氏一家,且表演艺术家年龄均在六七十岁。常丰皮影艺术活动据传最早出现在1789年。当时,常丰皮影最早的艺人是王志明的老爷爷,因为他喜欢娱乐活动,又看过一些皮影表演,就萌生了自己制作皮影的想法。之后,反复试验,制作的方法渐渐成熟起来,用剪刀剪出纸样,将纸样上的图案熏在牛皮上,再用刀将人物图案刻出来,然后将胳膊腿再弄成自己活动的,这样皮影就成型了。皮影弄好后,用油灯照着,配上操作者的唱与说,在一米多宽的白布后面就可以表演了。这样趣味性的活动,每场演出都引来很多观众观看,那时候,王志明的老爷爷到处演出。到王志明爷爷时期,常丰皮影开始逐渐步入正规,演出中还加入了不同元素。皮影艺术活动代代相传,到第四代传人王志明、王月枝时,将皮影人物的头部做成可以逐渐更换的,人物的造型也因此多了起来,制作起来又省时,又省钱,方便用箱子装,而且还有了彩色皮影。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特别是有了电以后,皮影戏又在灯光音响和幕布上做了相应的改革和发展。
而且在民众中还有个习俗,即每逢天旱或发生其他农业灾害时,要请皮影戏演出谢神,进行祭祀活动,求神灵保佑,以解灾情,还有修缮寺庙、续家谱、祝寿时,也要请皮影戏演出助兴。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常丰王家,从第一代传人王志明到第二代的王月枝再到如今的第三代王锁林。常丰村的皮影戏正是在这样的艰难跋涉中,在清徐县留下的唯一 一脉,这一脉也正是当时最为闻名的常丰村第一代艺人王志明及其传人的皮影戏。它的存在经过酷爱皮影戏艺术的老艺人王志明和第二代传人王月枝师徒经过艰苦的努力,不断革新,度过了新文化思潮的冲击,传承到现在的继承人王锁林之手。

图2 演示
皮影戏按照表演程式可以划分成文场和武场两种。文场重于抒情,武场重于战争、比武等场面的刻画。由于塑造的情景存在差异,所以选择的伴奏音乐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清徐“皮影”戏的音乐伴奏,大部分采用的是传统的“月调”和“碗碗腔”曲调。“皮影”戏班的人员组合也有“紧七慢八九消闲”之说,意味7人紧张,8人即可,9人消闲。文场3人,呼胡1人,长把子1人,二胡或板胡1人,武场2到3人,鼓板、马锣、哑铃、幕后耍杆子的(弄皮影、唱、念白者)1人,帮亮子(递送皮影者)1人。解放后,皮影戏班为增加皮影戏的艺术魅力和演出效果,增加女演员帮唱或念白。“皮影的剧目在传承中渐渐流失,从最初的100多个到现在40多个,《金镯玉环记》、《回龙转》、《薛仁贵征东》、《蓝衫记》、《董家桥》等。”王锁林把自己所掌握的剧目,都仔仔细细地记在小本子上。
1.制作工艺
(1)材料
常丰村皮影的制作材料分传统材料和现代材料。传统材料主要有:牛皮、着色颜料(红黄蓝绿白黑的石料)、清油。现在材料选薄而透明、质硬有弹性的塑料板。塑料影具材料的制作是第三代艺人王锁林改革创新的新材料,他采用塑料板制作影具,优点是省时省钱,缺点是时间长久塑料板失效,容易造成破损。

图3 雕刀
2.制作流程
王锁林老人介绍“皮影人物形体分:头、臂(大臂小臂)、手、上身、臀部、腿部、脚八节组成。皮影人物的面部可根据需要制成折叠式,因为皮影人物的头部是侧面的造型,一般的高度为1寸至8寸,宽约1.5寸”。
(1)选皮、制皮、画稿、过稿
皮影的制作程序,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接合成等八道工序,再加上手工雕刻3000余刀,皮影的制作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奇妙的过程。常丰村皮影选用小公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把选好的牛皮放在凉水里浸泡两三天后,用刀刮薄,每刮一次再用清水浸泡,直到第四次薄至透亮为止。然后将牛皮分解成块,用湿布包裹,加油汁推按,解除皮质的收缩性,使之平展光滑。再根据画稿描绘图样,开始镂刻。
(2)雕刻
镂刻是最难的工序,刀具有数十种,分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口刀、圆口刀、三角刀、花口刀等,使用方法也格外讲究。平直的线条用平口刀的刀尖扎、推,曲折多变的花纹用斜口刀刻、裁,圆形花纹则需要用圆口刀去凿。在采访时,王锁林老人也拿出自己制作的工具展示,数十把刻刀及蜡版,都是自己在不断地摸索中根据工艺专门的工具,陪伴了老人几十年的时间。
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但它的制作难度却极高。一个皮影的制作要包括制皮,过稿,雕镂和上色等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前功尽弃的可能性。
图4 皮影
(3)成品保存
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弱点。常丰皮影艺术借鉴了绘画、剪纸、戏曲、音乐、雕刻等艺术,成为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品。
除了繁杂的制作工艺外,常丰村皮影戏通俗易懂,趣味盎然,在演出中融入了祁太秧歌,山西民歌等民间小曲小调,极受观众欢迎。在人物造型方面,这种美术造型也只能是运用正侧面这种角度才能最为典型地表现出戏剧艺术造型。由于皮影戏只宜表现高、长度的空间,因而与剪纸的表现方法有相似之处。人物的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与戏剧上的脸谱、服装的程式是相通的。皮影戏的装饰性,尤其是夸张手法极强,在布景方面,有着殿阁、楼台、庭院、山水、树石等;道具中,有桌、椅、车、剑、戟、刀枪等,造型颇为概括洗练。
总的来说,皮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两种艺术成分相结合的产物,包括美术造型艺术和戏剧艺术;
二,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和谐统一,分别在皮影雕刻和内容创作上体现出来。
王锁林,男,1957年12月生,2014年列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王锁林自幼喜爱皮影艺术,从小学习皮影的雕刻制作和表演技巧。几十年来,一边演出一边收集整体传统皮影戏剧本,同时还摸索出用塑料板雕刻皮影的方法,使皮影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又向前迈进一步。

图5 王锁林
1.2010年常丰皮影剧团被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2011年常丰皮影戏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2014年6月,授予王锁林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4.2016年1月,王锁林被评为醋都 “才艺之星”。
5.2016年6月今年被山西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常丰村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五定为“皮影节”。
·2016年1月,常丰皮影戏进行了复拍和录制。代表性传承人王锁林老先生精心组织老艺人业余时间进行排练。复拍录制了传统皮影剧目《抬铁棍》和《桃花计》,并制成专题片。
·2016年11月27日,华讯网校园小记者户外采风活动走进太原市清徐县柳杜乡常丰村皮影剧团。
·2017年5月 23日,清徐常丰皮影团在清徐县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
·2018年4月10日,清徐长丰皮影戏走进清徐县柳杜小学课堂。


李 扬
争奇斗艳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彩图版):皮影戏 闻婷, 沈丽颖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出版日期:2014-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