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数字博物馆

皮影戏 省级

根据传承人王锁林表示:自己所表演的皮影戏来源于陕西,从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陕西皮影戏的渊源。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汉武帝李夫人)
  • 分类:传统戏剧
  • 地区:山西省
  • 申报地区:山西

  • 批准时间:2016
  • 遗产编号:Ⅳ-11
清徐皮影戏可追溯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县志记载,当时的皮影戏团体有四五个。清徐县的皮影戏源自陕西,最初为秦腔(称碗儿腔),活动兴起于民国初年。
历史渊源

根据传承人王锁林表示:自己所表演的皮影戏来源于陕西,从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陕西皮影戏的渊源。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汉武帝李夫人),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而鼎盛期为唐代,皮影造型优美,表演技术妇熟。以后的宋、元、明、清 均有皮影表演。由此可知,山西常丰村皮影戏与陕西皮影戏一脉相承。由于时代的发展与年代的更迭,各自发展出了不同的面貌,更加贴近各地的文化特色与地域特色。


图1  皮影

清徐皮影戏可追溯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县志记载,当时的皮影戏团体有四五个。清徐县的皮影戏源自陕西,最初为秦腔(称碗儿腔),活动兴起于民国初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清徐皮影戏在传承中渐渐流失,如今清徐县演出皮影戏的艺术团仅剩常丰王氏一家,且表演艺术家年龄均在六七十岁。常丰皮影艺术活动据传最早出现在1789年。当时,常丰皮影最早的艺人是王志明的老爷爷,因为他喜欢娱乐活动,又看过一些皮影表演,就萌生了自己制作皮影的想法。之后,反复试验,制作的方法渐渐成熟起来,用剪刀剪出纸样,将纸样上的图案熏在牛皮上,再用刀将人物图案刻出来,然后将胳膊腿再弄成自己活动的,这样皮影就成型了。皮影弄好后,用油灯照着,配上操作者的唱与说,在一米多宽的白布后面就可以表演了。这样趣味性的活动,每场演出都引来很多观众观看,那时候,王志明的老爷爷到处演出。到王志明爷爷时期,常丰皮影开始逐渐步入正规,演出中还加入了不同元素。皮影艺术活动代代相传,到第四代传人王志明、王月枝时,将皮影人物的头部做成可以逐渐更换的,人物的造型也因此多了起来,制作起来又省时,又省钱,方便用箱子装,而且还有了彩色皮影。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特别是有了电以后,皮影戏又在灯光音响和幕布上做了相应的改革和发展。

而且在民众中还有个习俗,即每逢天旱或发生其他农业灾害时,要请皮影戏演出谢神,进行祭祀活动,求神灵保佑,以解灾情,还有修缮寺庙、续家谱、祝寿时,也要请皮影戏演出助兴。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 非遗数字博物馆: 13903548655
  • 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文华街199号
  • 邮编: 030619
Copyright © 云亭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5009101号-1 版权所有 ©晋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