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西村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吕梁山系子夏山边,太原盆地西缘。早在夏代奴隶社会时期,文水的耕作上升到主导地位,从出土的彩陶和灰陶可鉴,这里布满了“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遗迹。夏商时期,这里树木繁茂,森林密布,野兽众多,经常出入于居民地占,骚扰人畜。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诸多麻烦和危险。当时人们用骨、木、石等器具相击发声,予以驱赶野兽进行自我保护,久而久之,人们由乱击变成有规律的点击并把拍打节奏给予分类、定型,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铜器出现以后,人们以锣铙代之,流传至今的“嘡咣咣”乐谱就是“马西铙”的雏形。“嘡”是打锣发出的声音,“咣”是拍“铙”发出的声音,一锣一铙有节奏拍打演奏,形成“嘡咣咣”这一表演形式。“嘡咣咣”起源于祈雨,祈雨祭祀最初于夏商,形成于春秋、汉,到唐、元已成为一项完整的并承载着当时社会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祭祀形式,后被封建统治者定之谓“国之重事”。因此,祈雨祭祀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古代特有的一项文化活动内容,称之为“祭祀文化”。山西中部地处黄河中游,汹涌澎湃的黄河是华夏文明、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文水自古是农业大县,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夏代耕作就是当地的主导。这块古老的黄土地是我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在这里我们的先人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一农耕生活。俗语称“民以食为天”丰衣足食是几千年来黎民百姓心中祈求的最大愿望,然而要足食就得风调雨顺,在靠天吃饭的古代,祈雨祭祀神灵自然就成了先祖祈求过美好生活、追求国泰民安的一种祭祀形式。
马西铙在文革期间曾一度萎缩,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当代传承人李富等人的不懈努力下,“马西铙”艺术枯枝新芽,生机盎然。特别是近年来,马西村委在县文化局的指导下,组建了“马西铙艺术团”,“马西铙”也被列入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4年5月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在全县境内活跃着一批较为成熟较有成就的民间艺术家群体,形成了以马西村为中心,辐射河西、穆家寨、马东村等城乡村寨,且各自独立的不同流派和不同风格。
清朝末年,马西村的两个表演能手刑毓芬和钮居功,多次参加集会表演,观摩、总结其他鼓乐队的演技、特点后,感到了“马西铙”在乐器质量上和使用动作上的不足,根据多年表演经验,结合周边村镇鼓乐队的一些做法,重新对“马西铙”进行了系统的改编,同时对乐器的质和量提出了要求,规范了标准,在敲击方法上一改原先由表演者任意发挥的模式,统一采用“擦击”、“错击”、“挽抹”、“磨击”、“敲击”“刮击”、“半击”、“边击”、“点击”等各种技巧性动作,有机地和表演动作,表演阵图结合,融汇于表演内容。改编后的马西铙动作整齐,形声并茂,把所反映的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乐器的配置上去掉了原先大小不一,重量不等,音色不齐的乐器,根据自己的要求,特去临县定做了标准的乐器,给“马西铙”增添了新的活力。此期间,文水迎祀“麻衣仙姑”(诞生于文水桑村的一位雨神)仪式十分隆重,由县令亲自主持,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史无前例。马西铙作为十八家迎祀队伍的主力军,技压群雄,大出风头。马西铙在文水一带名噪一时。
“马西铙”在演奏时,十分注重拍击技巧,增加了表现力。弓步、马步、旋转、侧身、蹦跳等动作穿插使用,各种阵图交替变换,充分表达了“马西铙”丰富的意蕴和深刻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迫切起来。现在“锣鼓热”在文水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再次兴起,村村闹锣鼓的传统习俗又盛行了起来,各村群众自筹资金,购置乐器蔚然成风,这给文水锣鼓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马西铙不仅整理出乐章,而且组建了队伍,深化了培训,注入了资金,购置了设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西小学依托着村里传承千古的鼓乐资源,将传承民间文化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马西铙这一古老鼓乐不再是那些老艺人满面风霜的面孔,而是一群充满朝气,生龙活虎的童子军,也为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相信马西铙不再是马西的闺秀,能很快走出吕梁,面向全国,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图1 马西铙的传承谱系
1.乐器及乐队配置:
“铙”实质是一种大镲,是“马西铙”的主奏乐器。它镲碗小、镲沿大,演奏时两镲相击,发音清脆,扩散面广。除“铙”镲以外还有大钹、小钹和一面大鼓组成。在演奏时,时合时分,节奏明快,个性鲜明,合时豪壮奔放,热烈庄重;分时蜻蜓点水,悦耳动听。
2.敲击方法:
敲击方法的变化,是“马西铙”的一大特色。敲击者采用“擦击”、“错击”、“挽抹”、“磨击”、“敲击”、“刮击”、“半击”、“边击”、“点击”等各种技巧,敲打出多种不同的音色。把“马西铙”所反映的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
3.演奏姿势:
铙、大钹、小钹三种种乐器,在演奏时,形态各异,动作整齐、弓步、马步、旋转、侧身,蹦跳等动作经常穿插使用。
4.队伍变换:
“马西铙”在演奏时有多种队形变化,俗称“阵”。最常用于表现的有“方阵”、“圆阵”、“群花阵”、“四角阵”、“菱形阵”、“八字阵”、“水波阵”等。
5.乐器:
马西铙使用的乐器有:铙镲、大钹、小钹、大鼓。
图31 铙
“铙”:铙又称钲,执钟,是原中国古代的青铜打击乐器 之一,最初用来为军中传播号令,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其是铜质圆形的乐器,常和钹配合演奏。马西铙中的铙由铜锻制,俗称“铙儿”。其特制要求:铙面直径约35公分,重约4市斤,铙碗头光秃,碗顶下方特制凹钩,栓环式绳制中。其声响效果:具有清晰,扩散的音响特点。
图32 大钹
“大钹”:俗称“钹儿”,铜锻制而成,钹面直径约31公分,重量为4.5市斤左右,钹碗较大,钹沿较窄,栓环式绳制中。其声响效果:具有雄壮、强大的音响特点。
图33 小钹
“小钹”:铜锻制而成,钹面直径一般在15-20公分,重约1.5市斤左右,碗通中,钹沿小。声响效果:清脆、悦耳。镟:铜锻制而成,形似小锣,直径在20公分左右,重约1斤。声响效果:清脆、动听。
图34 大鼓
“大鼓”:俗称“乾坤鼓”,鼓面直径1.2米,声响效果:深沉、震撼、威武、浑厚。
图35 马西铙的基本动作
图36 马西铙的表演姿态与服饰
“马西铙”在演奏时,十分注重拍击技巧,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弓步、马步、旋转、侧身、蹦跳等动作穿插使用,各种阵图交替变换,充分表达了“马西铙”丰富的意蕴和深刻的内涵。
1.鼓谱独特、构思精妙:
“马西铙”是多种乐器混声合奏,由于各种乐器音质音响和力度的变化产生共鸣,把自然界雷、电、风、雨等自然现象用不同的音色表现了出来。演奏中节拍也各有特色,通过多种相击技巧,利用不同的节拍节奏把黄土高原蓬勃的景致、劳动人民喜庆丰收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气氛烘托得栩栩如生,使人听后回味无穷。
2.敲击方法:
拍击技巧丰富多彩。“马西铙”的拍击技巧丰富,表演姿势多采,在演奏中“擦击”、“错击”、“挽抹”、“弓步”、“马步”、“剪步”等姿势穿插亮相,其中“怀中包月”、“丹凤朝阳”等表演技巧更是独树一帜。
3.演奏方式:
表演阵形美观大方。“马西铙”在表演过程中,随章节内容的发展而布阵组画,“方阵”、“圆阵”、“梅花阵”、“八字阵”、“四角阵”等交替使用,静动互为铺垫,变化相互衬托,紧扣乐章主题,美观赏目。
4.乐器及乐队配置:
乐器讲究、配置合理。“马西铙”主要乐器有五种,各种乐器的配置是经过漫长岁月考验见证,经过多少代艺人的斟酌而选定。其中“铙”铜锻制而成,其声响效果清新明亮,扩散效果好:“大钹”铜锻制而成,其声响效果雄壮效果好;“小钹”铜锻制而成,其声响效果清脆悦耳;“旋”铜锻制而成,形如小锣,其声响效果清脆动听;“大鼓”也称乾坤鼓,皮革蒙木而成,其声响效果深沉、威武、深厚。这套乐器配置合理,制作精巧、配音精妙、演奏时产生的音响效果真正表现出作品赋予的内涵。
李富:男,1952出身,中师学历,现为马西小学在职教师,受父亲李成技的影响,并受亲自指点传授,从小就酷爱民间艺术,对本村铙更是迷恋无度,好敲上瘾,1969年中学毕业后,积极投身于文化教育事业,吹、拉、弹、敲无不精通,1982年兼文水县马西乡文化站站长,在任期间,对“马西铙”进行进一步的收集和整理,对马西铙的传承挖掘抢救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每逢节假日都要亲自把鼓,组织爱好者做演奏活动,从2000年到现在,利用任教期间,组建小学生马西铙队伍,多次进城表演,使马西铙后继有人,发扬光大,现兼任马西铙表演艺术团指导。
张建业,男,1967年出身,高中学历,现任马西村村委副主任从幼热爱文 体活动,中、小学期间,多次参加文艺表演,任职后对发展“马西铙”这一事业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活动,勤钻细研,带领广大爱好者经常活动,特别是对本村的文体事业,倾注大量心血,多次组织村民开展象棋,乒乓球,锣鼓比赛,现任马西铙表演艺术团团长。
韩庆和,男,1959年出身,高中学历,现任马西村村委付主任,父亲曾是马西村文艺界的骨干,武场打击乐出众,从小热爱文体活动,曾代表马西参加多次文娱比赛,任职后,积极支持“马西铙”的活动工作,钻研铙的表演研究,其兄弟都是铙的爱好者,是名副其实的马西铙的继承者。
翟振声,男,1952年出身,初中学历,现任马西村两委办主任,从小热爱文体事业,对铙的表演情有独钟,特别是近几年,全身心地投入马西铙的开发事业,对“马西铙”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和庆元,男,1950年出身,大专学历,退休前任马西小学校长,在任期间,
积极支持本村文娱活动,特别对“铙”队新人的培养起了积极作用,他利用课间活动,第二课堂组织学校铙的表演队,聘请专人进行教学指导,成绩突出,学校的“马西铙”表演队多次参加县级文化活动载誉而归。他对“马西铙”的挖掘和资料的整理积极工作,对“马西铙”的发展作出较大贡献。
1.2021年文水县“三晋乐万家”鼓王争霸赛中获得银奖
2.2011年文水县“兴文杯”中获得优秀奖
3.2005年文水县春节文化活动中获得“优秀节目奖”
图43 2021年文水县“三晋乐万家”鼓王争霸赛银奖
图44 2011年“兴文杯”优秀奖
图45 2005年春节文化活动“优秀节目奖”
1.2014年,文水县马西铙被评为“山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2016年为马西乡中学编制的马西铙教材
3.2018.6.11文水县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座谈会
4.2019年“二青会”火炬接力
5.2021年参加文水县举办“文化三晋乐万家”鼓王争霸赛
图46 2018.6.11文水县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座谈会
图47 “二青会”火炬接力
图48 参加锣鼓比赛
图49 为马西乡中学编制的马西铙教材
图50 参加文水县举办“文化三晋乐万家”鼓王争霸赛
图51 2014年,文水县马西铙被评为“山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52 采访非遗传承人李富老师
图1 马西铙领头人李富老师.
图2 上世纪九十年代马西铙展演.
图3 上世纪九十年代马西铙展演 (2).
图4 李富老师在演出.
图5 李富老师在演出 (2).
图6 李富老师在演出 (3).
图7 李富老师在演出 (4).
图8 李富老师排练马西铙
图9 李富老师在广场排练展演
图10 李富老师为队员做示范.
图11 马西铙庆祝新店开业.
图12 李富、田建明两位非遗传承人一齐演奏
图13 马西铙文艺展演队.
图14 马西铙文艺展演队参加演出.
图15 马西铙文艺展演队参加演出 (2).
图16 马西铙的表演姿态.
图17 马西铙的专用教材.
图18 马西铙进幼儿园展演.
图19马西铙进小学展演.
图20 晋中学院学生采访马西铙传承人李富老师.
图21 三晋乐万家鼓王争霸赛银奖.
图22 兴文杯优秀奖
段毅强
[1]温幸,薛麦喜,毋小红.山西民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2]樊俊.文水锣鼓集成[M].山西省文水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3年
[3]徐步成.文水锣鼓[M].1983年
[4]李广生.文水县文化志[M].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
[5]白占全.文水县接麻衣仙姑祈雨调查[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8,01:12-17
[6]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
[7]盛伟.中国传统风俗文化与象征[J].东岳论丛,2007,06:127-131
[8]乌丙安.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0,(03):39-53
[9]武济文.文水鈲子[M].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14年
[10]田彩凤.山西民间舞蹈[M].三晋出版社,2010年
[11]李培信.文水县志 [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12]山西通志:第 5 册.卷二一“贡举谱八”[Z].上海:中华书局,1990.
新闻报道参考:
[1]杨静.山西特色民间音乐守护者:传承音符里的非遗文化.中国新闻网.2022.2.25
[2]文水马西铙.吕梁特产网.文水县民俗文化
[3]王豪 梁琴琴.锣鼓震天响 群雄争鼓王—— 文水县举办2021年“文化三晋乐万家”鼓王争霸赛.文水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