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群锣是流传在女皇武则天故里南徐村的民间文化艺术,相传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的起源和武则天有关,故称武皇群锣。民间传说,武则天当了皇后荣归故里期间,武则天和丈夫唐高宗回到南徐村,全村父老自然十分高兴。尤其是每逢听到皇帝皇后出入的鸣鼓开道声,心里更有说不出的喜悦,大家为村里出了武则天这个皇后而骄傲,为听到皇帝的开道锣声而荣幸,一致认为响亮的锣声就是吉祥的福音,是村里永享太平的象征。从此南徐村里传统的混秧歌乐器中增添了筛锣、马锣等民乐。武则天这次回归,免去了文水全县人民的税赋,决定了不用文水今后出兵。尤其对家乡南徐村更给了特殊照顾:一是国库出资给全村的贫苦人家购买土地和耕牛,实现了全村家家有其田有耕牛;二是从她个人的支配款中拿出部分银两救济村上的残疾人和患病者。武则天勤政爱民热爱家乡的举动,深深打动了全村的男女父老。大家便用各种形式感谢武后的大恩大德。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家家购置的铜锣,男女成群结队手敲铜锣口念经,走入祠堂,进入寺院为武则天祷告,祝福接寿。后来武则天当了皇帝,据说南徐人还敲着锣打着鼓到长安参加了庆典活动,并受到女皇的接见。打那以后,人们对乐器中的各种锣都产生了兴趣,有了特殊的感情,也逐步形成了南徐村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同时人民一直不忘历史,把这种艺术和武则天紧紧连在—起,将村上的大小锣统称“武皇群锣”。
上述故事真假,如今已无法考究。但是南徐出了武则天这个皇帝是事实,南徐有群锣艺术也是事实,这两点是其他村里无法相比的。
武皇群锣是分散的自发的民间艺术,到了明朝弘治年间,村上出了两个有本事的锣鼓艺人,一个叫马锣六儿,一个叫一枝花有儿。他们将南徐的铜锣进行了整合,明确了全村有云锣、筛锣、马锣、京锣、武锣、手锣、小锣等七个类别,以村组织起了专门的队伍,同时配上了大鼓、大钗、小鼓、小钗以及旋子等民乐。编制了乐谱主要有《喜庆回归》、《鸣锣感恩》、《祝福接寿》、《乐享太平》及《六子真言》和《七字经》等表演说唱词。
在漫长的岁月里,南徐因出了武则天而骄傲,大家一直不忘武则天的恩惠,一直把响亮的锣声作为吉祥的福音、太平喜庆的象征,昔日武皇故里人称“爬脖子槐树南徐村”村上有一老槐,千年之物,根出地面,盘踞如龙,树身弯曲低头,形如一面大锣,多少年代村里都把它当作最大的吉祥物,天赐的喜庆龙槐锣。村里的铜锣围绕龙槐代代相传。民国之前,武皇群锣一直处于兴旺时期。之后由于战乱,破除迷信及文化大革命等影响,武皇群锣停止了专门演奏。以混秧歌,秧歌剧团等形式活动在民间。
武皇群锣,源远流长,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相传它产生于唐朝显庆年间人们为了表达喜悦之情,家家户户购置铜锣,以鸣锣开道的形式欢迎皇后回故里。武则天回来之后又给村里办了许多好事,全村人都很感激,为了报答武则天的大恩大德,当时村里的男女老少每天成群结队敲上锣鼓到寿宅寺念经祷告为武则天接寿、祝天下太平。武则天当了女皇之后,南徐群锣还进京参加过女皇登基庆典,受到女皇的接见与夸奖。南徐人为出了武则天而骄傲,世世代代不忘女皇勤政爱民、热爱家乡的功德。
武皇群锣在文水一直很有名气,尽管名声在外,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很好地活跃起来,长久以来处在萧条低迷的境地。昔日,南徐村群锣很有名,新中国成立前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文水有三大名乐曲曲,群锣、大鼓、刮子(岳村鈲子)”,群锣就是武皇群锣。解放后,由于受破除迷信和极左思想的影响,使其遭受毁灭性打击,乐器锐减,曲谱流失。艺人青黄不接,被迫停止了活动。目前在全县境内很少有武皇群锣的演出痕迹,除过年、春节一些爱好者出来敲打活动一下外,基本处于休息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的出现,大众欣赏水平初步提高,古老的武皇群锣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绝大多数人谋生改行不积极参与,加之资金匮乏致使武皇群锣的发展举步艰难。总结其原因一是老艺人渐趋故亡消失,二是演奏曲谱不全,需挖掘整理完善,三是资金缺乏,四是一些人传统艺术观念淡薄,加之缺乏严格的管理人员和制度,以往的乐器丢失严重。
对武皇群锣的挖掘整理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是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弘扬和发展民间艺术的重要课题。南徐是武则天的故里,这里的人们历来崇尚文化,热爱艺术,历史上曾出现过米贵安等许多民间艺人和乐器高手,如今也有不少热爱群锣艺术的后起之秀如米顺安、米金刚、刘专宽等。还涌现出像任永忠等一批人热爱武皇群锣的积极分子,他们不畏艰难,努力奔波奉献,一边还聘请专业文艺人才整理完善演奏曲谱,一边积极培训村里的群锣演奏队伍,决心让武皇群锣焕发青春,再放光芒。
传承人方面,在80年代前,武皇群锣的演奏大多没有固定的职业班社,是自发组织的农民团体,队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对武皇群锣的文化渊源、民俗知识等知之甚少,技艺上接受的是上一辈武皇群锣艺人的口传心授,没有受过正规的乐理知识和民俗文化的教育。表演一结束,就又各自回到了自己的生产生活中。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武皇群锣的民间艺人有所变化,例如现在的武皇群锣传承人任永忠,他整理古乐谱,组建表演团队,还到附近的中小学进行武皇群锣的民俗及演奏知识的宣讲教育。
1994年,南徐人民响应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时任城关镇文化站长武占海提议,以闫明儿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组织成立了“文水县南徐武皇群锣艺术团”,聘请文水音乐界知名人士李如张、侯德明对此进行了挖掘、整理。2013年又以任永忠为代表的传承人,重组“武皇群锣艺术团”,再聘音乐专家李如张为艺术指导,编创、补充、加工、完善了“武皇群锣”曲谱,并培训指导排练,使“武皇群锣”这一独特的表演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
图1 武皇群锣艺术团
“武皇群锣艺术团”的成立也使得武皇群锣的传承也更加专业性,这批武皇群锣艺人对武皇群锣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近年来主要传承人任永忠身患脑梗病痛折磨,这种脑部病情是有可能会影响到语言障碍功能以及四肢活动障碍等等表现,无法进行口传相授,导致武皇群锣艺术团停滞不前。
图2 武皇群锣艺术团
传承工作方面,从 1980 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已经开始全面展开对武皇群锣的挖掘、抢救。近些年来,文水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武皇群锣的保护工作进一步加深,在挖掘武皇群锣历史文化、整理乐谱、提高艺人待遇及地位,精选与培训学员等方面都做了较为具体细致的工作为了更多更好地传承武皇群锣,政府还将武皇群锣作为乡土非遗之一推广到了各个中小学校,在本地学生中进行传统的艺术教育。近年来,政府采用组织筹资、村委自筹资金、个人捐资的方式进行抢救筹款,用于武皇群锣的抢救与保护。武皇群锣已被列入吕梁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2017年入选山西省级非遗名录。
图3 南徐武皇庙
武皇群锣,是一种多人参与的民间乐器艺术。最少不下40人,最多百人以上,演奏时阵容整齐、布局合理,以锣为主,鼓钗搭配,以70余面大小铜锣编组列队,又与十多件大、小鼓和大、小钗融为一体,以唐朝风韵为主线,每个演奏曲目都设计不同节奏,不同敲击方法,不同表现形式,并编创有专门的伴奏音乐。演奏时大鼓引领,云锣打头,筛锣开道,其余乐器击打伴舞,用鼓声、呐喊声,配音乐、舞蹈表现动作,根据不同曲目表达不同的情绪,从而宣泄人们最热烈、最豪迈、最率真丰富的人类情感,以古朴优美的艺术魅力,表达喜迎亲人的快乐景象,以美丽的服装和动听的说唱,讴歌太平盛世,生动形象地诠释着劳动人民最热烈,最真实的人间情感。
图12 武皇群锣演出场景
武皇群锣演奏的主要乐器由京锣、武锣、筛锣、马锣、云锣、手锣、璇子、大鼓、小鼓、大钗、小钗、唢呐、低音号等组成。这套乐器的配制,是马西艺人在多少年的实践中独创而编排,制作精巧,配音精妙,演奏时发出的音响效果赋予了丰富独特的内涵,给人无穷想象,心旷神怡。
图13 武皇群锣广场表演
近些年来,武皇群锣的演奏技法不断推陈出新,群锣艺人在原有的演奏基础上将锣鼓与舞蹈动作结合,增加了观赏性。演员表演时做到活腕松膀,左右摆动胯部,双腿自然分开,膝关节要松弛,身体要随节奏上下起伏舞动,这样的演奏极富有观赏性,节奏也易掌握。其表演形式有列队行进表演、广场表演和舞台表演三种。列队行进多为配合正月的社火表演活动,在行进过程中进行演奏,锣鼓队走在旱船、秧歌、舞龙,高跷、舞狮等社火群的前面渲染气氛。广场表演在20世纪80年代后形成,多出现在大型庆典、迎宾和比赛活动中,乐队规模大,多者可达上百人,演出时由表演者列出各种阵形进行表演。舞台表演形式是经过艺术加工后搬到舞台上的表演,是近年来为了参加一些比赛或者展演活动发展起来的。
图14 武皇群锣舞台表演
图15 武皇群锣列队行进表演
武皇群锣历史悠久,演技独特,传奇神秘,豪放简朴。它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其风格豪放雄壮、粗犷奔放、古朴厚重、意味深长。其独特的演奏方式和奇妙的乐舞组合形成,种古老文化呈现出了较高的独特价值。武皇群锣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器乐的配置和击奏方法上,一边击奏,一边还有舞蹈动作,武皇群锣的曲牌结构复杂多样,出现单拍子,复拍子又表现出混合拍子。
1.历史价值:“武皇群锣”的历史渊源悠久,它是劳动的,是黄土文化发展的缩影,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武则天紧紧在一起,这一民间艺术对研究文水当时的民俗,民生及丰满武则天的形象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艺术价值:“武皇群锣”其特有的乐队组合,乐器配制和演奏方式以及乐舞结合的形式,更使“武皇群锣”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3.社会价值:“武皇群锣”之所以延续至今,长盛不衰,是因为它与民间习俗,人民心里揉合在一起,渗透在文化当中,展现在生活当中,它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对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图16 武皇群锣演出
图17 武皇群锣演出
任永忠,男,1949年出生,1973年初中毕业,卫生所赤脚医生,在当赤脚医生时是一名团员,是团宣传委员,热爱文艺宣传,创办村民俱乐部、宣传部。
1994年7月9日参与成立了“文水县南徐武皇群锣艺术团”,2013年重组“武皇群锣艺术团”并自己出资8万多元,为艺术团购买服装80多套,乐器80多套,培训学员100余人,为挖掘古老文化,培养人才,传承武皇群锣艺术作出了重要
贡献。
图18传承人任永忠
图19 传承人任永忠教学员打鼓
图20 武皇群锣演出照
1.武皇群锣已被列入吕梁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2017年入选山西省级非遗名录
2.2013年文水县武皇群锣艺术团在唐代女皇武则天故里南徐村文化广场举行成立大会。
3.2018年5月,文水县人民政府在大美文水一栏对武装群锣进行报道。
1. 2017年,文水武皇群锣被评为山西省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2019年2月,文水县2019“金源杯”鼓舞文水锣鼓大赛于2019年2月17日在文水县城体育场举行,来自全县各乡镇的18支锣鼓队参加了比赛。武皇群锣艺术团演出《亘古一曌武则天》。
3.南徐村委组成专门人员对“武皇群锣”进行全力抢救。挖掘整理古谱,增添乐器道具,培训有关人员,充分发挥“武皇群锣”的艺术特点和民族风格,推陈出新,大胆突破,并制定出一系列保护措施。
图21 武皇群锣艺术演出
图22 武皇群锣乐谱
图23 武皇群锣乐谱
图24 武皇群锣乐谱
图25 武皇群锣乐谱
图26 武皇群锣乐谱
图27 武皇群锣乐谱
图28 武皇群锣乐谱
图29 武皇群锣乐谱
图30 武皇群锣乐谱
图31 武皇群锣在武则天庙演出
图32 武皇群锣在武则天庙演出
段毅强
【1】樊俊.文水锣鼓集成[M].山西省文水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3年
【2】宋晓梅.傅莉.铁维麟.任传富.云锣的改造[J].沈阳大学学报.2004<16.02>46-50
【3】黄敬.临清驾鼓研究[D].聊城大学.2015<03>
【4】赵静.试论非遗文化遗产山西民间音乐的艺术风格[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08>138-140
【5】侯丽俊.文水鈲子调研研究[J].吕梁学院学报.2018<8.6>30-33
【6】山西通志:第 5 册.卷二一“贡举谱八”[Z].上海:中华书局,1990.
【7】李培信.文水县志 [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8】李广生.文水县文化志[M].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
【9】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
【10】徐步成.文水锣鼓[M].1983年
【11】樊俊.文水锣鼓集成[M].山西省文水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3年
【12】白占全.文水县接麻衣仙姑祈雨调查[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8,01:12-17
新闻报道参考:
【1】梁大智.文水县2019“金源杯”锣鼓大赛纪实.2019.2.20
【2】梁大智.文水武家山锣鼓——擂鼓喧天激越声.山西戏剧网.2021.3.22
【3】文水县文化局.武皇群锣.文水县人民政府网。2018.5.21
注:文中涉及传承人照片均为传承人任永忠儿媳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