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数字博物馆

交城传统堆绫艺术 省级

  • 分类:传统美术
  • 地区:交城县
  • 申报地区:交城县旺英堆锦艺术制作有限公司

  • 批准时间:2015
  • 遗产编号:IX
历史渊源

交城堆绫是民间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是吕梁交城古老浓厚地域文化的证明,也是当地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交城堆绫手工艺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是我国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之下,交城堆绫传统技法也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寻求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群体审美的变化,促进了交城堆绫传统技艺的新时代发展。

我国织绣历史悠久,是我国一项优秀的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堆绫便是织绣领域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根据文献和传世之作分析,堆绫大致分为堆绫、钉绫、贴绫、包纱、堆纱、贴补绣等。在后世的发展中每个地域之间称呼会不同,有的依据不同的做法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在山西有交城堆绫、上党堆锦,但它们都属于堆绫的一种。交城堆绫技艺是在中国传统绘画、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丝绸为主要面料,以硬纸板、棉花为骨架,经过十几道纯手工工艺加工而成,制成的交城堆绫精细巧妙、立体感强、栩栩如生,具有高度的观赏价值。

交城地处于吕梁山东麓,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西缘,北枕吕梁,南带汾河,东据太原,西临方山离石。距省城太原51公里,属城郊型通衢热线,是吕梁的东大门,省城太原的近郊县,是明清时期晋商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旧时商业贸易繁荣,尤其以毛皮为盛。一业兴旺,百业昌盛,交城逐渐发展为融手工业、商业、服务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交城遗留有多处佛教古迹,元朝时期交城玄中寺曾被授予旨意举行过大量的佛教活动,而佛教活动的举行同时也促成了当地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各项民间工艺也随之在此生根发芽。

堆绫技艺的发展与丝绸、棉纺织的发展有直接关联。山西纺织业的发展在唐代较为兴盛。尤其以潞绸最为出名,当时潞州家家户户种桑制绸,供奉数量大且主要用于皇家贵族,丝绸成为上流社会中最为贵重的生活用品,常用来制作服饰或作为财礼出现,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经济中心的南移,丝绸工艺技术和生产区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档的丝织品除供贵族享用外,还作为出口物资大量销往朝鲜、印度、波斯、罗马等地。随着丝绸逐渐被开放使用,潞绸扎根并流传于民间,由于其品种丰富、韧性高、密度大、丝质粗、厚重、耐磨损,成为上流社会追捧的良品。“宋元时期,山西的纺织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无论是纺织品的种类、数量、质量还是纺织、印染技术都有很大的提高。”明清时代,堆绫流行于中上层社会,作为家庭壁挂式陈设装饰。明朝是继汉唐盛世后的又一个繁荣昌盛的中原王朝,也是手工业发展、经济实力强大的王朝之一。在此期间,民间堆绫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在陈晓萍的《民间布艺》中可以看到,“堆绫最盛行,技艺最成熟的是清代。至今,北京故宫还藏有当年皇帝日常所穿的,用堆拼贴装饰的袍、褂,以及插屏、坎肩、椅垫、荷包、香囊等实用品。北京雍和宫收藏着一幅据说是清乾隆皇帝母亲亲手制作的,用了上万片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绞绸布料组合、拼贴的画像。清代时,民间已经有了从事堆绫的作坊,只不过普遍应用在日常生活用品上。”明清时期潞绸不仅在官员之间广泛流传同时已经发展到普通百姓都可以穿着的程度。同时期棉生产业也有所发展,通过资料记载,吕梁西营、寨子、石侯、大营、广兴、贾家寨等乡村,已有不少农家备有木制手摇纺车和木制脚踏织布机,妇人日纺棉花一二斤,织土布丈余。所织土布,除自用外,部分用以交换。”可见晋中地区棉纺织业已达到生产销售的发展状态。明代中叶以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分布更为广泛,棉花在山西境内得到推广与种植,为堆绫的制作提供了丰厚的原材料,同时也为堆绫历史溯源的追踪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明清时期交城县商业发展较为兴盛,“城关有皮店16家,皮毛作坊多达120余家。驻外国洋行有美国隆茂、怡和、平和洋行,德国禅臣洋行及佳泰、益昌、安利、仁和、永丰、古宝财、兴隆、立新等12家。除此之外,北关、下关、南关还建有熬硝及土盐作坊。其时,城内较大商店有21家,经营布匹、药材、粮棉、杂货、烟酒、糕点、铁业者近200家。”交城县的商业发展可从店铺、商号窥见,商业的发展奠定了交城县人们较为丰裕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进步。可惜好景不长,清末战乱,店铺纷纷倒闭,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使得民间手工艺品随艺人一起流失在民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堆绫艺术才有所发展,在这样艰难的历史背景下,交城堆绫在历史的变迁中,以家族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

  • 非遗数字博物馆: 13903548655
  • 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文华街199号
  • 邮编: 030619
Copyright © 云亭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5009101号-1 版权所有 ©晋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