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数字博物馆

莲花落 国家级

莲花落是广泛流行于山西各地的古老曲艺品种,别称“晋中落子”。20世纪以来,其发展和演出以太原为盛,在其他地区相继衰落,故又常作“太原莲花落”。
  • 分类:曲艺
  • 地区:太原市
  • 申报地区:山西省太原市

  • 批准时间:2011
  • 遗产编号:Ⅴ-97
莲花落约在清代中叶传入山西。发展至今,通行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竹板(两大五小,俗称“七件子”)伴奏韵诵,唱诵为主,间有夹白。也有双人对口和多人演出的方式。唱词基本以七言四句为一段,讲求合辙押韵。传统节目有长篇的《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呼延庆打擂》和短篇的《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等。已知山西较早的莲花落艺人是20世纪上半叶的李连根,擅演节目为《大八义》和《小八义》等。抗日战争时期,交城县米家庄的莲花落盲艺人任五儿编演了大量新节目,如《收复孝义、文水》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城县的吕著在县文化馆的指导下,改编演出了长篇新节目《吕梁英雄传》,影响很大。20世纪60年代初期,太原曲艺联合会青年相声演员曹强师从李连根学习莲花落表演,并致力于挖掘和整理莲花落的艺术资料。他本人的莲花落编演以现实生活题材为主,讲求幽默机趣,自成一派。
历史渊源

(一)莲花落的起源
       历史上唱诵佛歌时有“一朵两朵莲花落”和“莲花开时众生乐”之说,莲花落也称“莲花乐”“莲花闹”“莲花落”“数莲花”等,是一种原始的剧种。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五代时期的“散花乐”。莲花落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南宋时期,原叫“落花”,是佛教劝善和募捐的一种演唱形式。佛祖的塑像坐在莲花宝座上,莲花是佛家的花,因此叫莲花落,也叫莲花乐,或落子。典籍中最早记载见于南宋普济的《五灯会元》“俞道婆,金陵人,买油滋为生业。一日,闻贫子唱莲花落:‘不因柳毅传书信,何缘得到洞庭湖?’忽然契悟。”由此可知宋时已有丐者行乞时演唱莲花落,此后在民间广泛流行。从宋代一直到明代,莲花落都是处于社会下层的民间艺术。清代乾隆年间是莲花落兴盛的时期,这时有民间和专业两种演出,专业艺人卖艺,多在民间花会上演出,旗籍子弟多走局票演。他们的演唱与乞丐的演唱有所区别,乞丐演唱的“莲花落”称“大口落子”,专业艺人演唱的“莲花落”称“小口莲花落”。专业艺人演唱的“莲花落”其演出形式分单唱、对唱、彩唱三种,其中单唱、对唱只用竹板、节子板伴奏,彩唱则由锣鼓伴奏。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曾数次召莲花落艺人进宫演唱,赏赐颇丰,并着选赵星垣等十几个艺人入宫充任教习,教宫中太监演唱。由此,莲花落又一度昌兴。其间,京城中多有莲花落会社成立。清末,莲花落与十不闲合流,一起演出,并称“十不闲莲花落”。民国初年,莲花落女艺人迭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莲花落常常在北京杂耍园子、天桥、东四一带演出。同时,莲花落在发展过程中与全国各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成为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的说唱品种。如:河南北部的落腔、河北南部的武安落子、山西晋东南的上党落子。民国以后逐渐衰微。至今仍活跃在我国演艺舞台上的莲花落品种有绍兴莲花落、江西新干莲花落、云南姚安莲花落、太原莲花落、汉中莲花落、陕北莲花落、山东莲花落、闽东莲花落等。有些品种虽不以莲花落命名,但莲花落唱调也是它们演唱曲调之一,如:山东琴书、胶州琴书、兰州鼓子、四川扬琴、四川清音等。

莲花落的流变情况



分支

莲花落

大板莲花落(大口莲花落)

晋中莲花落

太原莲花落

山东落子

 

太平歌词(相声演员演唱)

 

数来宝(对口快板)——快板——快板剧——快板书

 

竹板书

 

数莲花(南京)

 

温州莲花

 

福建莲花落

 

湖北莲花落

 

广西莲花落

 

小口莲花落

彩扮莲花落(什不闲)

二人转——吉剧、龙江剧——辽南剧

评剧


(二)太原莲花落的起源
       莲花落最早传入山西有清乾隆年间和道光年间两种说法。
       1.清乾隆年间的依据是长子县晋义两都村莲花落艺人冯晚章之子冯夫喜和莲花落艺人冯满庭、冯鸡孩、冯计珍、王太山、赵重阳等在20世纪80年代口述:相传清乾隆年间,外地一位会唱莲花落的乞丐在长子县西堡头乡阳鲁村行乞,村里的年轻人对他的唱腔很感兴趣,就向其学习。后两都村的几个人到阳鲁村当长工,也把莲花落学了回来。光绪二十九年(1903),祁县的莲花落名艺人毕者山收交城县成村人吕著(乳名恩科则)为徒。光绪三十一年,吕著出师,单独演出,后成为清末明初当地有名的莲花落艺人。他熟悉晋剧和陕北玩玩腔坐唱,将其中的曲调吸收化用到莲花落唱腔中来,用以演出《大八义》《小八义》等长篇曲目。
       2.现达成共识的多认为是在清道光年间。据《山西曲艺名科》记载“道光年间,河南水灾,逃到山西文水、交城一带一批难民,他们把形成曲艺形式的莲花落传入文水”。即清道光年间,河南闹水灾,许多难民逃到山西文水、交城和平遥一带这些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他们把莲花落也带到了山西,于是晋中一带就有了唱莲花落的流浪艺人,一些当地人也加入到这个队伍,用晋中方言来演唱莲花落,被称为“晋中莲花落”,又叫做“晋中落子”。晋中莲花落突出的代表艺人是李连根。约民国年间,又有山西左云莲花落产生,流行于大同、内蒙古等地。太原莲花落就是在晋中落子的基础上转变而来的。太原莲花落是一种运用太原方言进行说唱的传统曲艺艺术,流行于山西省太原市及其周边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古城太原获得了新生,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省城文艺界开始挖掘传统文化。20世纪六十年代初,太原市曲艺演员曹强走访晋中老艺人李莲根、忻州的民间艺人王剑霓、晋源的民间艺人任志等几位莲花落演唱者,整理汇总了大量莲花落唱腔与唱词,并且将它们加以改造,从语言、唱腔、表演、句文、句式、节奏、板式等方面进行了重大创新。以太原方言为主,结合一定的普通话,适当运用相声技巧“倒口”手段,搜集提炼民间词汇,使语言性格化、形象化、生活化;他将晋中落子以唱为主,四句反复的唱腔改为以说为主以唱为辅,说中有唱,唱中有说,以韵诵与徒歌相交融的演唱形式,以更好地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表演上按舞台演出要求重新规范,从精神气质上焕然一新,力求做到吐字清晰、动作洗练、朴实自然、寓谐于庄,以真情动人,以奇巧取胜,力图刻意求新,并将单点板式发展为平板、散板、快板、慢板、闪板、顶板等多种板式。它以竹板击节,无丝弦伴奏,唱腔为段落体。每段开头和结尾用唱腔,中间用韵白和道白叙述情节,摹拟人物言行,尾句唱腔用抖“包袱”的形式结束。从此,一个全新的曲种在三晋大地诞生了。根据其风格特点和使人快乐宗旨,定名为“太原莲花落(乐)”。


  • 非遗数字博物馆: 13903548655
  • 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文华街199号
  • 邮编: 030619
Copyright © 云亭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5009101号-1 版权所有 ©晋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