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是中国武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据传心意拳为宋代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所创,明未清初,山西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 10 年,传艺于河南马学礼,安徽曹继武。姬际可开宗创派以来,历经数百年、十余代人传承,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
(一)心意拳发展简况
心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是中国武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据传心意拳为宋代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所创,明未清初,山西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 10 年,传艺于河南马学礼,安徽曹继武。姬际可开宗创派以来,历经数百年、十余代人传承,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
任何一种武术派别的形成必然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总结、扬弃和发展的过程。文字作为一种记录的符号,记录下几千年的历史和武术的传承。通过技法、功法、拳法真实的记录下武术本身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心意拳的发展也是如此,它起源于明末清初,开始称为心意六合拳,是一个较为古老的拳种。
清朝雍乾期间王自成、李夫名所写的《心意六合拳谱》序中记载了心意六合拳的发源,开始不知创自何人?六合出于山西姬龙峰先生,先生明末人,精通枪法,人呼为神人。先生说:“无处乱世,执枪卫身可以,若处平世,兵刃消灭,倘遇不测,何以御之?于是变枪为拳,理念一本,形散万殊,拳名六合。前后各有六势,一本者何?心之灵也,万殊者何?形之变也。”此段文字清楚的说明心意拳首创是姬龙峰。通过下面心意拳传承、发展的代表人物我们可以了解戴氏心意拳的创立过程。
(二)心意拳发展谱系
姬龙峰,字龙峰,生于1602年,卒于1680年,明万历三十年至清康熙年间。据姬氏族谱记载,姬式生于山西的洪洞,明初迁至山西的蒲城。戴隆邦在乾隆四十三年所著《心意六合拳》重订本记载有姬际可的自述,是姬龙峰创立心意六合拳的有力依据。原文大意如下:“老朽姬际可,字龙峰,祖居山西蒲州尊村,今属山西省永济县,自幼热爱读书,本来想光宗耀祖,没想到万历后横征暴敛,又遭强暴之侵凌,十三岁的时候家业渐渐衰落,家父因此为我请师习武.....后父母相继去世,接着我上篙山学艺将近十年,颇得少林秘法,尤其擅长大枪秘术,余以我处于乱世,出则可操兵,归则执枪可自卫,若太平之日,刀兵鞘伏,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由是出走南方遍访很多技击名家。到西湖转而峨媚,又转道汉中,逾秦岭入终南,那时因落魄江湖,毫无寸进,既不能遂平生之志,又不能重返故园,生趣毫无遂生遁世之心于是越群山探古洞,在玉柱峰下寻得一座坍塌残破古刹,决意在终南作为我归宿之老朽那时备受艰辛。只身宿古刹四壁肃然,
单将东配殿修茸己备风雪。深夜又常被野兽咆哮声所惊醒难以就寝。一次我掣起防身宝剑追逐返回,偶见西配殿内,隐隐约约有微光照射,当时明月皎洁,老朽疑由破窗射进,单将东配殿修茸己备风雪。深夜又常被野兽咆哮声所惊醒难以就寝。一次我掣起防身宝剑追逐返回,偶见西配殿内,隐隐约约有微光照射,当时明月皎洁,老朽疑由破窗射进,细一辨别,更将可疑,好奇心动,燃油松上照,土蔽尘封显露点点微光,纵身一跳跨上横棺,竟在尘封上放有一柄古剑,一个木匣,老朽捧来端详,剑鞘形式古雅,剑光耀目锋利异常,上嵌‘汤阴氏’四字,业无剑名,老朽不识其剑,实识其人,再启木匣却是一部手册,题名“六合拳经”,其中有五行变化之原理,阴阳造化之玄机,起落进退静虚实之奥妙,武术之精华尽集于此书,老朽感焉。悉心研究其中精义,经十载苦心钻研会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于万株,以六合为法,五行十形为拳,以心之发动日意,意之所向为拳,名曰心意六合拳。诚恐有负岳武穆著书意义。决心传于后世。遂离终南东行,遍访名师物色传人,然此拳一经问世,人竟狂枉目我,庶不知此拳有防身御侮,养性修身之术。以心意诚于中,而肢体形于外,含藏先天之本,性命生死之道,阴阳之母,四象之根,以夺阴阳之造化,扭转乾坤之气机……至秋浦遇曹公托其子继武与我,十二年其技方成,丙寅仲春际可书于秋蒲。”
又有一说姬龙峰在终南山水开洞看见鹰熊相搏,有所感悟取法为拳。至于得岳武穆拳经一说,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系伪托。但根据以上记载,我们说形意拳为姬龙峰所创是合情合理的。
曹玮,字继武,生卒年约1662一1722年,清康熙年间,12岁时得姬龙峰传心意六合拳,习练12年技勇方成。曹继武在康熙癸酉年(1693年)联甲三元,康熙40年(1704年)任陕西靖远卫副将、康熙4S年任兴安总兵。晚年引退,在池州,洛阳传艺,著有《意拳十法摘要》传世,其徒以戴隆邦(后为山西一支)、马学札(后为河南一支)二人最为著名。
曹继武在((十法摘要》的结论篇中写到:“得姬老师之真传者只有郑师一人,郑师于拳枪刀棍无所不精,会通其理。因述为论乃知一切武艺皆出于拳内也。但世之学六合意拳者亦各不同,岂其艺之不同。究未得授真传,故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而况愈传愈讹,且不仅毫厘耳。余幸得学于郑师之门,以接姬老师之传者也。故法颇精而余得之尤详。
就其论而释之著为十法摘要,非敢妄行传世,余意在保姬师之传,亦聊以诲与后进之人云尔。”此段文字说明,在姬龙峰与曹继武传承之间,还应有郑师一代传人。关于郑氏,史料记载不详,在马琳球璋著的《心意拳真谛》一书中有如下记述,可供参考,书中说:郑师乃姬龙峰在终南山遇到的一位道长,二人在庙中叙礼坐下说话时,道人问:
“现今虽非太平盛世,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但先生动辄以大枪招摇过市,岂不碍人耳目,招来麻烦!”姬龙峰说:“斯术乃先师所授,岂敢忘之?”道人问:“何不以枪化捶!”姬肺大悟,从此默识揣摩以枪化捶,按照六合大枪的原理和架势创造了六合捶……姬龙峰在终南山创拳以后,将拳练给道长看,道长看了以后很高兴,要求跟姬龙峰学习这套拳法,姬师将这套六合拳教给了道人,又与道人商量,将自创六合拳指山为派,定为终南派,又名 “忠派”。意在忠于明朝,反清复明!为了纪念拳术的创始人,我们尊姬龙峰为六合心意拳开山鼻祖。而道长能谦虚地向姬龙峰学习六合拳,后人称其为郑师。
武术史的传承,大都是以口传与手抄本的形式而传留,而许多拳家的自重与保守又缺乏严肃的考证,使得很难弄清其真貌。心意拳史也有这样的问题。譬如很多的老谱都把姬龙峰传戴隆邦、马学礼,戴隆邦再传李洛能做为直传主线,其实仅从生卒年代来分析便得知其中可能有误。据现代《中国武术大辞典》中记载,姬龙峰生卒年约1602—1680年,戴隆邦生卒年约1713一1802年,马学礼生卒年约1715—1790年,李洛能生卒年约1808—1890年。由此可知戴隆邦、马学礼不可能直接向姬龙峰学艺,李洛能同样也不可能向戴隆邦学拳,因为后者都是在他们还没有出生许多年前就己故去。学生与老师没能同时在阳世共同生活过,这不能不说是以前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漏洞与缺陷,所以我认为心意拳初期传承为:姬龙峰——郑师——曹继武——戴隆邦、马学礼,后分为山西一支、河南一支较为合适。
1、道家影响
道家思想是形成民族文化的基石,道家思想从春秋时期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其它文化及其流派的形成,心意拳也必然要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心意六合拳谱》内有诗曰:"盘根三步岂无因,配合分明天、地、人;要把此身高位置,先从本实炼精神"。大家从此诗一眼就看出,心意拳的理论和道家的思想是一体的,诗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前面我已说过,道家修炼是讲究"天人合一"的,道家的生命观是"我命由我不由天",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并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而心意拳正好又是道家思想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的,所以,《拳谱》中有"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心意拳的三才(也有人说是三皇)的修炼者也是从人体的上、中、下三盘齐修的,这就是心意拳的天、地、人的"天人合一"。而修炼者的"人根在上,树根在下",人根在上,所以守洞就要守上面的咀。《拳谱》中告诉我们"盘根三步",所以,心意拳的修炼理应从"洞"(即口)上先修起。心意拳的修炼先从洞口"守洞"开始,要:"闭口扣齿,舌顶上腭",扣齿就像我们居家要关门一样,舌顶上腭就是关门以后又把门栓插上一样,这就是心意拳的上部修炼方法。而中部的修炼则是要意守丹田或者气贯丹田,这里也有一个洞口即门一命门,也就是人的生命之门。下部的修炼则要守住另一个"洞口",这就是人的肛门,心意拳的下部守洞则要"提肛合谷"。《心意六合拳谱》在"周天法"中说到:"紧撮谷道内要提,尾闾上起夹骨齐;玉枕难过目视顶,要下海底丹田基"。心意拳上部的"闭口扣齿",中部的"气贯丹田",下部的"谷道上提"都是练功者打通前任后督二脉紧要关口,任督二脉打通以后则全身气血可通,舒经活络。舒经活络气血才能通畅,全身气血流畅,人体精、气、神才能充足。心意拳的"尘技",尘是地,是红尘的大千世界;而技是身法,是技术,是心意拳的实战搏击术。所有这些修炼都是要从"盘根"开始,一句话,也就是从踩腿的训练开始,要做到"刚柔相济"才行。
2、儒家影响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组成离不开道家思想和儒家的学说,所以,儒家的思想也必然要影响中华武术,特别是心意拳武术。这在《心意拳谱》中可以找到:"闻孔子不语力者,盖尚德不尚力也。然夹谷之会,必用司马。且曰武门有由,言不入于耳,是武力诚不可少也。于是顾其身家,顾其性命,为拳尚也"。我们知道孔子学自老子而创造了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而心意拳也特别讲究"中和"之气的修炼,这就是儒家思想对心意拳文化的影响。据说孔子从老子学道毕业时,老子要考一考孔子,可他张着嘴就是不讲话,要是平常人肯定不知所措,可是聪明的孔子马上明白了,说:"啊!老师,您老这么一大把年龄了,舌头(柔)依然存在,可是牙齿(刚)早已掉完了。这说明世间纯刚不行,但如果太柔当然也不行,必须要刚柔相济才行"。老子点头,承认孔子悟出了"刚者易折,柔者易制"的道理。所以,孔子按照道家学说和老子的暗示,总结了"执其两端用其中"的思想,创造了"中庸之道"的儒家学说。心意拳武术文化也悟出了"刚者易折,柔者易制",所以,心意拳特别讲究"刚柔相济,阴阳互补"。这也就是心意拳的内外兼修。所以,心意六合拳的修炼要"闭口扣齿"(刚),"舌顶上颚"(柔);二者相合就形成了心意六合拳的"刚柔相济"的修炼理论。
心意拳文化中不光充满了道家思想和修炼方法,其中还多处借鉴和引进了儒家思想和修身养性的修炼方法,其最主要表现在儒家的"中和"上。我在"练功习武,中和为的"一文中指出,"中和"之道的修炼是心意拳的最高境界。"中和"是我国传统哲学中最早的范畴之一,它是具有中华民族的强烈色彩的,孔子对"和"有很高的指示,是他提出"执其两端用其中"的"中庸之道"。在其后的传统养生学上,西汉的儒家董仲舒就提出过"中和养身"的理论,他曾说:"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从以上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心意拳文化的影响。
心意拳对于养气的原则是"有气则有力,无气则无力"。所以《拳谱》中有"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千日宝,万两黄金不与人"。而管子也说过:"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而孟子的名言:"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这些名言更明明白白地引用在《心意六合拳》谱中,说明心意拳理论和儒家学说的统一性。
3、兵家影响
心意拳文化中不光有道家和儒家思想在内,而且还多处引用了兵家学说,这其中特别是孙子、诸葛亮等人的军事思想。如"天人合一",不管道家、儒家皆如此。心意拳也是如此,所以《拳谱》中说:"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而军事家诸葛亮曾说:"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他在"兵势"一篇中曾经说道:"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可见兵家思想和心意拳文化是一致的。
心意拳讲究刚柔相济,而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也如此。如他在《将刚》中说:"养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长"。他还说:"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这和心意拳的"天地交合,云蔽日月,武艺相战,蔽住五行"的道理是一致的。可见心意拳文化从诸葛亮军事思想中借鉴许多。心意拳术讲究动静,而诸葛亮在《将诫》篇中说:"静如潜鱼,动若奔獭,击崩若摧,合战如虎"。练兵用武道理一样。
《心意六合拳谱》在引用古人的军事思想时,是古为今用的,尤为习武练武者必然要具备的素质和条件。我们说练习心意拳,从小的作用来说是可以强身健体,从大的意义来说学好心意拳则可以强国强种。一个上乘武术家也就是能领兵打仗而成"万人敌"的将军。所谓"万人敌",就是《拳谱》内说的"智"与"勇"也。谱内说"其实贵和,和者智与勇合"。一人敌则是自身之武艺也,万人敌则是领兵为将之道也。所以,《心意六合拳》谱内的"将才"篇则是完全引用了诸葛亮的"论将"篇。还有《六合拳序》中"能去能就,能弱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刚,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苍,浩渺如沧海,元耀如三光"。这段文字基本是引自诸葛亮的"治军第九"(见《诸葛亮文集》)。另外,《拳谱》中有"将才论"一节,可以说基本上整段文字都是录自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此处不赘引了。以上可说是心意拳文化中的兵家思想的体现。
4、医学影响
心意拳是综合诸家之长的优秀的内家上乘拳法,其内涵不可能不受到祖国医学理论的影响。从我们心意拳谱内容来看,心意拳的拳理与医学理论是相通的。祖国医学提倡"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上古天真论)《素问》中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心意拳谱则说:"天有阴阳能下雨,拳有阴阳则能克敌制胜"。可见这些医学理论与心意拳理论是一体的。所以,《黄帝内经》里称"人与天地相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医家的理论是"阴平阳秘"而精神乃治,这和心意拳的"三分练,七分养"的道理同。历史上,有很多道家也是医家,如彭祖,是有名的道家长寿者,也是一位医家(传说他活到767岁,一说800岁),他曾说过:"以和为贵"。而练我们心意拳术的心意拳武术家马梅虎也活到119岁,可算是长寿之佼佼者了,他的长寿与他长期修炼心意拳的得益是分不开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心意拳讲究"中和之道"的"守洞"的重要。所谓"和","心惟静则和,心惟静则亲清",通过"静身存神"使元神变盛,使真气充盈,精神专注,意念集中,就有可能激发人体内的特异功能。而医家也是非常重视"中和之道"的,医家的"守洞"就更重要了,祖国医学所注重的病从口入,就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医学还是非常重视的。故心意拳既体现了祖国的医学思想,反过来更充实和发展了祖国的医学理论。
5、融会贯通
心意六合拳秉承了中国道家"天人合一"和儒家的"中和之道"的思想,兵家的"兵行诡道"思想,医学家的"人与天地相应"的思想,所以,心意拳讲究"阴与阳,刚与柔,进与退"等中和之道的修炼。而《拳谱》说:"武势者,其实贵和也,而和之中智与勇备也"。"武者,非与人争,扫平之事也"。也就是说大到战争,小到人与人斗,最终的结局是把事情摆平,也就是说战争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和,这就是人类的和平;而两人相斗,最后也还是要和的,这就是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心意六合拳的宗旨是"得中和之理,会中和之精"。用武力最后解决最终还要"以和为始,以和为终"的。心意拳文化正是融进了我国道家、儒家、兵家、医家等诸多家学说,所以它的包容量很大,因此它可以称为中华武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心意拳也成为我国武学宝库中难得的一门上乘拳法,心意拳文化也就不愧为中华武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对明清时期晋商经济的促进
心意六合拳发展时期正处于明清时期。明朝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商业经济日益繁多,货物流通也日益扩大,清政府因长期明清战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稳定社会局面,清廷实行了正确的国策,大力发展经济,到康熙年间经济进入到了高速发展期。更是到了乾隆年间,山西晋商几乎占据了其经济的主导地位。而晋商能够得以迅速发展与形意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清朝建立以来,民间秘密结社、反清势力、外国列强不断地威胁到清政权,导致清朝统治下的社会治安不稳。清廷允许商人投入保安设施以保证商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下,清政府的出发实质上是为了保障及维护社会治安,因为在当时还没有出现押运护卫的部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镖局应时而生,并且很快成为了保障商业秩序正常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山西晋商自明朝时期已有相当规模,自清朝以后,货物流通范围扩大,晋商资本也不断增加,晋商也凭借这一时期资产得到扩充,并在日后成为货运经济的龙头。
晋商能够在明清时期成为闻名天下的巨商,其一是他们抓住了当时的商机,其二便是懂得借助镖局的力量打通商路。在明末清初晋商抓住了由武夷山一路向北通往俄罗斯的茶路,但在这条茶路上有三大死穴没有打通,一个在东通京津、西达山陕的河北沧州地区;一个位于南下湖广,北通秦豫的河南南阳社旗县赊店镇;一个是从张家口通往口外的蒙胡腹地。这三个死穴不是豪强林立就是股匪繁多,商贾们一直不敢行走。心意拳拳师戴隆邦同其子戴二阁不仅以精湛的武艺打通晋商三大商路死穴,而且保障了晋商商路在长途运营中的畅通。这不仅给戴家镖局的生存打下了基础,更是为戴氏心意拳的发展画上了浓烈的一笔。在后来的保镖中更是有了得心意镖师者的商路的称号。在往后的商路中,几代心意拳师徒致力于保镖促商,而这一时期,戴家为晋商的商业运输道路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与保证,在保镖的路上心意拳也声名远播“戴二阎过沧镖走出娘子关”、“戴奎打破流失儿同时晋商不断强大,商品货物的流通在镖局的保护下日益辉煌。
2.武学价值
心意拳主要以蹲猴势桩丹田功,崩、劈、钻、炮、横五行拳,虎、龙、蛇、马、猴、鸡、燕、鹤、鹰、熊十形拳,七小形,四把,三拳,三棍,一至五趟蝗螂闸势捶等拳功、劲意、技法为其拳法之传承体系。
心意拳遵循“天人合一”之理,摄大自然动物精灵之长与天文、地理之变数,汲取前人导引吐纳、炼丹养生之精华,对姬龙峰老夫子所传之心意拳进行了改进与完善。同时,戴家父子还将此拳法进一步探精抉微,将修养内功心法部分称为神拳,简称意拳;将模仿动物特长技能部分称为形拳。其后,心意拳始有形意拳之说。
心意拳能够在中国历史中站立一席之地,这与它所存在社会文化现发展密不可分。中华武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融会了中国传统哲学、伦理、美学、医学等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容,形成了武术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合二为一的武术文化。虽是内家拳的戴氏形意拳也渗透着道、儒、释的理念。心意拳取名心意,意曰心想事成,心为猛虎,意为吃人。心意一词源《庄子让王》一书。庄曰:“余立于宇宙之中,逍遥于天地之间,出泰然后可心意自得。”古人曰:“心者,谓心如眼,洞察领悟,遥见仓桑,不闻其言,乃神聚也。意者,谓如其耳,意融神洽,迹象飘渺,不尽其意,乃神阻也。神聚谓心宜于锁,形阻谓意善于拴。以心为本做灵台,以意为法下遥池。心之动曰意,意志所向为拳。盖闭眼、塞耳、入魂、进魄、藏神、犹如古人甘绳学射、危丁解牛。如土委地之合,实乃以心为本,以意为法,以拳为术矣。”
3.养生价值
五行拳导引阴阳、五行、六合及黄帝内经中医理。心意拳阐要中详述道练本拳须先动左而后动右,根据中医学说,人身左侧是血液所聚集的场所,血液流动缓慢。右侧是人体气所聚集的地方,气流动速度快。先动左再后动右,可调整气血的平衡。五行拳将人身分出内阴外阳,内五行外五行,内外阴阳五行各司其职。中医有望闻问切,其望则观人体外五行,左耳、右耳、眼、鼻、口,此五行是洞察之源,信息之本。内五行则为心肝脾肺肾,是五气之源,性命之本。五行拳借阴阳的互根性,五行的相生相克、相通、相属的互循性而定。此拳按春、夏、长夏、冬之五时序变化,将拳与各季节分配,在所配的季节练习某拳,可舒经活络,顺气活血,互调互补,平衡阴阳,滋阴补阳,充足大脑,修正补缺,外强肢体,内壮脏腑,使人精力充沛,标本兼治。
劈崩钻炮横五拳根据五行说不同的招式对人体内五行的心肝脾肺肾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劈拳属金象肺,练劈拳如顺逆合规,对理肺具有显著功效。劈拳的运行轨迹沿手太阴肺经,此经为调节呼吸系统平衡的经络,其劈拳的拧、转、裹、旋、起、落六种劲道不仅能够按摩人体肺部经和挤压肺区外,还可增加肺活量,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呼吸道疾病,促进肺部健壮,使全身内外通畅;崩拳梳肝,其特定动作的轨迹大部分演足厥阳肝经的走向而运动,一个完整的崩拳动作可激活足厥阳肝经的大部分穴位,使肝舒畅条达,开胸顺气;钻拳补肾,属水,藏精,主人体发育,生津纳气,充实骨髓,通脑,开窍于耳,司二便。钻拳可间接地按摩和刺激肾脏。炮拳养心,练其功法多牵动手少阳经,炮拳的出手、上捧、中鼎、大翻、开排的动作,都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与心脏有特殊关系的穴位,如少冲、中府、神门’、涌泉等穴,有健心肌的功效,同时手厥阳心包经对心脏具有减压的功效;横拳健脾,横拳的运行轨迹可激活与脾脏有密切关系的足太阳经,通过对拳术的拖拉刺激胸乡、固荣二穴,可治疗因脾胃不和而引起胸肋胀痛的大穴。通过臀下坐挤压腹结、大包二穴,可治疗因脾胃虚弱而引起的气喘。
心意拳内功拳导引内气舒筋活络,可打通全身经络,起到舒经活络,提神壮筋。心意拳谱中著有“小周天百病俱消,大周天长命百岁”,加之养丹田内功的练习,二者相结合。长期坚持练习不仅能够能气行病初,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脏器功能,心血管功能。其二,发挥各个部位的技击作用,提高武术的技击性,还能促进身体四肢的平衡功能,同时对于一些不协调的儿童,多加练习可纠正、恢复和增强平衡协调功能,促进机体运动能力的提高。第三,心意拳的刚柔并济不仅能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有提高乐趣的意义。心意拳的刚柔相济可以根据练习者自身的身体条件进行选择,也可以在练拳时加入自身的意识,从而强化思维,增强记忆力,提高敏锐力,达到拳人合一,精气神融为一体。
心意拳历经近三百年和数十代人的传承,发展至今,已形成庞大的传承体系。就目前来看晋中心意拳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形意)拳代表性传承人1名,即闻名遐迩的武术大师梁晓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代表性传承人十几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代表性传承人更多。
河南马学礼老年返回家乡传授“心意拳”。 从学者甚多,著名者有,张志诚,马兴,马三元。马兴支脉在洛阳传承至今已经7代,张志诚支脉流传最广、如今无论河南、陕西、山西、安徽、上海、香港、珠海等国内外各地心意拳基本都属于张志诚支系。
由于心意拳传承要求传内不传外,不能轻传外人,直到改革的逐渐开办武馆,外出交流,成为世界文化交流项目,
2009年09月王映海受日本学生邀请赴日教拳
2011年王映海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戴氏心意拳研讨交流大会。
梁晓峰,2008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道产心意拳代表性传承人,
2014年4月一代宗师拍摄剧组在王家卫导演带领下到晋中市与梁晓峰交谈取经。为《一代宗师》的拍摄打下了基础。
暂无
刘晖
1期刊
[1]贾瑾新,柳彤.基于文化自信下永济市心意拳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01):148-149.
[2]何绍锴,张俊强,史岩,杨耀勇.戴氏心意拳研究进展述评[J].武术研究,2019,4(11):69-71.
[3]崔北坤,陈威.蚌埠宋门心意拳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9,8(01):125-128.
[4]郭润泽.心意拳习练者对拳种的心理认知调查研究[J].武术研究,2018,3(05):57-59
[5]郭海英,刘晖.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晋中心意拳的嬗变与传承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02):82-84.
[6]董逢伟.晋中心意拳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武术研究,2016,1(04):69-72.
[7]王建国.戴氏心意拳的养生价值及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14,11(12):35-36.
[8]王建国.戴氏心意拳起源发展与现状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4,11(06):32-33.
[9]王攀峰,刘定一,梁冲焱.戴氏心意拳起源考辨[J].体育文化导刊,2014(06):168-171.
[10]曹竟宁.“心意拳”与“形意拳”之辨析[J].新闻出版交流,1996(04):28
2、论文
[1]张俊强.戴氏心意拳传承模式演变及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