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饼的由来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这是郭兰英演唱的《夸土产》的第一句歌词,可见太谷饼是与平遥牛肉齐名的极具代表性的山西地方特色食品。太谷饼创始于清朝中期,迄今已170多年的历史,因产于太谷县而得名。太谷饼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味美鲜香等特点,以其香、酥、绵、软而闻名全国,享有“糕点之王”的美称。
图1 - 红糖太谷饼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于秦,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明末清初及民国时期,太谷富商巨贾云集,成为中国北方的金融、商业中心,素有“旱码头”“小北京”“中国的华尔街”之称。当时,一些富商大户生活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太谷城东南沟子村有个富户贠家,贠家一位太太半夜里想吃饼子,就派佣人四处去买饼子,但买回来的饼子不是嫌油腻,就是嫌干硬,咬上一口就扔掉了。到哪里去买太太喜欢吃的饼子呢?这可难坏了她家的佣人。消息传到太谷县城一家烧饼铺里,掌柜的为了赚钱,就让老师傅设计出一种甘饼,其主要原料是精白面、白糖、胡油、芝麻、蛋清。制作方法是用蛋清将六成上等白糖和四成上等白面调成糊状,用勺子盛在扣炉内,糊状自然融流成圆形。成型后,上撒芝麻,下抹胡油,再用慢火烤熟。
这种饼结合了西域引进的胡饼的制作原理,具有酥而不硬、软而不绵、香甜不腻的特点,即使存放一个月后,它的色、香、味也不会改变。此饼送到沟子村贠家府上后,阔太太胃口大开,连连称赞。从此,这种饼子越来越畅销,而这种被称作“油甘饼”饼子,就是后来享有盛誉的太谷饼的雏形。
之后,太谷城内数十家做饼子的店铺也纷纷效仿,这种甘饼逐渐成为有钱人家日常消费和人们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物,并行销北京、天津、西安、兰州、包头、张家口等地。由于极具太谷特色,人们不约而同就把它叫成了太谷饼。
太谷饼的典故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闯进北京,慈禧太后仓皇西逃,路经太谷,吃过太谷的饼子以后,御封“太谷饼”。据说,慈禧太后临走时,还下旨要太谷饼面点铺师傅随驾而行,不料,小小的太谷饼面点铺师傅不愿离开故土,居然抗旨不愿随驾,曾经在慈禧太后落难时资助她大量银两的太谷巨贾曹家闻听此事,在慈禧面前给面点铺师傅讲了个情,慈禧太后给了曹家面子,才没有降罪。之后,慈禧太后将太谷饼定为宫廷贡品,更让太谷饼身价陡增。
中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孔氏家族,人人都爱吃太谷饼,即使是吃着满桌的山珍海味,餐桌上没有太谷饼,也会索然无味。民国23年(1934),蒋介石来到太谷看望他的大姐夫孔祥熙,在他的印象中,山西是个穷乡僻壤,当然不会有什么好吃的东西。然而,当孔祥熙请他品尝家乡特产太谷饼时,太谷饼甜而不腻、酥软爽口的口感使蒋介石大为惊讶,他摸着光头,连声说好,想不到在山西能有这么好吃的东西。于是他便想将太谷饼面点铺渡江南迁到金陵。孔祥熙看出了连襟的意思,没等他开口,讲起慈禧庚子年逃难长安,途经太谷吃了太谷饼也说好,临走还下旨要太谷饼面点铺随驾而行,没想到面点铺师傅不愿离开故士,居然抗旨不愿随行,是太谷曹家讲情才免了慈禧降罪的故事。后来,孔家定居台湾,凭着孔家和太谷饼面点铺掌柜的交情,面点铺掌柜派了一名厨师跟随孔家到了台湾,制作的太谷饼除了孔家自家享用,还用于馈赠亲友的礼品。
鑫炳记太谷饼的渊源
“鑫炳记”老字号始创于清咸丰九年(1859),创办人为太谷县白城村人李恒钰,原址在太谷县白城村的温家巷。
太谷饼,原名“甘饼”,始创于明末清初,为沟子村晋商大户贠家特供面点。清中期,改名“太谷饼”,有文成堂、文盛堂、义源生、同义恒、锦生泉、兴盛楼等商号批量制作生产,久负盛名。清咸丰年间,是太谷饼生产制造的鼎盛时期。太谷城内最早生产出售太谷饼的店铺是南街的“文成堂”,后来又有东关的“义源生”和南街的“同义恒”等商号也生产销售。后来,沟子村晋商大户贠家内部九门和十门争家产发生命案(俗称“猪血案”),九门诬陷十门,形成讼案,历时6年之久。贠家元气大伤,“同义恒”因与贠家关系密切,也被牵扯其中,生意败落,被迫裁员。咸丰九年(1859年),原南街的“同义恒”学徒李恒钰(1840—1900)回到白城村,在温家巷自家院里开起太谷饼小作坊,起名为“鑫炳记糕点铺”。
起初,“鑫炳记糕点铺”的生意很冷淡,因为李恒钰没有名气,人们对他的产品也不了解。李恒钰并没有被起步的艰难吓到,他看到了家乡白城村的优势。白城村在殷商时期就已成为集镇,古称南雄镇,到清朝中期已是拥有5000多人的大镇。它地处祁县、太谷交界处的子红谷,是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是走西口的必经之路,镇上建于盛唐时期的“光化寺”全国有名,走西口的人有句顺口溜:“看到光化寺,歇歇再往西”。结合人来车往大集镇的地利,李恒钰采取了灵活的经营方式,他薄利多销,让过往的行人能便宜吃到太谷饼;对走西口路上一些贫困交加的饥民,则免费送他们太谷饼吃。渐渐的,“鑫炳记糕点铺”的太谷饼首先在走西口的通道上有了良好的口碑,逐渐远销包头、张家口、归化(今呼和浩特市)、恰克图等地。由于李恒钰用料讲究,做工地道,制作的太谷饼逐渐在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经过41年的艰苦经营,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李恒钰去世时,“鑫炳记糕点铺”成为太谷县响当当的字号。
如今,“鑫炳记”历经五代,从第一代创始人李恒钰制作销售太谷饼,到第二代传人李立德制定了太谷饼的生产“标准”,迄今已传承至第五代。鑫炳记太谷饼从选取原料到烘烤出炉,都严格遵照祖传古方。再通过有经验的师傅亲手揉捏烘烤,制成的太谷饼色泽金黄、饱满均匀、酥而不碎,香甜不腻。
“鑫炳记”老字号始创于清咸丰九年(1859),创办人为太谷县白城村人李恒钰,原址在太谷县白城村的温家巷。“鑫炳记”历经五代,传承的主要产品为太谷饼。
第一代创始人——李恒钰,在温家巷自家院里开起太谷饼小作坊,起名为“鑫炳记糕点铺”。他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采取了灵活的经营方式,薄利多销,对走西口路上一些贫困交加的饥民则免费赠送。渐渐的,“鑫炳记糕点铺”的太谷饼首先在走西口的通道上有了良好的口碑,逐渐远销包头、张家口、归化(今呼和浩特市)、恰克图等地。经过41年的艰苦经营,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李恒钰去世时,“鑫炳记糕点铺”成为太谷县响当当的字号。
第二代传人——李立德,20岁时接过了铺子,不贪图享受,勤俭持家,继续创业,不敢有丝毫松懈。
他正式把太谷饼的选料、配料、烧烤工艺、火候的掌控等都做了记录,制定了生产太谷饼的“标准”、制定堂规堂训,使鑫炳记糕点铺的经营更加规范,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
第三代传人——李大祯,他接过并经营“鑫炳记糕点铺”后,除了生产太谷饼,还生产玫瑰花饼、草子糕,每年中秋节前后还生产月饼。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生,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他毅然参加了白城村成立的农业合作社,将“鑫炳记糕点铺”公私合营成为村集体的企业,改名为“白城村鑫炳记副食加工厂”。“文革大革命”时期,“白城村鑫炳记副食加工厂”改名为“白城大队食品厂”。
第四代传人——李炳成,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承包了白城食品厂,在按照“鑫炳记”传统制作技艺生产太谷饼的同时,还生产果丹皮、果脯等产品。后又在在“鑫炳记糕点铺”的原址——白城村温家巷成立了“太谷县白城太和食品厂”。2009年12月,李炳成注册了“鑫炳记”商标。2011年4月,李炳成将太和食品厂改名为“太谷县鑫炳记食业有限公司”。
第五代传人——李俊伟,将鑫炳记食业有限公司整体搬迁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太谷县北洸乡北洸村,紧邻曹家大院“三多堂”,把太谷饼这个当地传统产品和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共同打造旅游带,让更多的人了解太谷饼,观三多堂,品太谷饼,看太谷文化。
图2 - 传承
工艺过程
制作工序分五步:和面、揉面、制饼、烫面、翻烤。
图3 - 原料
图4 - 原料
和面:将白冰糖、小米粞、塞北胡麻油、蜂蜜放入容器内,加温水,再加适量的碱面、苏打粉,搅匀,然后加入小麦面粉,搅拌。
图5 - 和面
揉面:不宜过多地来回翻动,适度用力,不能用力太大,否则会揉出面筋,影响太谷饼的酥软度。
制饼:将揉好的面团上案搓成长条,取适量的面团揪成剂子,再抟住以面团的下半部分均匀沾满芝麻,按成饼形,以芝麻均匀布满整个饼面为准。
烫面:首先将烤炉升温,鏊子上刷少许胡麻油防止糊,待油温三成热时,将饼坯芝麻朝下均匀摆放在鏊子上,使芝麻仁嵌入饼坯。
翻烤:将烫面后的太谷饼翻烤,放入拥有上下火的烤炉内,火候达到一定程度,饼烤至两面金黄,香气四溢即可出炉。如不当下食用,可放凉后放入小口坛瓮内储藏,根据季节可储存1至3个月不等,且面饼不硬,不坏。食用时绵软香甜,口感如初;食用后耐饿,不渴。
工艺配方
主要配料为小麦面粉、胡麻油、白冰糖、小米粞、蜂蜜、温水。面粉由特选的小麦磨制,使用时间只取小麦面粉的前六成,也就是“头六面”。油为塞北胡麻油,米粞为太谷本地谷子所熬制,芝麻为含油量较高的永济白芝麻,糖最好选用广西白冰糖。要求做到一斤面粉、一斤辅料出二斤太谷饼。其中,每100斤小麦面粉配以30斤胡麻油、40斤白冰糖、26斤小米粞、10斤蜂蜜,20斤温水。
1、原料及工艺特征
太谷饼用料考究,祖传口诀是“临汾麦子白又筋,北路胡麻香半城,太谷家的打锣锤(即谷子),熬成米稀灵味浓,难得广西洋冰糖(即白糖),最好永济白芝麻”。太谷饼精选各地之上等原料,严格按照传承数百年的配料比例进行配置,经过特定的手法揉制而成,并经过烫面翻烤最终生产出绵甜酥软的太谷饼。
太谷饼制作是山西民间手工面点制作技艺的典型,主要为家族传承,从原料加工到成品烘烤要经过多道工序,经过前人的积累与总结,流传下来如“先烫面,芝麻含一半,后翻烤,不准急火搞。”等带有民间智慧的口诀。这些技术和操作手法需要制饼人之间口传身授才能学习与掌握。所以太谷饼的面点制作工艺具有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2、历史文化特征
太谷饼是汉民族与西域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明证之一。作为西域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生产工艺,丰富了汉民族的饮食结构,扩大了山西饮食面点的影响。如今,太谷饼已经以完整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而纳入历史文化宝库。
3、美食特征
太谷饼选料精细,制作工艺讲究,因此具有酥香甜软的味觉感受。具体而言,有四大特点:酥而不碎,甜而不腻,香甜可口,久放绵软。酥者,利口,不粘牙;甜者,香甜适度;香者扑鼻;软者,更令人叫绝,入口即化。此种特色,被许多品食专家称为一绝。正是众口皆宜,老少称道。而且它的储存时间长,久储味道不变。
非遗传承人李炳成(1957年-)。改革开放后,年过六旬的李大祯儿子李炳成为了不使太谷饼这一古老名吃失传。遂起起炉立灶将“太和糕点铺”正式更名为“太谷县白城太和食品厂”。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引进先进技术,改进生产设备。实现了由手工作坊到现代生产流水线的跨越。
非遗传承人李俊伟(1987年-)。改革开放30年来,和鑫炳记一起成长起来的,还有李炳成的儿子李俊伟。这位80后的小伙子可以说是在太谷饼的生产炉边长大的。他和父亲对市场发展趋势做了深度调研后得出结论,民族食品将大放异彩,百年太谷饼将焕发新的魅力。2012年,李家父子在昔日晋商首富“三多堂”景点附近,建立起的“鑫炳记太谷饼博物馆”和新的生产基地。实现了前店后厂的回归,实现了先观后制的体验。实现了秘方制作的透明,实现了游客自助生产等新的亮点。
公司创建于1992年,于2012年扩大规模、上档升级,喜迁新址,
公司长期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果树所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合作,进行产品研发,科技协作为我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依托及储藏保障。
目前公司聘用职工2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余人,花园式厂房占地24亩,5000平米无菌式全封闭车间,年产量达到5000吨以上。
图6 - 工厂
鑫炳记在发展的过程中,先后荣获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首届中国金牌旅游小吃,三晋老字号,山西省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山西省百姓放心食品品牌,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晋中特色旅游产品,晋中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多项荣誉。
图7 - 荣誉
1856年第一代创始人李恒钰开始学做太谷饼,后创办“鑫炳记糕点铺”。
20世纪初,第二代传承人李立德,打出“炳记”字号,并为“鑫炳记”太谷饼制定了标准,从选料、配料、烧烤工艺、火候的掌控都做了严格的规定。
20世纪中期,第三代传承人李大桢以“太和”为记,开起了自己的糕点铺,名为“太和糕点铺”,但不做其它,专门制作“炳记”太谷饼。
后在全国范围内消灭私有制的大背景下,毅然将“鑫炳记”公私合营为“白城村鑫炳记副食加工厂”
改革开放后,第四代传承人李炳成将“太和糕点铺”正式更名为“太谷县白城太和食品厂”,在继任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引进先进技术,改进生产设备,实现了由手工作坊到现代化生产流水线的跨越。
2012年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扩大规模、上档升级,喜迁新址。
2014年,在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背景下,公司抓住机遇,于2014年10月底正式成立电商部,先后在淘宝、京东、天猫、拼多多等各个知名网络电商平台注册开店。
2016年初在现有厂区旁边建起了鑫炳记文化园,内容主要包括太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太谷饼DIY大型体验区、晋商特色餐厅等。
苏艳玲
[1]赵保平,晋中地方志[M],三晋出版社,2019.10
[2]陈旭,太谷县志[M],中华书局,2015
[3]贠建明,太谷年鉴[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
[4]韩富科、孙永亮,太谷饮食文化[M],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
[5]董渊、贠建明,太谷贠氏家族[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
[6]魏林泰,太谷百业纵观[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12
[7]李德仁,中国历史文化古城——太谷[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8]晋谷,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太谷饼——记山西太谷荣欣堂食品有限公司[J],农产品加工,2011,03。
[9]王新广,鑫炳记文化园旅游购物管理模式探索[N],中国旅游报,2014-2-10。
[10]太谷饼的故事,民间传说故事[J],2010-09。
[11]张国良,甜酥不腻的太谷饼[J],科学之友,2007-11。
[12]袁芝,味美香甜的山西名饼[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6-11。
[13]岳续明,三晋名饼[J],中国保健营养,2002-11。
[14]孙润常,平遥牛肉太谷饼[J],药膳食疗研究,2000-10。
[15]岳树明,三晋饼食拾遗[J],粮食问题研究,1997-09。
[16]张倩儒,葡萄籽粉对太谷饼风味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