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数字博物馆

太谷饼传统制作工艺 国家级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这是郭兰英演唱的《夸土产》的第一句歌词,可见太谷饼是与平遥牛肉齐名的极具代表性的山西地方特色食品。
  • 分类:传统技艺
  • 地区:太谷区
  • 申报地区:太谷县鑫炳记食业有限公司

  • 批准时间:2021
  • 遗产编号:Ⅷ-160
太谷饼创始于清朝中期,迄今已170多年的历史,因产于太谷县而得名。太谷饼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味美鲜香等特点,以其香、酥、绵、软而闻名全国,享有“糕点之王”的美称。
历史渊源

太谷饼的由来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这是郭兰英演唱的《夸土产》的第一句歌词,可见太谷饼是与平遥牛肉齐名的极具代表性的山西地方特色食品。太谷饼创始于清朝中期,迄今已170多年的历史,因产于太谷县而得名。太谷饼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味美鲜香等特点,以其香、酥、绵、软而闻名全国,享有“糕点之王”的美称。


图1 - 红糖太谷饼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于秦,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明末清初及民国时期,太谷富商巨贾云集,成为中国北方的金融、商业中心,素有“旱码头”“小北京”“中国的华尔街”之称。当时,一些富商大户生活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太谷城东南沟子村有个富户贠家,贠家一位太太半夜里想吃饼子,就派佣人四处去买饼子,但买回来的饼子不是嫌油腻,就是嫌干硬,咬上一口就扔掉了。到哪里去买太太喜欢吃的饼子呢?这可难坏了她家的佣人。消息传到太谷县城一家烧饼铺里,掌柜的为了赚钱,就让老师傅设计出一种甘饼,其主要原料是精白面、白糖、胡油、芝麻、蛋清。制作方法是用蛋清将六成上等白糖和四成上等白面调成糊状,用勺子盛在扣炉内,糊状自然融流成圆形。成型后,上撒芝麻,下抹胡油,再用慢火烤熟。

这种饼结合了西域引进的胡饼的制作原理,具有酥而不硬、软而不绵、香甜不腻的特点,即使存放一个月后,它的色、香、味也不会改变。此饼送到沟子村贠家府上后,阔太太胃口大开,连连称赞。从此,这种饼子越来越畅销,而这种被称作“油甘饼”饼子,就是后来享有盛誉的太谷饼的雏形。

之后,太谷城内数十家做饼子的店铺也纷纷效仿,这种甘饼逐渐成为有钱人家日常消费和人们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物,并行销北京、天津、西安、兰州、包头、张家口等地。由于极具太谷特色,人们不约而同就把它叫成了太谷饼。

太谷饼的典故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闯进北京,慈禧太后仓皇西逃,路经太谷,吃过太谷的饼子以后,御封“太谷饼”。据说,慈禧太后临走时,还下旨要太谷饼面点铺师傅随驾而行,不料,小小的太谷饼面点铺师傅不愿离开故土,居然抗旨不愿随驾,曾经在慈禧太后落难时资助她大量银两的太谷巨贾曹家闻听此事,在慈禧面前给面点铺师傅讲了个情,慈禧太后给了曹家面子,才没有降罪。之后,慈禧太后将太谷饼定为宫廷贡品,更让太谷饼身价陡增。

中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孔氏家族,人人都爱吃太谷饼,即使是吃着满桌的山珍海味,餐桌上没有太谷饼,也会索然无味。民国23年(1934),蒋介石来到太谷看望他的大姐夫孔祥熙,在他的印象中,山西是个穷乡僻壤,当然不会有什么好吃的东西。然而,当孔祥熙请他品尝家乡特产太谷饼时,太谷饼甜而不腻、酥软爽口的口感使蒋介石大为惊讶,他摸着光头,连声说好,想不到在山西能有这么好吃的东西。于是他便想将太谷饼面点铺渡江南迁到金陵。孔祥熙看出了连襟的意思,没等他开口,讲起慈禧庚子年逃难长安,途经太谷吃了太谷饼也说好,临走还下旨要太谷饼面点铺随驾而行,没想到面点铺师傅不愿离开故士,居然抗旨不愿随行,是太谷曹家讲情才免了慈禧降罪的故事。后来,孔家定居台湾,凭着孔家和太谷饼面点铺掌柜的交情,面点铺掌柜派了一名厨师跟随孔家到了台湾,制作的太谷饼除了孔家自家享用,还用于馈赠亲友的礼品。

鑫炳记太谷饼的渊源

“鑫炳记”老字号始创于清咸丰九年(1859),创办人为太谷县白城村人李恒钰,原址在太谷县白城村的温家巷。

太谷饼,原名“甘饼”,始创于明末清初,为沟子村晋商大户贠家特供面点。清中期,改名“太谷饼”,有文成堂、文盛堂、义源生、同义恒、锦生泉、兴盛楼等商号批量制作生产,久负盛名。清咸丰年间,是太谷饼生产制造的鼎盛时期。太谷城内最早生产出售太谷饼的店铺是南街的“文成堂”,后来又有东关的“义源生”和南街的“同义恒”等商号也生产销售。后来,沟子村晋商大户贠家内部九门和十门争家产发生命案(俗称“猪血案”),九门诬陷十门,形成讼案,历时6年之久。贠家元气大伤,“同义恒”因与贠家关系密切,也被牵扯其中,生意败落,被迫裁员。咸丰九年(1859年),原南街的“同义恒”学徒李恒钰(1840—1900)回到白城村,在温家巷自家院里开起太谷饼小作坊,起名为“鑫炳记糕点铺”。

起初,“鑫炳记糕点铺”的生意很冷淡,因为李恒钰没有名气,人们对他的产品也不了解。李恒钰并没有被起步的艰难吓到,他看到了家乡白城村的优势。白城村在殷商时期就已成为集镇,古称南雄镇,到清朝中期已是拥有5000多人的大镇。它地处祁县、太谷交界处的子红谷,是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是走西口的必经之路,镇上建于盛唐时期的“光化寺”全国有名,走西口的人有句顺口溜:“看到光化寺,歇歇再往西”。结合人来车往大集镇的地利,李恒钰采取了灵活的经营方式,他薄利多销,让过往的行人能便宜吃到太谷饼;对走西口路上一些贫困交加的饥民,则免费送他们太谷饼吃。渐渐的,“鑫炳记糕点铺”的太谷饼首先在走西口的通道上有了良好的口碑,逐渐远销包头、张家口、归化(今呼和浩特市)、恰克图等地。由于李恒钰用料讲究,做工地道,制作的太谷饼逐渐在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经过41年的艰苦经营,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李恒钰去世时,“鑫炳记糕点铺”成为太谷县响当当的字号。

如今,“鑫炳记”历经五代,从第一代创始人李恒钰制作销售太谷饼,到第二代传人李立德制定了太谷饼的生产“标准”,迄今已传承至第五代。鑫炳记太谷饼从选取原料到烘烤出炉,都严格遵照祖传古方。再通过有经验的师傅亲手揉捏烘烤,制成的太谷饼色泽金黄、饱满均匀、酥而不碎,香甜不腻。

  • 非遗数字博物馆: 13903548655
  • 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文华街199号
  • 邮编: 030619
Copyright © 云亭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5009101号-1 版权所有 ©晋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