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数字博物馆

形意拳 国家级

形意拳,是传统武术的一个拳种,创自河北深县人李飞羽。李飞羽,世称李洛能。李自幼喜爱武术,刻苦研习,至中年已具有深厚的武术造诣,但仍广访名师,各地求学,精益求精。后慕祁县戴家心意拳之名,遂往求教。经十年艺成。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李洛能在太谷创立了他以心意拳为基础,以象形取意为动作编创原则,以心意成于内,肢体形于外,内外相合的整体原则,融入它种拳术之长的“形意拳”。
  • 分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地区:太谷区
  • 申报地区:山西省太谷县

  • 批准时间:2011
  • 遗产编号:Ⅵ-26
形意拳,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五行之理说明拳理,说明技理,说明攻防之理和健身之理。形意拳以三体式桩功为入门功法,以五行拳为基础五拳,即劈、崩、钻、炮、横五拳。并以之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将五行生克变化哲理运用于拳法攻防之中。还取十二种动物捕食防御的取十二种动物的特性之意创编的拳法,即龙、虎、猴、马、鼍、鸡、燕、鹞、鲐、蛇、鹰、熊十二形。   
        李洛能弟子众多、名手竞出。其中山西车永宏、宋世荣、宋世德、李广亨,河北郭云深、刘奇兰、刘晓兰、贺运恒等,都是名噪一时的武术大家。他们为形意拳的完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渊源

      形意拳,来源于心意拳,史料记载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关于“形意拳”和“心意学”,有人说是“一字之差”,经过对文献和实际流传的拳械套路进行调查分析、考证,认为“形意拳”同“心意拳”并非一字之差,形意拳确系心意拳发展而来,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从拳理拳法、功理功法、拳械内容、技击方法等方面均已单独形成完整的理论技术支系,其内容已形成了一个新的拳种体系。
      传说心意拳为宋代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岳飞刚毅多谋,勇冠三军。自幼随名师周侗习文练武,随陈广习刀术、枪术,尤精大枪术。在长期抗金战斗中,化枪为拳,训练将士。此拳刚猛狠毒,奇快无比。意到拳到,变化无穷。实战中远可用枪,近则用拳。后岳飞被害,此拳随之销声匿迹,鲜有所传。明未清初,山西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 10 年,传艺于安徽曹继武。曹继武传山西祁县人戴龙邦和洛阳道士李失名(不是一个人的真实姓名,而只是隐去姓名的意思)。李失名又把心意拳传给河南洛阳马学礼,从而开启了河南心意拳一大分支。戴龙邦学成技艺传他儿子戴文雄(小名戴二闾)后又传于直隶深州李老农(名飞羽,字能然,还有称呼李洛能),从此开启了形意拳的里程。距今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道光二十九年(1849),李老农被当时太谷富绅孟綍如先生请来为他护院。据山西太谷碑文资料和孟宪时先生《形意拳术探微》一书所述:“道光二十九年(1849),我家拳师申天保年老归里,推荐他的同乡直隶深洲人李老农接替他护院……”期间,孟綍如又亲自介绍车毅斋(名永宏又叫车二)以及贺运恒,李广亨拜李老农为师学艺。根据《形意拳术探微》记述:“当时,车毅斋为武柏年家车夫,贺、李为商号伙计。曾祖父还亲自与他们的主家说妥,每日早晚到我家练拳。”  咸丰六年(1856),李老农正式收车毅斋为徒,同时将形意拳传给孟綍如。孟綍如作为文化人,为李老农师徒制定了“三传”“三义务”“六不传”的武德规范,让大家共同遵守。“三传”为“为国为民者,尊师尊长者,作人作义者,可传。”“三义务”为“维护正义,扶助贫弱,协助师友”。“六不传”为“欺师灭祖者,为非作歹者,忘恩负义者,害友欺民者,懒惰怯懦者,愚蠢狡顽者,不传。”
       孟綍如是太谷县四大县绅之一,精通史书,学识渊博,十分器重李老农的武功和武德,待李老农如“座上客”,李老农在孟家护院授艺的同时,也得到了孟綍如理论上的帮助。
       车毅斋拜师后,不断进取,刻苦练功,数年间,车毅斋即成为武林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当时,帝国主义八侵及人民吸食鸦片不事生产之外患内忧,激发了师徒的爱国热忱,遂力倡武术,积极传播心意拳术。由于师徒俱为带艺投师,习心意时即有少林及长拳的基本功法,遂汇二拳精华于一体,开始对古老的心意拳术进行改革、创新,在孟綍如先生的帮助下,他们深刻研究了“步为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拳法的千变万化,莫不赖之以步”的道理,通过多次反复实践,认定弓步变化不灵,鸡步显得支绌,遂改弓步为坐银剪步,后改名为形意半马步。自此,“形意半马步”方成为形意拳基本步法。继而,对戴氏心意桩功,以“阴阳为母,四象(鸡腿、龙身、熊膀、猴相)为根”的法则,按“六合、八字、九歌”的要求,遂将“蹲丹田势”改为形意“三体式”桩功。此后,李老农又创盘根步法,并将阴阳,四象等法则贯穿于整个形意拳法之中。他强调每一动作都须以“六合”为准绳。将戴氏心意五行拳“把把不离鹰捉”练法,改为每拳只用左右式连接法以突出五行拳之特点。这样,动作连贯、左右兼顾。练五行拳时,又以拧转步连接合演,定名为“五行连环”拳。李老农认为戴氏心意拳“两肱过屈力难达梢”,于是要求出拳出掌,两臂俱应“似屈不屈,似直不直”以贯丹田之力达于梢节。他对戴氏之挪步龙形、跃步龙形、踩步龙形,综合改为挪、跃。踩三结合的龙形练法。
      尔后,车毅斋与师傅李老农又将戴氏之“三拳”改编为“五花炮”,将“五趟闸势”改编为“杂式锤”。
      李老农师徒为丰富形意拳的练法内容,试编了徒手对练套路。他们创编的“五行生克拳”是形意拳史上的一次飞跃。通过反复实践,车毅斋与弟子李复祯又将单练“五花炮”编成对练“五花炮”。其后,又创编了对练“挨身炮”等套路。经过李老农研究、修改、再实践后才予确定认可。师徒在对心意拳的改革、创新中深刻研究了戴龙邦拳谱中“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的论点。李老农认为:心意拳的实质是由“外形”与“内意”的相互结合而表现的,有“象形”、“取意”之意。故在其以后传拳时,始用“形意拳”拳名。至此,李老农与其弟子车二(名永宏字毅斋),贺运恒,李广亨,宋世荣,宋世德,等融各家拳术之所长创编出了技击性强,观赏性强,又具有强身健体功能的"雏形形意拳"。
       同治六年(1867),李老农回到河北以后,车毅斋继续承师志,不遗余力,继续对心意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他将少林弹腿,改编为“形意弹腿”,并确定其为形意拳术之八门拳:将五行拳中的劈、钻、炮横及十二形中的虎、马蛇、鲐、熊、鹰等拳的回身法,根据技击“返身顾后,后即前也”的原理改为“倒插步”回身;对十二形中的一些繁琐动作,做了删节和增减。如将虎形之翻拳出掌,改为提拳开掌即出;马形则增以“马奔蹄”;鼍形则增加了退步式,形意界谓之“游鼍化险”;原鸡形动作繁琐,鸡之“争斗性”表现不够突出,经反复观察两鸡格斗的情景,创立了“啄目蹬腿”的鸡形练法,将旧鸡形改编为“鸡形四把”单日练套路;根据斩、截、裹、挎、挑、顶、云、拎“形意八法”编成八势拳;将“五行连环拳”改为“进退连环”;“五行生克拳”改编为“五行炮”。其后,与弟子李复祯创编了“九拳”、“五踩六锤”、“连环手”、“劈锤”、“九套环”、“十二连锤”、“十六把”等徒手对练套路。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车毅斋在天津剑败日人后,各地名师来访者日众。为“以武会友”遂与弟子李复祯创“撕扒”(即散手)和散兵练习。期间,又创“拘马拚”、“阴阳把”、“狮吞手”、“迂回步”等手法、步法及“六枪点子”、“对劈刀”等器械对练套路。技击方法上,逐步改革“快攻直取”为“引进落空,智而取之”,“快打猛攻,乱而取之”,后人称其为“车氏技击法”。
      车毅斋技臻上乘,名扬四海,投师学艺者云集。光绪十九年(1893),师弟宋世荣、宋世德定居太谷,不久,与本邑贺永恒、榆次李广亨等师兄共五人,以吉安堂(武柏年家堂名)为基地,开展传拳授艺活动,太谷形意拳界名声大震。时人谓之“五星聚太谷”。
       其次,晋冀两地的交流也促进了形意拳的形成,李老农回到河北后深知求师学艺之艰难,因而努力去培养人才,郭云深,刘奇兰等都是当时的佼佼者。师弟郭云深两次来到太谷研习形意拳,之后,刘奇兰,刘元亨,李占元,李太和(老农之子)等先后慕名来太谷与毅斋榷磋技艺,有的定居太谷。师侄李存义因义和团事败来谷避难期间,车毅斋为他补足了“十二形”,并传授“进退连环、杂式锤、八势拳、五行炮、挨身炮”等套路。在姜容樵先生所著的《形意母拳》(据世界书局1930年版影印。1984年出版发行。姜容樵,字光武,生于1891年,河北沧州人。幼读私塾并从叔父德泰、姑丈陈玉山学秘宗拳械。1909年投师张占魁习形意拳.姜容樵先生的著作大多叙述流畅,在当时也是一个影响力非常大的形意传人)书中第一章第九页写到“形意拳亦像形取意之一种。而其包括甚宽。其演式至简似较专采,一形一像者为完善。北方自李洛能传授形意时仅五行连环十二形半数而已。至郭云深先生仍之。后由李存义先生及同门某公赴山西太谷寻访同门前辈精斯术者,乃得尽其所学载之归。形意乃是又一变......”自此,直隶(今河北)形意拳内容日丰。师侄杨得胜,一生从学于车氏,尽得车氏形意拳法。车毅斋传人有李复祯、王凤翙、吕学隆、樊永庆、孟兴德、武杰、郭玉山、布学宽、刘俭、李发春、王之贵、贾祯、赵鈺、王丕春、王培本、孟天赐、许承麟、白光普、等号称十八弟子。贺永恒传人董得茂;李广亨传人白解和、牛利;宋世荣传人宋虎臣、贾蕴高、宋铁麟、任尔奇等。
       从同治六年(1867)李老农归冀到民国三年(1914)车毅斋逝世,在长达47年的历程中,经过李老农,车毅斋,李存义、李复祯等无数形意宗师的努力,形意拳从拳理拳法,功理功法,内容形式,技术技法等方面已日趋完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拳种框架构建已基本成熟,可视为形意拳的形成过程。并且被1990年中国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武术大辞典>收录为拳种之一。

  • 非遗数字博物馆: 13903548655
  • 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文华街199号
  • 邮编: 030619
Copyright © 云亭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5009101号-1 版权所有 ©晋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