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数字博物馆

心意拳(戴氏心意拳 ) 国家级

心意拳,亦称“心意六合拳”,是传统武术的一个拳种。据考证,此拳是明朝末年,山西姬际可依大枪技法改变为拳法创编成的。
  • 分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地区:祁县
  • 申报地区:山西省祁县

  • 批准时间:2011
  • 遗产编号:Ⅵ-29
清朝乾隆年间,山西祁县小韩村戴隆邦得传后,潜心研习,广传族人和弟子,促进了心意六合拳的传承和提高。戴氏所传心意拳,既有徒手拳术,也有器械练习。在徒手练习中,以站丹式等功法练习作为基础,拳法练习的特点是由内催外,以根带梢;以圆构型,攻防自如;刚柔相济,积柔成刚;朴实无华,贵在实用。它的技击功能是劲足气盛,稳实有力;内外合一,发劲齐猛;起落皆打,无处不击。它的健身价值在于,导引内气舒筋活络,左右互练势式平衡。   戴隆邦曾创办广盛镖局,在为商贾保驾护航的过程中,既发挥了武术的攻防价值,也促进了心意六合拳攻防技法的发展和完善。   经过历代传习者的努力,戴隆邦传续的心意拳得到了较好地发展。其传人李洛能还在心意六合拳的基础上,创编成了目前广为流传的“形意拳”。为了区分戴隆邦传续的心意拳与形意拳和其他心意拳,现在的传习者将戴隆邦所传心意拳练法,称为“戴氏心意拳”或“戴式心意拳”。
历史渊源

      戴氏心意拳,亦称形意拳、岳派拳、际可拳、心意六合拳。是我国武库之中极为优秀的内家功法之一,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神妙莫测,将佛家、道家、儒家、兵家、医家功法、理论熔于一炉,是一门科学的内外兼修之武术。几百年来,此拳在山西祁县戴氏家族中秘不外传,其功法顺大自然客观生化规律,以天地阴阳之平衡,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之理论为戴氏心意拳之精髓。戴氏心意拳是现存三大著名内家拳(太极,八卦,形意)形意拳的鼻祖。外讲究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为外三合),内讲究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为内三合)。故人又称戴氏心意拳为心意六合拳。
      关于戴氏心意拳起源,共有以下五种说法。一:曹继武授业戴隆邦。《六合拳序》序言说:“ 独我姬公, 名际可,字隆峰,生于明末,为浦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浦,时人不知其武勇,先生习练十年有二,技勇方成。清康熙癸酉年科联捷三元,钦命为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之职,到任归籍,余游至池州,先生以拳授余,学十易寒暑。” 从相关内容来看,戴龙邦的授业恩师是曹继武。二:戴二闾师承李祯。范铁僧在民国二十二年著述的《范氏心意拳谱 ? 范氏笔记》记载:“我祁县六合心意拳门派,虽说是负盛名之地,原底也是由河南省李祯老祖师与买壮图老祖师所传流而有也。李祯老祖师传戴大闾、二闾昆仲,名播华北。买壮图老祖师,传授予之先祖,讳万明,人所共知。”三:戴文良、戴文熊、郭维翰拜师牛希贤。其依据是民国二十四年高降衡著述的《形意拳秘法》。书中写到:“道光二十一年,有陕西牛希贤者来店就食。贤固牛皋之后裔,而精通斯拳者也。闻龙邦好友尚义,故来访究竟,而邦不知也。后以贤之举动异于常人,卒为龙邦所发觉。贤被诘无奈,乃俱道所以。文良、文熊、维翰等三人自此以师事之。”四:心意拳为戴氏祖传。依据是民国十四年《车君毅斋纪念碑记》碑文:“戴氏祖传心意拳,少林外家支派,外传李老农。”五:戴龙邦学艺于金世魁。金世魁传戴龙邦,是流传于山西晋中一带的故事:在清朝道光和咸丰年间,戴龙邦在河南省南阳市社旗镇“山陕会馆”的“十家店”经营旅店生意,期间曾向店中伙计山东人金世魁学过螳螂拳。可以看出心意拳史的说法可以说众说纷纭,各家说法有相呼应的,有相抵触的,其中良莠不齐,真假掺杂。
      据戴隆邦《心家意六合拳序》中记载到“岳飞以枪为拳,立一法以教将佐,明末清初诸逢姬际可字龙峰得拳谱于终南山破庙中,姬龙峰授曹社旗继武于秋浦十有二年,戴隆邦学艺于曹继武于池州十易寒暑”,另外一篇《姬际可自述》作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其中所述史与戴序相差不离。
      根据我们在祁县对陈振家师傅(戴氏心意拳第六代传人)的访谈,也证实了这个说法。心意拳之鼻祖为岳夫子,雏形拳法以为数不多的象形拳为基。至于夫子之师,即周侗是也。据传周侗之艺学于希夷先生。希夷先生姓陈名传字图南,他学艺于隐士牛道士。而陈振家师傅学艺于王映海,王映海学于戴魁功,魁功学艺于其父良栋。良栋从学于其族侄文熊,文熊学于其父龙邦。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戴氏心意拳创于岳飞,弘扬于姬龙凤,南支定形于马学礼,北支定形于戴隆邦,充实于牛希贤、李祯、金师魁,创新于戴文熊,传承于戴良栋,发扬于戴魁公、戴宏勋及直隶人李洛能,山西太谷车毅斋,河北郭云深等人,而后一代代传承开来。

  • 非遗数字博物馆: 13903548655
  • 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文华街199号
  • 邮编: 030619
Copyright © 云亭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5009101号-1 版权所有 ©晋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