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数字博物馆

砖雕(山西民居砖雕) 国家级

从清徐境内保留的隋、唐、宋、元各代的诸多寺庙砖瓦中可以看到雕刻痕迹,显示山西清徐砖雕技艺在当时已经成熟。明后期至清前期的两百余年中,随着晋商的崛起,清徐境内各村各社民居建造蔚然成风,脊领、影壁、花墙门楼等砖雕工艺品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到清代中后期,清徐境内平均四个村庄便有一座小砖窑,每座窑均可烧出当地俗称为“花货”的砖雕。直至如今,尚有许多清徐砖雕作品完整存世。
  • 分类:传统美术
  • 地区:清徐县
  • 申报地区:山西省清徐县

  • 批准时间:2008
  • 遗产编号:Ⅶ-38
清徐民居砖雕所用材料质地好,经久耐用,制作技艺花样繁多,套路复杂,画工精细,刀工别致。明代早期的砖雕承袭秦汉遗风,简单粗犷,用线平刻较多,人物形象少有变化,画面较为单纯。后来逐步发展为现在的艺术风格,用线简练挺拔、劲健粗放,显得稚拙而朴素,整个作品以浮雕和浅圆雕为主,借助线刻造型,构图缺乏透视变化,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
历史渊源
        (一)砖雕的历史渊源
        砖雕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装饰行性的艺术,西周时期属于萌芽期,战国、两汉趋于成熟,唐宋时期进入高峰期,明清时期发展跃于巅峰期。
        据考古发掘的若干实物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砖瓦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代,在准河中游的双墩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红烧土块”的建筑遗存。据专家分析,这些“红烧土块”用来砌墙铺地,防火防潮,是建筑用砖最早的维形。经过夏、商、周三代的烧制砖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巨型空心砖、精美的板瓦、筒瓦和瓦当等建筑结构构件。随着建筑结构材料质量的提高,建筑文化的思想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拓展,越来越向着多元化的文化领域发展,中国建筑艺术开始逐渐融入各种造型艺术,砖瓦建筑构件便成为雕原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等艺术门类的载体。西周发明了瓦当,开启了砖瓦建筑构件装饰艺术的先河,从而出现了春秋战国制作的制美瓦当。秦汉时期人们在青砖上雕琢的图案纹饰内容越来越丰富,有人物、山水、花鸟、动物、抽象几何纹饰等各种图案。随着宋金、明清砖坯制作的拓印技术和雕刻技术的多样化发展,在建筑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宽泛,被广泛应用于屋顶的瓦作、墙脊、墙面、地面、塔身等建筑部位,作为门楼、牌楼、桥梁、照壁等独立建筑的装饰。
        (二)晋商大院砖雕的历史渊源
        在封建社会,对建筑的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在这种压迫下,住宅的便成为了当时有钱人来展示财力,提升住宅品质最重要的途径,砖雕在民居中的大量运用。清朝时期,晋商曾一度是“海内最富之位”,经济富裕后的晋商竞相显贵夸富,兴起讲究建房规模和雕刻装饰,使得原来只用在宫廷、庙宇等建筑之上的砖雕进入民居。一件件砖雕,像是一首首抒情言志的诗歌,意味无穷。无论是耸立屋脊的奇特走兽,还是变化丰富的墙面雕刻影壁;无论是字迹苍动的书法砖雕楹联,还是门头额枋上精美细腻的人物故事,都是以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营造着键筑群器的文化气息,点化着建筑的气势和灵性,凝结着历史的沧桑,蕴藏着独特厚重的乡土风情,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建筑文化艺术风格。如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灵石县王家大院、榆次常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的建筑中均有精美的砖雕制品。
  • 非遗数字博物馆: 13903548655
  • 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文华街199号
  • 邮编: 030619
Copyright © 云亭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5009101号-1 版权所有 ©晋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