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数字博物馆

琉璃烧制技艺 国家级

琉璃系低温铅釉陶的习称,是一种常用于宫殿、陵寝、寺院、庙宇、宝塔等建筑的装饰材料。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琉璃在造型样式、装饰风格、工艺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琉璃建筑将中国传统陶瓷文化和建筑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形式。
  • 分类:传统技艺
  • 地区:介休市
  • 申报地区:晋中市介休市

  • 批准时间:2008
  • 遗产编号:Ⅷ-90
琉璃生产在山西省分布广泛,以太原、阳城、河津、介休等地为主。太原约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开始生产琉璃,其后一直没有间断。当地烧制琉璃以苏姓家族最为著名。阳城烧造琉璃始于元代,至明清达于鼎盛。烧制地点起初在县城东关,后迁至后则腰村,其中以乔氏家族最为著名。河津琉璃的烧制也始于明代万历年间,主要集中在城西的东、西窑头村,吕姓为当地的琉璃世家。介休是山西烧造琉璃较早的地区,当地的唐代寺庙建筑中就已使用琉璃,至明代达到极盛,遗留下不少古迹。
历史渊源

      琉璃最早被视为珍宝,并有琉璃、呀夜、月光、珍玉等美丽的称谓。“琉璃”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时桓宽的《盐铁论》,其中提到“琉璃成为国之宝”。《广志》、《西京杂志》等古代文献中也有关于琉璃的记载。根据琉璃的历史及用途,琉璃应为“用于建筑屋面或局部装饰及艺术装饰的施有透明色釉的陶器制品,一般施以铅釉烧成。”
      我国生产陶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制成了陶瓦,西周初期又创制出了板瓦、筒瓦、瓦钉等建筑陶器。陶瓦等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大进步,为瓦琉璃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汉代有用琉璃制作的工艺品、器皿与窗扉,如山东出土的东汉绿色琉璃釉陶楼;甘肃武威雷台墓内出土的一座五层楼院陶雕,全身施以翠绿色琉璃釉装饰。
      古代琉璃技术的真正长足发展,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建筑除宫殿、园林、宅院外,又出现了新的建筑,佛教和道教建筑,琉璃主要用于屋檐装饰。公元五世纪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所建宫殿就使用琉璃瓦件装饰,这种珍贵的建筑材料仅用于鸥尾、勾头、滴水这些建筑物最重要的檐脊装饰,也仅有黄绿两种颜色。琉璃制品开始应用于建筑,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隋唐时期是古代建筑琉璃技术发展的成熟时期。“唐三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琉璃瓦的色彩。“唐三彩”有绿、蓝、黄、茄紫、白色等多种颜色。“唐三彩”陶器不仅流行国内,而且远至海外。公元634年开始建造的大明宫(今西安)不仅屋顶全部使用琉璃瓦,而且还使用了表面雕有莲花的绿琉璃砖。
      宋代是对唐代积累成果的应用阶段,琉璃瓦的烧造技术更趋完善。琉璃瓦的规格开始标准化,应用范围也明显扩大,出现了雕刻精细、色彩斑斓的琉璃贴面砖,并大量应用于建筑。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琉璃装饰建筑是河南开封佑国寺塔(又称铁塔),该塔所有墙、面、门窗、斗拱、腰檐以及各种飞龙、麒麟等纹样均为琉璃贴面砖。有人统计,全塔上下不同图案的形式有50多种,显示了高超的琉璃生产技术,是研究我国宋代玻璃及砖雕艺术的珍贵资料。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是当时建筑科学技术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关于官式大型建筑的规范。该书第十五卷中对琉璃瓦的加工制作及配釉、挠制方法均有详细记述。这是我国最早详细系统地记载琉璃技术的书籍。这无疑对北宋及后世建筑琉璃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彩响。
       宋、元时,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省均有烧制琉璃制品的窑场。磁州窑不仅以其独特的铁锈花、黑白刻画装饰闻名于世,而且早在金代就有烧制琉璃制品的历史了。在观台窑窑址考古发现许多饰有黄绿琉璃釉的筒、板瓦、龙纹脊饰、狮子、摩揭等脊兽,还有天王、力士和带羽翼的各种菩萨等工艺品。造型生动、制作精良,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属金代产品。琉璃产品作为磁州窑的传统产品,很值得继承和发扬。
      元、明、清三朝国都均设在北京。为了体现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利,兴建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来作为其政权巩固的象征。这就需要大量的琉璃瓦,仅靠从外省运送已供不应求,所以在北京建了许多琉璃窑场,生产规模也得到不断扩大。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琉璃窑是现北京琉璃制品厂的前身——西窑。
      明、清两代琉璃瓦的生产,无论质量、数量、种类、规格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琉璃釉色种类也在“唐三彩的基础上,发展到翡翠绿、孔雀兰、葡萄紫、牙白等数十种之多。小到寸余的走兽,大到数吨重的龙吻都是做工精堪的琉璃工艺品。明清时,最有代表性的琉璃装饰建筑有:明十三陵、大同九龙壁(明)、北海九龙壁(清)、清东陵、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故宫等。
       故宫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巍峨雄伟、气势磅礴,这与其合理地使用各种琉璃构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三大殿屋顶和重檐满饰黄色琉璃瓦,屋面正脊、垂脊以及围脊、岔脊均为琉璃构件,抬头望去,给人以巍然屹立、挺拔雄峻、富丽堂皇的景象。它构件齐全、型制科学、制作精美,凝聚了历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堪称是我国琉璃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关于琉璃瓦制造技术的古籍,除《营造法式》(北宋)外,在《汉韦》、《异物志》(三国)、《天工开物》(明)等书中也有记载 。
介休自古就有“琉璃之乡”的美誉,建筑琉璃艺术久负盛名,琉璃工艺源远流长。根据文献记载:唐贞元十一年(795)“发兴寺碑”碑文记载,有琉璃寺。因此介休在唐代的建筑中已使用琉璃,宋元时期文献记载较少,介休琉璃工艺仍然相当发达,明清时期是介休建筑琉璃发展的黄金时代,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 非遗数字博物馆: 13903548655
  • 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文华街199号
  • 邮编: 030619
Copyright © 云亭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5009101号-1 版权所有 ©晋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