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毛皮制品,早在石器时代就与人类产生了密切的关系。经过鞣制后它的用途更加广泛,衣着服饰如靴帽、手套、袍褂、袄裤;骑乘车辆诸如辔具、鞭绳、鞍缰;军备军装诸如甲胄、盾牌、弓弦;生活用具如箱包、毡褥、坐垫等等,五花八门。尤其在北方寒冷区域,在棉花、蚕茧产量不高、纺织尚不发达的时代,毛皮更是经久耐用的防寒佳品,无论帝王将相或是平民百姓,人人得以用之。
历史上交城县硝皮业发达,以生产高档名贵毛皮为主,誉满中外,盛极一时。民国二十二年(1933),国民政府教育部新版《最新中华形势一览图》介绍交城县说:“土人善制牛羊皮,交城滩羊皮驰名全国。”当年初次脚踏交城的人,都惊讶很多街道路面落有一层白色的粉末,这是从毛皮上洒落的皮硝、黄糜粉末。清末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貂帽、民国军阀孙传芳母亲的“寿裘”都是交城产品。交城毛皮业从原材料供应,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完全独立自主经营,跨越商业外贸和手工业两大行业,特征显明,别具一格。
北京大栅栏绸缎布匹商店“瑞蚨祥”,它的毛皮货物也以质地优良、品种齐备而著名。晚清、民国时期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无不以从瑞蚨祥购得的交城皮货为荣。1930年前,瑞蚨祥一直派出干员赴山西交城采集购买毛皮货物,经镖局用镖车押解到北京,气派非凡。当时,四五千元的一件貂褂、千余元一件的海龙领子,最佳的丝猴、银狐、白狐等罕见毛皮货物,在京津每每是唯瑞蚨祥独占。
交城滩羊皮以其丝长洁白、弹性好、韧性强,二毛裘皮更以色泽洁白光滑、毛穗弯曲成花、轻柔保暖漂亮等特点而蜚声全国。鸦片战争后已是出口佳品,俗称“九道弯弯白二毛”。山羊板皮所制的褥子不仅美观,而且保温隔潮,无论国内或是出口都供不应求。
(一)明清以来
民国《中国实业志》记述交城毛皮业时写道:“山西以牧羊著称,硝皮业亦随之发达。全省硝皮业之发轫,以大同、交城两地最早,在明末清初之季,已有硝皮场之经营……”。
明朝定鼎中原,元朝残余势力在退往长城以北的荒漠地带后,并不甘心失败,无时不在垂涎内地的繁荣富饶。虽然明太祖、明成祖或派兵或亲征频频北伐,但始终没有彻底解决边患威胁。洪武(1368—1398)年间,元残部掳掠扰边10余次,山西首当其冲。朝廷多次命晋王、燕王出塞反击,并备边、筑城、屯田、建烽燧,又派大军40万三路出击蒙古沙漠;从明英宗被俘起,明朝对北部边患变为消极防守,一发不可收拾。此后,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的100多年中,烽火连年,鞑靼兵袭扰攻掠更甚。仅嘉靖40余年中扰边70余次,动辄数万、十数万骑深人腹地,有4次抵达太原城下,甚至包围京师。在东起辽东、西至甘肃数千公里的边界线上终年烽火不息,贯彻明朝始终。庞大的军费支出和后勤供应消耗了大量人力、财力。“明代在华北诸省的北部、长城沿线一带,横贯着一条作为巨大消费地的军政地带,从全国各地以租税的形式收取上来的白银都挥霍在这里了。地处整条战线中段的山西北部,有大同、偏头关、雁门关、宣府、宁武关、平型关等重镇要塞,是历时最久、战事最繁、驻兵最多、消耗最重的地段,明朝150余万军队有很大比例驻扎这里。布匹、棉花、毛皮(皮革)是最基本的军需材料。毛皮“马甲”是将士的主要甲胄,轻捷价廉,抵御刀枪箭矢功不可没。骑兵的马匹鞍辔同样也是大宗军需订货,此类皮革制品,在交城县称为黑皮,归“黑皮坊”经营。发达的畜牧业和优良的水源条件,靠近战地的后勤基地位置与大宗的军需订货刺激,再佐以娴熟的鞣皮技艺和诚信为本的经营之道是促成交城县毛皮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在交城县加工后的毛皮产品,北上供应塞北诸镇,东运供应蓟辽边陲,西渡供应陕甘戍军,南下供应中原市场,展示了它的优势条件和顽强的生命力。
清朝开国,禁止民间养马,对交城山区农牧民是最直接的打击,因而酿成了交山农民运动新的高潮,爆发了王显明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硝烟未散,踌躇满志的交城知县赵吉士(1628—1706)对稍有恢复的毛皮生产又采取敌视态度,他在康熙九年(1670)五月初八写给上级的报告《牧爱堂编·一件申请宪禁事》中说:“乃有一种贩皮之人,不列保甲,莫查户籍,自称京客,声言旗下伙计,怀万千之重资,合三五以成群,始犹借寓假店于关内,今则比屋杂处于城中。人山买皮,骡驮车载而至,从不纳分文官税,谁敢稽其来历?数百游民为之硝洗,腥秽满城,酿为瘟疫。”言简意赅,赵吉士短短数句,颇称完整地勾勒出当时交城毛皮业的全貌。从这里可以看出:(1)外来的投资者;(2)资金情况;(3)生皮来源及运输方式;(4)从业人员及数额;(5)政策排斥而放弃税收;(6)环境污染情况;(7)“比屋杂处”的作坊规模。清代初期,交城县向朝廷礼兵工三部“起解”财税物品中有羊价、北羊、胖衣、翎毛、麂皮等物,均与毛皮业有关旧。其中“胖衣”一般理解为棉袄,但交城棉花生产实属有限,或以毛皮代之。
康乾时期,是交城毛皮业、商业大发展的时期。交城商人已远赴沈阳、吉林等地进行商贸活动。并且在生皮资源地开坊生产,向外输出技术和劳力,避免长途贩运之累。乾隆中期,交城知县庄绳祖(1717—1791)对毛皮业大力扶持,深受从业者的拥戴。在他的墓志中有这样一段关于交城县的记载:“县故产羊皮及白鹰,大吏皆岁征之。然白鹰实不数见,前官于羊皮多减值,浮取白鹰,则克期令山民分捕,民竞纳赇乃免。君至,给羊皮民价,而白台使革取鹰之敝。” 乾隆后期,交城县毛皮业已成规模生产。
据《中国实业志》记载,交城这个当时只有约10万人口的小县,100余家皮坊,高达万人的从业人口,不能不说是一支庞大的工商业大军。“本业发达时期,在光绪二十一至二十四年之间。其时皮货国外贸易兴旺,交城、大同两地每年销售总值各在百万两以上,交城硝皮庄由10余家增至100余家,大同由10余家增至80余家,可谓晋省皮货业之黄金时代”。据《清宣统外务部开埠通商档》统计,光绪二十八、二十九两年间,仅英、德两国7家洋行通过平定县槐树铺厘卡运往天津口岸的交城皮货,品种有羊绒毛、驼毛、生熟皮、滩皮、羔皮、羊皮、皮袄、皮褥、杂皮等;数量统计各是:833包,962件,73440张。据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一份统计,当时来往交城等地采购皮货的各国洋行名称有:德国瑞记、顺发、礼和、鲁麟、瑞丰、禅臣、克罗斯、世昌、志诚、地亚士、美最时、德义、乾昌、兴隆14家;英国高林、平和、太古、良济、隆茂、仁记、德隆、明义、新泰兴、聚立、普尔、仁泰、涌玉、华泰14家;美国德泰、德记、茂生3家;法国拔维晏、立兴2家;日本三井1家;荷兰恒丰1家。
(二)近代以来
辛亥革命发生,全国各地烽烟四起,帝国主义列强气急败坏地保护自己的在华利益。英国使馆向清外务部提出外交照会说:“现值中国扰攘之际,与在津英商利益有深重关系,应请外务部注意。查在津洋行六家……共有货物值银四百万两。”其中就有在交城采购待运的皮货和棉花,价值白银八万余两。“1919年……全县皮坊已发展到120多家,皮店16家,同定_丁、临时工达1万余人;每年熟(鞣)制‘滩二毛’60多万张,裁制大褂8.5万余件,产值250万元(银圆)加上滩羔皮和其他杂皮,年总产值达310多万元。其中尤以公盛源、隆和元、四合源规模最大。”如此巨额数字,甚至超过了1935年国民政府《中围实业志》认为光绪中期是最高峰的统计。民国十三年(1924)十月直奉战争,郑州黄河铁桥被断,京汉铁路瘫痪,运往汉[方向的皮货大量积压,交城毛皮业、金融业遭受沉重打击。
1930年的蒋阎冯百万大军中原大战,以阎冯惨败告终,蒋介石的中央势力控制山西。战争开始时,山西省银行为阎冯70万军队筹饷,滥发纸币,山西物价飞涨;阎冯战败后,晋钞亦随败军退回山西。市场商品被抢购一空,通货膨胀,金融极度混乱,给山西带来严重灾难。新的执政者“使出千奇百怪的手段,到交城大肆搜刮钱财,县商会出动了商团为其效劳,他们捆绑了隆和玉等皮坊掌柜,逼迫其交纳税捐。一夜之间,隆和玉、隆盛昌、隆盛裕三个大皮坊和隆盛皮店、隆盛元钱庄同时停业。按照1935年只有38家皮坊的统计,中原大战的失败给交城毛皮业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交城皮坊锐减为15家,其中从清代延续下来的只剩4家,其余都是中原大战以后新建的。民国二十一年(1932)阎锡山东山再起,大力振兴“西北实业”,交城毛皮业获得一个短暂的喘息机会。“山西毛皮的产额,羊皮为90万张,牛皮为25万张。集散状况是:……中部的毛皮,则集中于交城,在交城县鞣制一部分,供本省之需,余则经榆次转出省外……”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对走关东的晋商是致命打击。从1932年元月至7月1日的半年中,从山海关一路涌人关内的晋人为17万,约占关东晋人总数的三分之一,仅清徐县王答村一年内返乡者为298人,远比交城县的义望、阳渠两村返乡者要少。这已经意味着关东晋商大批工商业的倒闭和资金的损失,这也是紧接中原大战后晋商的又一劫难。虽然后来有阎锡山振兴“西北实业”的实施,交城毛皮业尚能苟延残喘,而到了“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交城毛皮业就被彻底摧毁了。战火硝烟,交通断绝,生皮无源,产销无路,资金枯竭,员工逃亡。一年之中,交城县鳞次栉比的皮坊、皮店、钱庄银号灰飞烟灭,倒闭殆尽。最后倒闭的百年老字号“四合源”皮坊,凭借其雄厚的实力挣扎到1940年前后,最终也“寿终正寝”。
1938年7月1日,日本侵略军颁布命令,垄断一切毛皮产品,这是给陷入绝境的毛皮业又一道催命符。太原开办“皮毛组合”工厂,失业的交城毛皮工匠纷纷前往谋生,全厂200多人大部分是交城人,工头也是交城人。1939年2月,日军又在交城、汾阳两地设立“皮毛合作社”,强制收购晋西16县的羊毛,开展“以战养战”军需生产。他们对山西盛产的煤、铁、羊毛、毛皮等战略物资垂涎已久,早在战前就进行过周密调查:“中部和南部方面的皮货,全部集中到交城、新绛地区,然后送到榆次,进而沿正太铁路运出省外。经榆次运送的皮货,一年达五百万斤,价值一百余万元。”“交城的皮货衣类也很有名,年产额达二三万五千件,价值八十万元,几乎全部输出省外”。对于战略物资的羊毛,侵略者的掠夺是惊人的,仅1939年4月至次年3月不足一年里,就从交城县运出7066公斤。日本侵略战争的破坏,使交城毛皮业彻底破坏,万人失业,县域经济损失惨重。1950年前后,在交城城关六街,仍可到处看到破败空闲的皮坊院落、棚舍、晒皮场、泡皮池,遍地狼藉的瓮缸和钉板。坐落在南街胡家街的“吉庆永”皮坊,资本38366银圆,是民国时期交城县资本最雄厚的皮坊,也是最早倒闭的皮坊:解放战争中,吉庆永皮坊竞被国民党阎锡山军队66师、72师骑兵用作马厩。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
1948年,仍有60余名毛皮匠在鞣制、裁缝黑白老羊皮筒。
1952年,四合源、传记皮坊泡制滩羊皮5000张。裁制大小皮衣数百件,销于天津市场。但因生皮无源,翌年停业。
1954年,7名老毛皮工匠组成合作小组,年鞣制黑白羊皮2.5万张,产值2.1万元。1956年,成立手工业毛皮生产合作社,有职工53人,裁制皮大衣371件,皮褥35条,产值18.5万元。1962年有职工95人,鞣制绵羊皮11.32万张,裁缝皮大衣、皮裤及兔皮服装2828件,兔皮褥子8798件,电工手套5757副,产值达62.74万元。1965年,兔皮服装、褥子外销日本、苏联、西德和香港等地,博得好评。1966至1970年,交城毛皮厂有职工115-148人,共生产绵羊皮66.19万张,羊皮大衣、皮裤,兔皮服装、褥子61727件,皮手套34948副。产值362.32万元。1975年,全厂职工213人。鞣制绵羊皮27.19万张,生产皮大衣15882件,兔皮褥子361960件,产值150.17万元。1979年,职工228人。交城毛皮厂绵羊皮及绵羊皮大衣在全国毛皮行业会上被评为质量第一名。年产羊皮大衣20171件,兔皮褥子600410件,兔皮服装5929件。产值185.91万元。获“山西省优质产品”称号。1983年,皮货产品滞销积压,亏损5.3万元。1984年,停产半年,亏损12.88万元。实行个人承包,承包组长李增林,副组长李万成、逯翻生。生产绵羊皮大衣、兔皮褥子、兔皮服装7456件,盈利2.6万元。 1985年,职工183人。生产皮大衣3729件,兔皮褥子30287条、兔皮服装2345件,产值140万元,盈利4.99万元。20世纪80年代动物毛皮逐渐被物美价廉的人造毛皮所取代,市场逐渐萎缩,产品向革制品转化。90年代,国营交城毛皮厂倒闭。目前,交城滩羊皮老技工年龄最小者已在65岁,后继乏人,濒临失传危境。
民国时期,交城有一首顺口溜:“四合两聚永兴成,意和德源三隆号;殷实铺号成百处,三五合伙不计数。”所反映的是1930年中原大战以前著名皮坊的名目。前两句共记载了九家排名靠前的大型皮坊:“四合”,指四合源;“两聚”,指聚源兴、聚源厚;“意和德源”,指意和德、意和源;“三隆”,指隆盛昌、隆和裕、隆盛裕。隆盛昌,地址在西街仓巷路北;隆和裕,地址在南街马家巷路南;隆盛裕,地址在西街宋家巷路南,“三隆”在1930年中原大战中同时倒闭。
1935年交城皮坊38家情况,累计资本总额542989银圆,员工1995人,年产皮230937张,产值491278银圆。重点皮坊情况是:
四合源,清咸丰元年开业,合股资本23976银圆,股东有神堂底王姓、西街郭姓等。员工70人,年产皮14000张,产值24800银圆,地址在南街真武庙街段南院。
聚源兴,1925年开业,东家为某钱庄,合股资本33000银元,员工119人,年产皮12500张,产值36200银圆,地址在城内南街郝家十字;大掌柜刘俊,二掌柜褚梦魁。三掌柜薛思聪。“七七事变”后大批半成品皮货毁于“长沙大火”。少数员工坚持牌子不倒,改做布匹、纸烟等生意,新中国成立前后零星生产,不久倒闭。
聚源厚,1932年开业,合股资本34000银圆,员工135人,年产皮12500张,产值33790银圆,地址在城内东正街路南,今县中医院中西部及北邻第二院;东家夏廷栋二少,掌柜解恩。
意和德,清光绪十九年(1893)开业,合股资本22100元,员工95人,年产皮8550张,产值24320银圆,地址在县城西门街路北;东家张姓,领工头大营王某。七七事变前倒闭。
意和源,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开业,合股资本12889银圆,员工43人,年产皮4994张,产值13560银圆,地址在县城西门街路南;大掌柜王尚荣,领工头二闹子。七七事变前倒闭。
益记,1928年开业,独股资本36200银圆,员工110人,年产皮11200张,产值30840银圆,地址在县城东街龙虎巷北口路东;东家太原估衣街人。
泳记,1935年开业,独股资本7500银圆,员工71人,年产皮5900张,产值13150银圆;
永庆和,1926年开业,合股资本12000银圆,员工23人,年产皮3001张,产值6780银圆;东家夏廷栋二少,掌柜王登荣,领工头吕姓,南河子“拐三”。地址半坡街。
天源聚,1934年开业,独股资本7140银圆,员工22人,年产皮2194张,产值5150银圆,地址在南街王家巷路南。
天德源,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开业,合股资本21062银圆,员工59人,年产皮6801张,产值18400银圆,地址在南街胡家街东口路南。东家义望乔三,领工福来子。
吉庆水,1916年开业,独股资本3836间员工91人,产皮8940张,产值25800银圆,东家是南街“李合”,地址在南街胡家街路南;七七事变后倒闭。
晋记,1925年开业,合股资本15000银圆,员工41人,年产皮4720张,产值14470银圆,地址在南街真武庙街东口路北;
三合和,1926年开业,合股资本18196银圆,员工55人,年产皮4342张,产值12291银圆,地址在南街孙家巷路南;麒麟子、靳四儿合股。七七事变后倒闭。
玉泰厚,1925年开业,独股资本30250银圆,员工64人,年产皮8400张,产值20845银圆,地址在下关街南河子路西;
正兴隆,1933年开业,东家:百喜儿,合股资本26400银圆,员工97人,年产皮12286张,产值29739圆,地址在西街西门街路南;领工头阳渠木林子。
复兴源,1930年开业,合股资本12000银圆,员工82人,年产皮4591张,产值13525银圆,地址在西街西门街东口路北;
和意权,1916年开业,合股资本21400银圆,员工64人,年产皮6200张,产值19600银圆;掌柜阎三,领工来英子。地址南街姚家山;
同和庆,1914年开业,合股资本21800银圆,员工83人,年产皮7400张,产值2310银圆,地址在西街仓巷;
庆和祥,1921年开业,合股资本22160银圆,员工92人,年产皮850张,产值23505银圆,地址在南街胡家街西口路南。
在滩羊皮鞣制技艺的传承发展中不能不重点提一下“义泉泰”。“义泉泰”创立于山西毛皮业鼎盛时期,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至今,“义泉泰”是一百多家皮坊中唯一留存下来的一家。百年沧桑和变迁里,“义泉泰”的生命起落近于山西毛皮商的完整标本。它携带着上个世纪的凝重与改革变幻中的苍凉,孤独地走到这个世纪,至今安静而倔强地生存在一个角落里。时代造成的命运是一个行业的共同悲剧,难以逃避。而在劫难里顽强生存下来的,靠的已不仅仅是对利润的追逐,还有一种热爱,消融在百年皮业的每一寸肌肤中。
在张晓春家里墙上挂着的“义泉泰”第一代掌柜张振泰的照片。照片发黄而陈旧,我看着照片里的老人已是隔了百年的岁月风尘。张振泰是交城西营人,18岁时以1000银洋创建了“义泉泰”皮坊。第一代“义泉泰”是清代晋商兴起的典型缩影。山西毛皮商也以诚信为主,以“义泉泰”为例,义为“忠诚与信义”,泉为“涓涓之水,源远流长”之意。可见当年山西毛皮商信奉的精髓所在。当年的山西毛皮商朴实谨慎低调,在没有原料的前提下完全以经营方式和靠加工来获得利润。毛皮经毛皮之路从宁夏运到交城毛皮加工集散中心,加工成成品后再卖往外地和国外。由于极讲信誉,品质极好,交城毛皮形成品牌,是近代国际贸易中最早享用“产品免检”的商品。张振泰的时候规模还不是很大,因为张振泰非常谨慎,但是为人诚实,生意上极讲信义,即使被骗钱也不过说一句“前世欠人家的。”但这家不大的皮坊却在1937年日军侵华后,交城皮业纷纷倒闭的情况下顽强生存了下来。可见当年张振泰的韧性与信誉度。
张振泰照片旁边的照片里的老人便是“义泉泰”的第二代掌柜张明道。张明道扩大了规模,聘用了多名技师,工人多达五十多人。同时扩大业务,同义生德等几家皮坊保持着常年的合作关系,在后来的很多年里这些皮业里的商人们都恪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互相帮助,一直保持着很多年的诚信合作,是典型的晋商之道。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时候张明道把生意做到了太原开化寺、大中寺、棉花巷等地方,省外做到了北京天津等地。解放前后的十年间,张明道在同行相继倒闭的情况下又扩大了规模,可惜不重视技术,局限了发展。
第三代是张拉生。少年时对皮业就产生了热爱,如同一切晋商学艺的程序一样,用全部心思把技艺看在眼里刻在心上。张拉生后来经历了两次变革。一次是交城毛皮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的时候,把县城里的皮坊都合并了进来,包括“义泉泰”。张拉生经历了从私有到公有的转变,成为毛皮厂里一名工人。由于山西企业体制和经营方式跟不上时代。毛皮厂在九十年代倒闭,张拉生返乡重新经营“义泉泰”。在当时传统皮衣已经过时,交城毛皮业因为没有找到新的发展方向纷纷倒闭,另谋出路,一时近于绝迹。张拉生在这种生存还是毁灭的情况下把毛皮从传统皮衣向另一个方向进行了转移。他想到了毛皮书画。这些用毛皮做的书画,精致而有毛皮独特的质感,这种皮画尤其适合做木刻、水墨画以及马和虎之类的动物,效果可以和堆锦媲美。而且可以用掉大量的边角料,毛皮书画还避免了毛皮业最大的问题,水质污染。从这个角度考虑是符合时代发展的。
到第四代张晓春的时候进一步发展毛皮书画,在原皮件厂的基础上成立了义泉泰皮业有限公司,并且通过獭兔养殖基地自己解决了皮源的问题。皮源的解决基本避免了作为加工厂的尴尬,毛皮从外地运入再销往外地,毛皮商只能获得其中微薄的利润。虽然名义上已注册义泉泰皮业有限公司,但从规模上看仍是一个家庭作坊形式。义泉泰虽然在思维上有所突破,毛皮书画在全国也可称独步毛皮业,但在经营和模式尤其是供销关系上并没有突破,甚至有些自闭。所以局限了自身。书画毛皮本身带一定的技术含量也要求一定的艺术审美和基础,但公司地处这样一个偏远的小镇上,本身在员工的选择上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从这里也可以清晰看到山西商人经商的一个局限性,很强的地域观念,不愿意同外界有太多交流。他也认识到市场打不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山西文化氛围的不够和自身商品艺术品位的欠缺。他说,太原这个城市消化文化的能力本身就不足,所以文化时常很局限,在北京王府井要好卖的多。
“义泉泰”在山西几乎没有太多竞争对手,因为山西毛皮业的集体式微。但这对“义泉泰”来说并非好事,因为不成规模就没有产业集群,那么“义泉泰”终究会很孤立,这种孤立使它在拓展市场和知名度方面将有很大困难。其二是“义泉泰”固执的本土情结,不肯走出交城这个毛皮故里,将使它无法向外,而无法向外就无法成长甚或死亡。其三是“义泉泰”如一切山西企业一样需要增加文化、科技含量以及需要信息化,没有足够的信息,没有足够的文化含量和时尚元素是很难在全国并入竞争行列的,而商业不去竞争无疑已经失去了一半生命。其四是品种的局限,不够多元化。这还是山西商人的思维习惯和眼光决定的。目前来说,山西商人由于习惯了本土资源式的就地利用,对创新性的东西越发疏远了。
未经硝制的“生皮”,僵硬呆板,是不能穿用的。而要生皮柔软自如,必须去除油脂成分。一般的硝皮流程主要是浸泡、梳理、去油、洗晒、硝制、铲晒、漂白、成衣。
(1)生皮清理除脏。铁鉍梳理,清除泥土屎结,刮板油等。
(2)多次反复泡洗皮。先把生皮挂在铲杆上,把皮子上的粪便和污秽杂质除去,把杂毛搔去,疏通理顺。然后将皮子在池中浸泡一个晚上后捞出,把上面的肮脏物刮净,放进皂荚水瓮子里,每个瓮子里放四五十张皮子。工人赤脚拄一根棍子,站在瓮子里去踩皮(泡皮水温25-30℃为宜)。等到毛皮发亮发白时,用刨子将脏水污水刮净,放进清水里面泡,然后再放进瓮子里踩,再刮净,如此反复,直到水清静为止。
(3)泡皮。入缸加皂角饼或粉。每百张皮用皂荚粉2-3斤。
(4)清脏刷洗。皮硝、黄米面泡一月余,勤加翻搅。
(5)爆晒。在铺沙的场地晾晒干燥。
(6)铲皮。用专用工具铲刀铲薄皮板。
(7)悬挂晾干。
(8)配活,技工活,判定成色,分拣定级。
(9)下案。大样裁剪,剔除腿尾边角。
(10)检验。
(11)钉板。由技工拉伸钉展。
(12)鞣制。手工揉搓;漂白。用清水搅和皮硝、黄米面,涂刷在毛上,置日光下爆晒,干燥后以竹片抽打,再晒再打,至毛色净白为止。再以龙须草液涂刷毛上,干燥后毛色发亮。
(13)修补瑕疵。
(14)承缝,技工活,搭配组合。
(15)打面,清理粉尘。、
(16)吊洗,清水洗刷,梳理卷毛。
(17)压板,用板重压平展数日。
(18)再吊洗。
(19)下料裁剪成型。不同于布匹裁剪,要尽量利用不规则的毛画线裁割,减少边角料损耗。
(20)手工细缝成衣,一般由家庭妇女携家缝制。
(21)包装,民国时按邮局要求,五六件一包,内用油纸,外用洋布包缝,外形整齐统一,每包重15公斤左右。
在各道工序中,需要不断调整水温、时间、各种制剂的比例,这些完全依靠匠人多年实践的积累才能掌握。现在,皮坊大批厂房改作民居,低值易耗件如泡皮缸、钉拔、皮案等工具散失,特别是毛皮硝鞣加工技术基本失传。
交城滩羊皮精选原材料,经精心鞣制而成。其加工工艺复杂,有洗、泡、晒、铲、钉、鞣、吊、压、裁、缝等20余道工序,另加入黄糜、皮硝等辅料,完全依靠手工操作。滩羊皮的特点是皮板薄、重量轻、色泽白、毛锋长并有波形弯曲,经鞣制后仍保持7道至9道弯。质次者称“头顶一枝花”,即只在毛尖梢部有卷曲,其余则是直毛,区别明显。滩羊毛纤维细长均匀,绒毛轻柔蓬松,富有弹性,也是制作毛毯、披肩围脖、毛衫等的高级原料。
山西交城县义泉泰皮业有限公司位于山西省交城县西营镇西营村。公司前身为义泉泰皮坊,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创建。其核心产品“交城滩羊皮”鞣制品,百余年来畅销海内外,深受广大客商青睐。
目前西营基地下辖西营皮件厂、加工厂、养殖厂。其中,裘革皮加工、毛皮画生产车间1000平方米,专业技术工人30余名,毛皮、革皮专用加工设备30余套,年产毛皮画2300件以上,产值200万元。獭兔养殖场占地20亩,年产獭兔皮10万张,产值200万元。“四位一体”大棚2座共1200平方米,工艺展示中心600平方米。
1.193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出版的《最新中华形势一览图》中这样介绍交城:“土人善制牛羊皮,交城滩羊皮驰名全国。”
2.地方国营交城毛皮厂产品在全国毛皮行业会上被评为质量第一名,获“山西省优质产品”称号。
3.2012年,吕梁市政府授予张晓春“吕梁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4.2014年,荣获“吕梁市第二节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
1.1898年,创建义泉泰。
2.1935年,《中国实业志》论述山西毛皮业。
3.1958年,成立了地方国营交城毛皮厂。
4.1980年,西营“义泉泰”重张挂牌,继续毛皮生产。
5.2002年,成立交城县义泉泰皮业有限公司
暂无
张建国
1.高涛,交城滩羊皮制作技艺,山西经济出版社,2016
2.杜旭华,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3.交城县志
4.交城县政府网 http://www.sx-jc.gov.cn/zjjc/mljc/fywh/201804/t20180406_433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