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 2复原的“凤凰拉车龙打伞”神阁(由张晓亮先生提供)
(三)形成——“铁棍”出现,表现戏曲传说内容
之后,在“铁棍”的不断发展演变中,又出现了弃用高桌,而直接将盛装打扮的幼童以铁棍支于成人头顶,摇摆过市的一人背的模式,人称“背棍”。但此时“背棍”的形式还比较简单,只时从脖子后面伸出一根铁棍子供支撑小孩,即所谓的“平肩背棍”。这种平肩背棍至今仍然可见。
图表 3平肩背棍表演正面图
(一)发展繁荣——商演助兴,民间娱乐
明清年间,山西人出走四方经商,形成所谓的“晋商”,但晋商真正兴盛当在清朝。商业的发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财富,而且也改变了当时人们多少年"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们都说“家有万两银,不如茶庄上有个人”;“当官入了阁,不如茶票庄上当了客”。茶庄票号正是当时非常热门的行业。外出经商在清徐一时也蔚然成风。“俺娃娃蛋,俺娃娃亲,俺娃娃大了捏烂炭,捏不上烂炭吃不上饭。俺娃娃蛋,俺娃娃亲,俺娃娃大了走关东,深蓝布,佛头青,虾米海带吃不清。” 清徐的母亲唱着这样的歌谣来教育孩子走商能衣食富足。女孩儿到了出嫁的年纪,父母也以嫁商铺里的掌柜为荣:“咚咚喳,娶来了,俺的女儿不嫁了。不嫁你那掏粪的,不嫁你那砍地的,俺要嫁的是字号里的掌柜的”。外出经商的山西人,敏锐的商业头脑也将扩大影响、招揽生意的主意打到了徐沟的背铁棍头上。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徐沟东南坊人张联辉(小名张老六)在河南省项城县周口(今河南省周口市)和项城水寨(今河南省项城市水寨镇,项城市府所在地,与周口都是当时河南省重要的货运码头)经商多年。他广涉钱庄、当铺、皮革、茶叶、粮油等行业,还被选为了周口商会会长和水寨的寨主。
这位张晓亮嘴里的“爷爷的老爷爷张联辉看着当时河南有一种叫背行者的那个民间社火,和徐沟那个抬阁、挠阁这一块有比较相近的地方,所以他自己掏钱,把这个河南那一块的东西(背行者的表演用具)就全部带回了徐沟。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开始就在徐沟就闹红火”。可以说,徐沟的背铁棍曾受到了河南类似的民间艺术的影响。
就这样,在商业的带动下,这时的徐沟背、铁棍已经完全脱离了求雨谢神的宗教祭祀性质,而成为兴隆生意、助兴庆贺的民间娱乐活动了,甚至带有了商业演出的色彩。
在这之后,徐沟的背棍与铁棍更多地活跃在农历正月的社火活动中,并成为在社火街头表演中最受关注的表演形式。而徐沟商人的富有与追捧也使得人们在这上面的投入越来越大,服装道具日益精美。甚至还得到了官方的支持。
同治十三年(1874),山东长山人王勋祥出任徐沟知县,正月十五看到了徐沟的背铁棍表演后非常欣赏。后来他二度任职徐沟知县,而他的儿子在太原柳巷经商。在光绪五年(1879)年时他的儿子带头捐资,召集徐沟各商会的会长共同出资,供各街坊大闹红火(即元宵节的社火表演)三天,并要求背铁棍在棍式的制作上各显其能。各街坊的背铁棍艺人争相献计,把各自的背铁棍打扮得花团锦簇,争奇斗艳。徐沟背铁棍也就有了制彩装饰背铁棍的传统,大大提高了徐沟背铁棍的艺术欣赏性。当年闻风而至观看表演的人据传有十万之众。直到现在,仍有徐沟七街坊背铁棍表演时相互比争的传统。
(二)技艺革新——背棍立肩,铁棍转心
外出经商的山西商人目光不再局限在山西的故乡,眼界更为开阔的他们也将山西以外的文化带回了山西,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背铁棍技艺的提高。
图表 5 张称心(1899年—1985年)
民国四年(1915),河南项城经商的徐沟东南坊人张四维(张晓亮的四爷爷)回乡探亲时,向乡亲们介绍了河南抬阁的情况,引起了徐沟艺人的重视。在他的鼓动下,当时东南坊的张称心与其好友白富成、孙四科商量着手改制背铁棍。但资金不足,后来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由初期的张四维、张称心、白富成、孙四科四人,发展成十人,投资入股,一人制作一根铁棍,共同展示,人称“十大股”。他们是张称心、白富成、孙四科、马五禄、赵二保、武铁成、刑润喜、董科蛮、王四货、王仲山。十人自筹资金潜心改革,出财、出力、出智,利用农闲时间苦心琢磨,对背铁棍的技术进行了较大改造。
张称心等人对背铁棍的技术改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将 “平肩背棍”改为穿袖托举的“立肩背棍”
原来的“平肩背棍”,构造简单,连接背棍人与棍上方的幼童的直铁棍被暴露在外,一不美观,二也难有巧妙称奇的杂技效果。
张称心老人将背棍中连接背棍人与棍上方幼童的一根直棍由上、中、下三截穿插而成。支撑上方幼童的上段棍体也不再是直接接在背棍人的脖后,而是改成右肩这样一来,一则棍体隐藏,更为美观;二则棍的中段可以通过制彩做成美观的道具,帮助观众了解剧情,使表演内容与形式更为丰富;三则通过表演者的服装与中段的道具还巧妙地掩盖了连接上下方的棍体,棍体或化为许仙手中的伞柄,或是刘姥姥手中菜篮中横出的藕根,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上方的幼童或立于伞沿,或立于藕上,种种变化。姿势更为惊险,如同杂技一般,令人称奇。
这是徐沟背棍发展历史中最大的一步改进,也是徐沟背棍最富艺术性的一个变化。可从下面这幅照片中一窥其貌。
图表 6徐沟背铁棍表演,20世纪30年代初拍摄
2.背棍换彩的增加
与之相配套,服装与道具的配合更为精巧,也增加了“换彩”。将棍体拆分成三段后,就可以三段分别同时“装彩”( 棍体装饰与演员扮装),大大加快了准备表演的时间。不仅如此,将上段演员、中段道具、下段背棍者加以不同的组合,就可以变成新的表演内容。如把铁棍《许仙借伞》的道具变伞为印,人物由原来的白素贞、许仙改扮成穆桂英、杨宗保,就成为《天门阵》;将背棍《白蛇传》中的道具西湖、雷峰换成百花亭,把白素贞、小青、许仙装扮成杨玉环、宫女、李林甫,就成为《百花亭》。彩子与之前相比更加具有随意性,大大增强了背铁棍的艺术效果和观赏性。难怪徐沟人夸耀:“徐沟的背铁棍,三天不重复”。
3. 铁棍“旋转棍”的出现
对于铁棍,张称心老人在将原来的一体棍体改为三段插合连接,又将方插头改为了圆插头。这样的好处:一是铁棍在表演过程中能够自动旋转,成为新式的“旋转棍”,在表演时可让观众360°欣赏;二是棍上的幼童表演时独立旋转,有了更大的表演空间与自由度,表演效果更为惊险奇特。
4. 道具制彩与演员的完美结合
在背铁棍的“制彩”上,张称心老人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能够将背铁棍上下的表演者和戏剧中的人物、故事的情节结合在一起,又同制作的一些静物如花鸟,山水、院落等奇妙地融合到一块,观众很难分辨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相连接的痕迹。
至此,徐沟背铁棍的艺术特色基本确立下来。
图表 7 铁棍《杨门女将》的铁棍盘与制彩(可360度旋转,张晓亮提供)
(三)传承延续——艰难保护,改进材料
“十大股”后,一些骨干将其股分传给后代,如王仲山将其股分传给其子王芝。徐沟的背铁棍在当地延续着它的辉煌。而白富成则在民国九年(1920)与一位姓范的关东人将背铁棍的技艺带到了吉林省扶余县。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1924年,徐沟背铁棍为庆贺黄龙江治水曾赴太原表演。
十大股之后的下一代艺人中,影响最大的是李文炳。
在抗日战争的年代,日本占领了徐沟。有一次,我国的抗日军队把日本军队的战马打死了。日军当时十分生气,进行了全方位的搜寻。艺人们把背铁棍的架子、彩扎、服装都藏了起来,但没想到日本的军队居然把这些东西找到了。于是日军决定把这些东西点燃来祭奠被打死的战马。幸亏老艺人李文炳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全,连夜带领着乡亲父老悄悄取回与背铁棍有关的东西。虽然背铁棍免去灭顶的灾难,但它的发展却陷入了僵局。
图表 8 背铁棍老艺人李文炳
解放后,徐沟的背铁棍也仍然活跃在民间,而且与时代结合,开发出了新的内容。1959年徐沟的10根铁棍、20根背棍代表清徐县参加了太原举行的建国十周年群众游行。而这幅当年的照片里人物服饰明显带有当时的时代特色,与之配套的彩饰上依稀可见有“人民公社万岁”字样。
图表9 1959年徐沟铁棍《工农兵大联欢》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上下标榜“打倒一切”、“破立旧、立四新”。在其影响下,徐沟的传统背铁棍被带上了宣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的帽子,下令不准再进行表演。但徐沟老艺人在顺应时代的要求,把背铁棍的演出内容变为与“文化大革命”有关,使得背铁棍躲过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比如当时几乎家喻户晓的八大样板戏之一的《智取威虎山》就被搬上了背棍。
图表 10 20世纪70年代迎宪村背棍《智取威虎山》表演
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都可以看到表现内容与时代联系非常紧密的背铁棍表演。
图表 11 1977年《绣金匾》铁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制彩的原材料是手工纸、泥、麻、麻纸、草纸、木头、茭杆、水胶等。这些材料虽然经济实惠又省事,但一则怕雨怕风不结实,二则时间长了易退色,基本一年一换;七十年代,在使用原来材料的前提之下又增添了现代材料,譬如三合板、泡沫板、塑料板、有机玻璃、石膏粉、广告板、广告色、乳胶、油漆、金板、细铁丝等。正是老艺人们对背铁棍的创新才使得其在曲折的发展中前进。、
(四)传承复兴——重视保护、入选非遗
1.建立表演团体,民俗文化产业化
进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大地,人们的生活富裕起来,思想上也已摆脱了左的控制。春节期间民间社火活动再次复兴。已经逐渐富裕起来的徐沟人中又涌现了一批热爱背铁棍艺术的传承人,他们是东南坟的安五娃、韩健、周小毛、常奇、马玉林、范景去,东北坊的冀作正、侯宝柱,西南坊的张小青、王富,西北坊的苏继忠、苏春贵、高宜温,北关的张明驹、郭梦林、王荣,南关的锁儿、王春民、王利民,新庄村的郭四娃等。富裕起来的人们已不满足于物质生活,对精神娱乐需求也在提高。这些新一代的背铁棍艺人们不仅重新制作新的背棍、铁棍,而且还走出清徐,到太谷、祁县、榆次等地表演、传艺,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
1988年,徐沟西北坊村的庞春柱率先组织了一个艺术团,即庞春柱背铁棍艺术表演团。当时庞春柱家里条件并不宽裕,但正是凭着对背棍艺术的执着爱好,在家人的支持下,他东挪西借凑钱购置了一根铁棍、十根背棍。而他们的背铁棍表演由原来表演团上门找演出机会转变为客户自己登门要求演出。
在庞春柱的感染带动下,徐沟的一些民间艺人在外出演出中真正尝到了甜头,庞春柱成为了徐沟走出的第一个演出个体户,在他身边也笼络了一大批热衷于背铁棍的优秀民间老艺人和表演者,相对固定的成员已经达到100多人。庞春柱艺术表演团不仅对背铁棍艺术进行了继承与发展,还对抬轿子,锣鼓艺术进行了吸收和发展。
在庞春柱身体欠佳后,他又找来了李先仙作为副团长管理。庞春柱先生故去后,李先仙正式接任团长。之后,陆续成立了一些背铁棍表演团体。规模最大,当时知名度最高的还是庞春柱背铁棍艺术表演团。可以说,庞春柱有力地将徐沟背铁棍的影响带出了徐沟。
目前徐沟的背铁棍表演团体已经有十七支之多,基本上都是个体户形式。最初人们只是自发组织,成员也并不固定。但是慢慢地背铁棍的表演团体纷纷申请营业执照,已经越来越正规,组织者已经有意识地将其当作产业来经营。比如庞春柱将清徐县徐沟春柱背铁棍民间艺术表演团正式进行了工商注册,走向正规化。庞春柱故去后,接任其领导职务的李先仙又创立了清徐县舞韵背铁棍民间艺术团,于2016年进行工商注册。2016年徐沟东南坊的张晓亮与张二宝兄弟感觉他们的背铁棍少了点传统的东西(庞春柱降低了背棍的高度),就成立了徐沟张氏民间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后张晓亮又于2018年10月成立了山西张氏懿和民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如今徐沟的张氏兄弟应是在外演出较多、影响较大的背铁棍艺术表演团体了。下图是徐沟主要的背铁棍表演团体工商注册及重要演出信息。
图表 12目前为止徐沟主要的背铁棍表演注册经营团体
每年元宵节前后背铁棍表演团体就会应邀赴各地演出,而太原市动物园每年春节庙会都有徐沟背铁棍的表演,是历届动物园庙会最吸引人的项目。据张晓亮说,他们之前每年在太原市动物园春节庙会表演半个月,如今山西张氏懿和民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已经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受邀去西安汉城湖春节庙会进行为期十六天的背铁棍表演了。而且2019年队伍进一步扩大,更分出一支赴保定表演。已经连续几年不在清徐过春节了。
图表 13 山西懿和民俗文化传媒2018年春节期间赴西安汉城湖表演合影,中为张晓亮
这种外出演出一般时间相对长一些,也较为固定,表演受欢迎,人们也就更愿意去投资,去投入人力物力。张晓亮仍然在研究如何原汁原味地还原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文化元素。因俗称一根棍一台戏,他向剧团演员讨教,背棍的演员服饰更贴合人物形象。着装更正规严谨,艺术性更强。
表演团体已不仅仅是冬委农闲时挣点钱的季节性活动,而是常年开展活动。不仅如此,甚至现在已经有清徐人婚礼时邀请背铁棍以庆贺。可以说,如今的背铁棍表演不仅是山西民俗民风的呈现,更是商业性质极浓的文化演出活动了。当年的徐沟背铁棍因商业助兴而走出山西,如今又因商业化经营带来了新的繁荣。
2. 成立相关研究会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徐沟镇喜爱背铁棍艺术的艺人在1992年10月成立了“徐沟背铁棍艺术研究会”,其宗旨是进一步对徐沟背铁棍在艺术上提高,形式上加以改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自研究会成立以来,它对背铁棍的资料进行了搜集与整理,肩负起对背铁棍进行变革的使命。在王小玲、杨胜利等领导人员的精心指引下,背铁棍这一民间艺术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创新,使得背铁棍与时代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首届徐沟背铁棍艺术研究会组成人员
会长:王小玲
副会长:梁近恒、常世华、郭明亮、刘铭、段贵德、李东来、郭彦生
秘书长:陈淑秀
顾问:常箴吾、王启山、郭章、李文炳
研究会下设五个组:设计组、精彩组、化妆组、表演组、音乐组
3.探索新的表演形式——舞台表演
2006年,时任县长的车建华同志到徐沟调研时,提出了将徐沟背铁棍搬上舞台的设想,徐沟镇党委、政府安排“徐沟背铁棍艺术研究会”组织实施这一项目。在县、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市、县文化局、馆的辅导下,研究会从背铁棍的表演特点出发,找出街头行进表演、广场集结表演的差别及两者艺术的交融点,吸纳舞台表演的艺术元素排练出了背棍舞蹈《社戏凌空》,首演于县“卫生县城验收”工作会议上,获得好评。次年,先后代表县财政局参加全市财政系统汇演,并被市财政局直接选定为代表市局参加省财政厅汇演的节目,均获与会领导及观众好评。之后,多次参加市文体局举办的 “乡韵太原”原生态文艺节目汇演和群星奖评比等演出,在以上演出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图表 14背铁棍舞蹈《社戏凌空》中跑马棍的舞台表演
图表 15乡韵太原原生态节目表演
图表 16 《社戏凌空》2009年山西省民歌、民舞、民乐调演活动中获银奖证书
4.入选非遗
为了使背铁棍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当地文化局和相关人员开始为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徐沟背铁棍入选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类保护项目。下面是当年清徐醋都网转载的新徐报社对之入选的报导。
图表 17清徐醋都网转载的相关报道
图表 18 徐沟背铁棍获太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证明
2006年,徐沟背铁棍作为民间舞蹈入选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6月背铁棍这一艺术形式正式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图表 19 徐沟背铁棍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
图表 2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徐沟背铁棍信息
2009年6月,庞春柱被命名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抬阁(清徐徐沟背铁棍)代表性传承人。
图表 21 庞春柱省级非遗传承人证书
图表 22庞春柱市级非遗产传承人奖杯
清徐县县委政府对徐沟背铁棍的发展现状做出了高度重视。县政府每年都会对该项民间艺术拨专款进行扶持,主要用于背铁棍的变革与发展。作为背铁棍发源地的徐沟镇东南坊村,建设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徐沟背铁棍博物馆,馆内收集了大量的老照片,把这一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的发扬光大展现得淋漓尽致。
图表 23 徐沟背铁棍传习所,笔者2018年正月十五摄于清徐
图表 24 传习所内部陈列
目前徐沟背铁棍先后有6人被命名为省级或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情况大体如下:
图表 25 徐沟背铁棍传承人汇总表
(一)铁棍的起源——“凤凰拉车龙打伞”
徐沟背铁棍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是由民间祭祀活动演变而来的。
古代,百姓遇到天旱无雨,便用一方桌将庙内神像抬出庙外,到大旱的田间去“巡视旱象”,此谓祈雨。一旦下了雨,就要谢神:再将神像抬出巡游,百姓在各家地头摆上供品,以示虔诚谢意。
久之,有人觉得老把神像抬出抬进,有不恭敬之嫌,也恐对金身有损坏之虞,于是便有人突发奇想,用幼童扮演神仙祈雨、谢神。于是就有了一个神阁——可以说是铁棍的雏形——“凤凰拉车龙打伞”。对于这具“凤凰拉车龙打伞”的神阁,老艺人们基本都认可存在过一个这样的神阁,都听说过。但具体什么样式,都不确定。王小玲先生据名推测其样式是这样的:先制彩将桌子装饰起来,做成了一辆凤辇。辇上有一宝座,宝座椅背上腾起一条龙,龙爪撑着一顶罗伞。宝座上坐着王母娘娘,座后立着两个童儿。这个王母娘娘和两个童儿分别由三个小孩扮演。徐沟人据此复原了此神阁。
谁知事有蹊跷,连续三年,扮演童儿的孩子平安无事,而扮演王母娘娘的孩子不是生病,就是夭折。之后,便再没有人敢让自己的孩子去扮演王母娘娘了,于是这台“凤凰拉车龙打伞”也就被“束之高阁”起来。
图表 26 2014年太原动物园庙会上《凤凰拉车龙打伞》复原棍名为“龙凤呈祥”
过了一些年,徐沟的老艺人们琢磨:扮演王母娘娘的孩子总是出事,旁边的童子却没事。这是因为王母娘娘是神,用人扮演王母娘娘是冒犯了神灵,那我们不去扮演神不就没事了吗?那扮什么呢?老艺人们盯上了在清徐非常受欢迎的戏曲。扮演民间故事或戏曲中的一些人物应该是可以的。于是就在原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扮演人物选择了戏剧或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又在铁棍盘上(当时是桌子上)制作了漂亮的彩子(有花草树木,也有亭台楼阁)。从此就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铁棍,演变成了徐沟人闹红火的一种主要形式。
(二)看红火压塌冰面,急救人官民同心
同治十三年(1874),山东长山人王勋祥在徐沟任知县,感觉徐沟民风淳厚、百姓良善。而当地的背铁棍表演也让他欣赏不已。一任期满后,主动上书皇上请求连任,皇上恩准。在第二个任期中,光绪五年(1879)年王勋祥带头捐资,下令各街坊大闹红火(即元宵节的社火表演)三天,并要求背铁棍在棍式的制作上各显其能。各街坊的能工巧匠争相献计,各显其能。在棍彩的制作上苦思冥想、潜心创新;全部背铁棍上下装焕然一新。把各自的背棍、铁棍装点得花团锦簇,斗艳争奇。其规模虽不敢说绝后,但绝对空前。
到正月十五这天,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来看红火,据说还有太谷、祁县的人远道而来。徐沟古城街上人上人海、挤拥不动。一些拉人来的轿车、马车无处停放,只好停放到城西北角的碱泊冰面上。终因不堪重负,冰面塌陷,许多车马和人员落入水中,于是上演了一出数九寒天冰水中救人的悲喜剧。救人的和被救上来的人一个个浑身湿漉,冷冻难禁。知县王勋祥得知后做了两个举动,一是下令把衙门围墙推倒,把落水的人员安置在县衙的西花园;二是让城里所有当铺中的衣服全部拿出来供落入水中的人换,造成损失县衙处理。此事在百姓中流传至今,而徐沟背铁棍的声望愈隆。
(三)老佛爷西逃过徐沟,众轿夫抬轿得赏识
民间传,当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老佛爷西逃时,沿途换人不换轿。这一站来到徐沟,在当地大财主王启恩家二小姐绣楼上住了一夜,县令乜昌墀以徐沟当地特色小吃招待这位吃惯了山珍海味的老佛爷,吃的这位老佛爷满口余香、满心欢喜。
第二天,照例应由徐沟轿夫将老佛爷抬送子洪驿站(现祁县子洪镇)换班,但徐沟轿夫抬技高超,步平轿稳,绵软舒适,并且很出路程(走得快),很得慈禧欢心,便下令由徐沟轿夫一直抬到西安,再不换人。为啥徐沟轿夫功夫就这么好?原来与年年抬铁棍、背铁棍有关。在徐沟,只要是身板儿差不多的男子,人人会抬会背,年年要抬要背,就练出这么一身好技艺了。
到西安后,这位老佛爷重赏了徐沟轿夫,徐沟县令乜昌墀也因之(当然也有那顿小吃宴的功劳)在老佛爷回京后得到了提升。
(四)张称心痴迷背铁棍
张称心(1899年—1985年)老人在徐沟背铁棍的发展史是最重要的一位。
图表 27张称心
民国四年(1915年),他听了同乡张四维介绍河南抬阁的情况,一心想改进徐沟的背铁棍,日思夜想,如同走火入魔。他和别的背铁棍艺人一样,都是农民,平时要忙着地里的活,到农闲时才聚一起背铁棍闹红火。“一年夏秋之季,他在地里间谷苗时,因地干谷苗难以连根拔起,手挽小谷苗扭几遭稍一松手又转回来。张称心顿受启发,当即想到把背棍改为能转动的‘转心棍’,不但新奇,又可解决表演时只能让观众看一面的问题。兴奋之时马上表演,却已忘记脚下谷苗,一间数分地谷苗被他踏得东倒西歪,过路的人看到,还以为他疯了,有的甚至说他踩上‘迷魂草’了,这年正月张称心精心设计的‘转心棍’在街头表演,引起轰动。”
他在对背铁棍进行变革的过程中,着了迷,时时刻刻都在思考背铁棍怎样去创新。有一次去磨坊给家里磨面,竟在磨坊的墙上把自己想要改造后的图样画了满满一墙,而此刻的他早已忘记自己在磨面。他对背铁棍变革的迷恋精神,受到后人的赞扬。
(五)背棍女孩不愁嫁
以前作为一个徐沟人,如果是小伙子,没有背过背棍或抬过铁棍,一生都觉得遗憾。如果是女儿家,上背棍、铁棍是一生都值得夸耀的事情。因为闹红火时,背铁棍的小演员都必须选用长得“可喜”(音kāxī,徐沟方言,即非常漂亮的意思)的姑娘,体重还得轻,要不然背不动。所以背铁棍的小演员的选拨标准就是:长相俊俏、体态轻盈。久而久之,上没上过背铁棍就意味着姑娘漂不漂亮。
旧社会,女孩稍大一些后便不准再出头露面,即使是谈婚论嫁时也只能安排个场合“偷相”一下。所以新媳妇好不好看,常常心里没底。因而在徐沟一带,在给儿子聘媳妇时,先得问问女孩儿小的时候上没上过背棍。大了找对象,媒人会郑重地给男方说:“小时候上过背棍呢!”对方一听就知道长相是不用担心了,婚事准成。
徐沟背铁棍的表演分背棍与铁棍两种。
1.铁棍
(1)铁棍的种类
徐沟铁棍分为平棍和转心棍两种。转心棍又分为大转心、小转心两种。每根棍上一般是设置3人。
(2)铁棍的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制作铁棍,用10-12厘米厚的木板,制成一个1.33平方米的桌面,四角安置上60厘米高的桌腿,桌腿四周用木棍相连接,做成中国传统建筑中围栏的式样。围栏正后方中间位置留一个窗口。桌中心留一个4-5厘米的方形插口,将铁棍总挺插入插口内,在桌腿靠近地面的部分装置一个控制板(俗称防漏板)。控制板宽30厘米,长1.33米,在与桌面中心孔的垂直处,挖一个插口,上下插口相互垂直固定总挺。总挺是一根长约1.6米、直径6-7厘米的铁棍。总挺上可再加支挺,所以总挺顶端必须留有插头,以便连接支挺。平棍是方型插头,小转心棍是圆锥形插头。
图表 30 铁棍结构示意图
大转心棍是在桌面上装置一个车轮式的圆盘,圆盘与总挺固定,总挺与桌下的控制板要制作成可旋转的转心。铁棍行进中,走在方桌正后方的人把手伸进桌面围栏预留的窗口。通过转动圆盘,带动总挺旋转,进而带动棍上演员的旋转。
图表 31大转心示意图1
小转心则是棍的总挺固定不动,在总挺上方设置一个圆锥型插头,与之相连的支挺下端则做成一个圆锥形的内插口,两者套在一起,铁棍行进中由于支挺上演员的摆带动支挺旋转,进而带动演员旋转。
图表 32 小转心结构示意图
图表 33 铁棍结构(可旋转)
⑶铁棍抬杆的制法
大抬杆(即大杆)是用两根长45米、粗10厘米见方的榆木加工成中间方而粗,两梢头稍细而圆的木杆。这种形制的大杆超支时会随前进的步伐上下颤动,既舒适美观又省力。制杆选料时应采用坚硬而韧性大的木料,榆木、槐木最宜。最好用同一块木料,将其一分为二而制杆,这样木性相同,负荷一致,抬起来颠簸频率也会一致。
大杆制成后,放在桌面上与桌腿靠齐,用麻绳绑在一起。绑杆时在大杆的两梢头加一条八字桄,横顶在大杆的稍端,控制两大杆之间的距离。大杆绑好后,在八字桄上面再加根1.5米长而比大杆梢头细的方形横杆,与大杆平行,俗称小抬杆(也称肩杆)。在横杆中间钉两个大铁钉,用绳子从铁钉到大杆的梢端绑在一起,这样力量就可以集中在横杆的中间,可避免在行进中因路面不平使铁棍歪斜而失去平衡。
⑷铁棍的绑法
徐沟铁棍的绑棍是既有科学性,又有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工序。它既能绑出奇特的结构,又要绑出舒展而端庄的体态。
具体绑法是:选定上棍的小演员后,让演员站在铁棍的支挺前,用6寸宽、1.3丈长的白布条,从演员的胸口下二指处的地方缠起,腰部缠圈,第三圈缠到大腿,缠腿时只缠一条腿,另条腿不缠,是活动的。脚要蹬在假脚上,腿部缠三圈,腹至腰间系紧。铁棍捆绑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是缠绑时必须在小演员胸口下二指处,不可过高,否则演员会产生呕吐现象;第二是缠绑腿部时,事前必须穿好彩裤,否则裤子就穿不上了;第三是在捆绑时必须注意演员的体型端正舒展。绑棍前,一定要对每根铁棍的各个部位进行严格检查,特别是铁棍的各个接口]处,查找是否有裂缝,如有问题需及时更换。
图表 34绑棍时假脚的位置
图表 35 铁棍的绑扎(张晓亮提供)
2.背棍
(1)背棍的种类
徐沟背棍的种类有跑马棍、单人棍、双人棍、三人棍。
跑马棍的造型一般为一幼儿作武生打扮骑于一马上,时坐时立同时手中挥舞马鞭;背棍者看似手托马腹,一路碎步小跑,常在表演开始时第一个出场,用幼儿手中马鞭挥退观众,以开拓出足够之后表演的场地。
其余的背棍则根据棍上小演员的人数分为单人棍、双人棍和三人棍。三人棍对背棍者的体力要求很高,现在比较少见,以单人棍和双人棍居多,尤其是单人棍最多。
|
|
|
|
图表 36跑马棍
图表 37单人棍《吕洞宾戏牡丹》
图表 38 庞春柱背铁棍艺术表演团双人棍《天女散花》
图表 39 三人棍《黄河阵》老照片(徐沟背铁棍 20世纪70年代拍摄,背棍者为杜子礼)
(2)背棍的结构
徐沟背棍的结构可分为上、中、下三截。
图表 40 背棍结构图
下截叫铁袢,是用1尺长的扁铁条,做成弧形绊底,横抱腹部(即扣在腹部),然后再用一条稍长的扁铁弯一个双脚扣,两端朝下与铁袢相连。上部过头部向肩扣紧,像小孩子骑脖式,然后将绊底用绳了在腰间系紧。背棍的中截与上截在背棍结体中是主要部分,在制作时必须注意质量和安全。中、上截设计要巧妙,铁质要优,锻打技艺要精湛,特别是上、中截与插口相连的部位,一定要保证锻打的火候适度与淬火适度,尺寸要规格。下截和上截的弯度尺寸要准确,两者的重心必须落在背棍者的双肩上,不偏不倚,否则难以承负,严重时会发生事故。具体做法是中截下端接口部位应制作成内方底尖形的插口,与下端曲挺接口部位的方尖插头套在一起,中截必须打制成斜弯形状,一直延伸到人的头部,然后再向上直直民,这样中截重心便落在背棍者的双肩上。上截是接在中截的上面,同样用插头或插口相连。上截棍有的是向上直伸,有的是悬吊在一旁。
图表 41正在穿戴背棍铁袢的背棍者
(3)背棍的式样
背棍的样式一般有三种:
图表 42 背棍《硕果满园》,笔者2018年摄于清徐
一种是”悬挂式“,中截棍上悬吊一个人。如《桑园会》、《硕果满园》、《打樱桃》,背棍者手托一棵树,树旁挂着一个人,双脚凌空,看似只有一只手松松扶在树杆上。
一种是“直顶式”:重心压在背棍者的头顶上。如《刘姥姥探亲》棍,中截棍和上截棍的插口处就在背棍者的头顶部位,这种棍重心较好把握。
一种是“活心棍”,如《张三跑马》棍,上面的人坐在活心棍上,可以前俯后仰,左右翻动。
图表 43 背棍式样示意图
还有一种是悬挂式和直顶式的结合,如《黄河阵》棍,此棍是三人背棍,表现的是三霄洞中的云霄、琼霄、碧霄三姐妹在申公豹的挑唆下,为报兄长之仇摆下了“九曲黄河阵”。此棍最高处是云霄,两边悬挂着琼霄、碧霄两姐妹。
图表 44 《黄河棍》结构示意图
⑷背棍的绑法
背棍的绑法与铁棍的绑法基本相同,但是背棍的上、中截可以拆下来单独绑棍,然后组装,俗称“插棍”,这样比铁棍的绑扎就方便多了。背棍的支挺上有靠座,而铁棍没有。所以在选演员时必须要身材大小适当,否则在靠座上坐不稳,脚踩在踏板上也不实在,小演员动作也不舒展。背棍一般是将与上截棍捆绑好后再穿衣服,然后将上、中、下三截插套组装在一起。背棍者捆好铁袢后,才可以穿演出服装。
背棍在组装连接(俗称插棍)时,插棍的方法很重要。先由一个人将绑好的演员扛在肩上,站在较高处,背棍者先将中截棍插套在曲挺上,然后然后躬身面朝下,实腿退(右腿)在前,空腿(左腿)在后,使中、下截棍成斜坡形,然后扛抱表演者的人,将上棍顺势插套在中截上。上截棍插好后,扛抱演员者不动,背棍当将实腿抢前一步,抱演员随着背者的抢前一步,顺手扶送表演者向上挺直,直到背棍者站稳为止。
徐沟曾被誉为晋中的“戏窝子”与“戏曲摇篮”。 徐沟唱戏的人多,戏班子多,戏曲演出的机会也多,徐沟人看戏的机会多,自然戏迷与识戏的人也多了起来。“戏迷们对每个戏都很熟悉,哪出戏该怎么唱,有什么程式,上什么招儿,唱什么乱弹,用什么家俱,什么下来该是什么,都什么清楚。徐沟的背铁棍的表现内容大多数取材于徐沟老百姓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中国的传统戏曲,有京剧、晋剧、河北梆子等。此外还有民间传说故事等题材的背棍、铁棍。
下面分背棍与铁棍分别陈述。
1. 铁棍
铁棍表演内容多取材于中国传统戏曲、名著、神话传说故事等,尤以戏曲为重。主要内容有:
序号 |
棍名 |
道具 |
角色 |
题材 来源 |
题材 类型 |
1 |
穆桂英挂帅 |
帅印 |
穆桂英、杨文广、杨金花 |
京剧 |
中国传统戏剧 |
2 |
杨门女将 |
假山、枪 |
穆桂英、杨八姐、杨九妹 |
京剧 |
|
3 |
西厢记 |
寺院 |
崔莺莺、红娘、张生 |
京剧 |
|
4 |
白蛇传 |
西湖、雷峰塔 |
白娘子、小青、许仙 |
京剧 |
|
5 |
百花亭 |
亭 |
杨玉环、宫女、李林甫 |
京剧 |
|
6 |
打金枝 |
宫灯 |
附马、公主、皇后 |
晋剧 |
|
7 |
梅绛亵 |
狐狸 |
狐仙、蔺孝 |
蒲剧 |
|
8 |
黄河阵 |
混元金斗、金蛟剪、如意钩 |
云霄、琼霄、碧霄 |
封神 演义 |
小说 |
9 |
红楼梦 |
大观园、花篮 |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
红楼梦 |
小说 |
10 |
三姐下凡 |
|
|
|
神话 传说 |
11 |
灵芝化三仙 |
狐狸、灵芝 |
三仙 |
灵芝化三仙 |
|
12 |
宝莲灯 |
|
|
|
图表 45 铁棍题材汇总表
⑴《穆桂英挂帅》
取材自同名京剧。北宋时,西夏犯境。辞朝隐居的佘太君闻讯,遣曾孙杨文广、曾孙女杨金花去汴京探听。杨文广在校场比武,刀劈兵部尚书王强之子王伦,夺得帅印归来。宋皇得知其身世,欲封其母穆桂英为帅。但之前穆桂英曾为宋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却被奸臣所谗,与佘太君辞朝归田二十年。穆桂英深感朝廷刻薄寡恩,不愿再为它效力。佘太君劝她以抵御西夏侵扰为重,穆桂英抛弃私愤,登台点将,挂帅出征。
此铁棍设计时让穆桂英全身披挂立在点将台上,台下侍立着将随母出征的她的女儿杨金花、儿子杨文广。
图表 46 铁棍《穆桂英挂帅》
⑵《杨门女将》
题材同样来自杨家戏。杨家将几代人征战于山西,保家卫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山西人崇敬这样的英雄,山西的地方剧种晋剧、蒲剧中都有相当数量的杨家戏,其比例远远超过其他地方剧种。因此,杨家戏成为徐沟背铁棍常用题材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表 47 2009年2月东北坊铁棍《杨门女将》夜间表演
图表 48 庞春柱背铁棍艺术表演团《杨门女将》铁棍表演
|
|
|
|
⑶《西厢记》
《西厢记》故事源头是唐代元稹创作的唐传奇《莺莺传》,金代董解元创作《西厢记诸宫调》,改变了其主题思想及部分情节,后世的《西厢记》基本都脱胎于金代董解元创作《西厢记诸宫调》。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在此基础上元杂剧《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后被改编成京剧剧目《西厢记》由旬慧生编演,以红娘为主,至《拷红》止;张君秋等改编演出,以莺莺为主,名《西厢记》。叙述唐代时,洛阳青年张珙赴试,途中宿普救寺,遇故相崔珏之女莺莺,一见钟情。驻军孙飞虎兵变,围住寺院,欲夺莺莺。崔夫人情急,声称将莺莺许婚给能退贼兵者。张珙请来友人白马将军杜确,打退了孙飞虎。崔夫人却悔约,使张与莺莺兄妹相称。张通过崔婢女红娘传递诗简,跳墙夜会莺莺,莺莺责张非礼。张忧愤成疾,红娘引莺莺来问候,两人订情。崔夫人闻知,怒打红娘,红娘反责其失信。崔夫人无奈,只好约张生中试后成婚。
图表 50 清源铁棍《西厢记》,笔者2018年正月十六摄于清徐县城
⑷《白蛇传》
此铁棍取材于京剧《白蛇传》。此剧描写在峨眉山修炼千年的白蛇(白素贞)和青蛇(小青),以姐妹身份下凡,在杭州游西湖时遇药材行伙计许仙。白素贞见许仙忠厚,便与他结为夫妇。金山寺法海禅师从中破坏,唆使许仙在端阳节给白素贞饮雄黄酒,白素贞饮后显出原形,许仙惊吓而死。白素贞醒后至昆仑山盗来仙草,将许仙救活。后法海又将许仙软禁于金山寺,白素贞与小青水漫金山,与法海争斗,白素贞已有身孕败回杭州。许仙逃出金山寺,在西湖断桥与白素贞相遇,夫妻和好。不久,白素贞产下一子,满月时,法海施法将白素贞摄入金钵,镇压于雷峰塔下。数年后,小青炼成神火,烧毁雷峰塔,救出白素贞。
⑸《灵芝化三仙》
此铁棍由张称心老人首创,一只狐狸扭头回望,口中衔着一枚灵芝,灵芝上高低错落站着三位女仙。狐狸非常生动,棍体隐匿在狐狸身形与灵芝内,灵动活泼,但出于造形考虑,此铁棍不能旋转。
后来东南坊改造了这个铁棍,解决了不能旋转的问题,但狐狸的造型及设计非张称心老人设计原貌。
图表 51新版铁棍《灵芝化三仙》
⑹黄河阵
铁棍《黄河阵》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封神之战中,云霄、琼霄、碧霄三霄娘娘为了给其兄赵公明报仇,在西岐摆下九曲黄河大阵,将玉虚门人一个个拿在阵中,十二大仙削了顶上三花,失了胸中五气。因此举阻挡了封神,道教圣人太清太上老君和上清原始天尊驾临西岐,破黄河阵,灭三霄,助西岐战胜了闻太师。
图表 52 铁棍《黄河阵》
⑺《打金枝》
取材于同名晋剧名剧。原剧讲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汾阳王郭子仪六子郭暧为妻。时值汾阳王花甲寿辰,子、婿纷纷前往拜寿,惟独升平公主不往,郭暧怒而回宫,打了公主。公主哭求唐皇治罪郭暧,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唐皇明事理、顾大局,并加封郭暧。皇后劝婿责女,小夫妻消除前隙,和好如初。
图表 53 清源铁棍《打金枝》,笔者2018年正月十六摄于清徐县城
2.背棍
背棍表演内容与铁棍相似,多取材于中国传统戏曲、名著、神话传说故事等,尤以戏曲为重。由于演出较铁棍方便,所以表演时背棍的数量一般都要多于铁棍。也促进了背棍题材内容的丰富多样。
(1)跑马棍
跑马棍因其样式多为幼儿跑马扬鞭而得名。目前搜集到的跑马棍表现的内容有两种: 张三跑马和武松打虎,据说还有曹。
A;张三跑马
河北梆子旦角戏和武戏较重。著名武生张三武功极高,他根据自己的武功特点自编自演武戏《张三打拳》和《张三跑马》并流传下来。背棍《张三跑马》就取材于他创编的《张三跑马》。背棍者看似手托一匹飞奔的黑马腹部,幼童戎装打扮(不着甲)骑在马上,左手握缰,右手持戏曲中的马鞭挥舞。在实际表演中,还有将其称为“刘三跑马”的。
图表 54 背棍《张三跑马》
B; 《武松打虎》
跑马棍《武松打虎》取材于京剧《武松打虎》。京剧《武松打虎》是一部典型的“水浒戏”,讲北宋年间武松往阳谷县寻兄途经景阳冈,至酒家沽饮十八碗,醉后欲行赶路。酒家告以冈上有虎伤人,劝其勿行。武松不信,在冈上果遇一条吊睛白额老虎。武松奋起平生之力以双拳将虎打死。猎户发现,惊为神人,遂引武松至县衙请赏。背棍《武松打虎》中道具为一只老虎,幼童着黑衣黑帽,骑在虎背上,左手抓着虎颈皮,右手持哨棍,但此《武松打虎》背棍者受情节限制不扮演角色。目前,《张三跑马》多见,《武松打虎》较少见。
图表 55 《武松打虎》京剧与背棍造型比较
(2)单人棍
单人棍因其最为轻便,在背棍里占大多数。其题材大多为传统戏曲,来源主要是京剧与晋剧、蒲剧等。还有取材于四大名著及著名的民间传说的。
棍名 |
道具 |
幼童角色 |
背棍者角色 |
题材来源 |
|
许仙借伞 |
伞 |
白娘子 |
许仙 |
京剧 |
中国传统戏曲
中国传统戏曲 |
拾玉镯 |
方桌、玉镯、烟袋竿 |
孙玉姣 |
刘媒婆 |
京剧 |
|
拾玉镯 |
方桌、玉镯、烟袋竿 |
孙玉姣 |
傅朋 |
京剧 |
|
狸猫换太子 |
食盒、猫、婴儿、拂尘 |
宫女寇珠 |
陈琳 |
京剧 |
|
穆桂英挂帅 |
点将台、令箭、圣旨 |
穆桂英 |
传令兵 |
京剧 |
|
桑园会 |
桑树、竹篮 |
罗银环 |
秋胡 |
京剧 |
|
铁弓缘 |
铁弓 |
匡忠 |
陈秀英 |
京剧 |
|
西厢记 |
书、琴 |
崔茑茑 |
张生 |
京剧 |
|
贵妃醉酒 |
酒壶 |
杨贵妃 |
高力士 |
京剧 |
|
打渔杀家 |
渔船、渔桨 |
萧玉英 |
萧恩 |
京剧 |
|
柜中缘 |
衣柜 |
许玉莲 |
岳雷 |
京剧 |
|
霸王别姬 |
红纱灯、剑 |
虞姬 |
项羽 |
京剧 |
|
双锁山 |
插花瓶 |
刘金定 |
总令 |
蒲剧 |
|
狐狸缘 |
剑、葫芦 |
四姑姑 |
愣小子 |
蒲剧 |
|
天门阵 |
印 |
穆桂英 |
杨宗保 |
蒲剧 |
|
茶瓶计 |
茶瓶 |
小春红 |
单宝生 |
评剧 |
|
花亭会 |
亭 |
张梅英 |
高文举 |
评剧 |
|
打樱桃 |
樱桃树 |
村姑 |
村夫 |
黄梅戏 |
|
打面缸 |
缸、县令 |
周腊梅 |
张才 |
打面缸 |
|
蟠桃会 |
桃树、孙悟空 |
仙女 |
土地神 |
《西游记》 |
古典名著 |
三打白骨精 |
金箍棒 |
白骨精 |
孙悟空 |
《西游记》 |
|
刘姥姥探亲 |
菜篮、藕 |
巧姐 |
刘姥姥 |
《红楼梦》 |
|
刘姥姥探亲 |
菜篮、藕 |
平儿 |
刘姥姥 |
《红楼梦》 |
|
黛玉葬花 |
花篮、锄 |
林黛玉 |
贾宝玉 |
《红楼梦》 |
|
鹊桥会 |
鹊桥 |
织女 |
牛郎 |
牛郎织女 |
神话传说故事 |
嫦娥奔月 |
月、玉兔 |
嫦娥 |
吴刚或后羿 |
嫦娥奔月 |
|
洞宾戏牡丹 |
牡丹、箫 |
牡丹花妖 |
吕洞宾 |
八仙过海 |
|
硕果满园 |
苹果树 |
村姑 |
农夫 |
|
图表 56 单人棍题材汇总表
① 戏剧题材
戏剧题材的背棍最多,所以才有一句话:一根棍就是一出戏,多数集中于该剧其中一折。背棍者与棍上幼儿各自扮演戏中一个角色,道具则提示戏中重要场景,两个演员与道具共同完成一个戏剧场景的塑造。以下择要介绍各个戏剧题材的背棍所表现的戏剧内容。
A.《许仙借伞》
题材与上文中铁棍《白蛇传》相同,不再叙述。
背棍《许仙借伞》表现的就是白素贞与小青游湖时恰逢降雨,许仙将雨伞借给白素贞,双方互生情愫,白素贞通过小青约期还伞打听许仙住址,而许仙借此表白自身家世的这一段故事。伞是双方定情的媒介,自然成了背棍表演时的重要道具。背棍者饰许仙,着青衫手打雨伞,白素贞就着白裙俏生生立于伞沿。
图表 57 背棍《许仙借伞》
B.《拾玉镯》
背棍《拾玉镯》取材于同名京剧。该剧讲述这么一个故事:明代,陕西孙家庄少女孙玉姣在门外刺绣,被来买雄鸡的少年世袭指挥傅朋看见,互生爱情。傅朋故意丢下玉镯一只,以表心意,孙玉姣拾起时正被邻居刘媒婆看见,刘就以探望为名,问出孙的心事,向玉饺要来绣鞋,答应撮合成全好事。媒婆之子刘彪拿了鞋去讹诈傅朋,地保刘公道加以劝解。彪又夜至分家庄,误将玉娇舅父母杀死,将一个队条投入刘公道家内。刘公道惧罪,打死长工宋兴灭口。郿坞县令赵廉将傅朋屈打成招。宋兴之父来国士控告,也被押入狱。宋女巧娇已与傅朋订婚。她用酒灌醉媒婆,得知事实原委,乘大太监刘理侍候皇太后到法门寺降香时,前往上告。刘磋责令赵廉复查,真相大白。刘理复审后,斩刘彪、刘公道,并奉太后旨,以孙玉娇、宋巧娇二人一起赐婚给傅朋。
图表 58 背棍《拾玉镯》中截道具
背棍造型有两种:一种是背棍者着男装扮演傅朋,手托方桌,桌上立一碧玉镯,方桌上伸出一杆长烟袋,烟袋头上立着孙玉姣。另一种背棍者着老妇装扮演刘媒婆。道具与棍上扮相与前者同。
C; 《狸猫换太子》
《狸猫换太子》故事原型源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民国初年,上海京剧班改编为京剧作品。该剧描述宋真宗赵恒中年乏嗣,刘李二妃同时怀孕。宋真宗传诏:谁先生下龙子,就立谁为后。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掉换李宸妃所生婴儿,命宫人寇珠弃婴于九曲桥下。寇珠不忍加害,与总管陈琳密议。由陈琳冒险将婴儿藏匿于妆盒,送出宫去,由八贤王抚养,取名赵祯。李妃被诬告产下怪物,打入冷宫,刘妃被册立为皇后。七年后,刘后之子夭亡。赵恒遂立八贤王之子赵祯为守缺太子,以继大统。赵祯误入冷宫见到李妃,刘后因此怀疑当年李妃所生婴儿未死,寇珠殉难。陈琳火焚冷宫,放走李妃。赵恒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庞妃阻行,包拯打碎庞妃銮驾,并铡死庞煜。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回京夜审郭槐。刘后因案发自尽,郭槐伏诛;包拯迎李妃还朝,为寇珠立祠祭祀。
背棍《狸猫换太子》表演时,背棍者扮演大内总管陈琳,手托一个妆盒,盒盖半开,隐约可见其中有一婴儿。盒盖上卧有一长毛白猫,妆盒提手处伸出一杆太监用的拂尘,拂尘上立着一个宫装女子扮演宫女寇珠。
图表 59 2013太原动物园春节庙会中《狸猫换太子》
D; 《穆桂英挂帅》
题材与上文中同名铁棍相同,不再叙述。
图表 60 2010年上海世博会背棍表演《穆桂英挂帅》程刚摄
背棍《穆桂英》挂帅中背棍者扮演传令兵,手托缩小了的点将台,台上架着封帅的圣旨与大帅点将用的令箭。令箭上穆桂英全身披挂,英气逼人。
E; 《桑园会》
《桑园会》是传统京剧剧目,也是京剧马派传统剧目之一,又名《秋胡戏妻》、《葵花峪》、《马蹄金》。该剧主要讲述了鲁国大夫秋胡在外为官多年后重回故乡后和妻子之间发生的故事。鲁国大夫秋胡在外为官二十余年,辞官回乡,在桑园遇妻罗银环,不敢冒认。秋胡故意以带信为名,调戏罗银环,罗银环愤而逃回。秋胡至家,罗银环羞愤自缢,经秋胡母子急救脱险。秋母责秋胡,命其向罗银环赔礼,夫妻和好。
背棍《桑园会》中背棍者饰秋胡,手中托一株桑树,树上挂一竹篮,旁边罗银环一手扶着桑枝,悬于空中。
图表 61 背棍《桑园会》造型
F; 《铁弓缘》
背棍《铁弓缘》取材于同名京剧传统剧目,此剧又名“英杰烈”。描写明代少女陈秀英和母亲开设茶馆。总兵石须龙的儿子石伦率家丁来喝茶,看见秀英,仗势逼婚,陈母颇有武功,将他打跑,恰遇石的部将匡忠劝解。陈母见匡忠少年正直,引回茶馆,秀英一见钟情。又因陈父临死时留下铁弓一把,遗嘱有人拉开,便以女儿嫁他。匡忠果然拉开铁弓,又与秀英比武,秀英甚为满意,两人订下婚姻。石伦嫉妒,陷害匡忠,陈秀英女扮男装逃走,最后与匡忠阵前重逢,方得团圆。
图表 62《铁弓缘》京剧年画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80年1版2印,绘画;赵静东
|
|
|
|
背棍《铁弓缘》在设计造型时,有两种不同的造型,关键在于铁弓的设计。背棍者扮演匡忠,手托方桌,桌上供着陈秀英家传的铁弓,铁弓远端立着陈秀英。另一造型中背棍者扮演匡忠,手托一托盘,托盘上放有一把瓷壶和数个瓷怀。壶顶盖上横架一张铁弓,造型更为纤细,陈秀英只有单足立于弓的的远端,另一足只能悬空,不时晃动,更显惊险。
图表 63 背棍《铁弓缘》 (张晓亮提供)
图表 64铁弓缘
G;《西厢记》
题材与上文中同名铁棍相同,不再叙述。单人背棍《西厢记》着重表现其中《听琴》一折。背棍者扮演张生,一身青衫,手托古书,书上架一瑶琴,琴上单足立着隔墙听琴的崔莺莺。
图表 65 上海世博会路演的徐沟背棍,画面正中即为背棍《西厢记》
H.《贵妃醉酒》
京剧《百花亭》又名《贵妃醉酒》,是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此剧叙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迟之久,迟之又久。乃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重在表现杨贵妃闻讯后独饮醉酒,自赏怀春的心态。该剧的突出特征是载歌载舞,通过优美的歌舞动作,细致入微地将杨贵妃期盼、失望、孤独、怨恨的复杂心情一层层揭示出来。
图表 66 梅兰芳《贵妃醉酒》剧照
图表 67背棍《贵妃醉酒》
|
|
|
|
京剧《打渔杀家》本是《庆顶珠》中的两折,又名《讨渔税》,为京剧优秀剧目之一。
该剧讲梁山老英雄阮小七(易名萧恩)获得一颗宝珠,顶在头上入水,可以避水开路。后来成为萧恩的女儿萧桂英与花荣之子花逢春订亲的信物。萧恩与众兄弟分手后,带女儿在江边打鱼为生。遇故人李俊携友倪荣来访,同饮舟中。因天旱水浅,打不上鱼,欠下了乡宦丁士燮的渔税,丁自燮遣丁郎催讨渔税,李、倪斥之,得罪了丁府。丁府派教师爷率家丁锁拿萧恩,萧恩忍无可忍,将众人打得落花流水。而后萧恩又上衙门,状告渔霸丁士燮,但丁府与官衙勾结,县官吕子秋反将萧恩杖责四十,且逼其过江至丁处赔礼。萧恩愤恨之下大发英雄神威,带着女儿趁夜过江,以献宝珠为名,夜入丁府,杀了渔霸全家。
背棍《打渔杀家》中背棍者扮萧恩渔翁扮相,右手托举一小船,以示其身份。船上横架一支船桨,桨尖幼童扮萧玉英单足而立,水袖随下方萧恩步伐摆,另一足也随之前后摇晃,舞姿翩翩。
图表 68 背棍《打渔杀家》2019年春节假期保定演出照(由张晓亮提供)
J.《打面缸》
此剧多个剧种都有演出,是一部讽刺喜剧。描写妓女周腊梅厌倦卖笑生涯,跪求县衙,要求从良,县太爷垂涎美色,图谋不轨,当堂断与差役张才为妻,却令张才火速前往山东投递文书,趁机潜往张家,调戏新娘。孰料王书吏与四老爷捷足先登,争着来占便宜,被周腊梅分藏三处。张才察觉上峰不怀好意,折返归家,借口烫酒,从灶里烧出王书吏,面缸里打出四老爷,床下拉出县太爷。一群胡涂昏庸的大小官吏,尴尬中东躲西藏,出尽洋相。小两口今夕胆大妄为,褫去老爷冠带,逐走无耻之徒,共庆燕尔新婚。
图表 69《打面缸》连环画封面
背棍《打面缸》中,背棍者扮演衙役张才,着衙役公服,手中托着一个面缸,面缸里有一个道具小人呈丑角县令的装扮。棍上的小演员扮演他的新婚妻子周腊梅。表演时通过背棍者的操作,让县令丑角不时从缸中探出脑袋,而周腊梅则站在缸沿,不时用脚将探出头来的县令再踢回缸中去,妙趣横生。
图表 70 背棍《打面缸》
K.《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是京剧相当重要的戏码之一。描写秦末,楚汉相争,韩信命李左车诈降项羽,诓项羽进兵。在九里山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项羽突围不出,又听得四面楚歌,疑楚军尽已降汉,在营中与虞姬饮酒作别。虞姬自刎,项羽杀出重围,迷路,至乌江,感到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
图表 71 京剧《霸王别姬》剧照
图表 72 背棍《霸王别姬》(张晓亮提供)
L.《茶瓶计》
背棍《茶瓶计》取材于同名花派评剧。原剧讲的是宋代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户部尚书的儿子单宝童与工部尚书龚孝的女儿龚秀英,经寇准、杨吉风、包文正三位大臣做媒结为秦晋之好。后单府不幸失火,单家从此家道衰落。单宝童千里迢迢到龚府投亲攻读以求仕进。怎奈单宝童之岳母嫌贫爱富,逼单宝童写退婚书,并要对单宝童暗下毒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龚秀英和贴身丫环春红使出了摔茶瓶救人之计,从而使单宝童得以逃生。
图为花淑兰上世纪50年代演出该剧扮演丫环小春红的剧照。
图表 73 《茶瓶计》剧照
图表 74 图表 75背棍《茶瓶计》背棍者与彩饰
整部戏剧最重要的道具是那个茶瓶,故背棍《茶瓶计》中主要是以此作为制此的素材。
②四大名著题材
A;蟠桃会
背棍《蟠桃会》取材于《西游记》。王母娘娘开蟠桃会,派遣七仙女前往蟠桃园摘取仙桃。在土地的陪同下,七仙女进入了蟠桃园,却找不到主管蟠桃园的孙悟空。决定先摘桃
吃饱了仙桃正在树上睡觉的孙悟空被惊醒了。听闻自己不在蟠桃会的邀请名单上,孙悟空大闹蟠桃会。
图表 75 背棍《蟠桃会》1
背棍《蟠桃会》中背棍者饰演蟠桃园土地,身穿褐衣,一头白发,手托一盆,盆中一株挂果的蟠桃树。树旁一位仙女凌空飞舞,采摘蟠桃,树上挂着一个小小的孙悟空,因为他吃饱了鲜桃,正变小了睡觉呢。B; 刘姥姥探亲
该背棍取材于中国名著《红楼梦》。 刘姥姥的女婿姓王名狗儿,祖上曾和荣府里的王夫人之父、王熙凤之祖相识,并还连了宗认作侄儿。刘姥姥见女婿因生活艰难,在女婿的怂恿之下,带了外孙板儿去荣国府,名为探亲,实为打秋风。被王熙凤以20两银子打发了。第二次进贾府,她因有了前回的20两银子度过了难关,带着家里的土产前来感谢。却因贾母闷得想找乐子,被贾府热情接待,出了一系列的洋相,惹得荣府的太太小姐们哄堂大笑。
|
|
|
|
图表 76 背棍《蟠桃会》2
⑶双人棍
双人棍的表现内容相较于单人棍要少一些,仍以传统戏曲与古典名著居多。主要是以下几种:
棍名 |
道具 |
棍上角色 |
背棍者角色 |
题材来源 |
类型 |
凤仪亭 |
太师椅、方天画戟 |
吕布、貂蝉 |
董卓 |
《凤仪亭》 |
传统戏曲 |
许仙借伞 |
伞 |
白素贞、小青 |
许仙 |
《白蛇传》 |
|
白蛇传 |
西湖、雷峰塔 |
白素贞、小青 |
许仙 |
《白蛇传》 |
|
百花亭 |
百花亭 |
杨玉环、宫女 |
李林甫 |
《百花亭》 |
|
宝莲灯 |
不明 |
不明 |
不明 |
《宝莲灯》 |
|
游园惊梦 |
不明 |
杜丽娘、丫头、 |
柳梦梅 |
《牡丹亭》 |
|
杀嫂 |
不明 |
不明 |
不明 |
《水浒传》 |
小说 |
三打白骨精 |
不明 |
孙悟空、白骨精 |
不明 |
《西游记》 |
图表 79背棍双人棍的主要表现内容
下面择要介绍几个双人棍的表现内容与造型设计。
①《凤仪亭》
几个双人棍造型中,以《凤仪亭》最为精妙也最常见,可以看作是徐沟背棍中双人棍的代表作品。
蒲剧传统剧目《凤仪亭》又名《连环计》,含折戏《赐环》、《小宴》。叙汉末,董卓专权,又仗吕布为虎作伥,司徒王允见歌姬貂蝉有忧国之心,乃定“连环计”,先将貂蝉诈作己女,许婚吕布;又将貂蝉许与董卓。董卓纳蝉,吕布不快,遂乘董卓上朝之际,与貂蝉私会于凤仪亭。董回府见之大怒,以吕布之戟追掷,董、吕反目,吕布杀死董卓。
背棍《凤仪亭》最经典的造型是:背棍者扮演董卓,手托象征他权势的太师椅,但本属于他的太师椅上却坐着他的义子名将吕布,意喻吕布对董卓权势的垂涎与侵占。为此吕布得意洋洋,横拿武器方天画戟,戟头挑起,上面轻盈地站着造成吕布此举的美女貂婵。而董卓气急败坏,脚底打颤。
背棍《凤仪亭》另一个造型中背棍者扮演董卓手托凤仪亭,他的义子名将吕布手持武器方天画戟,戟头挑起,上面轻盈地站着造成吕布此举的美女貂婵。
图表 80 《凤仪亭》1
图表 81 双人棍《凤仪亭》张晓亮表演
②《游园惊梦》
又名《牡丹亭》。叙南安太守杜宝延师教女丽娘遵守古训礼法。一日,丽娘背着父母及塾师,与侍女春香至后园游春,见断壁颓垣,顿起伤春之感。游倦归房,朦胧睡去,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园中幽会。梦醒相思成疾,伤情而死,葬在后花园梅树之下。三年后,柳梦梅拾得丽娘自画像,亦对画中人一往情深,丽娘魂灵竟来与他相会。后丽娘起死复生, 二人终成良眷。
图表 82张润福 双人背棍《游园惊梦》
背棍《游园惊梦》中背棍者扮演书生柳梦梅,手托持花篮的小姐与丫环。
③《宝莲灯》
《宝莲灯》传统剧目。又名《劈山救母》、《破华山》,含折戏《二堂舍子》。事见元人《沉香太子劈华山》及《沉香宝卷》。叙华山圣母与刘彦昌相爱结合,生子沉香。其兄二郎神怒妹思凡私配,将其压在华山之下,后刘又娶宰相之女王桂英为妻,生子秋儿。沉香南学读书,因见太师之子秦官保辱师,失手将其打死。回家兄弟二人都自承其罪,桂英深明大义,放走沉香,舍子抵命。沉香遇霹雳大仙点化,赐以神斧,战败二郎神,斧劈华山救母。
⑷三人棍
三人棍由于对背棍人的体力要求相当高,目前已经很少有人表演。据老艺人们讲有以下几种表现内容笔者只见过仍以传统戏曲与古典名著居多。主要是以下几种:《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红楼梦》、《天女散花》、《黄河阵》。目前可见的只有《黄河阵》下图中居中即为三人棍《黄河阵》。
图表 83 背棍从左往右依次是《狸猫换太子》、《许仙借伞》、《蟠桃会》、《西厢记》、《刘姥姥探亲》、《凤仪亭》、《穆桂英挂帅》、《张三跑马》
为达到玄妙、奇特的艺术效果,徐沟背、铁棍除在打制时周密设计主体外,精湛而奇巧的制彩工艺也是徐沟背、铁棍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彩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背、铁棍的整体效果,所以制彩工艺是背、铁棍的-绝。
过去,老艺人们在制彩和装彩时是很保密的,绝对不许外人观看据说这是艺不外传之故,其实不完全是这个原因,更主要的是不让外人识破装制的原理和奥妙的玄机,以复引起观众在观赏中的好奇,起到惊险奇特的效果。以前,“十大股”在正月十五闹红火前,先搭起席棚,制彩和装棍全在棚內进行,闲杂人等是不允许到棚内观看的,这是背、铁棍制彩和装制时的规矩。如《许仙借伞》棍,白娘子只脚站在伞的边沿上。观者以为伞是铁制的,而伸手一摸又确确实实是一把普通的竹骨伞,正是这把真伞巧妙地被作为棍彩来隐藏了表演者所踩的铁架。这是徐沟背、铁棍制彩工艺上的诀窍。
徐沟老艺人们用工艺美术手段,根据每根背、铁棍的故事内容和特定的场景要求,用彩子制成所需的造型道具,将背、铁棍的铁架隐藏起来,变成故事所要求的道具和场景。如《凤仪亭》背棍,此棍为三截。背棍者扮者董卓,手托一把特制的道具木太师椅,将中截棍给隐藏起来,再用吕布的长戟道具隐藏了上截。观众感觉很奇特,这便是彩装的巧妙运用。
图表 84 双人棍《凤仪亭》结构示意图
1.制彩
彩子,是制彩装饰的俗称,制彩主要是根据故事的内容要求,结合特定的环境而设计的景物与道具。它力求美观真实,玄妙出奇,使观众一目了然。
彩子制作的过稈较复杂,它既要符合故事主題思想的要求,又要设计得精致奇巧,有观赏性,还要有一目了然的特点。彩子装置的部位一定要巧妙,使背铁馄总挺、支挺的三截铁架隐避而不露,观后感觉玄妙奇异。
彩子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工艺制彩,另一种是真彩(实物标本称实彩)。
制彩前先根据故事的要求,确定反映的道具景物和人物之间的相互互关系,而后决定装彩的部位和制哪种彩子为宜。
制彩用料: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般是以手工纸、木头、高粱秆、泥、麻、水胶、糨糊、麻纸、草纸、颜料等物; 70年代后,除用原来的材料外,增加了现代的材料,即时贴、泡沫板、塑料彩板、有机玻璃、金属板、三合板、厂告色、乳胶、滑石粉、石膏粉、油漆、铁丝、钉子等材料。
制彩工具:剪刀、铲刀、錐子、于术刀、手工刀、腻刀(泥刀)、刷子、画笔、毛笔、钳子(俗称夹剪)、锯子、斧子、刨子等。
制彩方法:
第一步先用木条或茭杆制出物体的体型骨架;第二步用纸和糨糊进行糊裱;第一步用颜色进行彩绘装饰;第四步贴金挂穗。如制六角凉亭,先用木条或茭杆樻竖绑制成六角形骨架,再用三合板或是草板纸做六个三角形,将六个三角形黏合,装上脊檩与鸟兽形状的兽头挑角,固定在六角凉亭的骨架上面,然后用纸糊裱出来,粘上瓦棱,晾干后着色彩绘。再比如制动物道具,《灵芝化三仙》里的狐狸先用木条或竹条绑制成狐狸体型骨架,再用稀糨糊掺入草纸泥后匀,塑成狐狸体型结构,眼珠用玻璃球装制,最后用人造毛皮粘裹在塑成的狐狸模型上。
制成的彩子要巧妙地安装在棍上,一般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穿装法。无论做什么样的彩了,要在适当的部位上留个穿孔,装彩时随孔穿过,然后用皮热垫好固定;
第二种:合装法。制彩时,将所制彩子做成两瓣或者三瓣,装彩时合并安装到棍上;
第三种:分装法。制作彩子时,将所制彩子制成几个部分,装彩时按顺序装上去。
以上三种装彩方法,是根据故事的内容要求,按照具体的条件设计制作的。彩子装好后如发现仍有破绽,一定要再加工处理,直至尽善尽美为止。
在每年的元宵节闹红火活动中,有句赞语:“徐沟的背铁棍天不重复”。这句话是形容徐沟的背棍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的演出中,从内容创形式以及人物的服饰和彩子都不重复,徐沟艺人们称之为“换彩”。此种方法在其他民闫文艺形式中是少见的,是徐沟背、铁棍在打棍、制彩上的又一绝活。
换彩”起源于徐沟东南坊的“十大股”,他们在改制平肩背棍为立肩背棍后,又巧妙地将每根背、铁棍,从打棍到制彩和服饰各个环节都制作了三套,增强了背、铁棍的艺术效果和观赏性。如将铁棍《茶瓶记》的道具茶瓶彩子换成线装古书道具,人物改换成张生、茑茑和红烺的装扮,此棍就变成《西厢记》;将《西厢记》的道具古书更换成如意钩,人物改扮成云霄、琼霄、碧霄,就变成《黄河阵》铁棍。如背棍《采桑》,将道具桑树换成樱桃树,人物改扮为村姑和村夫,此棍就改装成《打樱桃》;将樱桃树换成苹果树,人物改扮成村姑和老农,此棍就改装成《苹果丰收》的故事了。
1.铁棍
⑴铁棍的抬法
徐沟铁棍一般由8个人合抬一根,分前4后4两组。前后窝内还各需1人搂抱抬杆(即桌前桌后两个压杆人),是两组抬棍人的指挥。起抬时,前后抬棍者要面对面,先用手架起肩杆把抬绳撑紧。起步前,前4人将肩杆放在大肩上(即右肩),后4人将肩杆放在小肩上(即左肩),肩杆稍与肩齐,然后踢膀(将肩杆的膀子撑起,撑起的方法是手握拳头,手心向后,用力挺在腰间),起步前行。
图表 85 铁棍步伐1
铁棍离地时,盘前抬棍的4人中,最前面的2入须用左手握紧肩杆的的梢端,要挺胸、撑腰,行进中方可放手;后面2人分别用左、右手搂紧抬杆。盘后4名棍者与盘前4人相同。
图表 86 铁棍步伐(转弯)
起步行进时,盘前4人中前2人原地踏步,后2人向前迈半步向前拥,盘后4人中,前2人适半步,后2入可抢前一步,同时用力前进,可使大抬杆向上拱起形成弓形,然后随步前行形成上下颤动。行进中前4人步要小,后面4人步要大,形成自拥,沿路要保持自然颠颤状,使观众看后舒适优美。如若人行进,有意上下颠颤,看起来既不雅又不安全。起步前,应先迈实腿(即负重量的腿),挺胸直腰,上身不晃,大腿要夹紧,小腿迈步,步伐整齐一致,使抬杆上下自然颤动,棍上的表演者在自然颠颠颤颤、徐徐而飘的颤动中形成空中舞蹈的姿态。这种抬法是徐沟铁棍独具特色的抬棍技艺。
⑵铁棍号子
为使行进中行动统一,徐沟抬铁棍有一套专用的“号子”。通过“号子”的传递,可以在行进中前进后退、左弯右拐,换人或遇到障碍等变化时能准确及时地联系。如,起抬时,八个人面对面撑平肩杆,梢头(即前第一人)喊:“抬肩儿——”,即随棍站正。起步时梢头高喊:“喔——”,后面人如未准备好即不应声,若准备好了就回应:“唉——”即迈步向前。在行进中,若右前方发出“哎——”,右后第二位应:“咳——”这就是表示要换肩。向右拐弯时,由右前方第一人喊:“后踩左首喔——”,向左拐时喊:“后踩右首喔——”众抬手都答:“唉——”。这样在行进中,就能统一放慢步伐,外圈稍快里圈稍慢,统一行动,不致出差。在行进中遇障碍物时,如左上项有电线、树枝、房角等,由左前第一人喊:“高靠右首——”,若右上顶有障碍物,则由右前第一人喊:“高靠左首——”等。在下方左右有障碍时有前面两个拿头喊:“低靠左首”或“低靠右首”。若路面高低不平或有烂砖碎石时,仍由两个拿头喊:“左打踢喔——”或“右打踢喔——”,如果中间有冰凌或泥水时喊:“左打滑”“右打滑”或“一溜打滑喔——”,以提醒大家注意足底。凡此均用“号子”前后呼应。这些“号子”都喊得很高很长,不易与人们欢腾的吵嚷声混淆,它不仅起到步调一致,安全得体的作用,还又增添了红火热闹的气氛。(白尚贤搜集)
⑶铁棍的打卡
铁棍的打卡分为大卡和小卡两种。小卡是用于抬棍者换肩休息时使用。卡为长约3尺5寸,宽约3寸,厚约8分至1寸的木棍,木棍两头用铁铙箍好,这样卡棍两头就不会受损。每根肩杆一根卡棍,由抬后杆者掌握。为了行进方便,在卡棍1/3与2/3的地方制一小孔,穿根绳子拴个圆环,打卡后将卡棍挂在肩杆的中心位置。打卡时有三不打卡之忌:桥上不打卡,上下坡不打卡,穿越洞时不打卡,以免发生事故。
大卡是用于棍子上的表演者休息时打卡使用。掌杆者要守在铁棍帝,铁棍休息停放时,应立即用大卡卡在棍上演员的前胸位置,让棍上演员休息。这种卡杆是长约8尺至1丈、粗1寸的圆杆。杆顶端装着一个横向的半圆弧形的铁制卡环,卡环要用红布缠好,卡环开口处宽约为1尺左右。打卡者在铁棍行进中要守护在铁棍的左右,维护铁棍在行进中的安全,其次还可以维持秩序。
2.背棍
⑴背棍的步伐
背棍的步伐(俗称舞步),一般是根据故事的内容、人物个性,背棍者通过舞步动作在行进中体现。背棍的步伐大体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碎步小跑步伐,如《张三跑马》棍。它体现了与跑开的动感和姿态,所以它用碎步小跑步。第二种是小步慢行步伐,如《采桑》(又称《桑园会》)《黃河阵》等棍。因为这些棍的故事內容主要是抒发人物内在情感,所以这种背棍的步伐,必须是缓慢雅致。第三种是大步前行步伐。这种步伐能表现故事人物的激情高昂情绪,如《打渔杀家》,出于步伐的稳健有力,表现了萧恩父夂不畏强暴,昂首向前的英雄气概。
⑵背棍上截演员的表演动作
背棍上截演员的表演动作,一般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左右摆双臂;第二是前后甩臂;第三是抱香炉(即两臂同时向里或向外甩动背棍在起步时,背棍者先抬实腿(即右腿),胺应挺直,上身不动,小腹鼓起,这样在行进中背棍才不会摇摆。背棍的步伐在行进中除《张三跑与》棍外,全部运用剪子股的步眼曲线前进。
⑶背棍的打卡
每棍需打卡者2人,紧随背棍。行进中背棍需要停步休息时,先打上卡,后打下卡。上卡是卡演员的,下卡是卡背棍者。打上卡时,打卡人不可用力过猛,以免背棍失去重心而摔倒。
卡法:打上卡的将卡子上端的弧形卡,卡在棍上表演者的胸部表演者两手紧抱弧形卡子的卡棍。打下卡的人应将卡子卡在铁袢旁伸出去的曲挺底部的支点,卡棍下端着地,这样背棍的受力点就压在了下卡的卡棍上了,背者就可以减负休息。
徐沟背、铁棍在街头进行表演时,为烘托气氛,调动表演情绪,须有民间的唢呐吹奏(俗称“八音会”)和锣鼓伴奏。
民间常常误以为“八音会”是因由笙、箫、笛、管、手鼓、云锣、小镲、锣八种乐器组成而得名,实际并非如此。“八音会”而是以制作乐器的八种材料而得名。这八种材料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具体解释如下:
图表 87 八音会乐器构成图
八音会,作为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演奏乐,经过长久的演变,演奏的乐器有十多种,现在还加入了一些如现代乐器。时至今日,它的主乐是唢呐,其次是笙、管子、小铜锣(当地人称马锣儿)、小镲、小锣、小鼓、云鼓、胡呼(葫芦子)、小提琴等。因其主乐是唢呐,故而又称唢呐吹奏乐。音调高昂开朗,虽不及锣鼓的气势宏大,却有着优美、典雅、清脆的特点。多少年来,八音会伴随着背、铁棍这项民间街头表演艺术,长时间活跃在民众庆贺节日的活动之中,为背、铁棍的表演增添了欢乐而热闹的气氛,便观众耳雅目悦,沉浸在欢快的乐曲声中。
八音会的曲调有节奏均匀、稳健的《看灯山》曲,也有音调高昂速度较快的《灯影儿》曲。在表演空闲时,还可以吹奏一些民间小调、秧歌小调、晋剧音乐等来增加演出空闲时间的气氛,调节观众的情绪。近年来,由于时代的进步,群众欣赏口味的变化与要求,还吹奏一些民歌、流行歌曲、民间小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调。比如徐沟的铁棍表演队伍就曾伴着《水许传》电视连续剧的片尾曲《好汉歌》的曲调齐声高唱,协调步调、调动现场气氛,现场反应热烈。所以民乐伴奏对徐沟背、铁棍的表演是不可或缺的艺术组成部分。
这里需特别需要注意徐沟背棍表演时的锣鼓伴奏。徐沟背棍表演时的锣鼓伴伴奏名为“庆堂鼓”,因其创作者为徐沟人“杜庆堂”。其年岁据张晓亮所言与张称心相近。庆堂鼓为徐沟背棍所特有的锣鼓伴奏音乐,未流传到其他区域。
以下是《灯影儿》和《看灯山》两首最常用的唢呐吹奏曲的曲谱:
图表 88 唢呐吹奏《看灯山》第1页
图表 89 唢呐奏《看灯山》第2页
图表 90 唢呐吹奏《看灯山》第3页
图表 91 唢呐吹奏《看灯山》第4页
图表 92 唢呐吹奏《看灯山》第5页
(一)制彩和装彩要保密
过去,老艺人们在制彩和装彩时是很保密的,绝对不许外人观看。据说这是艺不外传之故。其实不完全是这个原因,更主要的是不让外人识破装制的原理和奥妙的玄机,以引起观众在观赏中的好奇,起到惊险奇特的效果。以前,“十大股”在正月十五闹红火前,先搭起席棚,制彩和装棍全在棚內进行,闲杂人等是不允许到棚内观看的,这是背、铁棍制彩和装制时的规矩。如《许仙借伞》棍,白娘子只脚站在伞的边沿上。观者以为伞是铁制的,而伸手一摸又确确实实是一把普通的竹骨伞,正是这把真伞巧妙地被作为棍彩来隐藏了表演者所踩的铁架。这是徐沟背、铁棍制彩工艺上的诀窍。
(二)漂亮女孩上背棍
闹红火时,背铁棍的小演员都必须选用长得“可喜”(音kāxī,徐沟方言,即非常漂亮的意思)的姑娘,体重还得轻,要不然背不动。所以背铁棍的小演员的选拨标准就是:长相俊俏、体态轻盈。久而久之,上没上过背铁棍就意味着姑娘漂不漂亮。
旧社会,女孩稍大一些后便不准再出头露面,即使是谈婚论嫁时也只能安排个场合“偷相”一下。所以新媳妇好不好看,常常心里没底。因而在徐沟一带,在给儿子聘媳妇时,先得问问女孩儿小的时候上没上过背棍。大了找对象,媒人会郑重地给男方说:“小时候上过背棍呢!”对方一听就知道长相是不用担心了,婚事准成。
(三)背棍一背背三年,三年之后上铁棍
笔者在清徐调研时,采访背棍艺人,据他所说:一般女孩上背棍一背就是三年,老百姓讲究图个吉利,两年一年不可以。女孩三年后上背棍就太大了(背棍者背不动了),就上铁棍。
(四)跑马棍开道,闹红火背铁棍压轴
徐沟的背棍铁棍以其特有的魅力赢得了人们的认可,而每年元宵节山西人闹红火(社火)时必不可少的就是人山人海看背铁棍。在众多表演项目过后,一声“背棍来了“必然引得人们热情高涨。往往首先跑来的就是跑马棍,马上的幼童轻舞马鞭,配合下方背棍者的绕圈小跑,示意人群向后,空出场地供之后的背棍与铁棍表演。
民国13年(1924),徐沟的背棍、铁棍首次赴太原表演。
1959年,徐沟背铁棍参加了山西省国庆十周年庆祝大游行,首次亮相省城。共送展十根铁棍、二十根背棍。
1981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新闻纪录片演遍全国。
1986年,专题辑录中国民间舞蹈的大全书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将其列为全国十八个重点项目之一进行收集编纂。
1988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龙年元宵晚会”表演。
图表 93 1988年参加中央电视台“龙年元宵晚会”后与蒋大为合影
1989年、1991年、1993年连续参加山西省“两会一节”、“一周两节”、“三晋之春”大型集会游行表演,分别获银奖、金奖。
1991年和1995年两度应邀赴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表演,受到港、澳、台同胞及国际友人的赞扬,并受到李鹏总理的亲切接见。
1992年,台湾文化事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其摄为专题片播映海岛。
1994年,由美、英、法国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专题片《外国人看中国》将其收入其中,向全世界推介,并被参加拍摄的法国制片人称之为“东方一绝”。
图表 94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表演后受到李鹏总理的亲切接见
1998年和1999年春节,两度在北京市丰台区和宣武区春节花会上进行表演,与首都人民共度佳节。
2008年,徐沟铁棍《杨门女将》荣获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山花奖“中国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金奖。
2009年,山西省“民歌、民舞、民乐”调演获银奖。
2010年5月,在上海世博会上进行了为期七天的表演,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赞赏。
图表 95 徐沟铁棍《杨门女将》山花奖获奖证书
图表 96 清徐背铁棍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道路巡演
图表 97 清徐背铁棍在上海世博会上表演
2011年6月,清徐的徐沟背棍应邀赴西安参加“西安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大型花车巡游表演。受到国内外游客的赞誉。
(一)历史意义
徐沟的背铁棍艺术最早的雏形距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从它由“抬阁”、“走阁”发展为背棍与铁棍,从由抬神祈雨的祭祀活动发展到重大节庆的文艺活动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这本身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当地历史发展、经济文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绝好素材。
(二)当代意义
背铁棍艺术因它的精湛而闻名,由闻名而深受群众欢迎。这一表演形式是每次各类型民间文艺活动的保留节目和压轴节目,当地百姓像期待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一梓期待着它的出场,成为每年元宵佳节期广大群众必看的文化大餐。它的存在对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华
1、牛广明等整理.徐沟的背棍铁棍1949-1979.[M].清徐:清徐县文化馆.1979.
2、罗德海,白尚贤.清徐背铁棍[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
3、杨拴保,王啟山.清徐民间文艺[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
4、宋秀,王琳.徐沟背铁棍的现代化传承探析.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31(6):76-78.
5、宋秀. 徐沟背铁棍的现代化传承研究[D].中北大学,2017.
6、王俊苗. 山西徐沟背铁棍的传承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7、王晓云. 行进中的艺术[D].山西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