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王氏麦秆画第十世传人王大川被人们称为“麦秆王”。王氏麦秆画第十一世传人王爱元,在战乱年代民不聊生的窘境中,仍然默默坚持着传承麦秆画制作技艺。王爱元的儿子王其林自幼便跟随父学习麦秆画制作技艺,也走上了一条挖掘、整理、创作麦秆画的路。王其林的儿子王峰从天津美术学院毕业后随父亲创业,致力于提升麦秆画的艺术品味,将美术写生手法融入麦秆画的制作当中。
图1 太谷麦秆画店面
图2 太谷麦秆画展示大厅
王氏麦秆画第十世传人王大川被人们称为“麦秆王”。王氏麦秆画第十一世传人王爱元,在战乱年代民不聊生的窘境中,仍然默默坚持着传承麦秆画制作技艺。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太谷南大街京货庄“瑞升庆”聘请沙湾十八亩村民间艺人王晋艺,专门在后院为他开设一间麦秆画作坊,制作麦秆画用来赠送“瑞升庆”客户友人,或销往北京、广州等地。第二代传承人王黎明少年随父亲学艺,后成为“瑞升庆”麦秆画作坊领班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寇占领太谷,“瑞升庆”被迫关闭,王黎明回到偏僻的沙湾十八亩村,继续从事麦秆画制作,并将技艺传给儿子王爱元。解放后,王爱元搬迁到距离县城较近的太谷县侯城村,利用当地冬小麦种植面积大的优势,继续从事麦秆画的研究和制作。第四代传承人王其林自幼跟随父辈学习麦秆画制作技艺,改革开放后在县城西大街建起了太谷其林麦秆画艺术品中心,成为山西省第一家大规模生产麦秆画的企业,培养王峰、任李平、刘锋等30多名传承人。第五代传承人王峰天津美术学院毕业后,回到太谷专心致志随父亲学艺,全面掌握了麦秆画制作技艺,并致力于麦秆画从工艺品向艺术品的提升,将麦秆画制作工作室迁回古城南大街老字号“瑞升庆”旧址,成立了晋中市太谷区瑞升庆麦秸艺术有限公司,培养张晓琴、郭芳芳、贾兆娜、王萍、何立茹、李小梅、石秀、郝永丽等50多名第六代传承人。
图4 太谷麦秆画第六代传承人在工作间制作麦秆画
太谷麦秆画采用纯天然原料生产,着色采取熨烫方法,保证了产品的形色不变和长期保存。它的制作工艺精细奇巧,设计融合了古典与时尚元素,构图万变,效果令人惊叹。制作麦秆画,选料非常讲究,必须是手工割的麦子才会有合适的麦秆。每年的麦收时节,王其林、王峰父子俩人会到长势好的麦地,挑选合适的麦秆,然后把从麦地收回来的麦秆储藏在干燥的地方,以防其发霉变质。
图5 太谷麦秆画原材料--麦子
麦秆要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依麦秆本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一般不着色,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制作精细繁琐,过程漫长艰辛,对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审美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麦秆画具有光泽透亮、装钸效果好、艺术感染力强等优点,制作出的人物、花鸟、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以古朴自然,高贵典雅之美。
选好的麦秆要进行“漂”这道工序是为了将麦秆原有的黄色变成白色,让整体颜色尽量统一。“刮”是最考验艺人手法的一道工序,将麦秆立起,用小刀由上至下把麦秆剖开,剖开的麦秆会保持原来的筒状,艺人必须用刮刀反复刮,使其变成条状,以“平、光、薄”为最佳。之后,再将刮好的一条条麦秆放至通风处晾晒,等待其水分充分挥发。“碾”是将晾干的麦秆背后抹上胶水一条一条粘在纸上,每条麦秆之间有一毫米的空隙,这是将“线”变“面”的一个过程,粘好的麦秆变成了一张张可拓印的纸。
图6 太谷麦秆画经过加工的半成品材料
选材、用料等工序由王其林负责,儿子王峰主要负责麦秆画的构图,父子俩各用其长,使这一艺术形式得以升华。
“拓”就是用笔在麦秆上描绘出自己想要的图案,然后用剪刀按照描出的印痕剪下来。为了防止每个部件的混乱,需要在每一个麦秆背后标注编号,“编”是一个化整为零的过程。编好号的部件,要用熨斗反复烫,使其平整光滑,再用烙铁修边,使其边缘整齐。之后,在新的稿纸上,将所有部件按照编号整合到一起,一层层叠加,粘贴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明暗关系,还要注意远近关系。
裱贴好的麦秆画再进行熏烫,充分利用麦秆本身的自然光泽和质地,结合温度的高低变化,对熏烫部位分轻重缓急灵活处理,技术上吸收融合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手法,使麦秆表面形成深浅不同的层次和色变,才能制作出既古朴典雅、富丽堂皇,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
图7 用裁成细丝的麦秆进行粘贴
王其林制作的麦秆画有多种规格和图案,产品题材涵盖人物、人体、建筑、风景、花卉、花鸟、卡通、动物、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兼有现代与仿古风格、纯色与彩色工艺。他以一种极为普通的材料,创作出千变万化的作品,呈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魅力。
麦秆画手工艺品用料安全环保,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还有较高的欣赏、收藏价值。已成为宾馆、会堂、现代家庭装饰和馈赠亲朋好友,传递友情的最佳礼品。不少产品,随国际友人踏科入异国他乡,并在亚欧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巡展,发展和拍卖,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和好评。这一独具魅力的艺术奇葩已十多次被省、市新闻媒体专题报道,麦秆画不失为“中华一绝,民间瑰宝,国际金奖,艺术珍品”。
传承群体:历代传承人培养的徒弟中,现有100多人仍在坚持制作麦秆画,分布在晋中市各地,传承主体为太谷区瑞升庆麦秸艺术有限公司的50多名熟练工,业务骨干为张晓琴、郭芳芳、贾兆娜、王萍、何立茹、李小梅、石秀、郝永丽等第六代传承人。
图8 太谷麦秆画第五代传承人在为大学生展示制作技艺
8.对晋商老字号“瑞升庆”遗址进行维修后成为制作传承场地,面积500平方米。
图11 太谷麦秆画荣获的多种奖项
3.2023年7月,太谷麦秆画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12 太谷麦秆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
图13 太谷麦秆画作品细节
图14 传承人王峰的麦秆画获奖作品《一束莲》
图15麦秆画作品《扶摇直上》
图16 麦秆画作品《前程似锦》
图17 麦秆画作品《前程似锦》
图18 麦秆画花鸟组图
图1 2023年太谷麦秆画技艺获“名匠工作室”称号
图2 2023年“太谷麦秆画”制作技艺传承所牌匾
图3 2023年王峰荣获山西省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图4 2022年王峰在晋中第三届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荣获一等奖证书
图5 2021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铜奖
图6 2020年王峰荣获晋中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图7 2017年王峰荣获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图8 2013年太谷麦秆画荣获“2013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银奖
图9 2013年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精品博览会” 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图10 2011年第二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民间工艺金奖
图11 太谷麦秆画制作坊
图12 太谷麦秆画展厅及制作体验区
图13 麦秆画体验展示区
图14 经过加工的染色麦秆条
图15 麦秆画展厅作品展示
图16 太谷麦秆画宣传展板
图17 传承人王峰为小学生讲解麦秆画
图18 传承人收藏的王黎明在民国二十三年制作的麦秆字
图19 以麦秆为原材料的工艺品
图20 制作过程中的麦秆画
图21 麦秆画细节展示
图22 麦秆画作品展示
图23 麦秆画作品-猴子
图24 麦秆画作品《一鹭莲科》
图25 麦秆画作品《一路荣华》
图26 麦秆画作品《事事大吉》
图27 麦秆画作品《蟾宫折桂》
林涛
李小云.浅谈太谷麦秆画在市场化中的传承与创新.青年时代.20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