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架火始于明初,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据传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万事如意,降旨普天同庆。举国上下,闹社火,庆有余,欢乐的气氛非同往常。南庄架火就是在这种民间艺术争奇斗艳中脱颖而出的一朵奇葩。当时又值江苏武进县人氏吕富、吕贵兄弟二人迁居南庄,将举世闻名的苏州刺绣编织、彩绘和园林艺术等技艺与南庄传统社火融为一体,开创了名扬三晋的南庄架火,并受到了当时明朝统治者的赞赏,明王朝皇家贵族当时在南庄架火前刻立石碑一座,后毁但存拓片。以后南庄人民为纪念这段历史,用原拓片制成石碑立于架火前,并在燃放架火前先将此仿制石碑,燃烧升天,以祭先人功绩。
中国山西南庄架火 - 南庄架火 - 民间艺术奇葩[南庄架火]社火精品拓片原文所载是:
大明万历朝仲春上月上元书驰放焰火碑记为庆天,地,水三宫,三神,祝普天同庆,贺新岁之五谷丰登,请免水陆之灾,风雷冰雹之灾,降神火之威,压瘴生之滋生焉。
敬此流芳
社以神之体民,以火之望,普之以四面八方,借泰山之势。社生灵。持以此山火为延庆。树立此碑,继世永昌。
万历皇朝岁在甲午仲春正月二十四日立 (公元1594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
《榆次县志》记载原文如下:
“春初迎神赛会,多放架火,南庄架火优有名,架桌高矗,常年十二,闰十三层。其桌面作金壁楼阁,全用纸制,顶竖二旗,侧簇花。幡缀,铃铛,中联火炮,若璎珞,燃炮面用细如发丝的纸条挑制成各种花样,有逾篆绣,架火中无直杆,四角以绳牵之固,他处之一无所有。”
《榆次乡村简志》记载如下:
“南庄村有农历正月二十放架火,七月十三唱大戏的习俗。
南庄架火始于明初,距今有600年历史。据传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顺应民意,勤于治理,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故降旨举国上下普天同庆,闹社火,庆有余。南庄架火以其独特的造型,不俗的工艺,在各种民间艺术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朵奇葩。时值江苏吕富、吕贵二兄弟侨居南庄,将苏、杭刺绣、编织、彩绘和园林艺术等技艺同南庄架火融为一体,使其更添异彩。”
《榆次市志》记载如下:“本市的东阳、使赵等乡镇的部分农村,素有放架火之习,而以南庄架火为最,始于明代初,迄今600余年而盛行不衰。”
南庄架火的兴盛地,位于榆次、太谷、清徐三县交界处,这是几百年来形成的晋中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节目。南庄架火从明朝开始,岁岁新春元宵佳节,远近村民都成群结队地前往南庄观望架火,就连外地的客商,也要借此机会观赏架火,并洽谈生意。榆次南庄无根架火是广泛流行于山西榆次东阳镇南庄村及周边县区一项造型别致、风格独特的民俗社火活动。
如今,南庄架火在600余年的传承和积淀中,得到了完整的保存。一架南庄无根架火的制作,往往需要四五十名手工艺人,历经50余天方可制成。架火形似宝塔,常年十二层,闰年十三层,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整个架火的主体框架全部用高粱秆全纸手工绘制,工序繁多,工艺复杂,要经过图案设计、刻、彩绘、彩炮编织、彩灯制作,扎架火框架,彩炮串连,陪衬品制作,裱糊组合成形等多个步骤。成型之后,塔顶,城斗高矗,旌旗飘扬,别具情趣;塔身,彩炮成串,幡缀相连,五彩缤纷;塔底,人物山水和牌坊亭台相对衬,主次分明,恰似一座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架火上悬挂着数百个彩炮,外饰以精致的彩色图案,全部是由工匠手工刺绣编织而成。仅编织彩炮就有数十图案品种。工匠将各种颜色的特殊纸张裁剪至一毫米左右的宽度,再以手工刺绣、编织装饰炮身,图案各异,风格奇特,悬挂架火之上,恰似锦上添花,颇为别致好看。
南庄架火之所以被称为“无根”,是因为它没有普通架子火当中的“通天柱”,也就是主梁,只在架火四角以四条绳索拉紧。因工艺的不同,南庄架火的放置,被称为“顶”。
600年来,在传承者们的坚持与专注下,南庄架火,这一朵民俗奇葩,不仅得以完整保存,并在今天大放异彩,成为晋中社火民俗的代表之一。
南庄无根架火是古老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2014年被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成为榆次区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南庄架火制作技艺的第二十七代传承人,赵志高觉得任重而道远。他认为,传承与发扬南庄架火,让它走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是他和所有手工艺人不懈的追求。但同时,他也隐隐地表现出了自己的忧虑。
据了解,目前掌握南庄架火制作工艺的手工艺人仅有十几人,能够参与到制作流程中的人也为数不多,而且全部为中老年人。在这十几名手工艺人中,四名已年过八旬。
据赵志高的介绍,为了保护这一技艺,解放后,南庄无根架火的流传谱系已经由家族单传转变为在南庄本村群传,尽管如此,他仍担心这一技艺有失传的危险。“对年轻群体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也是面临的最大困境。保护和传承南庄架火,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赵志高还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当我知道成功入选的那一刻,我留下了泪水,除了激动,还有一些辛酸,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确不是一件易事。”时至今日,提起那一刻,这个50多岁的坚毅汉子仍然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在赵志高的努力下,先后建立了档案室、设计室、绘画室、刀刻室、刺绣花炮室、折架糊裱室、传习大师工作室,培养传承了各工序学徒工。但目前,场所相对不固定、资金缺乏,也是南庄架火传承所面临的难题。赵志高想要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上现代声、光、电技术,让南庄架火逐步走向更大的舞台,得到发扬光大。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城市空间日益拥挤,燃放烟花有诸多隐患并带来污染,越来越多的城市都禁止燃放烟花。在这一背景下,当代南庄无根架火的焰火燃放已日益难见,代之以在夜晚用小彩灯勾勒出“塔”形的架火轮廓,作为一件巨型花灯在夜间展示。从代际传承角度看,南庄无根架火原本是村民在腊月农闲时期自发组织起来,共同制作和分享的一项民俗活动,民众从中图个热闹红火,随着市场经济思维的渗透,当地民众是否还能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全身心投入这项活动已难以保证。这种背景下的南庄无根架火如何继续传承下去是我们当下必须认真思考的话题。
面对架火发展的困难现状,赵志高依然很有信心,他表示不会放弃,会继续坚持把这个传人当好。他表示要自己努力寻找平台,南庄架火不仅在南庄燃放,在他的努力下,先后被邀请到孝义、阳泉、太原等地进行燃放。2016年的春节,为了让全区全市、全省甚至全国人民都了解社火活动和南庄架火,赵志高决定在水上乐园创建南庄架火和社火活动,大大增强了南庄架火的社会影响力。 而且,赵志高还透漏出采用木雕的形式做成南庄无根架火的微型模型,供人们欣赏收藏,采取多种形式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南庄架火起源兴盛于榆次、太谷、清徐三县交界处的东阳镇南庄村。南庄架火源自上古,起于唐,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
明清两朝,在晋中大地,南庄架子火推陈出新,大放异彩,成为当地百姓庆祝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重要仪式。明朝江苏武进手工艺人吕富、吕贵兄弟二人侨居南庄,同架子火制作工匠一起,将苏杭刺绣、彩绘和园林艺术与南庄架子火熔于一炉,自此,名震三晋,传承600余年的南庄无根架火形成了完整的制作工艺流程。关于架火的传说故事也颇有神秘色彩,传说据说,顶架火很有讲究,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往起顶,顶架火不让女人看,传说四十多年前,有位二姥姥不顾人们的阻拦,打扮得齐齐整整去看顶架火,结果,看完回家后就去世了。其实, 她的死因可能是半夜里出来得了重感冒,但是这却给南庄架火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再比如,刺绣花炮的制作只传媳妇儿不传姑娘,只传本村不传外村,就是为了防止此项手艺流传到了外人手上。这也体现出村民朴素的文化保护观念。
另外,架火也已经成为当地人祈福的方式,如果哪家想生儿子,就在架火上过上一个绿炮,想生姑娘的就挂上一个红炮,传说那是相当地灵验。
2014年11月,“南庄无根架火”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南庄无根架火已经成为晋中社火的龙头老大。对于晋中的百姓而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社火民俗活动,都会将节庆的氛围推向极致,而南庄架火则是最为耀眼的音符。到了燃放的日子(多在元宵之夜引火点燃),燃放现场周围人家的房顶上、院墙上、田地中,到处都是翘首以盼的人群。届时,由装置在家伙周围的引火设施对射引爆,电闪雷鸣,火花争芳斗艳,殿宇楼阁,忽隐忽现,人皆叹为观止。2016年春节,南庄架火就在榆次文化中心和南外环的潇河水上公园为百姓奉上了一道精彩绝伦、美不胜收的视觉饕餮盛宴。而且,在传人赵志高的努力下,南庄无根架火已经不仅在南庄燃放,还先后被周边县市如孝义、阳泉、太原等地请过去进行架火表演。
按照传统,放置架火时,往往都在深夜时分,作业现场以帷幕遮挡。据说,顶架火很有讲究,第一是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往起顶,第二是顶架火不让女人看。据赵志高的介绍,之所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往起顶,其实考虑的是安全因素,因为晚上没有围观的群众,但流传下来晚上顶的习俗之后,反而给顶架火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顶的时候很神圣,首先要由架火的传人亲自鸣炮,在很大的香炉里点上香烛,进行上大贡、磕头、贡菜、祈福等祭祀仪式,然后,伴随着唢呐等传统乐器的吹奏,八名壮汉围成一圈,拼装起塔顶最高的一层。在整齐的号子中,顶层被抬起,第二层“顶”入下方,依次类推……就这样,十数米高的架火被一层层地“顶”起来。每顶一层都要奏乐一次,与此同时,香火在组装之日起是不能灭的,直到燃放完毕。随着架火的高度逐渐增加,顶架火的汉子汗流浃背,面红耳赤,唢呐吹奏的旋律也更加激昂,劳动场面势如搬山抬岭,蔚为壮观。而架火的周围,架起了三层的脚手架,每层都站有数名壮汉保护塔身。顶好之后,架火四角以绳索牢牢固定,稳如泰山。架火的燃放也有其独特的技艺,不需直接点燃,而是靠对面和左右对角的引火装置碰撞引燃,这种装置被称为“马儿”。“马儿”碰撞与对打的形制不同,也被赋予了不同的雅称,如“大闹天宫”、“嫦娥奔月”等。装置启动后,一对“马儿”如同流星追逐,飞窜对擂,引燃火炮齐鸣、银龙狂舞,簇簇火花相继绽放,璀璨夺目。对对“马儿”似流星飞穿对擂,樽樽火炮疾如闪电,簇簇火花相互交织争芳斗艳,金碧楼阁时隐时现,宛如海市蜃楼再现,其场面壮观,引人入胜,给人遐想。
南庄无根架火12层或13层层数与农历历法12个月份或闰年13个月份暗合。这一朴素的宇宙观成为解释南庄无根架火层数的合理阐释依据。而围绕着南庄无根架火,当地民众还构建出一个民俗信仰空间,仿照真实的祭拜习惯,由南至北,依次摆放纸制微缩山门、观音庙和南庄无根架火第一层的三官庙,分别是主管农业的天官、地官、水官。这一做法在明代曾立碑说明。
据南庄村老辈所言,在节庆活动中,架火一般要顶三天,而在这三天的时间内,村里会请戏班来“唱大戏”。最后一场戏唱完时,已是半夜时分,作为压轴的南庄架火即将被点燃。燃放现场周围人家的房顶上、院墙上、田地中,到处都是翘首以盼的人群。
南庄无根架火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成为榆次区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南庄架火制作技艺的第二十七代传承人,赵志高觉得任重而道远。他认为,传承与发扬南庄架火,让它走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是他和所有手工艺人不懈的追求。但同时,他也隐隐地表现出了自己的忧虑。
据了解,目前掌握南庄架火制作工艺的手工艺人仅有十几人,能够参与到制作流程中的人也为数不多,而且全部为中老年人。在这十几名手工艺人中,四名已年过八旬。赵志高向笔者介绍到,为了保护这一技艺,解放后,南庄无根架火的流传谱系已经由家族单传转变为在南庄本村群传,尽管如此,他仍担心这一技艺有失传的危险。“对年轻群体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也是面临的最大困境。保护和传承南庄架火,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赵志高对笔者说道。“当我知道成功入选的那一刻,我留下了泪水,除了激动,还有一些辛酸,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确不是一件易事。”时至今日,提起那一刻,这个50岁的坚毅汉子仍然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在赵志高的努力下,先后建立了档案室、设计室、绘画室、刀刻室、刺绣花炮室、折架糊裱室、传习大师工作室,培养传承了各工序学徒工。但目前,场所相对不固定、资金缺乏,也是南庄架火传承所面临的难题。赵志高想要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上现代声、光、电技术,让南庄架火逐步走向更大的舞台,得到发扬光大。
南庄架火以其造型别致、风格独特、工艺精湛、绚丽多彩而载入史册,成为山西省古老的汉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南庄无根架火集精巧的手工技艺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于一身,充分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1.艺术价值
架火是吉祥的象征,它由十楼层殿宇阁楼顶架而成,形如古塔气势壮观,引人入胜。架火工艺比较精湛,而架火的制作方法也是由祖宗传授的,基本上以口头传授为主。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架火的艺术价值可以从架火的整体设计与制作、架火的组装以及架火的燃放三个方面来体现。
(1)架火的整体设计与制作。在制作架火的过程中,整体设计是架火制作的核心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架火的整体布局,架火的样式,架火的艺术风格都是在整体设计中规划好的。架火是按每年的月份来组装的,在无闰月的时候是12层,在有闰月的时候则是13层。每一层都以明代的亭台楼阁为主,各层的装饰图案,具体的样式都要参考一些传统的有代表性的吉祥符号与装饰图形。在这些殿宇楼阁的制作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做工精美的雕花技术。它们是用刀刻的,与传统的剪纸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云纹、蝙蝠纹、水纹等象征着吉祥和富贵。
(2)架火的组装。南庄的无根架火是远近闻名的“无根之火”,所谓“无根”指的是,南庄的架火是无架杆的,数十米的一座宝塔拔地而起,气势十分壮观。南庄的架火在组装时是很讲究的,在架第一层的制作架火的传人要亲自鸣炮、上香、祭拜神灵,祈求平安。塔身装好后要安装编织好的花炮、彩灯。架火上总共要装1000多发花炮。花炮被统一变成倒三角,安装在殿宇的中央,炮身上还编织着祝福的话语。塔身两边都是用彩纸编织的彩灯,色彩绚烂,威风吹来,彩带飞扬,衣服喜庆的气象。
(3)架火的燃放。燃放架火时,首先要点燃的是旺火,旺火象征着来年的好运,人们起凡日子如旺火一样兴旺,旺火上醒目的“旺气冲天”四个字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的一种向往。架火的燃放时南庄元宵佳节烟花的盛宴,它以精湛的工艺、有没得造型、绚丽的色彩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被誉为社火节的花炮精品。到了晚上,架火更是格外夺目,光彩照人,它融合了花灯和烟花的所有优点。在燃放之前就展示出了它无穷的艺术魅力。
2.美学价值
南庄架火的美学价值可以从架火燃放带来的视觉美感和架火制作中的工艺美感两方面来体现。
南庄无根架火中用全纸工艺和特殊纸编工艺做出来的纸制建筑和花炮裙子,视觉冲击力很强。架火在燃放时,烟花翻飞,化成星星点点的亮光,直冲云霄,架火上的花炮轮番上演,大有百花齐放的态势。随着片片烟花的逝去,人们的心情渐渐平复。最后点燃瀑布火,瀑布火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波动人们的心弦。从美学的角度,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此外,架火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架火的制作工艺上,用纸镂、雕和刻出来的建筑纹样、模型等完全可以被再创造,应用于现代生活用品的美化装饰,满足日常生活的装修、婚庆、时尚活动的需要。原用于花炮炮身的纸编工艺可用于各类生活物件的创意装饰,如笔筒、纸巾盒、包装袋、礼盒等。
王倩
[1]《榆次县志》[M].晋中市榆次区史志研究室,三晋出版社,2017.
[2]《榆次乡村简志》[M].政协榆次区委员会,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
[3]《榆次市志》[M].市志编委,中华书局,1996.
[4] 晋中民俗[M].杨润甫,华龄出版社2006,
[5] 民俗学概论[M]. 上海文艺出版社,钟敬文主编,1998.
[6]晋中历史文化丛书 [M].中共晋中市委, 三晋出版社,2016.
[7]榆次文史资料第十辑,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88.
[8]李长萍.山西晋中南庄无根架火的造型工艺与民俗意蕴 [J],晋中学院学报,2017(2).
[9]蒋莉.民间艺术中的奇葩——山西榆次南庄架火[J],沧桑,2005(2).
[10]王丽俊.晋中地区社火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7(12).
[11]李江.晋中社火节文化品牌视觉推广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