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坐落在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的悬瓮山下、晋水发源的地方,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这里祠庙雄伟,殿宇壮观,周围环山抱水,古木参天,幽然静谧,是三晋大地著名的古迹奇观。
晋祠始建于北魏时期,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已有记载。晋祠的建立是为纪念晋国始祖唐叔虞。唐叔虞系周武王姬发之子,因为被封到汾水以西的唐国为侯,所以,后人更称其为唐叔虞。到叔虞的儿子燮时,改国号为晋。所以,今天的晋祠为了纪念和祀奉唐叔虞,也被称为唐叔虞祠。
晋祠庙会是以晋祠为载体、以祭祀圣母诞辰为主要对象举办的赛神会,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逢农历七月初二这一日,晋祠附近的村民,总要在这里搭台,请戏班演几台戏。晚间,还有传统的民间社火、焰火。但由于时代的发展,政府、当地部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现代的晋祠已经被太原市政府保护、开发起来,进一步发展了晋祠的旅游业,开发了更多的旅游资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转变下,传统的晋祠庙会已经负载在晋祠旅游业基础之上,成为吸引游客,招商引资的媒介。当代的晋祠庙会已经逐步转变成为一种民俗旅游。
晋祠,自北魏修建以来,又经历了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修缮,面积逐步扩大,面貌不断改善。历代统治者在晋祠周围修祠建庙,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尤其在唐,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逐步建成了祭祀玉皇大帝的昊天神祠、祭祀财神的财神祠、祭祀文曲星的文昌宫以及苗裔堂、水母楼和一些亭台楼阁。在诸神祭祀中,圣母祭祀活动和水母娘娘祭祀活动被逐渐重视,更发展成为盛大的晋祠庙会。晋水周围的百姓出于对生存的需求,一直把水母和圣母(即为唐叔虞之母)当作晋源水神祭祀,春夏时节求神祈雨,以祈来年丰收,如此渐成气候。自明洪武二年给圣母加“广惠显灵昭济圣母”封号后,农历的七月初二日就成为祭祀圣母的活动的传统庙会。《太原县志》载:“农历七月初二为圣母诞辰”。祭祀圣母的庙会形成了祀神、演剧酬神和赛会交易三位一体的模式,于是,晋祠庙会成为一方民俗。
(一) 传统的晋祠庙会
1.传统晋祠庙会的祀神活动
传统的晋祠庙会是由祀神活动、演剧活动和集会贸易构成的,其中祀神活动占据主要地位。例如,晋祠等各地村民在三圣祠演剧并祭祀黑龙神。九月初三,先到纸房村献殿恭请龙王神像。九月初四,村民共同商议祭送黑龙王的时间。议定后在南堡墙上公告。每年三月初,纸房村人赴天龙山上恭请黑龙神至村内真武庙。附近各村择期挨次祭祀。等到秋收后,送归天龙山。祀奉黑龙王神的村子有:晋祠镇、纸房村、赤桥村、索村、东院村、塔院村、长巷村、南大寺村、北大寺村、三家村、东庄村、万家堡村、濠荒村等等。在送神前一日,参与的村子抬阁齐聚晋祠北门外,从关帝庙始游行至各村。从纸房村开始,依次赤桥村、晋祠镇、索村、东院村、三家村、万花堡村、濠荒村、东庄村、南大寺村、长巷村、北大寺村、塔院村,然后仍至晋祠北门外安神才告结束。第二天,各村仍备旗伞抬阁恭送黑龙王神从天龙山一直到牛家口村为止。这些祀神活动都是繁琐而庄重的。
2.传统晋祠庙会的发展
不同的身份职业参加的祀神活动是不同的,为商者供奉的是保佑财源广进的财神爷;读书人推崇的是学识渊博,为人师表的孔子或祝佑高中的文曲星等等;建筑工匠信奉的是手艺炉火纯青的鲁班大人,靠天吃饭、依地为生的农民祭祀的是当地掌风雨的水神、龙王或博爱而善良的圣母娘娘;忠、义、智、仁、信的化身关公广为各个阶层,各个职业身份的人祭拜等等。这些祀神活动大多是有其目的,以求得神灵的护佑和心灵的慰藉。例如正月初九在昊天神祠内祭拜昊天至尊玉皇大天帝。正月十五日在大魁阁暨三官阁祭祀三官大帝。正月十八日在关帝庙演剧并祭祀关帝。最多时在一年当中晋祠几乎每6天就有一次庙会,久而久之晋祠及其周围的村庄便形成了定期举行庙会的习俗。例如:赤桥村兰若寺庙会演剧,花塔村古庙会等等。“县人抬阁,远近观者甚多,其间一带村庄,家家户户安排酒饭以待戚友,妇孺均换新衣,俗谓之过大时节也……”这些足以看出晋祠庙会在古代的盛行。到现在为止晋祠流传下来的大型庙会就剩晋祠六月十五、七月初二,王郭村正月二十一、九月十三,南张村七月十九等少数几个会了。并且大多数没有什么祀神活动,人们大多不知道因何而赶会,演剧活动少数流传下来,贸易交流占据主角。
(二)当代晋祠庙会的发展
1. 新中国成立后晋祠庙会逐渐成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 ”
新中国成立后晋祠庙会的祭祀活动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逐渐淡化直至隐退,演剧活动从娱神活动和演戏逐渐变为人际交往,很多庙会被取消,戏台被销毁。但由于当时晋祠民众仍然以农业生产为主,为祈求风调雨顺、子嗣繁荣、生活安康,晋祠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扮演着庇护功能,晋祠庙内的神灵祭祀也根据时局的变化而时兴时淡。贸易交流成为庙会上的主要活动,并形成了城乡交流大会,在集会上有各种生活用品、蔬菜水果、礼品点心、衣物首饰以及各种杂耍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作为当时太原最大的贸易交流之一,参与人数达到20万人,有着空前的盛况。
2.改革开放后晋祠庙会作为晋祠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开始将工作中心转为经济发展,通过发挥各地人文和自然景观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1961年晋祠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评为国家4A级景区。因此晋源区政府在晋祠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结构单一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晋祠的旅游业,并将晋祠列入重点发展的行列,各种宣传活动也接踵而至。晋祠也逐渐从默默无名到全国闻名、享誉海外,成为晋祠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和支柱产业。
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单一并且严重脱离传统文化的现象也急需寻找新的出路。传统晋祠庙会的演剧、祀神等文化活动得以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例如六月十五、七月初二的祀神活动不再是简单的祭祀,更是为了刺激晋祠的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商以及满足当地人们财富的追求和现代化生活的需要。但在刚刚发展旅游业的初期,由于传统庙会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没有发挥出它的优势和成为它的特色,宣传方案不完善,力度也不够。使20世纪90年代晋祠庙会活动没有新发展。晋祠旅游业也一度陷入了低迷期。
例如:在晋祠历史上一年内大大小小的祭祀演剧活动,如今只剩下了二月十九南门外的白衣庵庙会演剧、六月十五祭祀水母演剧、七月初二祭祀圣母演剧三个重要的祭祀演剧活动。但这三个活动均发生了变化,白衣庵戏台在“文革”中被拆除,水镜台由于保护建筑文物原因,已长期搁置不用,届时的演剧活动,全部在庙外搭建临时草台演出。
今天看来,这些活动中继承传统最好的要数六月十五的祭祀水母,活动内容包括迎神抬阁、官方祭祀晋祠内的诸神、晋祠南门外搭建戏台演戏5天等,但这一活动多成为了一种人们闻名前来观看和研究这一当代留存不多的民俗仪式,而缺少了本地普通民众参与祭祀水母的乡民崇拜意识。同样作为晋祠重要祭祀活动之一的七月初二之祭祀圣母赛会,如今已然没有了抬阁祭祀仪式,而仅剩临时搭台演剧5日。总之,“赛”的成分大大削弱,“演剧”成为此项活动的主要标志。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晋祠庙会演剧的发展契机。晋祠的庙会演剧传统久远,在农业时代,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都有乡民的朴素信仰和对晋祠文化的潜意识认同支撑着这些活动的延续。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明开始挑战人们的原始信仰,这一民俗传统开始显得弱不禁风,由原来全年祭祀演剧15个台口、演戏时间长达50余天而缩减为现在演出3个台口,总共演戏10天左右。人们开始意识到承载着丰富而深邃文化内涵的晋祠庙会在当代日渐衰退,没有了往日的魅力。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鹊起,七月初二的晋祠庙会于2006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内容包括:“开展普查工作,了解庙会的历史沿革。将普查所获资料整理、存档;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并把研究成果编成文本予以出版;指导村社建立庙会组织,结合实际,建立组织、制度,联系当地历史文化,恢复举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传统庙会活动;纳入当地历史、社会等学科的授课内容。”保护的五年计划包括:“收集、整理有关庙会的民间传说、历史资料;编辑出版《晋祠庙会》一书;给掌握传统祭祀仪式的老师傅以生活补助,上养老、医疗保险;恢复传统的庙会祭祀仪式,并录音、录像;召开‘晋祠庙会暨传统文化’研讨会,组织人员进行深入研究。”
晋祠庙会申遗成功7年的2013年,笔者对晋祠庙会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调查发现,时逢庙会,晋祠庙内并没有恢复原先的“晋祠附近百姓齐到圣母殿跪拜叩头,上香祈福,从晋祠庙内至晋祠村大街小巷高棚林立,人山人海”的景象,即便是在庙外,也没有民众参与的祭祀活动。有的仅是在镇政府前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演唱戏曲。保护之后,也没有见到相关的文本资料面世,录音、录像是六月十五祭祀水母活动的,而并非是七月初二的庙会活动。由此可以看出,申遗成功后的保护力度是有限的,当地民众参与更是缺失,庙会的民俗环境没有被重建,相反是被大大削弱,唱戏成为这个庙会的主要标志。在与当地民众的访谈中也得知,好多人已经不知道这个时间段为什么演戏,而是觉得每年都这样,该唱戏了。可见传统的民俗演剧已有发展成为纯粹的商演之趋势。我们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晋祠开发与保护之路。在新中国成立后,晋祠庙内众多的古建筑得以修复和保护,甚至还修建了很多新的仿古建筑,使得这一庙群能够完整而富有气魄地开门迎客。但一开始,旅游开发就与当地的民众生活和民间的民俗信仰相互割裂,某种程度上,对它的开发保护,导致了当地乡民退出对晋祠所祀神灵的精神崇拜,导致了本应该是晋祠文化传承主体的当地民众转而成为晋祠文化的经营者,这个巨大的转变直接淡化了晋祠的民俗祭祀功能并削弱了晋祠的民俗生态环境。至于戏曲,在这里是依附于神庙祭祀传统而存在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也不得不怀疑,寄生于此的戏曲活动将来会以什么样的名义成为庙会的一部分,甚至怀疑它是否会有停止的一天!因此,对晋祠的开发也好,保护也好,我们应该综合评估其文化价值,更应该尊重当地村民的信仰,重视民众的参与,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与当地人们生活的和谐共生关系,进而维系好晋祠的民俗生态环境。唯其如此,才能解决旅游急速发展带来的负面问题。
综上所述,晋祠庙会演剧随着当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改变。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时期,人们靠天吃饭,对晋祠供奉神灵虔诚的信仰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即便在改旗易帜、战乱频仍的环境下,晋祠庙会活动也会延期补上,固守前行,相应地,依托于此的演剧活动也没有间断。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晋祠以开发旅游的现代文明方式进行转型以后,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信仰圈急剧缩小,乡民由祭祀演剧活动原来的参与者转变为了如今旅游文化的经营者,其结果直接致使晋祠庙会及其演剧活动数量减少,活动内容简略。社会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也许不可避免,但晋祠作为晋文化的重要代表,我们有责任将这种冲击降至最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登台也许是个契机,但保护的结果绝不仅仅是贴标签的问题,而是要深入民众生活,加强民俗生态保护,而依托于此的演剧活动才可能有出路。
(一)河神庙会
1. 水母娘娘:晋祠祠内有一尊铜铸的水母神像,相传六月十五的河神会就是为纪念她而举办,它高1米多,端坐于瓮形莲花座上,神态自若,束发未竟,一副村姑模样,与一般神像大不相同。水母的这一形象源于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水母名叫柳春英,太原金胜村人,嫁到古唐村(晋祠)为媳。春英生性善良贤慧,勤劳俭朴,能忍能让。而她的婆婆却十分刁蛮。柳氏所做饭菜,婆婆嫌缺盐少醋,常常倒掉重做;柳氏从好几里以外挑来的水,婆婆嫌身后桶里的水不干净而倒掉,只吃前桶,这样害得春英天天都得去挑水。但春英对这些刁难并无怨言。
有一天,她正挑着水往回走,半道上遇到一位牵着白马的老头,请求让他的马喝点水。柳氏指着后桶水说,喝吧。老人为难地说,这马只喝前桶的水。柳氏爽快地答应。如此三日,柳氏都满足了老人的要求。尽管自己多挑了三趟水,但第三天饮完马柳氏正要返回重挑时,老人对春英说:我是白衣大仙,你是位心地善良的大嫂,我送你一条马鞭,把它放在水瓮里,用水时只要轻轻一提,水就会上涌,要多少就提多高,但千万不要提过瓮沿,不然就会遭水淹,切记!说罢,老人和[ 图3-水母楼中水母娘娘铜像]白马化作一朵白云而去。柳氏望着空中拜了几拜,就高高兴兴地回了家,从此免却了挑水之苦,而且四邻五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挑水了。但这引起了婆婆的不快,一天她趁柳氏回娘家不在,想把马鞭藏起来,可马鞭刚一提出水瓮,滔滔大水顷刻涌上,转眼间淹了整个村庄。正在娘家的春英闻讯,来不及把头梳完便急急赶回家中,把一草垫扔在瓮上不顾一切地往上一坐,大水顿时变小,只剩下一股泉水从坐下溢出,这便是晋水源头——难老泉。洞中这尊铜像正是依照这一传说塑造的。
2.“跳油锅捞铜钱”:通过“跳油锅捞铜钱”的方式确定不同社会群体的分水比例,是山西水利社会史中一个流传极广的传说母题。该传说版本极多,民众多耳熟能详,且笃信有加。至今山西很多传统老灌区,仍大量留存着纪念和祭祀争水英雄的水神庙宇和水利遗迹,这些庙宇和遗迹大多是根据该传说修建而成。如太原名胜晋祠的张郎塔,就建于晋祠难老泉南北两河“三七”分水处,民间传言塔下葬有争水英雄张姓青年的遗骸,数百年前,晋水南北两河农民为争水利,屡次纠纷,甚至闹出人命。双方相持不下,有一年清明节双方又起争端,并且抬着棺材要拼个你死我活。后来官府出面调停,在难老泉边置一大油锅,当油沸腾时投入铜钱十枚代表十股泉水,哪一方有人能从油锅中捞出几枚铜钱就可分得几股泉水,自此成为定例,永息争端。张郎这时跃入油锅捞出七枚铜钱后壮烈牺牲。于是判定北河村民永远可得十分之七的水量,石塘中十堤和人字堰由此建起来。北河花塔村张姓一族视其为祖先,岁时祭典。与此相似相传在民国时期人们为了抢水灌溉,在水源处设油锅,要求哪个村的人能跳到油锅中祭河神就多分一股水源给他们。王郭村有一位老人为了后代的生存甘愿以身祭神跳了进去,于是就有了今天王郭村水源丰富的状况,晋祠大米也以他们村的质量最好,出产最高。至今在王郭村都有人在感念他。
3.故事载于《晋祠志·杨在齐封翁传》。故事的梗概是这样:晋祠难老泉旧分四河。四河远村各立渠甲,分定水程,惟晋祠界内之田亩,随时取灌,不分程限,亦无渠甲,历来如此。到了康熙末年,南河渠甲王杰士结党营私,无弊不作,越界强霸晋祠界内田亩,给钱就给浇地,不给,便率众殴打,当时谁也不敢惹他。到了雍正年间,王杰士更加嚣张,农民困苦不堪。当时杨在齐看在眼里,恨在眼里,恨在心上,便挺身而出,告到官府。他冒着生命的危险,一直告了三年,终于告倒了王杰士,打赢了这场官司,并创立了总河田亩,四河渠甲不得越界阻挠。杨在齐去世后,晋祠总渠甲等人感杨在齐之恩,便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五祭祀晋水源神时,设杨在齐禄位于晋祠献殿祭之。过了五年之后,也就是乾隆三十年,索村人赵谦德撰的“晋祠水利纪功碑”中对这一故事又做了详尽的叙述。碑文在结尾时有这样一段:“晋祠人感龚父之贤,杨公之德,岁于六月报赛水母之辰,设两公之位于献庭左右并隆祀飨。……龚父任民社之责,兴利去害,职也;杨公以布衣不避险难,为桑梓争利弊,始终调剂,厥功不朽,乃人杰也。……兹第略纪梗概,使后之人闻风奋发,见义必为,皆能为民除其害而永其利,则两公遗泽与晋水同流矣!”至今晋祠六月十五河会,与神上香时,杨在齐的后人仍为第一人。
4.“水镜台前埋水缸”水镜台在古代是用来演剧的舞台,有娱乐民众,祭祀酬神的作用,在农历六月十五和七月初二庙会的几天唱戏。在唐槐树旁,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不论站在台下的哪一处都听的真真切切。这是晋祠水镜台的独特之处。
其实刚开始建好的水镜台并没有现在听的真切,看客们总叫嚷:“听不清,听不清。”台上的演员也使劲的吼叫,还是不行,愁坏了建台的人。这时,有一位卖缸的老人围着水镜台边敲缸,边叫卖,引起了主管修台人的注意力,灵光一现,直叫:“有办法了。”说着就去找那老汉,哪知,人早就无影无踪了。只留八口缸在那儿。大家都说是仙人来指点了。于是将八口缸埋在水镜台前,果真台上的唱腔声音听的清清楚楚。连圣母也赞不绝口。传说那个老人是鲁班师傅。在解放后整修晋祠时,还有人见过那八口缸呢!
(二)七月初二赛神会
1.晋祠七月初二庙会是祭祀圣母娘娘的赛神会。宋时期修建圣母殿,并在殿内。供奉圣母及其侍女塑像。晋王唐叔虞的母亲邑姜据说是姜子牙的女儿,后来嫁给了周武王,周武王的十位治乱之臣中,其中一位指的就是她。可见,邑姜十分贤德,所以深受周武王的喜爱。一次,周武王临幸邑姜时,梦到天神告诉武王说:“予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不久,邑姜果然怀孕,十月怀胎后诞下龙子。武王认为这都是上天的安排,所以很高兴地为这个孩子取名“虞”,即叔虞。后来,叔虞果然受封唐地。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且关于叔虞的出生也带有神话色彩,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对这位伟大女性及其儿子的喜爱。所以,后人才会想到要建造庙宇来供奉她。
公元976年,宋太宗赵匡胤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传说有一次,赵匡胤微服私访,坐在酒家里,这时一个说书的讲了一个段子,说太原是龙城,唐朝的李渊、后唐的李存瑁、后晋的石敬瑭、后汉的刘知远,都是从太原起兵夺取天下的开国皇帝。这个说书的谈古论今,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赵匡胤琢磨起来,看来,自己要想坐稳皇帝的宝座,还真不能放松了对太原的警惕。
回宫后,赵匡胤找了几位颇懂星象的大臣商议,随后下旨便要把太原城夷为平地。他先选派了不少有名的精兵强将,又调集了50万大军,亲自督阵,开赴晋阳。赵匡胤的大军浩浩荡荡占领晋阳后,他下令将全城百姓赶出晋阳城,又命令士兵四处放火,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古城不出数天就化成一片平地;赵匡胤还是不死心,第二年,他又下令引决汾水和晋水,把已烧得一塌糊涂的晋阳城又漫灌了一遍。就这样,太原城经历了一场浩劫,晋祠圣母殿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损坏……
相传,重修晋祠是皇帝宋仁宗赵祯下的旨,但是在当时的朝廷,还有一个实权人物,这就是宋仁宗的母亲——刘太后,巧的是刘太后也是晋阳人,一天,刘太后宣自己的几位亲信进宫,说自己晚上经常梦到城里百姓,有的生病、有的破财,她颇为担心。于是亲信提议为她兴建祠堂,刘太后一听自己的音容能流传千古,自己十分高兴。但是,她心里也非常清楚,此时距离赵匡胤摧毁晋阳城不过五十年,如果此时在晋祠为她兴建祠堂的话,无疑会激起晋阳老百姓乃至天下人的民愤。于是刘太后宣布,为唐叔虞的母亲邑姜修建圣母殿,这既了却自己想流芳百世的愿望,也正应了“五十年来帝母临”这句碑文。圣母坐像居圣母殿的正中位置,高2.28米,凤冠蟒袍,端庄气派。
2.民间相传圣母与古城营村九龙庙中九龙圣母(东魏高欢之妻娄昭君)是姐妹。九龙圣母小时候好吃懒做,圣母生气的说:“你将来若成气候我头朝后见你。”旧时每年农历七月十一九龙庙会时,抬晋祠圣母出行像去姐妹相会,务必使圣母像背脊先进九龙庙,有一次抬阁的人嫌倒着进门麻烦,于是正着进门,这时抬阁杠无故折断,此后人们再也不敢正着进门了。
3.司马迁《史记.晋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周成王平定北方唐国叛乱后一天,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形状开玩笑让弟弟姬虞做唐国诸侯。史官见之请奏成王立姬虞为唐侯,成王不以为然的说不过是开玩笑罢了。史官严肃的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诵之。” 于是成王便封姬虞为唐侯。大家在晋水源头建祠祭祀他,称作唐叔虞祠。其子燮父继位后改国号为晋。唐叔虞是晋国第一代诸侯王,叔虞祠也叫晋王祠了。晋祠就是晋王祠的简称。
晋祠拥有独具特色的地方祭祀与庙会的民俗。现据刘大鹏著的《晋祠志》、《退想斋日记》与实地调查统计,将晋祠一年的祭祀与庙会编次如下:
(一)传统晋祠庙会
1.正月
初八日:祭关圣帝君于昊天神祠,演剧三日,开市贸易。这一日五更天,庙内便烛炬辉煌,鼓乐喧天。在昊天神祠对面的均天乐台上演剧一出。这一活动解放后已消失。
初九日:致祭昊天至尊玉皇大天帝于昊天神祠。
十五日: 晋祠镇人祭三官大帝于大魁阁暨三官阁。
十八日:关帝庙演剧。村庄人民骑竹马,做龙船,装男扮女,歌舞太平。
二十日:晋祠人致祭仓于三圣祠。窑头村演唱秧歌三日。
二十一日:王郭村古庙会。
2.二月
初一日:二月朔为中和节。晋祠人聚钱为油糖饼饵,致祭太阳神于各祠宇,其在街市祭者亦多。
初二日:初二日多为亚圣孟子生辰,学堂师生均设醴脯虔诚致祭。这一天还是土地神的诞辰。晋祠庙祝祭于祠内土地庙,村人祭于锁烟岭土地祠。
初三日:晋祠、赤桥、纸房、塔院、长巷、大寺、王郭、索村等等村乡绅致祭文昌宫。祭毕,宴于五云亭,名“衣裳会”。隔岁演剧一次。《续文献通考》:“‘景泰五年,敕赐文昌宫。岁以二月初三日为帝君诞生之辰,遣官致祭。”文昌之祀,由来久矣。梦醒子曰:“古人有言:‘祭则受福。’然惟善人乃能邀福于神,否则,日日祀之,何益之有?”解放后这一活动就已停止。
十五日:晋祠庙祝致祭太上老君于方丈洞。堡东之老君庙住持也在这一天致祭。方丈洞的老君依然完好,但只以文物对待。公园老君庙已无神像,目前为公园派出所所占。
十九日:晋祠人致祭白衣大士于南门外白衣庵,兼祭关圣帝君于凌霄阁,演剧赛会凡三日。商贾云集,家家待客。所售货物,农具为多。
二十一日:祀东岳山大帝,晋祠今日演剧。
3.三月
初三日:晋祠人设脯醴祀北极玄天真武大帝于晋祠北门楼。这一日,堡东真武庙,纸房村人亦演剧致祭。
十六日:晋祠人致祭山神于涌翠崖之山神庙,六月六日又祭。相传,神即射日之羿,以开门即山,故祀之以避虎狼。
二十日: 晋祠人致祭子孙圣母等神于苗裔堂,演剧、赛会凡三日。远近无子者,献膳、献羊、献花烛、献匾额。俗称“花花会”或“烧花花”。人们用五色彩纸做成各种花卉,粘贴在茭杆上,大多在一米高、一米粗左右,在神前烧掉。此俗由来已久,大约是象征祈求多子多福吧?解放后,这一活动仍然继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虽无大型庙会,,但到时还是有人上香的。
二十五日:太原县知县致祭唐候于叔虞祠。荐以柔毛(羊)刚鬣(猪),跪拜如仪。其祝文曰:“唯某年岁次甲子三月二十五日甲子,承祭官太原县知县某致祭于唐候之神曰:‘唯神剪桐封晋,克绍周德。播王室之恩泽,千户贻麻;保唐地之疆圉 ,万民受福。声灵于以丕昭,祀典因之无斁。兹当春暮,恭逢诞辰,谨具牲醴,式肇明禋。仰祈神监,享此清芬。尚飨!’”
二十六日:赤桥村兰若寺庙会演剧。观听者蜂屯蚁聚,不可胜数。刘大鹏说:“初晓起来即命家人造饭,以待客人。里中演剧,每岁三月一次,家家待客,吾家亦必随俗而行。……午又八桌,男女共三四十人。”兰若寺在20世纪60年代被毁,现在村人又谋重建。
二十八日:晋祠镇乡绅父老致祭东岳天齐仁圣大帝于东岳祠。演剧三日。献花献烛的人纷沓而来,热闹非凡。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天齐圣诞。俗谓,神权天下人民生死,故酬答尤虔。庙的正殿大门门楣上至今还悬一《治明理幽》的大匾,就说明了“神权天下人民生死”的主题。殿内神像今已不存,只有殿外的享殿与仪门还保存完好。祭祀活动早已消失。
4.四月
初八日:四月八日为浴佛节,晋祠一切僧众均设净水法筵、香花灯烛,致祭释迦牟尼佛于各寺,以庆浴佛节。释迦牟尼生于四月初六日,越三日浴之,如三朝洗儿之例,后人遂以初八日为释迦诞辰。刘大鹏说:“今日为天龙山圣寿寺赛会,男男女女人尚不少,大和尚金亮大开禅堂款待浏览之人。”又说:“天龙山今日为正会之期。来寺赶回者有百余名。此外有红军二十来名。”天龙山今日为正会之期。来寺赶会者有百余名。此外有红军二十来名。”天龙山的庙会是天龙山一年中最大也是惟一的一次庙会,所以天龙山附近的一些山村居民均要来赶会,是十分热闹的。
十一日:赤桥村在龙王庙前演剧,祈风调雨顺。每岁两次,四月一次,八月一次。由来久矣,村人谓之古戏。
十四日:祀孚佑帝君吕洞宾于吕祖阁。演剧、赛会凡三日。远近人民献牲醴、花烛、匾额者,踵趾相接,香火极盛。这一祭祀解放后便已消失。
十八日:东庄村古庙会。
二十八日:晋祠诸医生与各药材店聚金设脯醴饼饵致祭药王于三圣祠。这一活动解放后便已消失。
5.五月
初一日:王郭村古庙会。
初五日:东庄村高氏陈设酒脯致祭台骀庙,,晋封昌宁公,宋封灵感元应公。祝文曰:唯神少昊遐裔,世业其官,用低波涛,载清汾源。微公其鱼,厥功如渊。嗣续其职,岁享太原。节届重五,恭逢诞辰。谨具牲醴,式荐明禋。尚飨!”解放后台骀庙已为政府接管,现已成为文物。
十三日:晋祠人夏祀关帝,聚钱设醴酒,献柔毛(羊)致祭关圣帝君于祠下,祈祷‘磨刀雨’。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民国二十一年(1932)五月十三日写到:“关帝君大义参天,精忠贯日,庙祀遍天下,为人伦之师表,每当今日,赛会之处甚多,演剧之处纷如,似此纪念,天下曾有几人?曷胜钦仰之至。……此为关帝之‘磨刀雨’,将刀磨快,好斩现时之贪官、污吏、劣绅、土棍,以及一切不孝、不弟、不忠、不信、无礼、无义、无耻、无廉之徒耳!”
十八日:晋祠北堡致祭关圣帝君于北门外关帝庙。演剧赛会凡三日。所鬻货物农具为最多。是晋祠一年中大型庙会之一。
6.六月
六月朔(初一)起至七月初五止,晋祠总渠甲暨四河各村渠甲致祭敷化水母于晋水源。凡祭水母必兼祭圣母。祭之日,水镜台必演剧酬神。自咸丰以来,农民多困,演剧之期遂鲜。
初一日:索村渠甲致祭水母于晋水源。祭毕,宴于其村至三官庙。
初二日:枣园头村渠甲致祭水母于晋水源。祭毕,宴于昊天神祠。
初八日:小站营、小站村、马圈屯、五府营、金胜村各渠甲演剧,合祭水母于晋水源。祭毕,宴于昊天神祠。
初九日: 花塔村、县民、南城角、杨家北头、罗城村、董茹村等村渠甲演剧,合祭水母于晋水源。祭毕,宴于昊天神祠。
初十日:古城营村渠甲演剧,致祭水母于晋水源。祭毕,宴于文昌宫之五云亭。
十五日:晋祠镇、纸房村、赤桥村渠甲合祭水母于晋水源。演剧凡三日。宴集于同乐亭。
二十八日:王郭村渠甲致祭水母于晋水源。祭毕而归,宴于本村之明秀寺。同日,南张村渠甲致祭水母于晋水源。祭毕,宴于待凤轩。
七月初一日:北大寺村渠甲致祭水母于晋水源。祭毕,宴于本村之公所。
七月初五日:南大寺村、长巷村、东庄营村、东庄村、三家村、万花堡村、西堡村等村合祭水母于晋水源。
以上为祭祀水母的活动。现在晋水已经断流,但庙会依然进行。
十一日: 为观音菩萨诞辰,有祭与北门楼者,有祭于奉圣寺后院北庑者。
二十三日: 晋祠庙祝陈设饼饵,献脯醴,悬彩张灯,致祭灵官神于朝阳洞。现在朝阳洞与灵官像仍然完好,但只以文物对待。
二十四日: 为河神圣诞。凡四河人民均于河神庙陈设祭品以祭之。现在四河已枯,河神也随之消失。
7.七月
初二日:太原县县官斋戒、沐浴,亲至晋祠,致祭广惠显灵昭济沛泽翊化圣母神于圣母殿神案陈设羊一、猪一,并各种祭品,举行仪式。演剧、赛会凡五日。祝文曰:“唯神赞襄天,泽惠生民。辅相裁成,功以汪洋面弥大;休养生息,德以稔面聿新,著异绩于累朝,甘霖迭沛;荐馨香于历代,祀典灿陈。神明如在,灵感靡垠。兹届孟秋,恭逢诞辰,爱进肥洁之牲醴,用昭肸蛮之明禋。神其歆格,鉴此精纯。尚飨!”这是晋祠一年中最大的盛会。远近商贩云集晋祠,人山人海,家家待客,人人兴奋。圣母出行更是十分热闹而壮观,从而把庙会推向了高潮。
初四日,县城居民扮抬阁到晋祠恭请圣母神像。这一天,县城居民备鼓乐旗伞与神楼,抬阁10余抬,午时齐集县城南关厢,西南行,经南城角村、小站村、小站营村,由赤桥村南抵晋祠,入北门,出南门,至南涧河休息,稍歇后,再还回迎请圣母神像。出晋祠,经赤桥村中央大街东北行,经南城角村,抵县城西关厢。这时,天已经黑了,抬阁皆张灯,名曰“灯铁棍”,十分美观,入县西门,至十字街,观者如堵,人声鼎沸,折而南行,出南门抵南关厢,恭奉圣母于龙王庙,安神后才散去。十四日,古城营村恭送圣母归晋祠。
初七日:晋祠镇绅士致祭魁星于文昌阁,其舍利生生塔与大魁阁的魁星也有祭祀。祝文曰:“唯神精灵独异,变化靡穷。神光照灿,心思借以生巧;妙运丕著,文章因而益工。凡我桃李,罔不敬仰。今届孟秋,恭逢圣诞,谨具牲醴,式陈明荐。尚飨!”据说魁星主文,因而从事科举的读书人敬之十分虔诚。解放后,这一活动便已消失。
十五日:奉圣寺僧作孟兰盆会,超度亡人。客商士庶多赴其会。现奉圣寺早无僧侣,祭祀自然消失。
十八日:花塔村古庙会,俗称“抬龙王”。原来花塔村每年在六月十五要到龙山昊天观去祭祀一次龙王,待到九月十八还要去龙山把龙王请到村里老爷庙,演剧三日,然后再把龙王送回山上。此会商贩云集,家家待客。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七月十九日写到:“花塔村演剧酬神,今日为中日。过花塔村东,所过者皆是看戏之人,然男人少而女人多,三分之中足有二分妇女。多徒步而行,间有坐平车、推车者。”
十九日: 南张村古庙会。究竟祭祀何神,连村中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也说不清,有的说就是祭祀三官神的,有的说是祭祀三义神的。总之不管祭祀何神,反正一年一次,演剧三日,搭台 于村里之三官庙前,商贩云集,家家待客。一般是早餐吃馏饭,午餐吃割糕。
二十一日:南大寺村人登龙山昊天观报赛。名曰“上观”。各村人士多上山赴会、游览。
二十二日:晋祠镇商贾陈醴设牲致祭财神于开源洞。财神之名甚多,有黑虎财神、如意财神、增福财神、五谷财神、文财神、武财神等。《通书》说:“七月二十二日,增福财神圣诞”想来祭祀的大约是增福财神吧。现在洞与像都很完整,但已无人祭祀了。
三十日:奉圣寺僧设净水法筵致祭地藏王菩萨于本寺之南庑,致祭者。
8.八月
十八日:酿酒家致祭仙翁神于大魁星阁上层。种蓝家致祭仙翁神于红阁下层。现在仙翁阁仍在,但早无神像,大魁阁早已不存,晋祠也无酿酒种蓝之家。
二十七日:这一天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圣诞。士大夫陈设脯醴致祭于文昌宫。祝文曰:“唯先师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垂宪万世,揭日月以常行;删述六经,自生民所未有。属文教昌明之会,正礼和乐节之秋。辟雍钟鼓,咸恪荐于馨香;泮水膠痒,益致严于笾豆。今逢圣诞,式荐明禋。唯祈歆格,克鉴精虔。尚飨!”解放后,这一活动便已消失。
9.九月
初三日:晋祠农民演剧致祭黑龙于三圣祠。头一天先到纸房村恭迎龙王出行神像于献殿。祝文曰:“唯神泽润桐封,膏流晋甸。雨旸时若 ,夙彰孚应之灵;年谷顺成,溥贺丰穰之庆。仰神麻之丕著,爱典礼之攸崇。兹值季秋,用申时飨,伏祈歆格,鉴此精前。尚飨!”第二天,晋祠等十数村农民在文昌宫商议送黑龙王神入山之期。议定后,公告于南堡墙上,送神归山。每年三月初,纸房村人赴天龙山迎请黑龙王神至其村真武庙而祀之。各村自是挨次致祭。等到秋收后,仍送归天龙山。祀奉黑龙王神的村子有:晋祠镇、纸房村、赤桥村、索村、东院村、塔院村、长巷村、南大寺村、北大寺村、三家村、东庄村、万家堡村、濠荒村。送神前一天,各村抬阁齐集晋祠北门外,由关帝庙请神游行各村而祭,名曰“溜号”。先从纸房村起,依次为赤桥村、晋祠镇、索村、东院村、三家村、万花堡村、濠荒村、东庄村、南大寺村、长巷村、北大寺村、塔院村,然后仍至晋祠北门外安神才告结束。第二天,各村仍备旗伞抬阁恭送黑龙王神人天龙山,一直到牛家口村为止。牛家口村也在这一天演剧赛会,家家待客,十分热闹。
刘大鹏载:“昔年抬阁共十三村,迨道光末,仅剩八村,咸丰初全罢。至光绪八年又兴,然仅晋祠、纸房、东院、长巷、北大寺、塔院六村而已。”而至今却只剩晋祠一村了。现在送龙王神这一活动早已消失,只三圣祠中有一尊泥塑的黑龙王像,但也无人祭祀。
在以农业为主的时期,农民对龙王的祭祀是十分虔诚的。但对龙王也像中国人对龙的态度一样,既敬畏又可戏弄。新建村的吴锦老先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河东有个三贤村,每年五月初一不知用什么办法,在一个晚上便从风峪沟的龙王头村把18个龙王请到了晋祠圣母殿的前廊。第二天,也就是五月初二,三贤村来晋祠请龙王,锣鼓旗伞,而且每个龙王 前均有一对社家鼓,仪式十分隆重,吹吹打打,十分热闹,把龙王请到了他们村。在七月十一,便把这18个龙王送到了太原县城东关厢,七月十四又从东关厢把龙王请到南关龙王庙,一路上抬龙王的人可以把龙王甩来甩去,并且可以把龙王摔到看热闹的妇女人群里和泥水坑里,一路走,一路摔,名之曰“摔龙王”,因为龙王是木雕的且与龙王坐的椅子为一体,所以又好摔又摔不坏。之后,便又很隆重地把龙王送到古城营九龙庙。此后便由到风峪沟拉煤的小车悄悄地一边放一个,不拘时日地把龙王送回龙王头村。这一故事听来十分滑稽,它反映的是人们什么样的心理呢?
初六日:晋祠演剧致祭于晋祠祠内。赛会凡六日。这是晋祠一年中最末的一次大庙会,商贾云集,家家待客,人人兴奋,热闹非凡。
十三日:王郭村古庙会。
10.十月
初五日:奉圣寺僧设香积饭致祭初祖达摩于本寺。居民有附祭者。神像已在50年代被毁,祭祀也随着消失。
十一日:晋祠一带工匠聚钱设脯醴,致祭鲁班神于公输子祠。祭毕,宴集于待凤轩。现在已经停止了祭祀。
11.十一月
二十六日:晋祠住持致祭北方五道神于台骀庙。现在神已不存,祭祀也随着消失了。
12.十二月
初九日:赤桥村农民延僧诵经于本村之兴化洞。午时,鼓手乐于前,僧人诵经于后,以了一年农事,名之曰“祭白雨”。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祭白雨’系龙王社之社首办理,行之多年。”现在庙已残破,此一祭祀活动也已消失。
十八日:晋祠各窑均以一羊(黑羊)致祭窑神。据说此日为窑神圣诞,祭毕,全体分享。现在部分煤窑仍继承这一传统。
二十五日:庙祝致祭元始天尊、灵宝天尊、玉清天尊于三清洞。现在已经停止祭祀活动。
以上便是晋祠地区一年里祭祀与庙会的大概。不难看出,这些大大小小的祭祀与庙会受释、道、儒三教的影响是很深的。当然,从深层的角度去观察,这些祭祀与庙会正是晋祠人心理的折射。除了各庙僧、道的个别祭祀外,读书人祭祀的是孔子、孟子、文昌、魁星,商人们祭祀的是财神,医生们祭祀的是药王,工匠们祭祀的是鲁班,农民祭祀是龙王、水母、圣母,乡绅们祭祀的是关羽、唐叔虞,善男信女们祭祀的是观音菩萨 ,求子求女的是祭祀子孙娘娘等等。反正这些祭祀都有一定的功利目的,都是祈求冥冥世界的神灵保佑,希望自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思想的变化,一些庙宇寺观及神像便逐渐地消失了,当然一些祭祀与庙会也就随着消失了。但是一些大型的传统庙会仍然被保留了下来,即使没有了神像与寺庙。如晋祠北门外关帝庙五月十八的庙会,现在庙宇旧址只剩下了一颗大槐树,但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晋祠人仍然演戏、唱秧歌、唱票戏,而且一演就是三天。又如,南张村每年农历七月十九的古庙会,连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说不清是何神的庙会,只说这是一个传统。
(二)当代晋祠庙会
如今,晋祠地区的传统庙会有如下几个:
1.晋祠村
农历二月十九,南门外白衣庵传统庙会。演剧3日到5日,香火极为旺盛,人山人海,商贾云集,家家待客。所售货物多为农具、家禽、牲畜。是晋祠一年中第一个大庙会。
据《晋祠志》载:白衣庵“位坎向离,规模朴茂,在南门外。正殿三楹,中奉白衣大士像。东屋五椽,西洞三穴,洞南厨房三间。前门,东为钟楼,垣高丈余,庭除宏敞,古栝两株,并峙中央。门外,子母松两株,浓荫交映,气象森严。对面戏台,颜曰“游戏三味”。南河绕其西间,河横其北。创建年月不详,道光十八年重修,光绪十一年补葺。“现庙已残破,只剩正殿三间,别无其他,东临大道,其他三面均为民宅。戏台早已不存,现在演戏是临时搭台。近年晋祠人计划重新修复,且有大型规划图,张于庙门外。
农历五月十八,北门外官老爷庙会。演剧、演秧歌、唱票戏1日到3日。不及白衣庵庙会盛大,商贩亦少,但仍是家家待客,户户迎亲,十分热闹。
据《晋祠志》载:北门外关帝庙“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创建,清康熙五十六年、道光二十三年、同治二年二年均重修。位坎向离,正殿三楹,中妥关圣帝君像。殿左东北隅,禅院一所,正亭(殿)三楹,东屋三间。殿右僧舍三楹。殿前东西配亭各三,再前东西屋亦各三。庭除极宏敞,前门南启,两旁辟小门各一。门外绕以廊,塑马二,左黄右赤,各塑马夫。钟楼在东,鼓楼在西。门前五六步,左右蹲大铁狮二。对面建戏台,名曰‘昭格楼’,台背向北门”。现在这一庙宇已经全部不存,其基址为晋祠纸箱厂所占,仅剩一棵古槐毅然独立,村人每年于五月十八仍在古槐下设关羽牌位,烧香烛,摆供品,进行祭祀,在大街上搭台演剧。
农历六月十五,祭祀水母、圣母河会。在祠外搭台演剧3日到5日,有时连演15日。15日在晋祠祠内水镜台演剧一场。晋祠博物馆这一天开门迎客,不收门票。远近村民扶老携幼,全家均来。人山人海,祠内几乎没有空地。到处人欢车吼,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晋祠人献猪、献羊、献衣、献各种供品、献花、献香烛。祭品摆在献殿。水母楼、献殿、水镜台均贴楹联。如2003年南老泉断流时贴于献殿的楹联为:忆昔日灵泉溶溶祀圣母,盼今朝重涌珠玉泽黎民。贴于水镜台的楹联为:漫舞轻歌庆改革,玉振金声盼泉涌。天明开始上香,鸣钟击鼓,放炮。祠内有两班民乐队鼓吹,祠外有锣鼓队演奏。此会一个多世纪以来,从未中断。为目前晋祠最大的庙会。
据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光绪二十年(1894)六月十五日说:“晋祠庙中今日演剧酬神,此里人民去观者甚多。此戏是晋祠镇渠甲及赤桥、纸房渠甲办理。”在民国三年(1914)六月十五的日记中说:“晋祠、赤桥、纸房三村渠甲演剧酬神,宴会于同乐亭。今日为正日,请予同乐焉。此亦里巷之盛世也。”又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六月十四及十六的日记中说:“晋祠、赤桥、纸房等三村祭祀晋源水神,演剧三天,今日起 ……予仍到晋祠同乐亭朝午两餐,随众胡闹且看戏。今第三天。”
农历七月初二,祭祀圣母庙会。演剧3日到5日。商贾云集。过去七月初二是晋祠最大最隆重的庙会。如今六月十五的河会却最隆重。
农历九月初六,古庙会。九月初六是祭祀唐叔虞 的庙会,过去要演剧、赛会。如今只赶会,很少演剧,而且晋祠人中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为哪位神过的庙会了。这是晋祠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比较大型的古庙会。
2.东庄村
农历四月十八日,古庙会。该村现在无庙也无神,因此这一庙会只是一个传统,但每到此时,仍然演剧3日,商贾云集,家家待客。
3.花塔村
农历七月十八日,古庙会。过去此时要到龙山昊天观抬龙王,现在龙王像已经不存,近年村里又塑了一个小型的龙王像,置于村里的关帝庙,到时与关帝一并祭祀。演剧3日到5日,商贾云集,家家待客。
4.王郭村:
农历正月二十一日古庙会。此庙会原为村内奶奶庙的庙会,现在庙与神像早已不存,但到时仍然演剧,仅为一个传统的庙会而已。商贾云集,家家待客。
农历九月十三日,关老爷庙会。现在庙已残败,且无神像,但仍演剧3日,商贾云集,家家待客。
5.南张村
农历七月十九日,古庙会。祭祀何神,不清。但戏台搭在村东的三官庙前,演剧3日,商贾云集,家家待客。
以上便是晋祠地区现在仍然举行的几个大型古庙会,每年如此。现在人们把这些庙会统称为“赶会”或“过会”,实际上也就演变成了晋祠农村一年中的几个大型集会。敬神的思想已经十分淡薄,迷信成分几乎不存,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间。人们普遍认为,赶会就是为了图个红火热闹,姑姑、姨姨、老娘、舅舅平时没有时间见面,借此机会走动走动,团聚团聚,亲热亲热,论论家常,平时互相之间有些疙疙瘩瘩,借此机会也可一笑了之。购物是赶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平时无暇进城,现在各种各样的商品送上门来,老人小孩都可挑选自己需要的东西。妇女们更是积极而欢喜,何况这些商品大都比较便宜。演剧对调节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老人们与孩子们,他们平时根本不上剧院,就是年轻人也很少去 。现在戏台就搭在自己的家门口,可以拿上凳子随意坐在什么地方,边看戏边与邻人聊天,边吃边看,不受任何限制。现在演戏也有了改进,白天演剧,晚上演歌舞,以满足年轻人的要求。总之农村现在这种大型集会已经逐渐取代了庙会的迷信成分,仅仅是一个传统的集会罢了。
(三)七月初二和六月十五庙会
1.七月初二晋祠赛神会
七月初二晋祠庙会的祭祀活动,在七月初二这天太原的县官要先斋戒、沐浴,以表达对圣母的尊敬。然后到晋祠唐叔虞之母圣母娘娘前祭祀,并设羊一、猪一及瓜果点心等祭品在圣母殿前的献殿中。县官同时祝文曰:“唯神赞襄天,泽惠生民。辅相裁成,功以汪洋面弥大;休养生息,德以稔面聿新,著异绩于累朝,甘霖迭沛;荐馨香于历代,祀典灿陈。神明如在,灵感靡垠。兹届孟秋,恭逢诞辰,爱进肥洁之牲醴,用昭肸蛮之明禋。神其歆格,鉴此精纯。尚飨!”以此正式拉开晋祠庙会的序幕。圣母开始出行,晋祠此时人山人海,商贾群集。将晋祠庙会逐渐推向高潮。
这是太原全城举行的大规模的社火活动。初四这天,在城绅香各备抬阁(俗名铁棍 ),先抵晋祠,恭迎圣母出行神像( 另塑一圣母神像,置神轿中 ),然后到南关龙王庙举行祭祀仪式。全城百姓须备鼓乐、旗伞、神楼,并抬阁数十台,午刻齐集南关厢,西南行经南城角村、小站村、小站 营,由赤桥村中央东北行,经南城角村西关厢。晚上,阁内张灯( 俗呼灯铁棍,他处无此 ),从县西门至十字街(在城中央,不偏不倚),折而南行,出南门抵南关厢,恭奉圣母于龙王庙,安神礼毕乃散。初五日,仍行抬阁,抬着神楼,游城内外。男女老幼填街塞巷以观之。官且行赏以劝。是日午刻,抬阁齐集于南关。先人南门,穿街过巷,进官署领赏。官赏阁上童男童女银牌,官眷则赏花。遂出西门仍返人城,又 出北门仍返入城日落出东门,天既黑,阁上张灯,名曰阁。由东关河神庙迎龙王神像十七尊,仍返城。出南门奉龙王神像于龙王庙。安神礼毕,始散而归。十一 日,古城营民众演剧赛会。前一日,由南关龙王庙恭迎圣母至该村九龙庙,十七龙王随之而至,虔诚致祭。十四日,古城营民众恭送圣母归晋祠,出行活动结束。
整个过程中队伍浩浩荡荡穿村入城,男女老少都在沿路观看,可谓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相传圣母妹妹由于貌丑,圣母调侃:“将来你如果出人头地,我便不再正脸相见”。长大后妹妹果然出人头地了。从那以后每逢七月初二,圣母乘着銮舆去看妹妹时,只能倒入其门。一次游行活动中,抬阁的人想行方便,正着进入门中,结果抬杆无故折断。从此就再也没人敢提正着进门了。新中国成立后赛神会因政治、经济等原因逐渐隐退了。赛神会的重视表现了古代人民对于天地自然的敬畏,对神的尊崇,也同时展现了古代人民对于农业的重视。
七月初二的晋祠庙会,水镜台演剧是重要的一项活动,从七月初一开始,一直持续3-5日。这一活动在晋祠已有五六百年的时间了。尤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颠沛流离,一直处于精神和生活高度紧张和压抑之中。但晋祠人仍然向往美好的未来和安定的生活。对演剧酬神、祭祀有着强烈的心理依赖。可见晋祠七月初二的演剧在晋祠人民心中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演剧场地从水镜台移到晋祠庙外的草台上。它同六月十五的河神会的演剧作用相同,表达了对圣母的崇敬、对风调雨顺的希望和对家人平安幸福的祈祷。
七月的晋祠赛神会不仅有丰富的祭祀、演剧活动。集会贸易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七月初二这天晋祠远近村民便会感到晋祠来赶集,各地商家也会来晋祠固定的一条街摆摊。农具衣物、水果蔬菜、礼品点心各样物品应有尽有。吃、喝、玩、乐成为了庙会贸易活动中的主旋律,让人们在这一天尽情的释放情感,会亲访友,好不热闹。晋祠当地的居民也会在这一天打扫备菜,开门迎客。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晋祠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距离感。是增进感情,消除隔阂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2.六月十五晋祠河神会
六月十五的晋祠祭河神会,晋祠、纸房、赤桥三村会组织在晋祠祠外搭台唱戏,通常为3到5日,在农历六月十五这天,演剧会移到晋祠祠内水镜台上,清水,明镜,可辨忠奸,分善恶,由此而得名。欲警醒世人故事虽离奇,戏曲虽夸张,可尝尽人间酸、甜、苦、辣百味。台前柱上所写“笙歌韵管弦,皆是写炎凉世态;艳质回风雪,罔非传冷暖人情”楹联是最真实的写照。因此在水镜台上的戏曲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足可见戏曲小舞台,人生大世界。演剧活动在当地不仅有迎神送神,表达对水母的崇拜与敬意的作用,也起到了娱乐观众,增添人气的作用。百姓暂时忘记了生活中的困苦与不幸,沉醉其中,怡然自乐。票友、戏友也随之产生。在古代戏曲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维持社会稳定。进入21世纪晋祠这一天的戏曲又多了一项作用是作为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据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在民国三年(1914)六月十五的日记中说:“晋祠、赤桥、纸房三村渠甲演剧酬神,宴会于同乐亭。今日为正日,请予同乐焉。此亦里巷之盛世也。”无论是社会动荡还是朝代更迭,演剧活动几乎没缺席过六月十五的河神庙会。可见演剧在晋祠民众心中的重要性。
在六月十五祭河神节日中,水母楼、献殿、水镜台均贴楹联。如2003年南老泉断流时贴于献殿的楹联为:忆昔日灵泉溶溶祀圣母,盼今朝重涌珠玉泽黎民。贴于水镜台的楹联为:漫舞轻歌庆改革,玉振金声盼泉涌。以此来寄托对圣母、水母的尊敬以及对风调雨顺的祈祷。
六月十五的祭河神节日中最重要的活动应该就是祭祀活动了,在这天晋祠博物馆不要门票,人山人海,几乎没有空地。各地商家集聚,热闹非凡 。晋祠、纸房、赤桥三村人以及附近村民一起捐钱合力献猪、献羊、献衣、献各种供品、献花、献香烛,将供品摆在献殿。天明开始上香,鸣钟击鼓,放炮。同时人们开始祈祷风调雨顺,家人幸福平安。晋祠祠内有民乐队鼓吹,祠外有锣鼓队演奏。还有铁棍、抬阁、扭秧歌、划旱船等等活动。其中最为有特色的节目铁棍,棍上的大多选择十一二岁骨骼清瘦,相貌俊秀的小孩子。他们大多扮演传统戏剧中的英雄人物,如“花木兰”“岳飞”等等。在下面抬棍架和棍底的抬杆人是这一活动的主要角色。大多是身体强韧有力的年轻人。他们统一着传统服装,用避邪的红色布巾罩头,腰部紧扎布带,系蝴蝶状。缓步行进,晃动腰部,令抬杠上下晃动,铁棍上的演员随着抬杠舞动,现场观看的民众无不鼓掌喝彩,热闹非凡,令人震撼。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也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今随着晋祠旅游业的发展,六月十五的河神庙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参观,他们同当地人一般祭神祈福。但多为自己及家人祈求,为天地祈求很少了。晋源的其他村庄也各设有祭祀河神的庙宇,并在一年当中的不同时间来祭祀。例如六月初九花塔村、县民、南城角、杨家北头、罗城村、董茹村等村合力举办演剧,并在晋水之源祭祀水母娘娘。祭祀完毕后在昊天神祠进行宴会。
1. 晋祠庙会演剧古时候都会在庙内的水镜台,现代在晋祠庙外临时搭的戏台上。演剧开场不演“教子”,临完不演“骂殿”。现代的晋祠庙会演剧前几天都会演各种传统戏曲,最后一天晚上变成现代的歌舞表演。有流行曲、二人转等等。
2. 七月初二晋祠庙会的祭祀活动,在七月初二这天太原的县官要先斋戒、沐浴,以表达对圣母的尊敬。然后到晋祠唐叔虞之母圣母娘娘前祭祀,并设羊一、猪一及瓜果点心等祭品在圣母殿前的献殿中。县官同时祝文曰:“唯神赞襄天,泽惠生民。辅相裁成,功以汪洋面弥大;休养生息,德以稔面聿新,著异绩于累朝,甘霖迭沛;荐馨香于历代,祀典灿陈。神明如在,灵感靡垠。兹届孟秋,恭逢诞辰,爱进肥洁之牲醴,用昭肸蛮之明禋。神其歆格,鉴此精纯。尚飨!”以此正式拉开晋祠庙会的序幕。圣母开始出行,晋祠此时人山人海,商贾群集。将晋祠庙会逐渐推向高潮。
参加庙会祭祀仪式或来祈祷进香的人也要在在祭祀开始前都要斋戒沐浴。祈祷时只能言好事诉好愿。禁止说坏话、诅咒。禁止做坏事、做有不敬神明的动作。
3.晋祠赛神会,在七月初四日,晋祠人将圣母神像从圣母殿中恭请到八人抬阁之上,殿外鼓乐旗伞和铁棍十数台齐聚,以备同圣母像游行。中午开始,途经南城角村、小站村、小站营村、赤桥村再回到晋祠。入北门,出南门,在南涧河休息,再出晋祠,经赤桥村中央大街东北行,经南城角村,抵县城西关厢。随着天色渐黑,随行抬阁都张灯照明,转向南行进,从南门出至南关厢,最后将圣母像恭请至龙王庙中,圣母出行就此才算圆满完成。在龙王庙供奉到十四日,古城营村再恭送圣母像回晋祠庙圣母殿中。伴随圣母像出行的有铁棍、抬棍、背棍、扭秧歌、锣鼓队等等,整个过程中队伍浩浩荡荡穿村入城,男女老少都在沿路观看,可谓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4.庙会的集市活动往往是贸易与亲朋聚会并行的。到亲朋好友家时都会带着礼物来代表对主家的祝福和尊敬。贸易的场地政府通常会选择一条街道来集中集会。近年来晋祠庙会大多在晋祠南门外的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和晋祠新东方学校东门的街道。
(一)祭祀、敬神的场所
首先,晋祠是西周时期晋国的家庙,因此它必然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作为祭祀活动举行的场所而存在的。这就说明,晋祠庙会的起源也必然与复杂的祭祀活动、家族政治、宗法传统有着很大的联系。其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晋祠的地位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比如,在北宋从修晋祠后,晋祠的建筑群中出现了圣母殿。北宋政府所解释该建筑的用途是为了祭祀唐叔虞的母亲,而在现在看来,侍奉当时的宋真宗的母亲才是事实。这说明,晋祠还一度成为宋朝皇帝孝顺母亲的见证,当然,这就不可避免的承担了祭祀的任务。再次,随着明清人口压力大增大,山西一代水源的分配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而水资源的稀缺就成为了这种分配的自然障碍。这是,对水母娘娘——这种仅有几个村子信仰的地方民间神——的信仰成为的水源之争的必然表现。
(二) 有助于推动晋祠当地经济的发展
1.晋祠庙会的传统祭祀活动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晋祠庙会期间,本村村民和附近村民定要到寺庙祭祀叩拜,献上精心备制的“厚礼”。庙会的祭祀活动源自古代农业社会村民对神灵的崇拜祭祀活动。祭祀活动既满足了村民精神寄托的需求又消耗了大量的祭祀物品,客观上为村民提供了从事祭祀物品加工供应等多种方式增加村民收入的机会,拓宽了村民通过从事非农产品加工、发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的途径,给村民带来了经济利益,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和村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以村民庙会祭祀不可缺少的三牲、干鲜果、食油、糕点、糖果、茶饮、香料、蜡烛、爆竹、各色纸张、布帛、金箔、吉祥物等祭祀物品的加工供应为例,说明祭祀活动对乡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首先,纯农产品类如水果、蔬菜、糕点、粗布等的供应,可促进村民从事瓜、果、蔬菜等作物种植,糕点、粗布等物品的加工,不仅满足了庙会期间寺庙招待香客、村民招待来访亲朋、餐饮部门招待顾客的需求,而且也使村民在从事传统大田粮食作物种植之余,可以发展其它多种经营,通过辛勤劳动,为家庭生活增添一笔额外的收入,这就有效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其次,祭祀用品交易频繁,客观上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走上特色化、商品化道路。由于庙中昼夜不停地焚香祭拜,使祭祀用的香料、蜡、各色纸张、糕点、糖果等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这时村民可以投入一定的财力,购进原料,组织人员自行加工生产,然后将产品拿到庙会市场上去出售。不少村民以家族为单位从事各色纸张、肉食、糕点、糖果等的个体加工生产,其产品价格便宜,不仅供应庙会期间的小食品市场,而且还可以常年性的供应周边其它村的小食品市场。可见庙会祭祀活动既为村民提供了从事多种非农产品加工生产的机会,使村民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有利于农村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乡村经济,有助于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再次,对于祭祀所需的村民无条件加工生产的物品,如特制供品、专用香料,就得靠商贩从其它县区购入。因庙会多举行于春末夏初的农闲时间,一些较有商业头脑的村民便会充当贩卖商从外地购进所需货物,这些货物大多价格低廉,村民虽然增加了路费,但仍可获得可观利润。再加上这些商人更了解农村市场需求,往往在购入某些主要商品的同时还会连带购入其他多种商品,如主要购入香料的商人还会购入针、线、剪刀、菜刀、鞋子、帽子、袜子等其他较为廉价而又实用的商品一起在庙会上出售,这样,既丰富了庙会商品市场,又使村民赚到了钱,鼓足了腰包。
庙会举行祭祀活动,大量的香客前来许愿、还愿、求神赐福,因而带来了丰厚的礼品或留下金额巨大的布施金,这就增加了寺庙的经济收入,壮大了寺庙经济实力,不仅有助于寺庙的重修扩建,而且有助于寺庙利用充足的资金为寺庙所在地区公共事业服务,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为乡村经济振兴创造前提条件。由于当代庙会组织成员,尤其是管理人员,已不再是单纯的宗教人士,而主要变成思想觉悟较高的已卸任的党员干部或村里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老者、能人,这样使庙会收入的香火钱除了部分用于必要的寺庙修缮外,另一部分可用于进行多项乡村公共活动。每次庙会过后都会组织一个捐助活动,给本村和附近村里的鳏寡老人发放生活补助金,有时还赠送食油、白面、白糖、糕饼、粗布等寺庙里日用过剩的物品;对于附近村里的特困户还提供以房产作抵押的无息贷款,帮助他们从事小本买卖,实现自力更生;庙里每年还要拿出一笔款项用于资助贫困儿童上学;为村庄修筑道路、修建农业灌溉设施、购买防护林树苗等,可以说为村民做了不少好事。庙会的香火钱逐渐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趋势发展,成为民间集资的一种特殊形式,庙会将宗教积德行善的信念与现实中扶贫济困结合起来,为地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做成了一些地方政府想做而无法做到的事情。庙会通过祭祀活动将宗教提倡的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信念与现实中的扶贫济困切实结合起来,促进了乡村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庙会虽以求神拜佛的宗教活动为其源头,但使庙会形成规模并经久不衰的决定性因素却是经济活动。正是这些经济活动,使庙会以它独特的形式对乡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
2.晋祠庙会的商品贸易活动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庙会也是一个传统的商品交易市场,庙会期间,商业和有关的服务行业营业额陡增。”庙会商品贸易活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传统祭祀活动的影响。庙会举行祭祀活动,本村及周边乡村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贩夫走卒也从四面八方汇聚此地。庙会市场上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平时买不到的、卖不掉的都可以在此时找到卖主、买主。同时,由于庙会在一年之内是固定的一次,对于终日在田间劳作,无暇进城购物的村民来说是难得的购物机会,因而四邻八乡的村民大多会赶来参加庙会的商品贸易活动,客观上为当地的旅馆业、餐饮业、特色小吃、水果销售业等行业带来了大批消费人群,从而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发展。
乡村庙会商品贸易活动多以民间贸易为主。庙会市场上出售的商品主要是中下层消费者需要的中低档生产、生活用品,这些商品技术含量不高、更新换代较慢,但结实、耐用、价格便宜,可以满足村民日常生产、生活需要,适合乡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与市场的联系日渐密切,村民大都积极参加商品贸易活动,但乡村传统的集市贸易难以满足村民的需要,这就迫切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商品贸易市场,从而促进庙会活动的开展。同时庙会活动对乡村店铺的经营管理者也产生了巨大的刺激作用,使他们在外来激烈竞争的推动下,提高商品质量,增加产品种类,缩短商品更新换代时间,促使乡村商业经营者逐步走上多渠道经营,多元化发展,更全面、更周到地服务乡村。
近几年,庙会市场上交易的商品种类日渐丰富。乡村庙会不仅仅局限于乡村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传统用品的供给,适应生产、生活现代化的发展,许多自动化、电动化的商品也进入了庙会市场,使商品贸易开始跨出狭小的地域范围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为乡村经济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以晋祠庙会上的商品种类为例:
生产工具类,除了农业生产所需的铁锹、长中短柄锄头、木耙、镰刀、耕犁、长短扁担等较为原始的生产工具外,又新增了简易播种机、小型耕耘机、自动喷雾器、三四轮拖拉机配件等,这些现代化工具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领域的技术革新,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生活用具类,除了铁斧头、铲刀、菜刀、砂锅、塑料盆、桌椅等传统日常用品外,出现了自动刮削器(厨房用具)、自动擦玻璃器、手动小型缝纫机、各类型厨房换气扇、电动打浆机、卧式电风扇、台式电风扇、电磁炉、电饭锅、煤气灶具、摩托车、电动车等较为现代化的商品。这些商品在便捷乡村生产、生活的同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差别。
籽种类,除了传统农业作物的种子如玉米、粟、马铃薯、高粱、花生等外,还出现了新引进的美国豆、日本豆等高产作物,以及草莓、西红柿、青椒、茄子、苦瓜、菜花等对温度要求较高的瓜、果、蔬菜的种子,并且卖者配有专门技术人员负责教授种植技术,指导农民兴办各类瓜、果、蔬菜大棚,使农业经营不再局限于传统大田粮食作物的种植,而是朝着农业多元化经营方向发展。这就拓宽了村民的致富途径,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儿童玩具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毽子、皮筋、风筝、万花筒、布娃娃、小汽车、小手枪等纯娱乐性玩具,更多的是有益于开发儿童智力,增强动手能力的各种魔方、拼图、遥控汽车、遥控飞机、四驱车、带声音的图书等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新型玩具,既开阔了乡村儿童的视野,也刺激了儿童商品市场的新变革,促进了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其他类商品也有很大变化,如食品类,除了各类炒瓜子、炒大豆、麻花、麻叶、锅魁、饸烙、削面等外,庙会上还出现了保德的红枣,宁武的山蘑,灵丘的烧饼,新疆的葡萄干、哈密瓜、羊肉串,山东的苹果,海南的西瓜和香蕉等。这些商品不仅产地正宗而且价格合理,很受村民欢迎,丰富了村民的物质生活。
庙会期间在寺庙的四围内外,摊贩杂陈,百货齐集,并且庙会贸易多属临时性交易活动,除以庙内空地为中心地外,还延伸至庙外,大白水村的中心街道上,形成临时性的商业街市。虽然乡村庙会贸易活动遵循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但由于庙会期间形成了集聚性的商业街,众多商家、众多商品齐聚于一条街,使庙会贸易竞争异常激烈,从而出现了众商家在激烈的竞争中为取得地理位置优势,纷纷“抢”、“占”铺面摊位的现象,即每天早上各商家赶个早来等量、占据街道相对繁华热闹、客流较多的地段,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庙会活动有效地刺激了乡村经济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获得快速发展 。近几年政府加强了对庙会商贸活动的管理,使这种“抢”、“占”现象比往年大为缓解。由于外地商人的介入,其商品或是质优、或是价廉,销路极好,对本地商人形成极大的威胁,迫使本地商人积极调整商业经营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求得生存、发展这样庙会商品贸易可以有效地刺激商家在质量、价格、服务、信息等方面不断改进,从而有利于村民消费结构的改变,以及乡村落后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机制的调整,有助于乡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近年来,乡村庙会的发展也深受国家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政策的影响,在庙会市场上科普读物成为一大销售亮点,村民争先购买。庙会上的图书主要有新品种作物栽培技术类、现代化农田管理类、农业机械化操控类、作物病虫害防治类、肥料与农药简介类、有关国家对农村实行的新政策、新法规的介绍与解说类,还有反映农村生活、都市生活的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乡村庙会市场,更有助于提高村民素质,使村民了解国家为促进农村发展颁布实行的各种优惠政策,逐渐认识到自身各方面的不足与落后,进而积极参加各种技术培训或外出学习各项新技术、新知识,引进现代化的先进技术设备,发展乡村农业生产,促进乡村经济全面发展。庙会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通过特殊的市场形式,产生了特殊的效果和作用。
3.晋祠庙会的休闲娱乐活动拉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晋祠庙会的休闲娱乐活动是对传统祭祀活动中的娱神活动的继承和发展,与传统祭祀活动相比,娱神成分大为减少,娱民成分大为增加,主要发挥了放松身心、娱悦乡里、振奋精神的作用,促使村民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繁重的田间劳作,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各项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庙戏是庙会娱乐活动中一个历史最为悠久,也是最受欢迎的活动项目。“庙会唱戏所以盛行,在于农村极端缺乏娱乐。农民平时农务繁忙,终日碌碌,生活极其简单,除春种秋收,娶妻生子,年节酬酢,烧香逛庙,墙根谈天外无甚娱乐可言,惟庙会一事,在农村娱乐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故农民绝不肯轻易放弃。”演唱的曲目多为传唱千古的经典曲目,也有部分是新近编成的反映现实生活感人事迹的曲目。唱戏时,十里八村的村民,不论男女老少都会聚到戏台前,人山人海。唱戏时间一般为两到三小时,这又为买卖商人提供了活动的机会。卖香烟的、卖瓜子的、卖饮料的、卖糖果的、卖水果的、卖其他各类小吃的、卖儿童玩具的,还有卖饰品挂件的。孩子们、戏瘾不大的人看累了出来转转,买点消遣的食物,别有一番乐趣。再者,村民难得全家出来看台戏,娱乐、放松一下,为了让家人尽兴,花钱也大方,平时舍不得,这时也会破例多买些;这样,庙戏也为乡村的商业发展提供一个活动的大舞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外,外地村民前来看戏顺便走走亲戚,亲戚自然会热情款待,因而各类水果、新鲜蔬菜、鸡蛋、肉类、各种糕点的销售量也极大增长,可见几台庙戏带来的消费活动,对拉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庙会娱乐活动的一大看点莫过于街头杂艺表演,主要有高跷、旱船、舞龙队、舞狮队、大头娃娃、威风锣鼓、挠搁、各种类型的秧歌等。多在开阔而人口集聚的路段进行表演,以舞狮队开路,狮子是成双成对表演的,每对狮子还配有一名与其嬉戏的少年,少年多手持绣球,名曰:“狮子滚绣球。”挠搁表演独具特色,每年都吸引不少外地游人前来一饱眼福。挠搁是老少双人舞,由一壮汉背上绑起一根竖起的铁杆,铁杆高两米左右,铁杆顶端有铁座,座上绑有一个化了妆的五六岁孩子,称“小挠搁人”。“小挠搁人”按民间故事传说,扮演成金童玉女、观音菩萨、各类大仙等。大型秧歌表演分古装、现代装类型,无论哪种都规模庞大,着装艳丽,是不可不看的活动项目。这些表演活动不仅带来了庞大表演队伍及其后勤工作人员,比如搬运工、炊事员、化妆师、车队司机等,而且吸引了附近县、区、村群众前来观看。这些各具特色的杂艺表演吸引了四面八方的群众聚集到一地,为本地经济发展带来庞大的消费人群,客观上有力地拉动了当地餐饮业、旅馆业、商品贸易等各行业销售额的增长,有助于当代乡村经济发展。
庙会的休闲娱乐活动也间接促进了邻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庙会期间,外来香客、商旅在参加完庙会的一系列活动之后,为了此次出行更加充实,往往会顺便游览附近的旅游景点。例如离晋祠不远的蒙山大佛。可见,有特色的庙会活动有利于当地及邻近地区旅游业及其相关配套行业的发展,有助于增加地方经济收入,有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
再者晋祠庙会也对当地经济结构调整有着积极影响。现代晋祠开始从单一的农业种植到向旅游业发展,使得晋祠庙会不再单纯的是为祭祀而举行。以传统的庙会文化为中心,晋祠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晋祠旅游业的一大特色。以六月十五和七月初二的晋祠庙会为例,庙会的赛神会活动由以祭祀为中心成为以观赏为中心,吸引游客前来,成为当地民俗一个象征,晋祠旅游业也随之成为了晋祠支柱性产业,晋祠当地百姓从土地中抽身,身份职业发生变化,从农民改变为小商贩、导游、出租车司机等等。进而提高了百姓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也进一步刺激了当地人对物质的需求。对晋祠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娱乐大众,构建乡村和谐文化,促进社会的稳定
首先,庙会文化作为一种通俗的大众的文化,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增加了娱乐作用。庙会文化可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娱乐需要和情感上的宣泄。在当代这样一个快节奏、紧张、压抑的环境下,通过庙会文化可以消除身心紧张劳累的情绪。“爱美是人的天性,在庙会活动中,无论是宗教祭祀礼仪、民间戏曲、民俗文化、文娱体育活动和五光十色的商品都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可以使人赏心悦目,陶冶心情,在精神上达到愉悦。”此外,一些地方庙会中,一些客串的群众利用休闲的时间,一方面娱乐自我,另一方面也是在展现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其次,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中出现了一些庸俗文化现象,奢侈浪费之风也被带入了朴实的农村。通过庙会活动可以将群众调动起来,不至于在闲暇时光就打麻将赌博,充分让群众在庙会活动的狂欢中,找到一个感情的宣泄口,实现自我的价值,也可以让群众在庙会文化中陶冶自我。作为通俗的大众的文化,庙会文化只要加以引导就能与新形势适应,有利于在农村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最后,庙会文化从其产生到至今就有一定的法约性,即一种约定俗成的力量。因为庙会文化是一种共同的心理、感情、信念、价值的综合体。通过这种综合体可以对乡镇起到一定的约束力,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民俗是一种社会的稳定力,它以特有有的整合功能,使社会某些系统平和地消除震荡和干扰,并以一种公认的稳定形式和基本一致的适应方式,给人一种社会安定感和相互亲近感。”
庙会文化作为一种民俗,同样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晋祠庙会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需要。一方面庙会演剧、集会、祀神活动使得民众长期遭受压抑的心灵得到了抚慰,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得以寄托,可以暂时脱离世俗带来的苦恼,沉醉在庙会活动带来的快乐中。另一方面晋祠庙会上丰富的演剧、赛神活动极大的充实人们的业余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例如晋祠庙会中出现的抬铁棍、扭秧歌等等活动晋祠及附近的村民都会自发参加。近年来晋祠庙会政府都会举办各种比赛,要求各村村民组织节目参加,极大的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原本越来越匮乏的生活充满朝气与生机。
(四)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首先,庙会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在晋祠庙会中,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包括一些国际友人。通过庙会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既可以让来自不同地域的中国游客了解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又可以让国际友人了解中国,了解晋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借助庙会这个平台,向世人展示晋祠的民俗文化,可以更好地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
其次,通过庙会展示一些传统文化,可以使这些古人的智慧结晶不被历史湮没。“在庙会文化中,人们通过观察、学习、习艺、交流信息,吮吸着民间文化的乳汁,并且哺育着不同的人格。宗教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绘画、民间手工艺品、体育活动、民间游艺等正是通过庙会活动不断延伸、继承和发展到今天的。”
再次,通过庙会活动可以推动民俗文化的发展创新。由于多数庙会每年都要举办,为了吸引群众和游客,所有参加的各行业每年都必须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不得不说这为民俗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契机。如评书,曲艺等这些不可能一直沿用老的内容,必须要跟紧时代,才能不断吸引群众。
然后,庙会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庙会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大众的通俗文化,在庙会文化中,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 式、道德情操、宗教情绪等方面都体现了一种共同趋向,这对于民众和社会无疑会产生一种感召力,凝聚力和约束力。“民俗本身是人类群体对于某一现象共同认可的心愿凝聚而成的群体心愿的一致,形成了民俗特有的凝聚力,这凝聚力使民俗具有向心功能。它具有对后继社会行为规范化模式和思想感召的文化力量。”庙会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由此可见,庙会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在今天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最后,庙会文化的发展有助于打造我们国家的文化核心竞争力。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当代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本民族本国的文化发展。尤其是在当下,西方国家利用便捷的网络等途径进行文化侵略,如美国大片就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念,日本的动画片等。通过发展庙会文化,特别是富有民族特色文化的庙会文化可以提高中国的文化核心竞争力,可以快速地使更多的民众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民族特色,以此可以增强国人的自豪感,抵御西方的文化侵略,弘扬中华文化。
(五)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
庙会作为民间艺术的大舞台,汇聚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些艺术大多都来源于生活实践,可以说庙会文化就是一副活脱脱的“风俗画”。许多社会学家、风俗家、文艺工作者都把庙会文化作为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人们心理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庙会文化,相信那些文艺工作者们一定会通过这个源泉,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一)金代诗词
游天龙山 王庭筠
帝遣名山护此邦,千家瑟瑟嵌西窗。山僧乞与山前地,招客先开四十双。手拄一条青竹杖,真成自挂百钱游。夕阳欲下山更好,深谷无人不可留。
王母祠东古佛堂,人传栋宇自隋唐。年深寺废无僧住,慢谷西风栗叶黄。挂镜台西挂玉龙,半天飞雪舞东风。寒云直上三千尺,人道高欢避暑宫。
(二)元代诗词
晋祠三首 其三 孛术鲁翀
天泓雪溜荫寒松,圣母祠前可鉴容。水利万家丰稻畮,山灵千古壮桐封。司炎政虐连云稼,使宪情深望雨农。一洒甘霖徧寰宇,泉关呼起抱珠龙。
(三)明代诗词
1.晋祠观泉 山受堂
双塘净于鉴,山中有骨脉。低桥偃青虹,细发钟苍石。疑是仙岩乳,或云瑶池液。泠泠若澄清,混混见深碧。
万顷成膏腴,一方沾润泽。古祠信崇峨,神母亦昭赫。利物那计年,濯缨憩尘客。聊题壁间诗,庶以显灵迹。
2.观灵泉次韵(二首) 王建中
春杪从晋阳过晋祠谒神,纵观灵泉,次石碣韵二首。灵祠经行泊莫春,为瞻仙宫住征轮.山围翠阁巢玄鹤,水浸青峰跃锦鳞。瑶草香飞萋草路,雨花风洒浣花晨。千畦波及民功远,何藉陈思赋洛神。
水母玄宫依麓平,手分银汉碧泉倾。瓮山万斛云收贮,老井千秋月落明。鱼沼蘋开浮镜面,龙湫溜滴送琴声。一泓沁与心相照,彻见天光湛湛清。
(四)清代诗词
1.晋祠即事(四首)赵吉士
同官结驷出山城,爱听春泉百道鸣。七菜和羹看傅说,两京剪彩待张衡。家邻天水埙箎合,壤错河汾锦绣生。思发花前归雁后,今宵村店有琴声。
野田汩汩乍流澌,悬瓮春风薄暮时。桐叶剪圭王子邑,泉声漱玉女郎祠。宁闻月里吹芦管,何忍山前问茧丝。阴涧阳岩殊气候,孤亭老树伴唐碑。
名泉偏不恋烟霞,远注青畦浅见沙。半岭潺湲穿马路,双溪宛转入人家。风尘谁洗征夫耳,帘幕堪浮静女纱。自觉新年云物异,山扉对酒夕阳斜。
王正七日逐人来,榖旦同瞻节钺开。膳部筵前应赐饼,含章殿里定飞梅。未随御赏登高去,且卜年丰洒水回。三载陶唐风渐古,晋阳到处坐春台。
2.题晋祠水镜台 (七绝三首)
(1)殿阁楼台四面风,远观近视不相同。水清如镜含天理,善恶忠奸自辨明。
(2)两匾同悬台上空,康乾两代享盛名。一文一武伯侄墨,遒劲浑然乃巧成。
(3)东坐西朝水镜台,每逢祭祀把戏开。瓮埋四口分双侧,现代音箱由此来。
3.游晋祠诗 蒋深
雍正丙午四年三月,游晋水祠宿朝阳洞,夜雨不得寻天龙、张村诸胜,书以记之。晋水出自悬瓮山,逶迤能溉千顷田。嘉名难老与善利,会流汩汩通汾州。
智伯决此以灌城,不浸三版犹传焉。灵妃之庙谁氏建,锡号昭济肃豆笾。乡人祷雨隆报祀,朱幡绣柱蛟龙缠。叔虞桐封祠最古,反居堂下门东偏。
荒庭阗寂闭香火,破扉开阖栖鸟鸢。司图习俗未厘制,庙令不语随安便。游人去古说近事,山移石徙疑秦鞭。风飘水击罗子句,百年诗谶呼神仙。
我来春光正骀宕,徘徊幽胜尘怀捐。鯈鱼游泳戏藻,鸣禽婉转弄管弦。丝杨牵愁复含恨,怪柏伏地仍参天。老僧导我登石级,攀萝直向朝阳巅。
不知何处赛村社,夕阳影里人喧阗。钟声初动雨声起,青蔬白粲饱可眠。晓上蓬莱豁眼界,金沙玉镜无穷边。古井争战几兴废,中条一发青依然。
吾生山水有奇癖,抛簪况已成华颠。鹰隼离鞲马脱辔,鹤猿为侣禅为缘。但怜慧业未消尽,每于文字殊留连。唐碑宋碣藓半灭,曹诗朱记壁尚全。
东南好景落吾手,可惜泥滑行难前。天龙虬松接苍翠,张村野桃开万千。明朝结伴雇驴去,幸留三百看囊钱。
4.圣母殿
姜母征祥礼数优,灵长水德庇神休。崖松夭矫仍扶栋,涧草馨香可荐羞。禽鸟春深鸣上下,蛟龙秋老卧潭秋。灵旌缥缈云烟外,仿佛层城十二楼。
(五)近代诗词
游晋祠 郭沫若
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磐,飞梁荇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
(一)增强社区凝聚力和乡土意识,联络民众间的感情
在当代的晋祠,庙会对于当下建设和谐社会,仍有很大的意义。我们知道,在传统晋祠里,庙会曾经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性文化标志。首先是因为参加晋祠庙会的人们有着共同的神灵信仰——圣母、水母娘娘等等。这种神灵信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曾经是底层民众的精神支柱。
许多庙会,都是有专门的民间社团组织来作组织保证的。所谓“社”,它一开始就与祭祀有关。《诗·小雅·甫田》:“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如此。春秋以降,民间结社的组织形态发生过一系列嬗变,我们暂且不论,至少在近现代的晋祠,我们依旧可以发现庙会中的种种结社。在晋祠正月十五会上,有这样一种文化传统:一个自然村落负责出一个“会”,并表演一个他们最拿手的民族民间艺术节目,每个会的队伍前面,都有一面旗幡引领,标明是什么村的什么会。这种会的组织,以及他们在庙会中的表现,则成为全村人关注的焦点,成为全村人的骄傲。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凝聚力和乡土意识,值得我们关注。这种情形,在晋祠的庙会中都可以看到。
在宗族势力较强盛的乡村,当年这种庙会中的结社还往往与宗族相关,其间的凝聚力也显而易见。 在晋祠传统社会里,庙会还是亲友间联络感情的最佳契机。一处有庙会,好客的主人就会趁机把别地的亲友邀请过来看庙戏、逛庙会,既可以还人情债,又可以借此机会解决一些平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何乐而不为?在这个意义上,庙会也就等同于节日庆典。如今神灵的威慑力和号召力已大不如前,不过作为晋祠文化象征,昔日相当一部分庙会中所祭祀的神灵,仍然被今天相当一部分民众所接纳,比如人们对圣母娘娘、水母娘娘等的信仰崇拜,依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是无法否认的。有时候,传统庙会的祭祀对象在今天的民众心目中只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而已,这和所谓的封建迷信不能相提并论。
至于民间社团在传统庙会中的积极作用,就更是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话题。以往我们办节日活动,或者搞大型群众性集会,总是由政府主办,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不一定能收到预期效果。如果能够认真总结传统庙会所创造的一些经验,放手让民众自己动手来办节,办会,可能情况就不一样了。传统庙会的当代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二)教化民众,规范社会
时至今日,尽管社会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但是如果我们从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为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样一个视角去思考,那么传统庙会的这种意义依旧值得重视。
诚然,传统庙会在当年的所谓教与规范,其实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中国历史上的造神,一向有个原则,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人生前为百姓做了好事,百姓纪念他,这才在他死后将他祀奉为神的。许多传统庙会所祭祀的神灵,大都是这样的一种情形。人们在祭祀神灵的同时,也在把神灵当作自己做人的榜样,追随先贤,报效社会。
还有一段话也值得一提:“今世之祭井灶门户箕帚臼杵者,非以其神为能飨之也,恃赖其德烦苦之无已也。是故以时见其德,所以不忘其功也。牛马有功犹不可忘,又况人乎?此圣人所以重仁袭恩。故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禹劳天下,死而为社;后稷作稼穑,死而为稷;羿除天下之害,死而为宗布。此鬼神之所以立。可见古人造神,除了在认识上有迷信鬼神的因素之外,还有一种感情上的因素,他们认为应该感恩的,就要将对方神化。做了好事的人,当然要祭祀他,哪怕是为人们做出了贡献的动物、山川、器物,古人也都是要祭祀它们的。感恩戴德成为了一种传统,其实这就是一种道德教化,就是一种行为规范。
有关庙会的一系列传说故事,以及在庙会上反复搬演的各种戏曲曲艺,也都承担着教化民众,规范社会的职能,这更是毋庸置疑的。
(三)娱乐身心,调节情绪,繁荣民族民间艺术
在传统社会里,底层民众一年到头辛勤劳作,不堪重负,只有在庙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甚至是放纵一下。这是许多人都曾经指出过的。叶圣陶就说过:“有些人说,乡村间的迎神演戏是迷信又糜费的事情,应该取缔。这是单看了一面的说法;照这个说法,似乎农民只该劳苦又劳苦,一刻不息,直到埋入坟墓为止。要知道迎一回神,演一场戏,可以唤回农民不知多少新鲜的精力,因而使他们再高兴地举起锄头。迷信,果然;但不迷信而有同等功效的可以作为代替的娱乐又在哪里?”当然,这番话是针对近现代的中国农村而言,进入当代,情况大变,我们的文化下乡,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过,文化下乡固然应该肯定,如果一味依赖别人送文化下乡,而不注重挖掘当地的文化传统,提倡农民自娱自乐,有些事其实也是无法持久而且还有些隔靴搔痒的。传统庙会是当地人的传统,与生俱来,血脉相通,历来深受当地民众欢迎,为什么偏偏要拒之于门外,而又要花大力气搞文化下乡呢?
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当地民众的意愿,提倡“以人为本”,那么在休闲娱乐这一类问题上当然更应该尊重当地大多数人的选择了。传统晋祠庙会之所以能绵延至今而依旧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当地民众历来所喜爱的一种文化样式。人们逛庙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归属感,是回家的感觉,是全身心的放松,这与接受文化下乡时的感受可能并不太一样。庙会总是一呼百应,召之即来,而我们所精心组织起来的一些休闲娱乐活动往往还达不到这种境地,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庙会是民族民间艺术的滋生地和孵化器,这也已经成为了传统。在传统社会里,大凡庙会,必有精彩纷呈的歌舞杂艺表演,载歌载舞,把庙会气氛烘托得热火朝天;还有精湛绝伦的民间工艺展示,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而终于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例如晋祠七月赛神会,七月初四这天。在城绅香各备抬阁(俗名铁棍 ),先抵晋祠,恭迎圣母出行神像( 另塑一圣母神像,置神轿中 ),然后到南关龙王庙举行祭祀仪式,表明了圣母出行活动的零祭性质。全城百姓须备鼓乐、旗伞、神楼,并抬阁数十台,午刻齐集南关厢,西南行经南城角村、小站村、小站营,由赤桥村中央东北行,经南城角村西关厢。晚上,阁内张灯( 俗呼灯铁棍,他处无此 ),人县西门至十字街(在城中央,不偏不倚),折而南行,出南门抵南关厢,恭奉圣母于龙王庙,安神礼毕乃散。初五日,仍行抬阁,抬着神楼,游城内外。男女老幼填街塞巷以观之。官且行赏以劝。是日午刻,抬阁齐集于南关。先人南门,穿街过巷,进官署领赏。官赏阁上童男童女银牌,官眷则赏花。遂出西门仍返人城,又出北门仍返入城日落出东门,天既黑,阁上张灯,名曰阁。由东关河神庙迎龙王神像十七尊,仍返人城。出南门奉龙王神像于龙王庙。安神礼毕,始散而归。由此可见晋祠庙会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展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这种传统,绵延至今,在今天晋祠的许多庙会上,我们依旧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舞龙、舞狮、马灯、秧歌、台阁、高跷、滚灯,以及各种戏曲、曲艺、杂技,无不是凭借着传统庙会这一平台而得以亮相的。我们甚至可以说,传统庙会就是许多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环境,要保护这些民族民间艺术,首先就需要花大力气保护它们的文化生态环境——传统庙会。
不仅仅是晋祠当地民众在庙会上的各种民间艺术表演是如此,就是当年的专业艺人,或称为江湖艺人的,他们为了寻觅演出机会而煞费苦心时,也总是把各地的传统庙会当作自己的金饭碗。庙会一开场,立马吸引了各地的江湖艺人来赶场子。当年的艺人们大都对那一带的传统庙会日期与地点了如指掌,并为自己设计了精确的日程表。逢会必演,风尘仆仆,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正是在这样的天地里,孕育出了一代代民族民间艺术的传人。
当然,时至今日,许多民族民间艺术在离开了传统庙会之后,它们也是可以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的,这就是当代的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竞技、杂技,它们可以在剧院、体育馆里施展身手。不过我们仍然要说,倘若要寻根,要知道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是怎样的?我们还得要到火热的传统庙会中去感受,去挖掘。尤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个语境里,我们更加不能忘记传统庙会,不能忘记传统庙会在这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功能。
(四)促进贸易,繁荣市场
关于这一点,几乎没有人提出过异议。即使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地方的所谓“物资交流大会”也往往借用了传统庙会的某些外壳(会期、地点等)。可见传统庙会在这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是可以为大家所接受的。
在晋祠,庙会的这一意义更是深远。每逢节日庆典,总是商家生意兴隆之时,这是不必怀疑的。直至今日,仍可在晋祠的庙会上见到。据一些老人回忆,旧时庙会尤以清明前后为多,晋祠农民总是会借此机会到庙会上购买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以备农忙之需。也就是说,即使这户人家不想去烧香拜佛,他为了备耕,为了购买日用品,这一趟也是要跑的。或者说,就要农忙了,借此机会去散散心。而农忙时节,各地庙会明显减少,可见当时的人们也早就考虑到了这些有关国计民生的,很是实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当下的现代化进程中,晋祠传统庙会的意义尽管有所削弱或转移,但总的说来,都还在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因而也就必然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经历了一度的低谷之后,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之时,各地传统庙会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复苏,原因亦在于此。
晋祠庙会:图片2-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2
晋祠庙会:图片3-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3
晋祠庙会:图片4-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4
晋祠庙会:图片5-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5
晋祠庙会:图片6-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6
晋祠庙会:图片7-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7
晋祠庙会:图片8-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8
晋祠庙会:图片9-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9
晋祠庙会:图片10-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10
晋祠庙会:图片11-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11
晋祠庙会:图片12-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12
晋祠庙会:图片13-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13
晋祠庙会:图片14-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14
晋祠庙会:图片15-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15
晋祠庙会:图片16-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16
晋祠庙会:图片17-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17
晋祠庙会:图片18-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18
晋祠庙会:图片19-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19
晋祠庙会:图片20-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20
晋祠庙会:图片21-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21
晋祠庙会:图片22-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22
晋祠庙会:图片23-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23
晋祠庙会:图片24-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24
晋祠庙会:图片25-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25
晋祠庙会:图片26-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26
晋祠庙会:图片27-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27
晋祠庙会:图片28-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28
晋祠庙会:图片29-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29
晋祠庙会:图片30-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30
晋祠庙会:图片31-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31
晋祠庙会:图片32-六月十五晋祠门外歌舞32
晋祠庙会:图片33-六月十五晋祠门外祭祀1
晋祠庙会:图片34-六月十五晋祠门外祭祀2
晋祠庙会:图片35-六月十五晋祠门外祭祀3
晋祠庙会:图片36-六月十五晋祠门外祭祀4
晋祠庙会:图片37-六月十五晋祠门外祭祀5
晋祠庙会:图片38-六月十五晋祠门外祭祀6
晋祠庙会:图片39-六月十五晋祠门外祭祀7
晋祠庙会:图片40-六月十五晋祠门外祭祀8
晋祠庙会:图片41-六月十五晋祠门外祭祀9
晋祠庙会:图片42-六月十五晋祠门外祭祀10
晋祠庙会:图片43-六月十五晋祠门外祭祀11
晋祠庙会:图片44-六月十五晋祠门外祭祀12
晋祠庙会:图片45-六月十五晋祠门外祭祀13
晋祠庙会:图片46-六月十五晋祠门外祭祀14
晋祠庙会:图片47-六月十五晋祠门外祭祀15
晋祠庙会:图片48-六月十五晋祠门外祭祀16
晋祠庙会:图片49-六月十五晋祠门外祭祀17
晋祠庙会:图片50-六月十五晋祠门外祭祀18
晋祠庙会:图片51-六月十五晋祠门外祭祀19
晋祠庙会:图片52-六月十五晋祠门外祭祀20
晋祠庙会:图片53-六月十五晋祠门外祭祀21
晋祠庙会:图片54-六月十五晋祠门外祭祀22
晋祠庙会:图片55-六月十五娘娘换装前1
晋祠庙会:图片56-六月十五娘娘换装前2
晋祠庙会:图片57-六月十五娘娘换装1
晋祠庙会:图片58-六月十五娘娘换装2
晋祠庙会:图片59-六月十五娘娘换装3
晋祠庙会:图片60-六月十五娘娘换装4
晋祠庙会:图片61-六月十五娘娘换装5
晋祠庙会:图片62-六月十五娘娘换装6
晋祠庙会:图片63-六月十五娘娘换装7
晋祠庙会:图片64-六月十五娘娘换装8
晋祠庙会:图片65-六月十五娘娘换装9
晋祠庙会:图片66-六月十五娘娘换装10
晋祠庙会:图片67-六月十五献殿祭祀1
晋祠庙会:图片68-六月十五献殿祭祀2
晋祠庙会:图片69-六月十五献殿祭祀3
晋祠庙会:图片70-六月十五献殿祭祀4
晋祠庙会:图片71-六月十五献殿祭祀5
晋祠庙会:图片72-六月十五献殿祭祀6
晋祠庙会:图片73-六月十五献殿祭祀7
晋祠庙会:图片74-六月十五献殿祭祀8
晋祠庙会:图片75-六月十五献殿祭祀9
晋祠庙会:图片76-六月十五献殿祭祀10
晋祠庙会:图片77-六月十五献殿祭祀11
晋祠庙会:图片78-六月十五献殿祭祀12
晋祠庙会:图片79-六月十五献殿祭祀13
晋祠庙会:图片80-六月十五献殿祭祀14
晋祠庙会:图片81-六月十五献殿祭祀15
晋祠庙会:图片82-六月十五献殿祭祀16
晋祠庙会:图片83-六月十五献殿祭祀17
晋祠庙会:图片84-六月十五献殿祭祀18
晋祠庙会:图片85-六月十五献殿祭祀19
晋祠庙会:图片86-六月十五献殿祭祀20
晋祠庙会:图片87-六月十五献殿祭祀21
晋祠庙会:图片88-六月十五献殿祭祀22
晋祠庙会:图片89-六月十五献殿祭祀23
晋祠庙会:图片90-六月十五献殿祭祀24
晋祠庙会:图片91-六月十五献殿祭祀分食1
晋祠庙会:图片92-六月十五献殿祭祀分食2
晋祠庙会:图片93-六月十五镇政府前广场看戏戏报
晋祠庙会:图片94-六月十五镇政府前广场看戏1
晋祠庙会:图片95-六月十五镇政府前广场看戏2
晋祠庙会:图片96-六月十五镇政府前广场看戏3
晋祠庙会:图片97-六月十五镇政府前广场看戏4
晋祠庙会:图片98-六月十五镇政府前广场看戏5
晋祠庙会:图片99-六月十五镇政府前广场看戏6
晋祠庙会:图片100-六月十五镇政府前广场看戏7
晋祠庙会:图片101-六月十五镇政府前广场看戏8
晋祠庙会:图片102-六月十五镇政府前广场看戏9
晋祠庙会:图片103-六月十五镇政府前广场看戏10
晋祠庙会:图片104-七月初二街边庙会1
晋祠庙会:图片105-七月初二街边庙会2
晋祠庙会:图片106-七月初二街边庙会3
晋祠庙会:图片107-七月初二街边庙会4
晋祠庙会:图片108-七月初二街边庙会5
晋祠庙会:图片109-七月初二街边庙会6
晋祠庙会:图片110-七月初二街边庙会7
晋祠庙会:图片111-七月初二街边庙会8
晋祠庙会:图片112-七月初二镇政府前广场看戏戏报
晋祠庙会:图片113-七月初二镇政府前广场看戏灯牌
晋祠庙会:图片114-七月初二镇政府前广场看戏1
晋祠庙会:图片115-七月初二镇政府前广场看戏2
晋祠庙会:图片116-七月初二镇政府前广场看戏3
晋祠庙会:图片117-七月初二镇政府前广场看戏4
晋祠庙会:图片118-七月初二镇政府前广场看戏5
晋祠庙会:图片119-七月初二镇政府前广场看戏6
晋祠庙会:图片120-七月初二镇政府前广场看戏7
晋祠庙会:图片121-七月初二镇政府前广场看戏8
晋祠庙会:图片122-七月初二镇政府前广场看戏9
晋祠庙会:图片123-金胜村宣传1
晋祠庙会:图片124-金胜村宣传2
晋祠庙会:图片125-金胜村宣传3
晋祠庙会:图片126-金胜村宣传4
梁起峰
1、顾迁译注. 淮南子. 北京:中华书局,第1版;2009.3
2、陈桐生译注. 国语. 北京:中华书局,第1版;2013.4
3、司马迁著,韩兆琦译注. 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第1版;2007.4
4、郦道元原注,陈桥驿注释. 水经注.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第1版;2013.2
5、叶圣陶著. 倪焕之.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版;2000.7
6、(唐)李世民. 唐太宗书晋祠之铭并序. 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版, 2017.6
7、 贾莉莉. 晋祠故事.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第1版; 2013.2
8、李晓丹(著),金开诚(编). 晋祠.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第1版; 2007.1
9、郭素婕,马锐(著). 晋祠历史文化(2册).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第1版; 2014.11
10、张元成著. 中国晋祠.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第1版;2014.9
11、太原市晋祠博物馆编. 晋祠文化遗产全书(37册). 北京:文物出版社,第1版;2015.11
12、常原生,宋乃恩. 晋祠民俗.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1
13、刘大鹏著,慕湘、吕文幸/点校. 晋祠志(2册).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3
14、刘大鹏著,乔志强标注. 退想斋日记.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第1版;1990.6
15、郭怨舟编著. 晋祠楹联选注.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
16、郭怨舟编著. 晋祠轶事.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
17、刘俊英搜集. 晋祠的传说故事.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
18、杨连锁主编. 晋祠诗词.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4
19,金胜水母柳春英编委会. 水母柳春英. 2013年4月8日,地方资料未公开出版
20、[DB/0L]晋祠博物馆·民俗文化. http://www.chinajinci.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