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数字博物馆

元宵节(晋阳拜灯山) 省级

拜灯山是流传于中国各地的传统元宵节习俗,始于古代元宵灯会的大型灯彩鳌山灯。隋唐时期,随着元宵灯饰的兴起,人们把想象中神话的仙山鳌山以灯的形式加以表现,后来演变为元宵灯会的主要灯景之一。
  • 分类:民俗
  • 地区:山西省
  • 申报地区:山西慧光古灯博物馆

  • 批准时间:2023
  • 遗产编号:X-71
拜灯山是流传于中国各地的传统元宵节习俗,始于古代元宵灯会的大型灯彩鳌山灯。隋唐时期,随着元宵灯饰的兴起,人们把想象中神话的仙山鳌山以灯的形式加以表现,后来演变为元宵灯会的主要灯景之一。山西境内的灯山风俗也是从古代的鳌山灯演变而来,晋阳拜灯山起源于隋唐时期,流传至今,具有晋阳本地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民俗特点。一般从正月十四开灯持续到正月十六谢灯期间,家家户户扎灯,四街八巷游灯,男女老少夸灯,人山人海,摆灯、祈福、纳祥、供灯、灯山楼上赛灯代代相传,成为民间一年一度不可或缺、人们最为喜爱的元宵活动之一。拜灯山活动主题脱胎于中国的祭祀文化,天地君亲师作为晋阳拜灯山的内核文化,是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依据,也是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的体现。
历史渊源
       拜灯山是流传于中国各地的传统元宵节习俗,始于古代元宵灯会的大型的灯彩鳌山灯,一般从正月十四“开灯”,持续到正月十六“谢灯”。其间,家家户户扎灯,四街八巷游灯,男女老少夸灯,人山人海摆灯,祈福纳祥供灯,灯山楼上赛灯,代代相传,成为民间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人们最为喜爱的元宵节民俗活动之一。拜灯山民俗活动山西省内主要区域在太原地区的晋源、阳曲、清徐、古交等地,太原周边及晋中、晋北、雁北、晋南一带也有拜灯山民俗的相关记载。代表性的记录如下:
       清光绪《怀仁县新志·风俗》:“上元天官诞辰,架鳌山,烧旺火,张灯放花,群相宴饮。”
       清光绪《绛县志·风俗》:“元宵各处祭火神,设鳌山,演戏、放灯,喧闹彻夜。”
       清康熙《文水县志·风俗》:“十五日名上元节,祭天地,设鳌山,悬花灯,放烟火。”
       清光绪《祁县志·风俗》:“十五日上元节悬花灯,设鳌山,放烟火,弦歌彻夜。”
       民国《乡宁县志·风土记》:“邑人卢赐彤有《山灯会序》,邑人杨笃《山灯诗》。”
       清雍正《朔平府志·方舆风俗》:“元宵上元天官诞辰,架鳌山,烧旺火,张灯放花,群相宴饮,名闹元宵。”
       清乾隆《崞县志·风俗》:“元宵各赛灯火,作灯山,以祀群神。”
       清同治《榆次县志·风俗》:“元夕各家堑土于门,爇煤炭其间,使焰通明,名曰‘塔火’,兼有灯山、黄河、社夥之戏。”
       清光绪《补修徐沟县志·风俗》:“十五上元节,各家门首挂灯,或作灯山,燃油灯数百盏,悬三官神像于其中,远望如山,借以敬礼三官也。”从古至今,山西大部分村落都曾经或正在传承拜灯山这一传统民俗活动。
       (元宵节)晋阳拜灯山(以下简称晋阳拜灯山)起源于隋唐时期,流传至今,灯山习俗的起源——“鳌山”,是古代传说东海中的神山。隋唐时期,随着元宵灯事的兴起,人们把想象中神话的仙山“鳌山”以灯的形式加以表现,力图表达人们对幸福世界的向往,由于鳌山灯取材于神话传说,人们只能凭自己的想象构筑它。不过,在鳌山灯的制作承袭中,也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法则与特点,如棚彩匠们往往用下大上小,层层堆垒的方式表现山的形状,用缯彩表现苍翠的林木,用水流表现山的清幽,用楼阁和彩扎人物表现传说中的神仙和住所等。
       《大宋宣和遗事》载有:“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鳌山高灯, 长一十六丈,阔二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
       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中:“禁中尝令作琉璃灯山,其高五丈,人物皆用机关活动,结大彩楼贮之。”有了用机关制动的人物灯彩的记载。 
       明《皇明通记》载:“永乐十年正月元宵赐百官宴,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自是岁以常。”
       明代鳌山灯的珍贵资料——《上元灯彩图》中所描绘的鳌山灯丰富而精彩,灯的种类繁多,有龙凤、麒麟、鳌鱼、狮马、虾蟹、仙鹤等等,还有荷花、石榴、南瓜等花果,争奇斗胜,洋洋大观,是一次彩灯大展览。
       清《活计清档》载:“雍正六年前,养心殿西暖阁也陈设鳌山灯,雍正八年(1730)元宵节,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安设西厢鳌山灯和万国来朝鳌山灯。” 
       鳌山灯逐步发展成为如今的拜灯山,民国时期,拜灯山更为鼎盛,夸灯赏灯之风兴盛,灯笼的悬挂由灯山楼、灯山巷及其周边街道蔓延至四街八巷。晋阳拜灯山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供灯祈福、点灯赏灯,成为新春佳节山西地区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它的文化内核脱胎于中国的祭祀文化,从最初的自然崇拜——祭天地,到君权神授——祭君王,到祖先崇拜——祭亲祖,再到道德仁义——祭师长。“天地君亲师”作为晋阳拜灯山的内核文化,是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依据,也是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的体现。由于它的深入人心,对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晋阳地区在历史上曾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晋阳拜灯山的习俗,反映了当地人民对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世道平安的向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晋阳拜灯山的习俗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北齐时期,晋阳地区的佛教发展迅猛,开窟造像之举日渐频繁,如天龙山石窟、童子寺大佛、蒙山大佛等在这一时期雕造完成,这些佛教艺术的兴盛,对晋阳拜灯山习俗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到了唐代,晋阳再次成为龙兴之地,被设为北都。晋阳城的建设规模也达到了鼎盛,东西十二里,南北八里二百三十二步,周回四十二里。城内采用里坊布局,河渠纵横,绿树成荫。这一时期,晋阳拜灯山的习俗已经相当成熟,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晋阳拜灯山的习俗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演变成为当地人民祈求平安、吉祥的重要仪式,并在每年的元宵节期间举行。解放后,晋阳地区的拜灯山民俗活动已基本停止。进入新时代,晋阳拜灯山活动在政府的重视和保护下注入了更多新的内容和元素,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祈福仪式,还融合了现代文化展演、非遗文化展示等多种形式,让这一古老的习俗焕发出新的活力。
  • 非遗数字博物馆: 13903548655
  • 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文华街199号
  • 邮编: 030619
Copyright © 云亭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5009101号-1 版权所有 ©晋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