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贾家庄婚俗的历史起源
贾家庄婚俗的历史起源目前尚无准确定论,但以有关专家共同认定的观点,以皮影戏的起源和发展来推断贾家庄婚俗的起源和形成时间,具有历史佐证。孝义皮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义当地的皮影戏艺人兼职民间鼓吹手,孝义民间举办男娶女嫁盛事必邀皮影戏作敬神演出这样一种现象,也是历来被民众和专家普遍认可的。孝义皮影戏形成于北宋年间,盛行于明清时期。贾家庄婚俗的形成亦在北宋年间,明清则是它的鼎盛时期。据考古发现,早在北宋时期当地就流行影戏和民间吹奏乐,民间婚嫁喜庆必定“观皮影、举鼓乐”,伴随着汉文化圈婚俗六礼的古老礼仪,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婚嫁风俗。明清时期,孝义婚俗礼仪随着孝义皮影戏的发展而日趋完备、定型。这种特有的婚俗形式已成为贾家庄一带社会风俗文化的标志。贾家庄婚俗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歌舞、文学艺术、手工技艺以及社会信仰、伦理道德观念融为一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长期以来,它已成为当地老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贾家庄婚俗的文化溯源
(一)贾家庄的民间传统婚俗:提亲、订婚、备婚、结婚、迎亲、庆典、婚后程序等最早可以溯源到先秦六礼。《仪礼·士昏礼》:“昏礼有六,五礼用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是也”。
纳采:《礼记·昏义》曰“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也。”意为男方向女家求婚,由媒妁代为传达。女家同意后,再收纳男家送来的议婚的礼物。
问名:《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如初礼”即问女子生辰年月日以及长大所命之名。用来防止同姓近亲婚姻和占卜当事人婚姻是否适宜。
纳吉:秦蕙田《五礼通考》“问名之后,男家如归卜于庙的吉兆,复使使者往告,昏姻之事于是定。”如占卜得吉兆,乃告之女家,议婚可以继续进行。
纳征:《仪礼·士昏礼》:“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昏礼。”《礼记·昏义》:“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男方向女方求婚送上的财礼。关于财礼的性质一种看法为买卖婚姻,一种认为以聘礼表达男子勇猛、智慧以及维系家庭的能力。
请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男家通过卜问神灵,确定了娶亲吉日后,即派人告之女家,征求女家的意见。
亲迎:为六礼最后一道程序,即新郎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在当时,亲迎被看成是夫妻关系是否完全确立的基本依据。若不通过亲迎之礼而成婚,则被认为不合礼制,会受到世人讥讽。
贾家庄婚俗中基本的礼仪程序:媒人提亲、换帖议婚、下聘订婚、择日完婚、新郎娶亲等与先秦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相合。
(二)婚礼相贺习俗
贾家庄婚俗中亲朋好友前来帮忙道贺,娶亲时红火的鼓乐表演皆来源于汉代开始的婚姻相贺的习俗。汉代以来,改变了周礼中婚礼禁止相贺的礼仪,(周礼认为婚姻意味着世代嬗替的“人之序也”,为了表示对被取代的长辈的哀思而不相庆贺。)汉宣帝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后逐渐行庆贺行乐之举。
(三)泼撒俗
贾家庄婚俗中,新娘下轿有泼撒俗。新娘一出轿到进入洞房的行进中,由撒喜草的歌手抓起谷草、麦秸混合切成的碎草向新娘身上泼撒,边撒边唱喜歌。而这一习俗据史学家查证,是汉代儒生京房、翼奉所创造。宋朝高承在所撰《事物纪原·撒豆谷》中,对此俗有详细的记载:汉世京房之女,适翼奉子,奉择日迎之,房以其日不吉,以三煞在门故也。三煞星者,谓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也,凡是三者在门,新人不得入,犯之损尊长及无子,奉以谓不然,妇将至门,但以谷豆与草禳之,则三煞自避,新人可入也。自是以来,凡嫁娶者皆宜置草于门阃内,下车则撒谷豆;既至,蹙草于侧而入,今以为故事也。”撒草之俗是撒谷豆俗的变形,其目的是为了避凶神,驱邪气,以求新婚安全、大吉。因为草和谷豆都是牛羊之饲料,鸡也可以啄草觅食,故置草以禳。这一习俗起于汉代,两宋时期,撒谷豆之俗已相习成风。
(四)拜堂习俗
贾家庄婚俗中有拜花堂礼俗:在合婚日,饭前举行拜花堂礼,新郎新娘齐站在院内神位前,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双亲,夫妻同拜。拜堂之俗最迟在唐代时期就已经较为流行。封演《封氏闻见录》“近世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下地安帐并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至宋代,拜花堂已经成为新妇见舅姑的基本礼俗。
《东京梦华录》卷五“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次拜尊长、亲戚各有绸缎、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赏贺。尊长则复换一匹回之,谓之答贺。”司马光《书仪》卷三“古者妇人与丈夫礼则侠拜,乡里旧俗:男女相拜,女子先一拜,男子拜女一拜,女子又一拜。盖由男子以再拜为礼,女子以四拜为礼故也。古无婿妇交拜之礼,今世俗始相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由此可见宋代拜花堂既包括了妇见舅姑的古礼还加入北方少数民族带有平等色彩的夫妻交拜礼。贾家庄婚俗中仍然保留了这个特点。
(五)闹洞房俗
贾家庄婚俗中有闹洞房俗,夜幕降临,亲友齐集洞房,向新婚夫妇闹趣。在我国,自汉以后通过看新妇而闹洞房的习俗就多有记载。到魏晋南北朝已经发展成为婚礼的一个组成部分。《南史》载:齐武王给河东王娶了大臣柳世隆的女儿,成婚之日,特地带领群臣去看新妇以助兴。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北朝婚礼……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戏乐,至有大委顿者。江德藻记此为异,明南朝无此礼也。”“当代婚礼……,娶妇,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又娶妇之家,弄新妇。”在唐代,闹房之俗继续流传。在古代闹洞房功能主要有一、驱除邪魔,二、维护女性尊严(戏新郎习俗,)三、性教育功能,(入宋以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性学受到压抑,在日常生活中也忌谈性,最终借闹洞房让婚龄长的人们传授这一知识。四、娱乐功能。现在贾家庄婚俗中前三种功能基本弱化,主要展现闹洞房的娱乐性,增添欢乐气氛。
(六)回门习俗
在贾家庄婚俗中有娘家请三日、请五日、请十日、请满月的习俗,可以称为“回门”。按照《礼仪》的记载,传统的婚姻“六礼”中从“纳采”到“亲迎”,并不包括“回门”这一项,但是在实际的婚姻礼俗中“回门”却是普遍存在的,按照民间习惯,回门虽不见于“六礼”,但为人之常情。婚礼到迎娶为止,不能算结束,等到新妇“回门”,才能说告一段落。
在《诗经·周南·葛覃》曰“害澣害否,归宁父母。”《毛传》曰:“宁,安也,父母在,则有时归宁尔。”意思是说,出嫁的女子初次回娘家向父母问候。历史上鲁文公在婚后偕新妇人齐姜回齐国探望岳丈就是“回门”之举。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婿复参妇家,谓之拜门,有力能趣办,次日即往,谓之复面拜门。不然三日七日皆可,赏贺亦如女家之礼。酒散,女家具鼓吹从物迎婿还家。”《红楼梦》第九十八回中,贾母于王夫人、凤姐等商议:“我看宝玉魂不守舍,起动是不怕的。用两乘小轿,叫人抬着,从园里过去,应了回九的吉期。”所述就是让宝玉、宝钗在婚后第九日一起去拜谒薛姨妈,行回门礼,看来荣国府是遵从“回九”的。回门是婚姻缔结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程序。回门结束以后,婚姻仪礼才宣告圆满完成,新婚夫妇的生活就正式开始了。回门礼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我们可以把“回门礼”看成是短期的“从妻居”或象征性的“从妻居”形式。
三、贾家庄婚俗中聘书由来
贾家庄婚俗中有男方聘帖、女方回聘帖、礼单、结婚证书等婚姻文件最早来源于古代“三书”即聘书: 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 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 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可以说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
贾家庄是山西省孝义市的一个大村,位于吕梁山中段南麓。孝义地处黄河文化发祥地,是一块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厚的热土。公元前594年(周定王十三年)始置瓜衍县,唐贞观元年因邑人郑兴“割股奉母”孝行闻于朝,唐太宗李世民敕赐县名为“孝义”。历史的长河孕育了孝义独特的文化,皮影、木偶、碗碗腔远近闻名,风俗礼仪丰富多彩。贾家庄明清时代古民宅甚多,村民以急公好义、和睦团结、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礼仪文明之风为人处事、交友待客。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使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婚俗礼仪代代兴盛,辈辈传承,成为当地人民群众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孝义贾家庄地处晋中盆地,受晋中、晋商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汾、平、介、孝娶嫁礼仪习俗的文化,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婚俗礼仪文化现象。它产生于宋元时期,发展定型于明清时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贾家庄婚俗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歌舞、文学艺术、手工技艺以及社会信仰、伦理道德观念融为一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长期以来,它已成为当地老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贾家庄婚俗发展概况:
1.北宋年间:据考古发现,早在北宋时期当地就流行影戏和民间吹奏乐,民间婚嫁喜庆必定“观皮影、举鼓乐”,伴随着汉文化圈婚俗六礼的古老礼仪,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婚嫁风俗。
2.明清时期,当地的男女婚嫁多为传统的包办式婚姻,婚礼沿着“三书”“六礼”的形式为主。娶媳妇大都以男方为主导地位,靠父母包办,也有靠媒人说合,讲究门当户对。男女结婚年龄在十三岁以上,有种说法叫“男人十三立家国”,但有的个别家庭成亲年龄还小俗称“小女婿”“大媳妇”,还有尚未出生就订亲,为“指腹为婚、订娃娃亲”。男人从十三岁可以结婚直至一生,受男尊女卑封建制度的影响,依据家庭经济实力、年龄等情况,可娶二房,甚至三四房女人。从订亲到订婚成婚有一个过程,订婚时间由男方决定。订婚当日,在族人及社会名人亲属等人的参与下,小规模范围内举行订婚仪式,在小范围摆宴席,宣告男女婚姻的确立。择日、择时由男方依据男女生辰八字,选择良辰吉日,并将确定的时间和注意的忌讳通知女方,俗称“送日子”“送酒席钱”“送钱”。同时,积极准备聘礼、绸缎、衣物等送于女方,下请柬邀宾客,通知各方亲朋好友。上述过程的办理均有双方父母定夺。大户人家娶亲抬花轿,一般人家娶亲骑马,穷人家娶亲骑毛驴。新娘头戴凤冠或者丝绸红盖头,身穿装饰繁琐宽大的红袍,新郎头戴璎珞之冠,身穿长袍马褂,在一片鼓乐声中三拜九叩拜天地。而平民百姓之女成婚时,一般只穿一件大红棉袄、一双绣花鞋和戴大红盖头,用红花轿抬进婆家门。
3.民国时期
伴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中西方婚姻的交融和冲撞,孝义贾家庄婚俗也产生了一些变化。一些受西方文化影响的青年带头树立新风,操办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新式婚礼,时称为“文明结婚”。新式婚礼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了传统婚礼礼俗,只是将西方的一些婚姻礼仪直接移植进来。比如开始有司仪、主婚人、介绍人、结婚证书、结婚照片等;新郎身着大礼服,戴大礼帽,新娘着改良过的中式婚纱;新娘坐轿,新郎可坐轿,可骑马。
4.进入上世纪50、60年代,随着“文革”的开始,嫁娶习俗有了改变,有“破四旧”的说法,有“立四新”的做法,故而要涉及到男婚女嫁的习俗。
合八字、择日的专业人士也不敢再为人做事,否则将视为“牛鬼蛇神”。只许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这一时期,男婚女嫁的四色礼为毛主席语录本、毛主席像章、绿色军用挎包、武装腰带最为时兴(或者绿色军装一件)。结婚当天,新人有的穿军装、有的穿中山装,颜色是清一色的蓝色或军绿色。自行车为婚嫁的主要交通工具,新人要向毛主席像前行礼、拜祭,有的还在田间地头举行结婚仪式,称为战天斗地的革命夫妻。邻里之间送的礼物,人民币以几元为大礼,一般均为伍角、三角份子礼,给新房送一张纸画、挂镜一类的为好友,其上写送礼人的名字。婚宴早四盘,没有肉,主食玉米压面,俗称钢丝面;午宴六到八盘,其中有一至二个整肉的,主食三七面(即玉米面七成、白面三成)馍馍。这一时期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
5.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经济条件发生了变化,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谁家的父母都想把儿女的婚事办的排排场场、风风光光。
所以逐步恢复了一些传统婚俗,并结合现在的经济文化环境形成具有现代特点的婚嫁习俗。娶亲出嫁前,双方父母及亲朋好友要帮助坐大量的准备工作。程序上延续传统婚俗的基本礼仪。到结婚这一天,双方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要来帮忙贺彩。主家要在大酒店摆上几十桌宴席招待各位来宾。婚庆公司的办事人员,安排布置婚礼现场,在大门口安装彩虹门、沿街到院子铺上红地毯、空中挂彩条,摆上花门、路引,红绣球、门绸挂门口,拜天地的华堂装扮得亮堂堂,洞房装的喜洋洋,玻璃贴上吉祥花,真是鸿运满门。结婚礼服花样繁多,古代的、现代的、西式的、中西结合的都有。早饭后,祭祖、祭路、抓喜糕。娶亲的交通工具为小汽车,车辆要装饰的漂亮大方,排列的整整齐齐。鞭炮声响彻云霄,锣鼓声喜庆热闹。婚嫁场面盛大。
二、贾家庄婚俗的传承:
贾家庄婚俗具有多种文化特征与广泛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贾家庄婚俗逐渐失去了原来的光彩,许多礼仪面临失传,保护与恢复的呼声日趋强烈。
孝义市文化部门十分重视贾家庄婚俗的抢救与保护工作,近年来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贾家庄婚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与文化部门的关注。
2006年,孝义贾家庄婚俗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传承谱系
有谱系记载的传承历史可至1893年,再往上溯则缺乏史料。
1.清末民初,传承人有霍云堂。
2.1925年,传承人有郭兆汾。
3.1935年,传承人有任长盛。
4.1955年——1975年,传承人有王永礼。
5.1976年——1986年,传承人有宋秉全
6.1987年至今,传承人有燕福金。
贾家庄婚俗现在代表性传承人:任汝吉、燕福金、梁兆瑞、马海根、王俊斌等均为贾家庄本村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长期为群众操办男婚女嫁的喜事,对孝义贾家庄婚俗礼仪颇有研究。
(二)贾家庄婚俗濒危状况:
1.受现代文明冲击,孝义贾家庄婚俗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婚俗的器具、装饰、内容发生变化,逐渐被新的形式和内容所取代,传统形式和内容正逐步走向消亡。
2.人们对传统礼仪文化普遍淡漠,贾家庄婚俗已在民间婚嫁庆典活动中保留甚少,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形式和内容濒临灭绝。
3.孝义贾家庄婚俗的传承人多已年迈,年轻人进城务工形成潮流,传统婚俗礼仪以及主持操办方式亦逐渐失传。
(三)贾家庄婚俗的保护计划:
1.静态保护
(1)开展挖掘整理工作,摸清孝义贾家庄婚俗的起源、历史沿革,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特征和表现形式等情况。
(2)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规范编目分类,将所有资料和实物进行详尽的归类、整理、建档、存放。
(3)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和博物馆的建设和陈列工作。
2.动态保护
(1)建立孝义贾家庄婚俗礼仪民乐队、制订五年传承计划和排列计划,有计划地培养青年艺术人才。
(2)组织《孝义贾家庄婚俗起源及演变》编写班子,力争详尽地挖掘孝义贾家庄婚俗的起源及演变情况,确保其客观性、真实性和学术性。
(3)开展各种形式的孝义贾家庄婚俗宣传活动,以带动全社会对孝义贾家庄婚俗的重视和参与。以孝义贾家庄婚俗为题材拍摄专题或长篇电视剧,合理利用孝义贾家庄婚俗历史资源,力争实现“以保养保”的良性滚动发展。
(4)适时举行孝义贾家庄婚俗学术研讨会,定期对孝义贾家庄婚俗项目抢救和保护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实现对孝义贾家庄婚俗项目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
(四)贾家庄申遗后五年计划:
1.2008年进行孝义贾家庄婚俗历史资料、实物的搜集整理工作。
2.2009年给予掌握“孝义贾家庄婚俗”礼仪的代表性传承人生活补贴及各种保障。建立“孝义贾家庄婚俗展示馆”。继续开展孝义贾家庄婚俗的历史资料、实物搜集整理工作。设立孝义贾家庄婚俗传承试点。
3.2010年由掌握孝义贾家庄婚俗礼仪的老人在实践中有目的地培养创承人。完成《孝义贾家庄婚俗起源及演变》的撰稿工作。进行对外民间婚俗学术交流。制作大型专题录像片《孝义贾家庄婚俗》
4.2011年建立孝义贾家庄婚俗民乐演奏队并购置设备。《孝义贾家庄婚俗起源及演变》出版发行。举办一定规模的民间婚俗学术交流活动。进行贾家庄婚俗礼仪全程总体设计和演练。
5.2012年孝义贾家庄婚俗展示厅剪彩开馆。举办孝义贾家庄婚俗礼仪演示周。绝版大型孝义贾家庄婚俗礼仪演示活动。进行高规格民族民间婚俗交流活动。
(五)保障措施
1.建立孝义贾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
2.成立孝义贾家庄婚俗搜集整理工作队。
3.建立孝义贾家庄婚俗专业人员培训基地。
4.孝义贾家庄婚俗保护工作列入本村干部考核内容,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一、“撒新人歌”由来的故事(王正杰《娶媳妇子·嫁女》书中记载)
从前,婚姻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全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定。相传那时有个媒人,长期从媒,一向遵循金砖配玉瓦的做法,保过多少次媒,从没发生过问题。可有一次,说媒已定,才发现女子的面容很丑,欲知这事定惹祸端,非常难为。可在这时,进来一人,自称刘海,说他能处理好这桩婚姻。迎娶这天,刘海这人自编自演了一套撒新人歌,赞美新人美貌天仙,贤惠佳人,说这桩婚姻天作之合,幸福美满。到拜天地揭盖头后,新娘果真如花似玉,而且后来夫妻百年好合,新郎步步高升,子孙荣华富贵。从此以后,撒新人歌流传下来了。
二、喜神的由来:(孝义非遗办公室王正杰讲述)
从前,人间有一个没有结婚的姑娘,每天在家供奉北斗星,三年不间断。后来北斗星变化成人,来到人间,找到此女。北斗星承受姑娘三年香火,很是感动,就问姑娘有什么想要的。姑娘笑而不语。北斗星再问,姑娘仍然只是欢喜的笑并不说话。后来北斗星就将这笑而不语的姑娘封为喜神,掌管吉利、喜庆之事。婚俗中,结婚当天一早,头鸡朝哪个方向鸣叫第一声,那个方向就是喜神的方位。新媳妇上轿下轿子都要朝着喜神的方位。
三、牛郎织女的故事(贾家庄村民口述)
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她聪明美丽、勤劳善良,负责在天上编制美丽的云彩。牛郎是人间的牧童,自幼受到兄嫂的虐待,人忠厚老实。子女看中来牛郎的勤劳与善良,便私自下凡和他成了亲,从此他们相亲相爱,还生了一双儿女。王母娘娘得知此事后,很是气愤,把织女押解回天庭受审,牛郎将两个孩子放在箩筐里前去追赶,王母娘娘拔出头上的簪子,在空中划出一条天河,两人从此只能隔河相望,相对哭泣。一对恩爱的夫妻被拆散了。玉皇大帝知道了他们的事情,动了恻隐之心,允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夜间相会一次。每到这天,喜鹊会成群结队的飞过去,为他们搭起鹊桥,让他们相会。现在,夏日的夜晚,抬起头来还能在天空中看到茫茫银河,在银河的两边,还有牛郎星和织女星,在牛郎星的两面还有两颗闪闪发亮的小星星,据说那是他们的孩子。
四、喜鹊报喜的故事(贾家庄村民口述)
喜鹊由于周身为黑色,原来的名字叫黑鸟,它出生在寒冬腊月。冬季,只有腊梅不惧严寒、傲人盛开。所以黑鸟就选择了在腊梅树枝上栖息。人们喜欢在腊月办喜事,这时黑鸟就会前来庆贺,咋咋咋的鸣叫。人们认为称它为“黑鸟”不吉利,所以就取了“腊”的右半边加上“鸟”组成“鹊”字,来给它命名“喜鹊”。慢慢喜鹊就成了预报喜事的吉祥之鸟。
一、贾家庄婚俗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其中包括36项主要的民俗活动,缺少一项,视为与礼不周。
(一)婚前(提亲、订婚、备婚)程序
1.媒人提亲
儿女婚事聘媒提亲是第一步,遵照五服之内近亲不得联姻的原则,月老可在本村四乡为双方选媳择婿。月老提亲遵从门当户对,选好对象后,将对方的身高、长相、年龄、职业等向双方介绍。在月老提亲之后,双方家长要用一定的时间,委托亲朋好友去打听对方的家资、家史、家风,以及娶嫁本人的人品。此外还有两项,一个是男女对象年龄是否真实,另一个是本人是否有遗传等忌讳疾病。如年龄真实,大相和合,也无其他说事,双方始有结为秦晋之好的意愿。
2.换帖议婚
(附庚帖样式)
在娶嫁男女双方的人主认可月老所提这门亲事后,各将儿女降生的年、月、日、时写在庚帖上交给月老传送庚帖,各请阴阳先生核实生辰八字是否相克,谓之议婚。如阴阳相合,吉祥如意,双方欣喜。
3.入闺相亲
相亲一事,因当地传统民俗为男方到女方家做客,故称“入闺相亲”。既然双方大相相合,八字相宜,月老即相随男方娶亲本人到女方家相亲。相亲之日,女方家只备清茶一盅,不备饭。当相亲男子来到女方家后,一进院,女方家除人主出面迎客外,其他人都在旁关注来人举动声色,特别是出嫁闺女本人,躲避在暗处,偷看男方的长相、身段等,此举称“偷相”。男子进屋后,女方母亲先给来客倒杯红糖水,叫做“喝甜头”。接着女方父母和男子叙谈,通过交谈大体了解来人的礼貌、知识、举止风度,还要听他有无说话秃舌、口吃等病。在此时间,出嫁闺女本人进门为男子添茶续水,说些家常话,小憩后出门。也就在这一瞬间,男方观察女方的容貌及举止动态、开言吐语之情,这称为“男女相面”。相亲之后,双方父母都觉得儿女有意,就积极准备订婚。
4.下聘订婚
订婚,当地人俗称定亲。这时平民百姓认为很严肃、庄重的一道礼俗,首先要拣个吉利日。在订婚日男女双方要请伯父母、叔父母、舅父母、姨父母、姑父母及嫁出去的姐姐同来参加订婚礼,这是延续古代三媒六证的习俗。这天,首先有新郎在月老和家眷陪同下来到女方家,持聘礼书和下聘的实物下聘,(附男方聘贴),而后吃订婚宴。宴毕,女方要回聘(附女方回聘贴),即女方家眷随月老带上回聘书上的实物和新娘到男方家下聘礼,吃订婚宴,更少不了的是女方家必须携带上事前定制好的“和饼”全件。所谓合饼,大如脸盆,圆形的,同样两个。饼面的中心是一个有圆形、一个有方形的图案,讲究“天圆地方”,男方为天,女方为地。此外附有葫芦饼一对,如意饼一对。合饼全件带到男方家后,男家除留有一个有圆形的整个合饼外,另一个合饼用刀掏一个方形带把的形状让女方带回,其余留在男家。葫芦饼合如意饼男方家和女方家各留一个,意指生男养女。合饼男方家要切成一指头宽的条块,向村中四邻友好及亲朋每家分送一块,表示儿子今天订婚。
5.择日完婚
男女双方订婚之后,即请阴阳先生择日完婚。一般是男方家拣好日子后,由媒人送到女方家复验,双方认可后,让媒人送日子。送日子这天媒人带上择日单及缝在一块红布上的子孙块及小银器首饰送达女方家。
此外还有束在一体的子母葱两根,带把的蒜两头,铜铁顶针两个(一铜一铁,意取夫妻相亲相爱,铜帮铁底,子孙永昌)、胡椒一两、生姜二两(意取:一两胡椒、二两姜,小辈更比老辈强)。女方家在送日子这天亦有礼品回赠,即五颗核桃、两颗枣(以示五男二女)、艾、一对大针、一只玉石花佩(“针”与“真”谐音,“艾”与“爱”谐音,取意女儿到了男方家必与男子相爱,并必与全家人像蒜瓣一样拴在一起,紧密团结。)
6.群忙备婚
婚日既定,男女双方户主,早于结婚日半月前,各约定一天,请婚礼主办人总管、经理、媒人、礼房先生、厨师等到家赴宴,共商喜事分工准备事宜。特别是男方家关于娶亲队伍的一套骑马轿、执事队伍的装备用件、民间吹鼓手的雇佣及婚日所用的炊灶用具,为防止这天好日子娶嫁户落空,及早派人与赁铺、班头相定。婚日前三天,婚嫁双方杀猪宰羊、安锅动灶,撑棚搭架,而妇女多人围在一起进行剪字花、捏面花、蒸米饭等一切备婚杂事,忙作一团。邻里相帮已成村风。
7.净身等婚
在结婚日的头天午后,男方家举行敲门鼓,女方家举行坐糕祭婚俗仪式。举行这两种活动之后,新郎和新娘都洗刷净身,由内到外,从头到脚穿戴一新,再不准从事家务劳作,以防碰伤、烧伤、跌伤等其他事故,称谓“等婚”。
敲门鼓是在男家院门外左侧的一面大门鼓(村买的社鼓)。新郎的母亲身穿红袄,头罩红头帕前行,新郎身背喜炮袋后跟,炮袋内装勺子、擀面杖、十八颗核桃(象征男孩)、十八颗红枣(象征女孩),母子二人来到门鼓前,把核桃、红枣掏出来放在鼓面上,母亲一手持勺子,一手持擀面杖,先敲鼓两下,边捣边念:“咚咚,捣鼓哩,俺儿明天恭喜哩!”再用勺子捣七下,擀面杖捣八下,边捣边念:“七勺子八擀杖,孙儿孙女都引上。”最后在鼓的下面捣两下,边捣边念:“咚咚又两下,跟上奶奶回家吧。”之后,把散落在地上的核桃、枣收起,备作新人被角、尿盆内置放。敲门鼓活动完后,新郎回到家中净身更衣。
坐糕祭是女方家在蒸糕坐笼前,新娘母亲头罩红绸帕,身着红袄,手捧供品先在院中敬神,而后坐在院中一把椅子上,鞭炮齐鸣。炮声毕,新娘母亲口里念:“一笼蒸,坐底稳,俺女明日进高门;二笼蒸,热腾腾,满园飘香喜气生;三笼蒸,关了门,女儿洗洁身穿红。”
在新娘母亲念歌的同时,新娘关门洗洁,座笼厨师端出头笼糕面坐在锅上,新娘的母亲走在蒸笼前,把头上的红帕取下盖在笼顶上。少顷,厨师把红帕揭走。乡间称此为“坐糕祭”“爬高头”。
(二)、举行(结婚、迎送、庆典)程序
娶亲仪式:
1.新郎娶亲前的祭祖礼。
(祭祖用的神子)
在男方家举行的结婚仪式为两天,第一天合婚,第二天新婚夫妇向新郎家眷行认亲礼。
娶亲这日,新郎不论从事工农商学那种职业,一律穿长袍礼服,头戴礼帽,脚穿新鞋。早饭吃饺子,名曰“子孙饺子”。在迎亲未动身前,首先进行请神主、祭祖位仪式。祭礼活动时,乐队奏乐,经理(跟班人)持祭品前行,新郎跟后,来到祖先神位前,供上祭品,点灯上香化纸后,行拜四叩头大礼。祭祖活动表示今日后代成婚,新立门庭,传宗接代,不忘祖先有德,光泽后人,特来告慰亡灵。
2.新郎上轿前的祭路礼
在新郎将要上轿娶亲之前先行祭路礼。所谓祭路,即祭“路神”,祝愿娶亲队伍出入通顺,一路平安。祭路时,由经理持祭品,乐队奏乐前行,新郎的祖父或父辈在前,新郎随后,来到娶亲队伍必走的出入村口的大路上,供上祭品,上香化纸后,父子二人同跪,行三叩头礼。鼓乐喧天的沿街祭路活动,向村民发出了娶亲将要起身的信息,父老乡亲即扶老携幼在婚家门口看热闹。
3.娶亲携带礼品俗
在新郎临上轿时,礼房先生已将娶亲礼品备齐,一一交付经理和媒人。所有的礼品装在一对捧盒中(捧盒如洗脸盆大,木制,圆形,上半壳扣下半壳,内外油漆,上面彩绘),迎亲双捧盒,取意一男一女,成双配对。礼品有:一刀肉(猪肉,肉必须带骨头,)油糕、滚脸鸡蛋(两对,一对白色、一对红色、去皮后染红)、芝麻饼、铜铁顶针(各一个),喜花、喜柏叶等。另外,还有用红纸粘成的喜袋,上写“齐眉结发之喜”,内装红头绳、红丝线和喜线。每个捧盒用红布包好,用别针别住。不准打死结(死结不吉利)。除这些礼品外,还有娶亲婚帖。
4.上轿起身后新郎的回门礼俗
坐轿娶亲,民间认为这是儿女一生一次的小登科仪式,十分重视。因此,视家资不同,有用八、四、二乘轿不等,普通平民以两轿两车(轿车)为俗。整个娶亲队伍的排列次序是:前有炮童引路,紧随一列执持队伍,炮童身后有两名役人各举黄旗一面,旗杆前吊一铜锣,边行边敲,以示鸣锣开道,人称“开道郎”。紧跟有旗牌敕具、大沙灯(一对),金枪、八包、龙凤扇、绣花伞、金瓜、钺斧、朝天镫等执持的銮驾队跟行,后有轿车上坐的媒人等打尾,沿街而走,一列长蛇阵,红火热闹,气派十足。
娶亲队伍动身前,在新郎家门口依次排列,礼炮三声,新郎来到院中,向神位行轿礼后,出门上轿。在鼓乐声中,娶亲队伍行进,但还不是正式起身,还得娶亲队伍履行一次回门俗。队伍回门时,新郎的轿子停在家门前,由新郎家人捧出糕点、糖水、锁子、钥匙、镜子等物品,请新郎坐在轿子上吃几口糕点,喝一碗糖水,表示父母对儿子关爱,一路上充饥解渴;再让新郎用钥匙开锁,以示今天成婚,心灵要开窍;最后让新郎照一下镜子,复查面容衣冠是否整洁。事毕,迎亲队伍正式出村上路。
迎婿仪式:
1.新郎下轿迎接礼
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门口后,首先由炮童点炮,鞭炮齐鸣,以示报讯。而后,经理喝媒人进到女方礼房,奉送娶亲婚帖及娶亲礼品。此时此刻,新郎落轿,乐队协奏。在礼房先生一一点清娶亲礼品到位后,由新娘的兄辈一人(或表哥)作迎客来到轿前,此时女婿出轿,迎客随后进门。民谣“女婿来娶亲,不迎不进门。”
2.亲朋拦门闹喜礼
婚姻嫁娶,不闹不喜。当地举行结婚仪式,闹喜为婚俗之一,因此有“三天以内没大小”的说法,意思是亲朋老少都可参与闹喜。当女婿来到大门、二门、堂门时,都有女方亲眷拦门,向女婿要进门喜钱,以讨吉利。当地拦门喜歌如下:今天拦门第一重,玉门金锁不开封。新郎要入桃花洞,莫惜绳头利市金。
牛郎今日会天孙,吉日良辰好合婚。劝郎慷慨付喜钱,大家方可开绣门。女婿进门付了喜钱后,即坐席待娶,实举止循礼,韵味十足。
3.岳父岳母披彩礼
女方招待女婿迎亲,通行清茶一盅,配以八盘糕点糖果,由迎客等人闲谈吃饮。当娶亲要动身之前,要让女婿坐在堂中椅上,鼓乐齐鸣,由岳父站左,岳母站右给女婿披挂红绿彩绸,名曰“披彩”,取意披红挂绿的荣耀。
4.伴郎偷盅盗筷俗
伴新郎娶亲的娶客名伴郎,在披彩的热闹声中,必偷取桌上的一个茶盅、一双筷子带回男方家,取意:“偷双筷子,养个孩子;偷个盅子,养个孙子”。如遗忘了这件事,事后还被男女双方户主耻笑,视为伴郎不懂礼俗。
5.女婿动身前行拜礼
披彩毕,女婿来到院中,面向女方家的神位要行拜三跪九叩首的大礼,意为一跪三头,谢天地保佑成亲之恩;二跪三头,谢岳父岳母养育新娘之恩;三跪三头,谢众邻友帮忙婚事之恩,民俗称“大礼迎亲”。礼毕,女婿随迎客出门,相互作揖后入轿。
启轿仪式:
1.新娘闺房中向父母行辞别礼
新娘绞脸、画眉、搽油、抹粉打扮完毕,头戴凤冠,身穿霞披,脚穿红绣花鞋。将要起身之际,要与父母行拜别礼。这时,在守亲婆的护理下,跪在闺房炕上向父母叩头。于此同时,守亲婆口里念道;“谁家养女要嫁人,难忘父母养育恩。还没上轿先行礼,女儿今日配高门。高高兴兴上花轿,过三隔五要回门。”一到此时,父母急跑出闺房回避,深恐儿女情长、离别之情冲淡吉日欢乐气氛。
2.舅父或姨父抱甥女上轿俗
新娘从闺房起身上轿直到下轿后进入新房的此段路程,脚不能着地,怕引尘入邪,是当地婚俗之一。因此,传统有舅父或姨父抱甥女上轿一俗。名曰:“舅抱甥,不沾尘”。如新娘无舅父时,姨父亦可代办。当新娘遮着盖头后,由舅父抱着甥女入轿,准备动身。
3.送客、望客上轿礼俗
如娶亲的轿多,女方家的送客坐轿,望客坐车;如来的轿少,送客、望客都坐车,但送客、望客不能同车而坐,因其辈分不同。送客一般是新娘的亲兄或表哥,民谣称“哥哥送妹妹,好活一辈辈”;望客是新娘的舅父或姨父。如送客、望客同车而坐,民谣笑称“送客望客一车坐,礼房先生闹下错。”
4.迎亲队伍绕道俗
对娶亲队伍走的往返路线,当地婚俗都有讲究。娶上亲返回的路线,不能走娶亲时走过的路线,必绕道而回。回到村中亦是走时出东门回来进西门,取意:“堂堂七尺男儿,一生娶亲只此一次,既然成婚,决不反悔重走回头路”。
娶回仪式
1.新娘下轿泼撒俗
娶亲回来,男方家的女迎客出门,新娘动身下轿,女迎客上前一左一右搀引新娘。这时由两个童子一前一后铺黄卷、扔黄卷,新娘脚踏黄卷布缓缓前行。在新娘一出轿到进入洞房的行进中,由撒喜草的歌手抓起谷草、麦秸混合切成的碎草向新娘身上泼撒,且边撒边唱喜歌,如:喜轿到门高秉吉星,凶神退位福神来临。前有金童引路,后有玉女随身,阴阳百花地长久,良时吉日配成双。满堂家人皆欢喜,荣华富贵福寿长。一撒东方甲乙木,二撒西方庚辛金;三撒南方丙丁火,三阳开泰早登科;四撒北方壬癸水,四季平安永泰和;五撒中央戊巳土,留得贤民传千古;六撒东家大发财,新人进门福自来;七撒新人入洞房,早开心窍早开怀;八撒新人见喜早,明年生出贵子来。
2.揭盖头俗
女迎客扶新娘入洞房后,让新娘坐在炕边。这时,众亲拥推新郎来到洞房内,观看揭盖头。揭盖头时,新娘新郎每人先说四句喜歌,由守亲婆导引。
新娘说:来到洞房黑洞洞,东西南北难分清;盼你早把盖头揭,奴来点燃长命灯。新郎说:长命灯,灯红红,窗前还有花麦根;我把你的盖头揭,看看你的好人景。”
新郎一揭开盖头,围观亲友喜笑纷纷窃评新娘容颜长短。
3.新娘翻饼捅火俗
新娘揭去头盖以后,在守亲婆的指引下,新娘跑到灶台前翻一翻焙在鏊子上的煊饼,而后拿火炷捅捅火,以示从今日起操劳家务。
4.新娘坐厚尘俗
新房炕上早已铺好厚厚的棉褥子,新娘捅火后,不脱花鞋上炕坐在上面,名曰:“坐厚尘”,此时,婆母拿着一件布料,上放剪刀、尺子、针线的四色礼,进入新房内对新娘说;“进门给你四色礼,看你懂理不懂理?”新娘接过来说:“知理了。”取意新娘到婆家不仅烧火做饭,还要做裁衣、针线家务伙计。
5.望客看新房俗
新娘的舅父在娶亲经理人的陪同下,先来到新郎的院中四方观察,而后进入新房内小坐,细看屋内家具摆设、房大房小,最后对甥女说:嫁一夫,着一主,随乡入乡,进家入规”的嘱托话后,即赴席饮宴。望客通过看新房后,回去可向女方亲眷评说男方家的家资和家风长短。
拜堂入洞房仪式
1.拜花堂礼
在男女合婚日于饭前举行拜花堂礼,新娘新郎齐站在院内神位前,由礼房司礼生引唱一段行一次叩头礼(叩的头数以神三、鬼四、人二为数)。
一拜天地,司礼生唱:
德上香火在堂中,天地尊神福降临;来年生个麟凤子,管教随步玉堂中。
二拜祖宗,司礼生唱:
婚合今朝拜祖宗,炉中香火示虔诚;鱼得水兮凤得凰,上下内外保安平。
三拜双亲,司礼生唱:
家家养子望成龙,四海九州父母心;深明今朝花烛喜,当看养老送终情。夫妻同拜,拜式是:男先下膝,女略抬裙,以示相敬如宾。
司礼生唱:
男才女貌拜花堂,银烛高高照微光。夫妻面对相互拜,白头到老度残年。
花堂拜毕,同桌吃合婚宴,夫妻喝交杯酒,始称已婚。
2.叩起家头礼
合婚宴毕,稍息,在音乐声中,当地有叩起家头婚俗,以示既合婚成家就得立业,夫妻通过这一活动进行相互教化。其形式是:在院中放块席子,上放椅垫一块,新郎站在一旁陪礼,新娘一人叩拜。行礼时由司礼生引说,该男说男说,该女说女说,教一句说一句,说完一段,新娘叩一次头,四方围满亲友观听。下面是叩起家头歌诀:
(女)花烛辉煌满园红,吹箫能引凤凰鸣;奴是凤来郎是龙,奴与郎君把礼行;一拜春日桃花红,双膝跪在地流平;因为起家把头叩,丈夫有话奴愿听。
(男)能听还要你能行,持家唯有俭和勤;一粥一饭非容易,克勤克俭过光阴。
(女)二拜夏日莲花开,跪地露出绣花鞋;结发夫妻要和美,与你栽根立后来。
(男)载根立后理应当,生子容易教子难;当记孟母三迁事,三娘教子状元郎。
(女)三拜秋风桂花香,跪在地上笑口言;如有过失郎担待,不要动手发怒言。
(男)人非圣贤谁无过,过而能改不为嫌;只要你能听我劝,谁肯无故把妻伤。
(女)四拜冬季梅花开,奴家今把丈夫劝;赌钱喝酒非正事,丈夫千万不可沾。
(男)贤妻说的是正理,从今牢记我心里;不赌钱来不喝酒,非为正事咱不做。
至此,夫妻相随正式进入洞房。
3.洞房中新郎持弓射箭俗
在新房的炕角,早备有一个粮斗,内放五谷粮食,上插弓箭,作为新人房的镇物。新郎新娘入洞房后,新郎先上炕,站在中央,向新房四角持弓箭射四次,口里念道:“吉日住新房,夫妻保平安。桃弓射柳箭,妖魔齐跑光。”此举名曰“吉日驱邪”。
4.闹洞房俗
夜幕降临,亲友齐集洞房,向新婚夫妻闹趣。闹趣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文戏武闹之别。
书香门第有说话板、对诗、猜谜语、请新娘讲故事活动,如不会就罚钱罚酒,以此闹喜。庶民农家直来直去,请新郎新娘亲口、握脚、揣奶奶,如不做,挨打。这种闹洞房活动一直至深更半夜或鸡叫黎明。因这一婚俗是一种性感教化,正合户主早盼得子的意愿而不嫌怪。
5.扫炕戳喜盆俗
闹洞房结束后,由新娘的大姑子与小姑子给新人房“扫炕”。民谚有:“姑子扫炕,侄儿侄女早见。”姑子扫炕时边扫边说:“火火头扫,儿往家里跑;炕头起扫,女往家里跑。”尔后,姑子端来喜盆(尿盆),盆面用红纸糊口,内放五颗核桃两颗枣、喜钱若干。把喜盆放在炕上,一拳头戳开纸说:“我把喜盆戳开,侄儿侄女出来;我抢钱儿,你们抢孩儿”。这里姑子把喜钱拿走,新郎新娘将核桃枣吃掉。
6.认亲仪式
结婚次日夫妻向男方家人亲戚行认亲礼。
婚后第一天,新婚夫妇齐到院中,为男方亲眷同行认亲礼。由司礼生依礼单喊礼,依次分别行拜。礼单名次排列除以辈数下排外,凡同辈人,先外后内,如祖父、外祖父、先给外祖父行拜,取意“尊外”。到给父母行拜礼时,新娘必当众叫爹喊妈,民间谓之“开口日”。凡受礼者,必给赏钱若干,名曰“拜礼”。
婚后(婚俗的延伸到终结)程序
1.娘家请三日
婚后第三天,是新婚夫妇到嫁女家行拜认亲典礼的一天。必由新娘的弟辈一人或乘轿或坐车来男方家面请,谓之“请三”。尔后新婚夫妇同来到女方家中,第一仪程是行认亲礼,仪式与在男方家一样,唯行礼期间,闹婿为一大乐趣。通过闹趣,女方亲眷观察女婿的性格、人品、礼貌及举止动态。吃午宴时,女婿必发放赏,付找饭钱、捏饺钱、跑腿钱等,放赏喜钱名目繁多。因此,“请三”这天女方家隆重庆典之日。
2.娘家请五日
婚后五日,娘家请女回门之日,多有女婿同来的。此日,亲朋已走,岳父岳母可细心观察女婿与女儿的种种行动。岳父与女婿自由地叙谈,女儿对母亲叙述男方家况。言谈间,母亲教导女儿在新环境下要适应家规、尊老爱幼的一些嘱咐。
3.娘家请十日
婚后十日,新娘依俗回门,名曰:“请十”。这天女儿回到娘家后,必吃粳糕。民谚说:“请十吃糕,两家和好,越粘越紧,尊老爱小。”实质上以此为名,再让嫁出去的女儿回门一次,清除父母惦念之情。
4.娘家请满月
婚后一个月,娘家请女儿、女婿上门祝福满月,这天是办婚嫁的终了日。新娘家儿子、媳妇、嫁出去的女儿、女婿必到,名曰“会亲”“会连襟”,饮宴间加深至亲之间的情谊。从请满月起,新娘要在娘家住十三天再回婆家,民谚称:“女住十三天,生儿做大官”。
5.男女双方家主谢媒人
聘媒说亲为婚事的开头,谢媒为双方婚事的结尾。儿女成婚已满一月,男女双发家主对这一婚事有功之人必谢,多有以肉、酒、媒人卷(特式花馍)、布料(一块)的四色礼登门致谢,作为婚事的最后终结。
1.十二生肖相克的迷信口诀:羊鼠相逢一旦休,从里白马怕青牛。蛇见猛虎如刀断,猪遇猿猴不到头。龙逢兔儿云端去,金鸡见犬泪长流。
2.本村忌姑家女与舅家儿近亲联姻,忌五服之内近亲结婚。
3.姐妹不嫁一村,必定有一穷。
4.腊月不订亲,正月不娶亲,一直是人们传承至今的忌俗。古代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再者腊月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也是尽头。一般年内拣不出婚嫁日子或没来得及择日子的男女青年,大部分均在腊月结婚。正月是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也是人们劳作了一年后,处于过年、消闲、走亲戚、聚朋友、回娘家的日子。再者当地还讲究从下送到结婚日,一般是在不出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而订婚是开始,嫁娶是完成。腊月正好收尾,正月是首月,所以腊月不订亲,正月不娶亲传承至今,否则会被认为不吉。
5.禁忌五服内婚配。五服,古代丧服按照跟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种,指高祖、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后来用出没出五服表示家族关系的远近。有的讲究同姓也不结婚。
6.忌新盖的房子让新人住。新购房或新盖房一般要让长辈如新郎的爷爷、奶奶或父亲、母亲提前住一阵子,新人方能住进去,表示吉祥。
7.一年内(同年)一家忌讳举办两次婚事,同屋不能有出有进。一家或同住一屋的几家,不能同年中又嫁女又娶媳妇,否则会被认为不吉。
8.某些年忌:如有的年份,一年当中无立春日,是“寡年”,迷信称“寡年”结婚不会生孩子。
9.服孝期内不能娶媳妇嫁女,民间传说子女稀少,不易长大成人,家运不顺,或对逝去的人不敬等。
10.新娘上下轿(马、车),要禁忌新娘属相后一、五、九生肖的人观看,对生肖一、五、九的人有防犯。
11.在迎娶途中,如遇到另一家迎娶的,叫“喜冲喜”,会抵消彼此的福气,所以必须互换手帕、喜花等物以之化解。
12.娶亲忌走重复路:娶亲队伍来往忌走同一条路,意不走重茬路,婚姻要始终如一;二是迷信说法防止“邪祟”伺机作乱,一般是西出东进,北出南进。
13.忌迎娶途中新郎、新娘不戴墨镜。男女双方院外的石头、石磨等,要用红令纸糊贴,意为镇住白虎。然而娶嫁途中的庙、桥、树、石等众神明无法避让,所以新郎新娘须戴墨镜(新娘盖红盖头)隔开,并且在十字路口撒麻钱来求吉利。
14.引媳妇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禁忌孕妇寡妇。有的孕妇寡妇甚至不能参加婚嫁礼仪,认为会冲走喜气。
15.忌无人听房。过去有“人不听鬼听”之说,闹洞房后,新郎父母发现无人听新房时,有意将一把扫帚放在新房门外,意在鬼神以为有人一直在听房,就不敢来了。
16.嬉闹戏耍时,新娘新郎忌生气。
17.忌无鼓乐和不燃放鞭炮。如果谁家结婚没有鼓乐声响或不放鞭炮,显得很冷清,觉得不热闹。
18.禁忌响器(乐队)在结婚大喜之日演奏伤感的乐曲。在选奏民间音乐和流行乐曲上,要吹奏吉祥欢快、喜庆热闹的乐曲。
19.压茶禁放橘子(撅气)、梨(离别)、栗子(离)、葡萄包括葡萄干(葡萄胎或眼泪)。
20.婚宴上忌有人不小心打碎碗碟,为避凶求吉,人们会说:碎碎(岁岁)平安。
21.忌上门要债、闹事。
22.忌讳新娘踩了新郎的鞋(包括衣物)。忌讳新娘的衣服放在新郎的衣服上边(包括被褥)否则,传说丈夫被妻子压制一辈子,抬不起头来。
首先,贾家庄婚俗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具有地域特色的婚俗必然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自己的禁忌、喜好、宗教信仰、思维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性格、价值观、人生观、人际观。围绕婚俗也形成了许多的民俗节日、节庆活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贾家庄婚俗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当地百姓的婚姻家庭观念上:
1.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这一观念最早源于中国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在当时是许多人缔结婚姻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很长时间都是左右婚配的一条重要准则。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婚姻观念也有了新的发展,摒弃了对于封建强权和等级的维护,开始重点考虑新人的原生家庭的文化背景,家风传统,生活习惯,经济状况等,贾家庄婚俗中在月老提亲之后,双方家长要用一定时间,委托亲朋好友打听对方的家资、家史、家风。一般人们都会选择和自己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相近,家风淳朴仁厚的家庭结为秦晋之好。
2.郎才女貌的婚配观念。在孝义贾家庄男女双方的德才品貌作为衡量二人是否适合缔结婚姻的重要尺度和标准。在过去女方对于男子才学品质的要求高一点,男方对于女子品德容貌方面的要求更高一些。传统贾家庄婚俗中对于男子的“才”的判断主要依据:一、是受官场文化的影响,看其是否加官进爵,飞黄腾达;二是受晋商文化的影响,看其是否善于经营,精通商道;三是受农耕文化的影响,看其是否善于农业耕种和生产。对于女子来说主要看重是否具有姣好的容貌和侍奉公婆和服从丈夫的贤良品德。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男女双方在才貌上都有要求。郎才女貌更多的是双方整体素质的综合呈现。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传统的贾家庄婚俗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确立的必要条件。传统社会中的婚姻都具有家族色彩,其中涉及到家族利益、家族血统、不单单是男女双方爱情婚姻;另外中国传统道德非常讲究孝道,古人云“父母者,人之根本”所以父母在儿女婚事中实行主婚权,关于儿女的婚事成否,婚礼的筹备、操办中起着决定作用。媒人在提亲、订婚、迎娶仪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在贾家庄的婚礼中,年轻人虽然不必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在当地“孝”“义”文化的影响下仍然重视长辈的意见,在在婚礼中也常体现出对于父母的孝顺和尊重。同时父母也将儿女在婚礼视为自己应尽的责任,竭尽所能、尽善尽美。
4.子孙满堂的家庭伦理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崇尚子孙满堂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在《诗经·大雅·假乐》中提到“千禄百福,子孙千亿”。贾家庄婚俗“坐糕祭”中用核桃象征男孩,红枣象征女孩,新郎母亲一面敲鼓一面念叨“七勺子八擀杖,孙儿孙女都引上”;在扫炕戳喜盆习俗中,小姑子戳开喜盆说“我把喜盆戳开,侄儿侄女出来,我抢钱儿,你们抢孩儿”。都表现出希望家里添丁进口,多子多福。
5.夫妻相亲相爱,互帮互衬的家庭伦理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和睦美满。在贾家庄婚俗中出现的“铜铁顶针”就有夫妻相亲相爱,铜帮铁底,子孙永昌的意思。“艾”与爱谐音,取意男女双方爱意永驻。“带把的蒜头”取意一家人象蒜瓣一样拴在一起紧密团结。
其次,贾家庄婚俗对社会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贾家庄当地的经济有了质的飞跃。老百姓生活富裕了,在物质水平和精神文化上的要求越来越高。贾家庄婚俗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衍生出诸多相关产业。如婚庆公司、花馍作坊、锣鼓响器乐队、民间皮影戏团等等。近年来孝义贾家庄还在婚俗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三皇文化和晋商古驿道文化大力发展综合旅游文化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有关孝义贾家庄婚俗、孝义皮影戏、晋商古驿道车马店的各种文化著作也相继出版。关于婚俗节庆活动、宗教信仰研究交流活动纷纷出现,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贾家庄婚俗带动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
最后,贾家庄婚俗对社会文化发展起着积极地作用。贾家庄婚俗是我们汉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在宏观上囊括宇宙、总览人物、俯视天下、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从微观上展示出社会的经济、民族心理、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宗教观念。贾家庄婚俗像一面多棱镜,它将折射出汉民族创造的悠久的人类文化和璀璨的人类文明。它是宝贵的人类的财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发展水平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认识水平的提高,文化、习俗、信仰越发被重视,并不断与社会各发面相结合,其差异性与不同性影响社会朝多元会发展,社会发展趋势也必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
一、婚嫁民谚歌谣
媒人相亲民谣:媒人吃了相亲饭,这桩婚姻十要散
敲门鼓歌: “咚咚,捣鼓哩,俺儿明天恭喜哩!七勺子八擀杖,孙儿孙女都引上。咚咚又两下,跟上奶奶回家吧。”
坐糕祭歌:“一笼蒸,坐底稳,俺女明日进高门;二笼蒸,热腾腾,满园飘香喜气生;三笼蒸,关了门,女儿洗洁身穿红。”
拦门喜歌:“今天拦门第一重,玉门金锁不开封。新郎要入桃花洞,莫惜绳头利市金。
牛郎今日会天孙,吉日良辰好合婚。劝郎慷慨付喜钱,大家方可开绣门。”
伴郎偷盅盗筷:“偷双筷子,养个孩子;偷个盅子,养个孙子”。
新娘辞别父母歌:“谁家养女要嫁人,难忘父母养育恩。还没上轿先行礼,女儿今日配高门。高高兴兴上花轿,过三隔五要回门。”
送亲民谣:“哥哥送妹妹,好活一辈辈” “送客望客一车坐,礼房先生闹下错。”
新娘下轿泼撒喜歌:喜轿到门高秉吉星,凶神退位福神来临。前有金童引路,后有玉女随身,阴阳百花地长久,良时吉日配成双。满堂家人皆欢喜,荣华富贵福寿长。一撒东方甲乙木,二撒西方庚辛金;三撒南方丙丁火,三阳开泰早登科;四撒北方壬癸水,四季平安永泰和;五撒中央戊己土,留得贤民传千古;六撒东家大发财,新人进门福自来;七撒新人入洞房,早开心窍早开怀;八撒新人见喜早,明年生出贵子来。
传统撒草词:
天赐氤氲下瑶台,朱雀玄武两边排;乌牛鸡鸟远躲去,但等新人下轿来。新人到位,高柄七星;凶神退位,福神来迎。前有金童引路,后有玉女扶身。一撒东方甲乙木,新人进宅添福禄;二撒南方丙丁火,又开花来又结果;三撒西方庚辛金;儿来女来一群群;四撒北方壬癸水,四季康宁永久长;五撒中央戊己土,五子夺魁状元郎;六撒六六大顺昌,子孙千代显名扬;七撒五男并二女,五男二女来团圆;八撒八仙同庆寿,八节安健永康宁;九撒九凤来朝阳,九龙九虎保江山;十撒十全共齐美,夫妻二人拜花堂。(拜天地)拜吧天地入洞房,福如东海寿命长;五年连生三贵子,状元榜眼探花郎。
揭盖头歌:
新娘:来到洞房黑洞洞,东西南北难分清;盼你早把盖头揭,奴来点燃长命灯。新郎:长命灯,灯红红,窗前还有花麦根;我把你的盖头揭,看看你的好人景。”
拜花堂歌决:
一拜天地,司礼生唱:
德上香火在堂中,天地尊神福降临;来年生个麟凤子,管教随步玉堂中。
二拜祖宗,司礼生唱:
婚合今朝拜祖宗,炉中香火示虔诚;鱼得水兮凤得凰,上下内外保安平。
三拜双亲,司礼生唱:
家家养子望成龙,四海九州父母心;深明今朝花烛喜,当看养老送终情。夫妻同拜,拜式是:男先下膝,女略抬裙,以示相敬如宾。
司礼生唱:
男才女貌拜花堂,银烛高高照微光。夫妻面对相互拜,白头到老度残年。
叩起家头歌诀:
(女)花烛辉煌满园红,吹箫能引凤凰鸣;奴是凤来郎是龙,奴与郎君把礼行;一拜春日桃花红,双膝跪在地流平;因为起家把头叩,丈夫有话奴愿听。
(男)能听还要你能行,持家唯有俭和勤;一粥一饭非容易,克勤克俭过光阴。
(女)二拜夏日莲花开,跪地露出绣花鞋;结发夫妻要和美,与你栽根立后来。
(男)载根立后理应当,生子容易教子难;当记孟母三迁事,三娘教子状元郎。
(女)三拜秋风桂花香,跪在地上笑口言;如有过失郎担待,不要动手发怒言。
(男)人非圣贤谁无过,过而能改不为嫌;只要你能听我劝,谁肯无故把妻伤。
(女)四拜冬季梅花开,奴家今把丈夫劝;赌钱喝酒非正事,丈夫千万不可沾。
(男)贤妻说的是正理,从今牢记我心里;不赌钱来不喝酒,非为正事咱不做。
新郎持弓射箭歌:
吉日住新房,夫妻保平安。桃弓射柳箭,妖魔齐跑光。
闹洞房绕口令:
“东门外面一桶碑,弟兄二人都姓崔。老大名叫崔粗腿,老二叫腿粗崔。也不知崔粗腿抱住腿粗崔的腿,也不知腿粗崔抱住崔腿粗的腿。“
五男二女七子团圆歌谣:
“墙头一只玫瑰花,奴家心中喜欢它。劳驾新郎哥哥抱一抱,抱一抱,不白抱,生下娃娃叫我妈,叫你爸。咱大公子长大是云南布政,二公子梅阁学士,三公子三元总督,四公子兵部侍郎,五公子年龄虽小,代管理一十三省钱粮。大姑娘千金小姐,二姑娘正宫娘娘。”
姑子扫炕戳喜盆民谣:
“火火头扫,儿往家里跑;炕头起扫,女往家里跑。”“我把喜盆戳开,侄儿侄女出来;我抢钱儿,你们抢孩儿”。
“请十”民谚:
“请十吃糕,两家和好,越粘越紧,尊老爱小。”
新人歌:
喜车到门,高秉吉星,凶神退位,福神来迎。西方紫云开,东方紫云来,两朵红云映车开,新人躬身下车来。新人下车喜冲冲,大吉大利百事通。前有金童引路,后有玉女扶身。新人下车放喜炮,大街小巷都知道。红灯彩旗,新媳妇女婿,亲朋好友看看美气。引新人的撒草的,迎回的新人是傻好的。一撒东方甲乙木,新人到了添福禄;二撒南方丙丁火,新人美貌如花朵;三撒西方庚辛金,新娘找了个美男人;四撒北方壬癸水,新婚夫妻双双美;五撒中央戊己土,新人新风到咱府;六撒南斗六星君,新人福禄造长生;七撒北斗点文章,生男养女富贵昌;八撒八仙宴,寿星一千五百年;九撒九逢朝阳来,金钟玉鼓已排街;十撒十样美字画,白头偕老享荣华。刘海本是上八仙,足登祥云撒平安。平安撒到咱院内,荣华富贵万万年。享荣华,受富贵,忠男孝女养一对。男如玉,女如花,荣华富贵第一家。新社会,新风尚,自找对象俩情愿。男爱女,女恋男,恋爱成熟变姻缘。介绍人,在中间,只不过穿针引线搭桥梁。大事还是自主张。说过来,说过去,新郎把新人娶回来。天配地,地配天,龙凤呈祥拜花堂。爹喜欢,娘喜欢,亲戚朋友都喜欢。新人进新房,百年好合地久长。撒了一把又一把,祝你们来年生个胖娃娃。
二、婚庆吹打主要曲目
庆祝婚礼,在孝义方言中被称作“雇响器”。乐器中有唢呐,笙,锣鼓,二胡,架子鼓等等,另外有几位歌手。正日前一天 下午五时上事至晚十时许,响器班演奏:1、《拜场》;2、《开鼓》;3、《将军令》;4、《坐场》;5《赐环》和灯影调等。
正日早晨 下午五时上事至晚十时许,响器班演奏:1、后炮演奏《开鼓》《将军令》。后炮由小鼓、铙钹、马锣、掴掴(小镲)、唢呐组成,《将军令》唢呐筒音为“5”(老调)2、请神子后炮演奏;挂神子奏《拜鼓》;3、演奏曲目:《开门鼓》《水龙吟》《坐帐》《前皮》《后皮》《滴流子》《三眼腔》《前怀兰玉》《后怀兰玉》《对舞》《对蹈》《紧拜场》《全尾声》等。
正日早饭后 演奏灯影调。灯影调由六人演奏,亮锣兼狗娃子、大锁呐、小唢呐、胡胡、笙、掴掴兼木头。演奏曲目有紧皮腔《十全全》《割韭菜》《富贵不断头》;慢板皮腔《东书令》《吊棒槌》《翻番溜》等。
祭祖祭路 祭祖祭路响器分两班,一班是火炮,随祭祖祭路出行;另一班灯影调坐场。火炮奏《三道腔》,唢呐筒为“6”;灯影调唢呐筒音为“2”。
娶亲启程 响器分两班,前一班火炮奏《将军令》,后一班灯影调奏《逛野鬼》《懒棒槌》。启程前进院内逆时针方向绕院心香炉台一圈。
到女家新郎行礼认亲演奏 《小开门》《火中莲》《驻马厅》等。
新娘启程 响器分前后两班,火炮吹奏《三道腔》《得胜回营令》等至新郎家后,前一班火炮门外等候,后一班灯影调迎新娘进院。
拜天地 火炮吹奏《三道腔》。
迎新戚 火炮吹奏《将军令》。
行礼 灯影调演奏曲牌《小开门》、《三块瓦》。
新戚开饭 响器班不分班打坐场,演奏《见皇姑》、《满床笏》等大戏。
送亲戚 响器演奏《将军令》。
(在过去,响器班艺人全为男性,没有演唱者,全由唢呐等乐器演奏。人数少则六七人、多则八九人,分两班,一班是“火炮”,另一班为“灯影调”。)
文化意义:
1.孝义贾家庄婚俗是中华民族社会礼仪习俗活动的标本,它沿袭与传承了古代婚俗六礼的基本规制,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礼仪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黄河流域的风俗文化以及伦理道德发展演变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2.孝义贾家庄婚俗包含了当地民间音乐、绘画、书法、剪纸、诗词等艺术形式,对研究当地民间文化艺术及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佐证和借鉴作用。
3.孝义贾家庄婚俗体现了当地民间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优秀品德,建构精神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孝义贾家庄婚俗被一定区域的民众世代沿袭,具有相当的凝聚力和社会功用,对当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支撑作用。
历史意义:
1.通过对孝义贾家庄婚俗的挖掘整理研究,有利于探讨当地民风民俗及人文理念演变过程的内在规律。
2.通过孝义贾家庄婚俗的历史追源,有助于对当地价值取向,道德体系发展演变的演变的研究。
3.通过对孝义贾家庄婚俗的挖掘整理,有助于对当地民众宗教信仰程式和内涵的研究。
贾家庄婚俗不仅代表了当地的民间传统文化,同样也是整个汉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的体现,尽管在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贾家庄婚俗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衷心地希望它能一代代传承发展下去,谱写出中华大地文化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和谐的新篇章。
韩晋花
1、政协孝义市委员会.孝义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中国 文史出版社,2008:36-38.
2、孝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孝义县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2.
3、孝义市地方志办公室.孝义县志[Z].青年印刷厂.2005
4、吕梁地区,孝义市,汾阳县地方志编委办公室.汾阳府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5、田源.山西孝义贾家庄婚俗调查[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
6、田源,王娟娟.山西孝义贾家庄婚俗调查 [J]. 学理论,2013(08):155-156.
7、田源,张动君.传统婚俗在现代社会的转型与保护——以山西 孝义贾家庄婚俗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 ,2012,2(06):5-7.吕梁学院学报。
8、王正杰.娶媳妇子·嫁女[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9、刘 虹. 初探贾家庄婚俗[J]. 交流,西藏民族大学.
10、王文锦. 礼记译解[Z]. 北京:中华书局,2001.
11、盛 义. 中国婚俗文化[M] .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4.
12、向仍旦. 中国古代婚俗文化[M] .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3.
13、曲彦斌. 中国婚礼仪式史略[ J] . 民俗研究,2000( 2) .
14、鲍宗豪. 婚俗文化: 中国婚俗的轨迹[M] . 上海: 上海人 民出版社,1989.
15、曲彦斌. 中国婚礼仪式史略[J].民俗研究,2000,(2).
16、李佳玫 贺园菲. 贾家庄非遗传承与村落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J] 当地旅游基金项目:山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SD2017CXXM-2017167。
17、山西黄河新闻网.探访晋商古村古驿道孝义市贾家[EB/OL].
18、贺正茂.浅议山西孝义贾家庄婚俗的内涵与传承 [J].遗产与保护研 究,2017,2(03):93-95.
19、山西孝义市贾家庄保护规划[M].太原理工大学。2013.
20、郭自强.孝义三皇庙[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9
21、温幸,薛麦喜.山西民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2、侯兆勋.孝义风情民俗、故事传说、民间谚语、街头文艺汇编[M].政协孝义市委员会出版社.2003.
23、马明高.漫话孝义[M].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2012.
24、汪玲,张志立主编.中国民俗文化大观[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25、胡朴安编:中华全国风俗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26、汪玢玲.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7、齐涛主编.吴存浩著.中国民俗通史婚嫁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8、肖爱树.20世纪中国婚姻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29、鲍宗豪. 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0、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31、觉罗石麟,储大文,储仲君,任根珠主编.山西通.北京: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