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族,其保家卫国故事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故事主要描绘的是杨业、杨延昭、穆桂英等人保家卫国的事迹。五代时,杨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杨业战功卓著,国人号称其“无敌”。归宋后,成为抗辽名将,人称“杨无敌”。
图1 京剧杨家将人物
《杨家将》文学艺术自北宋开始,千余年来在民间一直有旺盛的生命力,民间一直流传着有关杨家将的许多传说。大家熟知的有“杨四郎探母”、“杨五郎出家五台山”、“杨六郎探母”、“杨七郎吃面”、“杨八郎探母”、“穆桂英大破洪州”、“穆桂英挂帅”、“杨宗保穆柯寨招亲”、“杨六郎辕门斩子”、“七郎八虎逛幽州”、“杨八姐游春”、“杨八姐智取金刀”、“杨排风大战韩昌”、“十二寡妇征西”、“杨延辉之死”、“杨继业碰碑而死”、“潘杨讼”等等。《杨家将》许多故事还被搬上了戏曲舞台,受到历代人民的推崇。在民间流播力度如此强大的杨家将故事,实际上被传播和接受的并不只是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更多的是故事中有着很强审美感染力的人物。
历史上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将祖孙三代都曾抗击异族保卫北宋王朝,立有一定战功。杨业本是北汉将军,北汉亡后归宋,后在抗辽保宋中屡建功勋,雍熙三年(986年),在对辽作战中因主帅潘美的指挥失当而阵亡。(事迹见《宋史·杨业传》)杨业之子杨延昭在边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六郎。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受韩琦檄,筑筚篥城,击退西夏进犯之兵,再受朝廷褒奖。学者余嘉锡在其《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中指出:“杨业与契丹角胜三十馀年,卒之慷慨捐躯,以身殉国。子延朗(昭)于澶渊之役,请饬诸军扼其归路,袭取幽、易等州。孙文广,亦献策取幽燕。虽功皆不成,而祖孙三世,敌忾同仇,以忠勇传家,诚将帅中所稀有。”
欧阳修所作《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较早记录了杨家将事迹及其传播状况:“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继业有子延昭,真宗时为莫州防御使,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杨家将故事的民间传唱,最初是在话本和戏剧中广为传诵的。从明中叶到清中叶这段时间,杨家将故事除了在杂剧、传奇中继续搬演外,杨家将故事也成为了小说、曲艺的重要题材,作品数量众多。清代及以后,杨家将题材的鼓词和戏曲在民间较为盛行。民国初年已有杨家将题材的京剧剧目43种。至于其他地方戏,如秦腔、汉调、扬剧、豫剧、越剧、河北梆子、山西梆子、上党梆子、蒲州梆子等也都有很多杨家将题材剧目,其中许多地方剧种多存有连台本的大戏。建国后,杨家将以评书、鼓书等艺术形式在民间广为传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了《说唱杨家将·金沙滩·潘杨讼》、《呼杨合兵》、《十二寡妇出征》、《小五虎演义》、《杨宗保征西》、鼓书演出本《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鼓书说唱本《杨家将》、《寇天官与杨六郎》等作品。另外,山西省广灵县东部与河北省蔚县邻接地区的汉族杨家将民间说唱也非常值得关注。
(一)南宋及元代《杨家将》的民间传唱
虽然在仁宗以后杨家将故事已流传里儿野竖之口,但通过文艺方式广为传播,似在宋室南渡以后。余嘉锡指出:“南渡之后。时经丧败,民不聊生,恨金人之侵扰,痛国耻之不复,追惟靖康之祸,始于徽宗之约金攻辽,开门揖盗。因念太宗之时,国家强盛,倘能重用杨无敌以取燕云,则女真蕞尔小夷,远隔塞外,何敢侵凌上国。由是讴歌思慕,播在人口,而令公六郎父子之名,遂盛传于民间”。
《醉翁谈录》卷一记载南宋话本中已有《杨令公》《五郎为僧》的关目。《元曲选》中记载的《昊天塔孟良盗骨》、《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以及《也是园孤本元明杂剧》中的《破天阵》《开诏救忠》《活拿萧天佑》演的也是杨家将故事。元剧中亦有杨家将戏剧《吴天塔孟良盗骨》和《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前者讲杨六郎与孟良潜入辽境内,偷盗出辽昊天塔中杨令公的骨殖,路经五台山,遇已出家的杨五郎,相认后共同杀退前来追赶的辽兵。后者讲宋奸臣王钦若欲害杨六郎,卖国与辽。于是借拆清风府激六郎犯律。六郎中奸计,与焦赞私下三关,被佘太君劝返。返回时被擒,律当斩首。亏长国姑劫了法场,救下二人,又揭示出真相,王钦若伏法。在元代,杨家将“为人所盛称,可谓豹死留皮、殁而不朽者欤”。
图2 说唱杨家将书籍页面
(二)明代《杨家将》的民间传唱
明代有关杨家将题材的作品,最著名的是长篇演义小说《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又名《杨家将(府)演义》。杨家将传说虽有一定历史依据,但已远离史实。它的内容比史载要丰富得多,不但存在着大量杜撰的人物、人物关系,如主人公逐步延至杨家第三代、第四代甚至还扯上了一些神仙鬼怪,出现了许多离奇的故事情节。传说更着力描叙而人们也更感兴趣的,是关于杨继业与佘太君从相识到结婚,关于他们的七个儿子两个女儿,特别是杨六郎和柴郡主、杨门第三代宗保和穆柯寨主穆桂英的事迹,以及关于宗保之子杨文广,部将孟良、焦赞,烧火丫头杨排风的种种故事。许多故事充满了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人情味,为这个本来杀伐气很重的传说增添了别样的风情和色彩。当然,这些故事虚构和不断累加衍生的性质是非常明显的。实际上这些故事的创作者就是百姓自己(包括艺人)。在一代一代的流传中,杨家将传说变得非常丰富精彩,并为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形式提供了再创作的基础。
从明中叶到清中叶这段时间,小说、戏曲、曲艺三种传播形式并行又相辅相成,且作品数量繁多。明代已有不少“杨家将”的小说。明代小说出现了佘太君、柴郡主、穆桂英等人物,从而形成完整的女将形象。杨门女将的出现也是明代后期进步社会思潮在文学上的反映,特别是李贽思想的体现。他宣扬张扬个性、肯定自我、肯定情欲、男女平等的进步思想,也是对宋元以来的程朱理学的否定。
明初英宗正统年间,据叶盛《水东日记》第二十一卷“小说戏文”记载:南方私人书坊曾经流行一部说唱小说《杨六使》(文广)。明万历年间,出现了刊印的杨家将演义小说,明代刊刻了《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南北宋志传》,明代杨家将演义小说出现了大量的神怪内容。
杨家将故事,在明代也以戏曲和曲艺的形式广泛传播。明代有传奇《三关记》、《祥麟现》、《黄眉翁》、《金牌》、《金锏记》、《焦光赞建祠祭主》;明代还有和杨家将有关的唱本、打弹、评话、村鼓盲词等曲艺。
(三)清代及民国期间的《杨家将》民间传唱
清代,《杨家将》在民间传唱的形式同明代相似,也包括戏曲和曲艺等形式。清代以杨家将故事为主要题材的戏曲有《金沙滩》、《天门阵》、《杨义广征西》《四郎探母》、《牧虎关》、《杨八姐游春》等等。而清代,关于杨家将的曲艺更有了明显发展。这一时期,说唱杨家将的曲艺也不再局限于市镇,而是渗透到了广大的乡村。《雄县志》引边连宝诗云:“牢落三关古战场,延昭事业瓦桥霜,可怜村鼓盲词里,附会犹能说六郎。”边连宝生于康熙后期,主要生活在雍正和乾隆前期,其诗所言当是乾隆之前即清前期的事情,而诗中所言的以乡野之民为主要受众的村鼓盲词,正是清前期杨家将曲艺在乡间广泛传播的有力证据。
清前期,杨家将系统小说的曲艺传播已经开始,从清中叶到清末,杨家将曲艺得到进一步发展。许多说书艺人将杨家将的故事改编成评书鼓书,代代说唱。据河北省曲艺家协会统计,演唱杨家将曲艺最负盛名的西河大鼓,清代即已流行的杨家将节目就有长、中、短篇二十三部。另外,短篇鼓词、二人转等其他曲艺形式中也有不少杨家将的曲目。此期,杨家将曲艺的演出也很兴盛,甚至曾有过一家茶社早、中、晚三场竞演《杨家将》的盛况可见,无论就规模还是就演出的兴盛状况来看,从清中叶到清末这时期,杨家将曲艺都较前一个时期有了更大的发展。
清末至民国时期,关于杨家将的鼓词非常丰富,目前已知的包括《杨家将/杨七郎打擂》《八虎闯幽州》《牤牛阵》《杨宗英下山》《归西宁》《破洪州》以及《天门阵》系列等已达三十种以上。清后期潘祖荫《秦輶日记》引近人诗云:“巨马河边古战场,士花埋没绿沉枪,可怜村鼓盲词里,威镇三关说六郎。”可知杨家将曲艺在清末依然在乡村盛传。
清代,杨家将唱本非常流行,闲情居士订正的《杨家将唱本》有32册之多,其规模是明代杨家将唱本所无法比拟的。清代及以后,杨家将故事在民间也多以鼓词形式传唱。目前收集到的有关杨家将的木刻鼓词主要有《金陵府》、《归西宁》、《勾西番》、《呼杨冤》、 《一打天门阵》、 《二打天门阵》、《奔牛阵鼓词》、 《大破红州鼓词》。
杨家将系列石印鼓词多是清末、民国初年在上海印行的, 包括《奔牛阵鼓词》《大破红州鼓词》《绣像洪羊洞》(又名《新编绘图洪羊洞说唱鼓词》、《新编洪羊洞孟良盗骨说唱鼓词》),《金陵府鼓词》(又名《绣像金陵府鼓词》、《绣像归西宁鼓词》、《绣像金陵府归西宁鼓词合传》)、《杨文广征西鼓词》、《十二寡妇征西鼓词》《天门阵鼓词》《绣像杨家将鼓词》《杨金花夺印鼓词》《绘图八虎闯幽州》《寇莱公审潘洪》《绣像杨宗英下山》。与小说相比,《杨家将》鼓词故事内容更为丰富,增加了大量神话描写。以《绣像天门阵》为例,共20集,每集4册,约180万字。
民国时期,杨家将曲艺逐步走向繁荣。以西河大鼓为例:民国初年西河大鼓进入天桥等处的露天书场和茶馆,而《杨家将》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三部书之一。根据云游客《江湖丛谈》记载,民国初在天桥下就有说书场表演《杨家将》的,有曾一度在北京天桥大鼓书场称为第一的田玉福,稍后还有王云起父子。20世纪30年代,马连登也在北京天桥说唱过《盗马金枪杨家将》。另据《中国曲艺志》载,“七七事变”前,肖有才在北京上演过《杨家将》,“七七事变”后,河北王艳芬、王艳茹姐妹等人也在天桥表演过此书目。擅说杨家将的王尊三曾深入敌后农村演出西河大鼓,《杨家将》想必是其常演书目之一。
民国期间的杨家将曲艺不仅演出兴盛,内容也不断丰富。传统评书、鼓书中的杨家将,主要描写杨继业、杨延昭、杨宗保祖孙三代的英雄传奇故事,多从“金沙滩”起,至“天门阵”止。上世纪20年代,天津艺人续编了《呼杨合兵》、《小五虎》二书,增加了杨文广征南、杨怀玉征西等故事。上世纪30年代后,东北艺人又在此基础上添头续尾增加了杨家将前辈火山王杨袞,后代杨士瀚、杨金豹、杨满堂,最终形成了杨家将九代英雄传。此期杨家将曲艺的艺术水平也不断提高,成为西河大鼓的重要节目,并与《呼家将》一起成为西河大鼓艺人的“看家活”、 “看家老本”,有“金呼家,银杨家”之说,号为“千年不逊的呼杨将”。据老艺人郝艳芳讲,此期有的评书、鼓书老艺人,可以将一部《杨家将》说一年之久。
民国以来,说书艺人将清代流传的评书《杨家将》(又名《盗马金枪》,主要是写杨继业、杨延昭、杨宗保三代英雄的)添头加尾,扩大成九代英雄传。其中,杨文广、杨怀玉、杨金豹的故事也基本定型。而杨衮、杨上瀚、杨满堂的故事则说法不一。其中第九代英雄杨满堂,有人把他(她)说成是第七代杨门女将,有人把他说成是第十代杨门小将(第九代是抗金名将杨再兴)。故事移后到南宋时期,佘太君还健在,不够合理。有的说杨满堂征西被困,多亏被大刀王兰英解围救回,主人公杨满堂的作为不大。
民国年间, 杨家将戏曲很是兴盛。20世纪20年代之前,“《李陵碑》《四郎探母》以及《辕门斩子》诸戏,是舞台上最流行的戏剧”。余嘉锡曾指出:“今戏剧之所搬演,除东汉、三国、水浒、说岳、封神、西游诸戏外,尤以演杨家将者为最多,大约无虑数十本,而四郎探母、李陵碑、洪羊洞诸剧,以为谭派须生所常演,尤盛行一时,虽妇人孺子,无不知有老令公、佘太君、杨六郎者。”从民国时期杨家将戏的演出阵容,也可看出此期杨家将戏演出的盛况。著名老生余叔岩、马连良、王凤卿,著名武生尚和玉、盖叫天等,都有擅演的杨家将剧目,“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和程砚秋也都有擅长的杨家将戏。随着各地方戏之间交流的增强,许多地方戏都赴省外演出。以杨家将戏驰名的上党梆子,就于此期赴山东、河北演出。各种杨家将地方戏超出了地域的限制,走向了省外,传播的范围更广,演出的频率更高,地方戏中的杨家将戏也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总之,民国时期,无论是京剧还是地方戏,与前一时期相比,杨家将戏演出的兴盛程度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还形成了《四郎探母》《洪羊洞》等许多经典剧目,余太君等杨门女将形象也更为丰满,杨家将戏曲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形成了杨家将戏曲传播的高潮。
总之,无论从演出的兴盛、曲目的丰富还是经典曲目的形成来看,民国时期的杨家将曲艺及戏曲都较清末有了明显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四)建国后《杨家将》的民间传唱
建国后,在我国各省、自治区,如果要统计未见杨家将题材的地方传统戏曲、曲艺节目的话,反而是很少的。1961年由河北省曲艺家协会统计,河北地区流传的杨家将题材鼓书名目多达23种。其他地区的苏州评弹、温州鼓词、蛟川走书、河南坠子书、淮北琴书等也陆续挖掘出长篇杨家将题材的作品。
建国初,在西河大鼓界有一定影响的艺人蔡金波、刘田利等人,继续在天桥等书馆上演西河大鼓杨家将。在河北民间,中篇书目《杨宗英下山》、长篇书目《全部杨家将》也是常演剧目。西河大鼓外,乐亭大鼓、山东大鼓、京东大鼓、木板书等曲种中的杨家将曲目的演出也都很兴旺。除了传统的书场演出,杨家将曲艺还出现了广播评书的新形式。1961年,马连登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整理录制了长篇评书《杨家将》。广播评书的出现使杨家将曲艺传播得更为广泛。
“文革”后,杨家将曲艺演出形成了一个新高潮,这表现为杨家将广播评书与电视评书的发达。上世纪80年代初,刘兰芳播讲的评书《杨家将》在全国各电台陆续播出,一度风靡全国。一到演播时间,全国亿万听众不约而同地一起守候在收音机旁,人人争说杨家将,谈论刘兰芳,其情形甚为壮观。1985年,田连元又以《杨家将》首开电视评书之先河,同样吸引了一大批电视观众。
图3 琴书表演杨家将图
伴随着杨家将曲艺演出的兴盛,杨家将曲本的出版也出现了繁荣局面。上世纪80年代,杨家将评书、鼓书曲本的出版达到顶峰。根据《全国总书目》记载,这一时期,由郝艳霞等整理的《杨七郎打擂》、刘兰芳等整理的《杨家将》等总共十余种杨家将评书、鼓书多次出版发行,其余波一直延续到90年代。据《鼓词选》、《西河大鼓史话》等书记述,中、长篇鼓书《杨家将》书目不下二十种,如《南北宋》、《金沙滩》、《两狼山》、金枪传》、《南北和》、《白马案》、《天门阵》、《破洪州》、《杨宗英下山》、《呼杨合兵》、《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杨文广征南》、《杨文广征西》、《金陵府》、《一门忠烈》、《杨家报仇》等书。短篇鼓词中,有关杨家将的曲目也很多,如《杨七郎打擂》、《碰碑》、《杨六郎探母》、《杨八郎探母》、《杨闹红要表兵困甘州城》、《杨八姐游春》、《穆柯寨》、《穆桂英接印》、《杨宗保问路》、《杨金花夺印》等曲目。
1995年,由黄秉刚等整理的《杨家将九代英雄传》等曲本相继出版。杨家将九代英雄传包括《火山王杨衮》、《金刀杨令公》、《杨六郎挂帅》、《杨宗保招亲》、《杨文广征南》、《杨怀玉征西》、《杨士瀚扫北》、《杨金豹下山》、《杨满堂除奸》九本。作者以评述的方式分别讲述了杨衮、杨衮之子余赛花之夫杨继业、杨六郎抗辽御敌、杨延昭挂帅、杨文广、杨怀玉、杨士瀚战死疆场、杨金豹及杨满堂等就为宋朝英雄的风光伟绩。
总之,建国后,杨家将曲艺演出的兴盛,曲本的大量出版,尤其是广播评书、电视评书的兴盛,使杨家将曲艺在民间得到了前所木有的普及,杨家将的曲艺传播达到高峰。
21世纪,杨家将故事除了在山西、河北邻接地区继续传唱外,更多的是以大鼓、河南坠子、琴书、二人转等艺术形式在民间传唱。
(一)广灵县东部与河北省蔚县的《杨家将》传唱
关于杨家将故事的民间传唱,山西省广灵县东部与河北省蔚县邻接地区的汉族杨家将民间说唱非常值得关注。广灵县东部与河北省蔚县邻接地区传唱的《杨家将》故事,已由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姚宝瑄与山西大学文学院传媒实验室主任王立军共同发掘、整理成册。由山西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处老师整理的《杨家将》故事,演唱语言为广灵、蔚县一带的方言、俚语,并融入晋北一带的民歌、戏曲演唱曲调、形体动作。曲调有十几种,并与民歌和地方戏曲联系紧密,边唱边说边表演,声情并茂。其所用器具及演唱技巧独树一帜。艺人们使用的主要器具,分为飞、洪、箭、台、弦,即犁片、书鼓、鼓槌、桌、大三弦,另有扇子等物品。演唱唱词与道白以地方方言音韵为准,一部长篇一韵到底,分为大音词、小音词。演唱板式、曲调有“扬腔”、“头性”等十余种,但常用的不过三五种。
流传在山西省广灵县东部与河北省蔚县邻接地区的杨家将说唱,以宏大的篇幅,起伏跌宕的格调,生动传神的表演,畅叙了北宋抗辽名将杨继业一家祖孙九代及其家眷忠勇报国、抗暴安民的英雄业绩和民族气节。表演中保留了古代说唱艺术口头讲述与韵文演唱相间的特点,有说有唱,声情并茂。杨家将说唱中融入了大量方言熟语,生动质朴,幽默风趣,寓教于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姚宝瑄等人整理、记录的杨家将说唱大约可演唱600小时,唱词(诗句)约30万行。据老艺人回忆,当初演唱《杨家将》时以每天3小时计,可连续演唱8个月。在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姚宝瑄的带领下,通过几年的田野调查工作,基本摸清了杨家将说唱的蕴藏情况、流布地区、传承范围、传承脉络、衍变情况以及采集历史,同时他们对讲述者、传承者、表演者进行了口述文字、图像的记录,从代表性传承人的讲述和表演中记录、采集了代表性的作品,目前已完成了杨家将说唱的音、像记录和唱词文本的初步整理。
2006年,山西省申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说唱文学《杨家将》成功入选,位列民间文学类项目第一名。2008年6月14日,国家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仍流传于山西广灵与河北蔚县、以汉语方言说唱的民间曲艺《杨家将传说(说唱)》,以有600余小时影音记录和30万行左右的文本记录而名列其中。
流传在广灵县东部与蔚县邻接地区的杨家将说唱,随着老艺人们年龄的增长,身体、记忆力等各方面的减退,面临失传危险,因为此地以《杨家将传说》说唱方式存在的艺人目前就剩下几个人了。国家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尽快将这种说唱方式传承下去,国家可以出钱鼓励老艺人培养弟子。
(二)新世纪《杨家将》故事以大鼓、河南坠子、琴书等形式在民间传唱
21世纪以来,《杨家将》故事在民间以大鼓、河南坠子、琴书等说唱艺术的形式在民间广为传唱,比较集中、固定的地点为胡集书会与马街书会。
《杨家将》是山东省惠民县胡集书会经常上演的传统长篇曲目之一。胡集书会上表演的绝大多数曲种,如西河大鼓、渤海大鼓、鲁北大鼓、东路大鼓、乐亭大鼓、沧州木板大鼓、山东木板大鼓、山东毛竹板书、评书等都有此传统曲目;许许多多书会艺人,如左金魁、张义兴、李荣德、李鸿儒、李鸿彬、张红霞、王秀兰等,亦都擅长表演此曲目。
《杨家将》是最为胡集当地民众熟悉的书目之一。全书主要描写了北宋年间杨继业、杨延昭、杨宗保三代名将抗击辽朝并与当朝奸贼斗争的故事。说唱时一般多从《金沙滩》起,到《天门阵》止。为延长演出时间,《天门阵》后,很多艺人又将《破洪州》《杨宗英下山》及《十二寡妇征西》等联缀上演,亦有与《呼家将》联缀演出者,名《呼杨合兵》。只是胡集书会期间,受演出时间的限制,只能选取某一段进行表演,如《天门阵》《牤牛阵》等。
除山东胡集书会外,河南的马街书会也常常有《杨家将》说唱表演。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牛青兰曾因《杨宗保点兵》而获马街书会书状元称号。2013年中国·宝丰第八届马街书会状元为张高伟,他以河南坠子《杨宗英下山》获此殊荣,节目拍卖价格1.3万元。
图4 京剧杨家将图片
东北二人转、琴书等说唱艺术,也常常选取《杨家将》故事作为表演内容。韩子平与董玮表演过经典东北二人转正戏《穆桂英指路》。此外,描写杨家将故事的二人转曲目还有:《杨七郎打擂》、《杨八姐游春》、《杨八姐拉马》、《穆桂英搬兵》(上、下二回)、《穆桂英指路》、《穆桂英招亲》、《穆桂英挂帅》、《杨宗保抗令》、《杨闹红要表》、《回岗岭》、《杨家归西》(上、中、下三回)、《大破天门阵》、《夜探葫芦峪》等曲目,大多数以写杨门女将为主。
《杨家将》故事,常被各种说唱艺术选取作为表演内容。说唱《杨家将》的艺人们散居祖国各地,表演技巧参差不齐。因不少艺人年龄较大,大众文化极大地冲击了乡村民俗文化,部分艺术形式不能很好满足年轻受众的需要,《杨家将》故事的说唱受众有较明显减少的趋势。为了更好传承《杨家将》故事,国家可以考虑出资支持培养说唱传承人、请专家改进演出形式、提高艺人表演技巧、妥善保管相关音频资料。
杨家将故事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杨家将自身英雄业绩、理学的倡导、史学的考证等因素。
杨家将故事在民间的广泛传播,最主要的原因是和杨家将所创造的英雄业绩,尤其是杨业祖孙三代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与始终不渝的为国收复失地的志向紧密相关。没有杨业祖孙三代当日的历史功绩,也就没有今天妇孺皆知的杨家将故事。杨家将故事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与宋朝以来中原历代皇朝所遇到的边患、广大劳动人民遭受战争磨难以及其对帮助民众解脱艰难困厄的英雄的期盼分不开。杨业父子的真实事迹和品格能够满足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共同的精神企盼,这是杨家将故事得以长久流传,而且越传越被人们喜欢的主要原因所在。
图5 京韵大鼓《杨门女将》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李清凌也指出:理学的倡导、史学的考证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升了杨家将的历史知名度。杨家将英雄群体的特征,就是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忠义精神。忠,即忠于国家、君王;义,指行为符合儒家名教,包括爱民、护民的思想举动。这都是封建统治阶级最需要、最提倡的,也与理学思想互相合拍。理学家宣传理学,倡导忠义名节的精神不能停留在空谈上,它需要以真人真事为典型,将深奥的哲理转化成形象化的东西,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社会效果。人们从杨家将的行事中提炼出“忠义”这一理学家和历代统治者企盼已久的品格,作为杨家将的标签、统治者的期许和政治宣传的口号,从而奠定了杨家将历史知名度历久弥高、千年不衰的理论依据。
在杨家将历史知名度的形成和提高过程中,史学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宋元以来,历代史学家将散见的档案、公众流传、古迹遗存、各种文字记载等史料不断地加以搜集整理,使有关杨家将的史事失而复得,臻于完善,加强了人们对这个英雄群体的认同感。
从主流倾向看,宋元明清以来杨家将故事主要是在广大平民百姓中流传,他们是历代普通民众心目中的偶像。可以说杨家将历史知名度的形成和提高,更大程度上借助了民间的力量。人民群众喜爱杨家将,宁死不屈的老令公、百岁挂帅的老太君、勇敢智慧又美丽的化身穆桂英、幽默机智的寇准、诙谐可爱的孟良和焦赞、顽皮灵巧的杨排风。这些可爱或可敬的人物形象,经过数百年的大众传播和文化接受已经深刻地渗透到了中华文化符号体系中。今后,杨家将故事一定还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长期流传下去,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重要贡献。
如以故事的传播影响力来衡量,杨家将绝对可以和任何一部演义经典文学比肩,在说唱艺术领域里有“金杨家”和“千年不倒”之美誉。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及杨家将为民众喜爱之状况:“宋之杨家(《杨家将全传》)及狄青辈(《五虎平西平南传》)者,文意并拙,然盛行里巷间。”郑振铎亦曾言:“在中国社会中,北宋杨家将与唐之秦琼、尉迟恭、薛仁贵,汉之关羽、张飞有同样的威权,他们的故事是最为一般民众所喜欢歌唱传说的”,在各地地方传统戏曲中也衍生出杨家将大量旁支后续的故事情节,就艺术形象深入人心与民间传播的程度来说,杨家将甚至比《三国》《水浒》还要略强一些。周华斌先生在《略谈杨家将故事的历史衍变》一文中如此评价: 人民群众喜爱杨家将,故事流传所至,甚至影响到了地名、古迹的附会。至今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就连杨家将足迹未到的山东,均留有大量与杨家将有关的‘古迹’。一个文艺作品的题材居然有如此大的生命力,在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一)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底蕴深厚的杨家将文化。
千余年来,以杨信、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四代及其家族、部曲等组成杨家将家族群体,在唐末五代和北宋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为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英勇奋战、前仆后继的英雄故事,传颂不息,脍炙人口,闻名国内,声播海外。杨家将家族群体表现出的英雄品格和从保境安民、忠君爱国到爱国主义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形成了底蕴深厚的杨家将文化。杨家将文化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品格、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增强了全球华人的凝聚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港台及东南亚国家的杨氏,不断组团回大陆进行寻根问祖、工商考察,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传播杨家将文化的又一种活动形式。1990年,台湾已故企业家、“全球董杨宗亲会”理事长杨钦清先生,自称是杨家将后裔,首次回山西代县寻根祭祖。之后几乎每年组团回来,先后给代县投资近1000万元。而后,港台和东南亚各国的杨氏亦纷纷组团赴山西代县杨忠武祠、河南开封天波杨府,寻根祭祖,缅怀杨家将的历史功绩。
(三)民间英雄说唱《杨家将》的文本和表演价值。
民间英雄说唱《杨家将》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唱词(诗句)文本,其次是表演形式。说唱版《杨家将传说》在山西问世,添补了中国汉族史诗上的空白。对民间英雄说唱《杨家将》文本的发掘整理及研究刊布,将改写中国汉族没有民间史诗的历史,并将对杨家将传说及有关的戏剧、曲艺和民间故事提供丰富生动的材料。就目前整理的情况看,该说唱是历代居住在辽、金、元属地的汉族与兄弟民族百姓口耳相传,掺杂有戏曲故事、文人记述、笔记演义、民间传说等元素的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整理《杨家将》说唱,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民间英雄说唱《杨家将》的演唱方式区别于鼓书,带有山西北方秧歌曲调。
(一)代县上阳花社火中《杨家将》相关故事的表演。
代县上阳花社火是一种集戏剧、舞蹈、音乐、武术、杂技、队列于一体的节庆祭祀活动,主要流传在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五台、原平、繁峙、定襄等地。上阳花社火每年春节、元宵期间在场院进行,属武社火。人物要画社火脸谱,穿社火服装,持社火把杖(兵器)。表演时,一般是探马在前,后面跟着社火会旗、火铳队(炮队)、旗队、社火队,最后是锣鼓队。表演过程分为整装、列队、祭旗、出征、行军、传丁、练兵、探马、布阵、对垒、决战、破阵等,每一细节都有一系列行为规范,其阵法演变与古代军事斗争思想基本相符。表演剧目有《金沙滩》、《天门阵》、《五雷阵》、《打登洲》等。乐器配以原始铜锣、战鼓、铙钹为主,雄壮激昂,气势磅礴,烘托了战争场面,渲染了表演气氛。
(二)再城营村以五音大鼓的说唱方式表演《杨家将》故事。
北京大兴长子营再城营村五音大鼓的说唱没有专业艺人,只是村民们在农闲时传唱。该村的五音大鼓以特有的传统大书说唱方式,演绎了令人荡气回肠的杨家将传奇,高亢、苍凉、悲壮。《杨家将》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精忠报国英雄传奇故事,五音大鼓用不同于一般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渠道对此进行了传颂。五音大鼓作为典型的民俗文化和地方曲种,以其独特的传统大书说唱方式张显了《杨家将》的文化价值。传唱五音大鼓《杨家将》是村民的日常生活方式,是零距离的心灵碰撞,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情感升华,五音大鼓《杨家将》所赞誉的精忠报国的价值追求就是村民的行为方式。
(三)山西代县杨忠武祠堂的宗祭活动。
代县城东19公里处的枣林镇鹿蹄涧村,杨家祠堂每年三月初九宗祭,唱戏必唱杨家将戏。2015年4月27日恰逢农历乙未年三月初九,杨业公诞辰1088年庆典。代县城东19公里处的枣林镇鹿蹄涧村,“杨”家大旗迎风招展,“忠武坊”牌楼在阳光下耀眼夺目,“正谊”牌楼下,32名“杨家将”出征锣鼓队队员们,击打“战鼓”,迎接着族人。杨忠武祠前人潮涌动。4月27日举行“七修族谱首发仪式”,入谱人数达11万之多。同时开创了杨门女性(媳妇、闺女)加入族谱世系行列的先例。
(四)以《杨家将》相关故事为题材的艺术无处不在。
在神木,杨家将的故事妇孺皆知,有关杨家将的文化也无处不在,有剪纸、雕塑、戏曲和依然被人们传唱不衰的说书。
暂无
郗韬
1.马潇婧.杨家将地方戏研究[D].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2.张小倩.“杨家将”创作与接受研究[D].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李平.杨家将系列鼓词版本研究[D].太原: 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杨家将戏曲暨《昭代箫韶》研究[D].太原: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万甜甜.“杨家将”故事演变研究[D].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常毅.元明时期“杨家将”戏曲小说研究[D].广州: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 裴效维.杨家将故事的产生与嬗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1期).
8.陈小林著. 杨家将故事考论[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9.北京市房山区燕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主编;郭延生编著. 杨家将传说调查报告 上、下[M]. 北京:群言出版社, 2018.
10.付爱民著. 明清杨家将文学与图像的接受史研究[M]. 2016.
11.周巍峙主编,中国节日志 胡集书会,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12.张小兵主编. 陕北历史文化与杨家将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2.
13.杜雪梅,蔡向升主编. 杨家将研究 历史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14.耿瑛著. 东北大鼓漫谈[M].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7.
15.刘明德编. 杨家将民歌·戏曲辑选[M].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7.
16.王平主编,明清小说传播研究, [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17.李豫,李雪梅,孙英芳等著. 中国鼓词总目[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6.04.
18.张兵著. 宋辽金元小说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19.耿瑛著. 书林内外集[M].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9.
20.王叔磐,旭江. 北方民族文化遗产研究[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1.
21. 王平等著.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传播研究[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6.
22. 蔡连卫.杨家将故事的形成及原因[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第4期).
23. 李裕民编著. 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4. 梁冬梅.五音大鼓《杨家将》的文化价值探析[J].四川戏剧,2017(09):131-133.
25. 郭小强. 杨家将说唱激荡雁门关内外
([EB/OL]. http://roll.sohu.com/20150529/n414022970.shtm,2015-05-29/2021-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