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传说最早见于《左传》《史记》,后《东周列国志》《大元大一统志》《太原志》《大明一统志》《山西通志》《清徐县志》均有记载。
传说春秋晋景公时,奸臣屠岸贾把持朝政,屠岸氏为壮大其势力,常在景公面前诬蔑忠臣赵盾生前杀了先帝灵公,招勇士藏兵器,图谋造反。景公听信权臣屠岸贾谗言,下令将赵氏家族三百余口在屠岸贾的属地(今清徐县贾兆村)满门抄斩。而赵盾的儿子赵朔之妻是景公之姑母,当时临近产期,在朝臣韩厥、门客程婴、公孙杵臼相助下,进宫隐藏。屠岸贾上奏景公欲斩草除根,景公念姑侄之情未允。程婴想用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换下赵氏孤儿,由公孙杵臼抚养成人。公孙杵臼认为自己已风烛残年,无力扶孤,愿舍去老命,救养忠良后代。二人遂议下了救孤之计。屠岸贾搜不出赵氏孤儿,便向全国发出公告,如有报告孤儿下落者重赏,否则就将全晋与孤儿同庚之婴,全部杀绝。为保护孤儿和全国无辜之婴,程婴按与公孙杵臼商议之计,向屠岸贾报告了“赵氏孤儿”的下落。屠岸贾下令杀害了公孙杵臼与假孤儿。程婴带着孤儿藏匿于盂山。15年后,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得知自己的身世,在韩厥的帮助下得到晋景公的认可,与程婴一起还朝,带兵征伐屠岸贾。程婴见赵武大仇得报,沉冤得雪,不肯独享富贵,拔剑自刎,与好友公孙杵臼合葬一墓,后人称为“二义冢”。
“赵氏孤儿”的传说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口的迁徙,赵氏孤儿传说在山西、河南、河北、浙江等多个省份流传开来,并以传说故事、戏曲表演、民俗活动、小说电影等不同的形式弘扬了中华民族“重承诺、舍身救人、崇忠善义”的忠义文化。
关于“赵氏孤儿传说”(“下宫之难”),历史记载大相径庭。主要的版本见于《左传》、《史记》。而且围绕救孤、藏孤和育孤等母题和情节,在藏匿赵氏孤儿赵武的山西省盂县境内及其屠岸贾的属地山西清徐县等周边地区,如藏山景区的藏孤洞、报恩祠、育孤园等景点及附近的藏山村、大围、慌鞍岭、宝剑沟、落箭山等与当年程婴携孤远逃追杀、救孤育孤相关的地区,流传着大量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口头传说故事,形成了一个既基于历史事件、又富有幻想色彩的“史实传说群”。
(一)《左传》记载
《左传·成公八年》 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左传》主要描述:赵庄姬与赵婴有奸情(此事应在赵朔死后不久,属叔叔于侄媳妇乱伦),事情败露后赵婴被赵同、赵括兄弟逐出晋国,并死在齐国。赵庄姬因此怀恨在心,在晋景公面前诬陷赵氏说,“赵同、赵括将要作乱”。与此同时,与赵氏家族早有矛盾的栾氏、郤氏家族趁机出面为赵庄姬作证。于是,晋国诛杀了赵同、赵括,并灭其族。当时,赵武跟着赵庄姬住在晋景公宫里。不久(根据有关记载推断,应为半年到两年时间),韩厥对晋景公谈起赵衰、赵盾的功绩,称如果他们这样的人都没有后人祭祀,谁还愿意为国家效力。于是晋景公复立赵武为赵氏后嗣,恢复了赵氏的爵位和封邑。[2]
《史记·赵世家》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 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後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 屠岸贾者,始有宠於灵公,及至於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 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後,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於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史记》卷四《赵世家》主要描述:春秋时期,赵氏先祖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遭晋灵公(昏庸残暴,被赵氏弑杀)的宠臣屠岸贾灭族之祸。晋景公时为司寇,主管国家政法工作。赵朔的妻子(史称赵庄姬)是晋景公的姐姐,怀有赵朔的遗腹,逃到晋景公宫内躲藏。后被公孙杵臼和程婴救出,程婴将自己的儿子作为赵氏孤儿的替身,才将遗孤顺利带出宫外,后逃至盂山(后因此更名为藏山)藏匿15年之久。后来在韩厥的帮助下得到晋景公的认可,并率领将士诛杀屠岸贾,恢复赵氏宗位。[3]
在山西,“赵氏孤儿传说”流布核心区域主要在阳泉市盂县、太原市清徐县、临汾市襄汾县以及运城市新绛县。在长时期的流传过程中,传说故事受不同地域、不同民众、不同文化的影响,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版本。
1.盂县当地传说[4]
在盂县,没有记载“赵氏孤儿”是哪里人,只说是从外地逃到盂县,吃当地老百姓的奶、喝盂县的水长大,藏了十五年后又被召回宫中,就再没回来。藏山因“赵氏孤儿”藏身于此而得名,围绕着“藏山”也有大大小小几十个“藏孤救孤”的传说,如石虎吓退屠岸兵、饮马池、灰鸽子救孤、蜘蛛救孤。藏山周边有许多地名是据传说而来的。盂县南社村“小藏山”、王村沟北“荒安岭”、藏山口西“宝剑沟”,是程婴带赵氏孤儿逃跑的过程中一天三遇险的地方。传说记载程婴带遗孤曾在南社村南的一座小山内藏匿十多天,后来屠岸贾的追兵来到这里,程婴带着赵氏遗孤匆忙出逃,在渡河时惊慌马乱,他的宝剑掉落在河岸边。后来,人们把南社村南的小山,叫“小藏山”,并修建“藏山行祠”,岁岁祭祀;把程婴、孤儿落马的地方叫“慌鞍岭”,意思是“慌张落鞍”的地方。今所称“荒安岭”,实是“慌鞍”的谐音;把程婴失落宝剑的地方,叫“宝剑沟”。有些传说甚至还在代代相传中被赋予了神奇色彩,逐渐演变成为神话,赵武甚至被老百姓祀奉为“藏山大王”。
山西盂县地区流传的赵氏孤儿传说是以《史记——赵氏家》中所记载的故事为蓝本,主要依靠祖祖辈辈口耳相传或抄本传承。在向后人讲述的过程中,不免会适当的结合盂县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事件,加入当地百姓的真情实感,对某些情节进行加工、渲染,使“赵氏孤儿传说”传播至今。
2.清徐县当地传说[5]
《清徐县志》记载,清徐县清源镇附近为春秋时晋国的属地,周边的村子都有关于“赵氏孤儿”的传说。其中最为典型的几个村子包括:大北村、小北村、贾兆村等。
清徐县清源镇的大北村村民村委会申请的“赵氏孤儿传说”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根据《大北村志》记录,现在的清源镇大小北村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叫“北村”,是贤人义士程婴的属地。晋国建国后,晋景公为赵氏一家平冤昭雪,,又特颁旨为赵武顶死的程婴之子封为“行雨大王”,修建庙宇,享受人间香火。从此在清徐北村,建起了大王庙。
而清源镇的贾兆村为春秋时晋国大夫屠岸贾的属地,屠岸贾陷害赵家,将赵氏家族满门斩于此地,村民为了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取屠岸贾名字的尾字和赵姓的首字,定村名为“贾赵”,清道光年间又改名为“贾兆”,以示吉祥。因此,清徐“赵氏孤儿传说”以主要人物程婴救孤和屠岸贾寻孤杀赵家的传说为主。
清徐县关于“赵氏孤儿传说”主要有“赵武的传说”、“大王爷的传说”、“大王爷的现代传说”等。
(1)赵武的传说
据大北村刘树通等老人讲,历史上每年农历七月十一是大北村纪念大王爷生日的节日。大王爷就是古戏中传说的晋国国王景公为赵朔一家昭雪平反,并由其子赵武继承父之家业和爵位后,又特颁旨把为赵武顶死救命的程婴之子封为“行雨大王”,并塑像供奉。
春秋时期,即公元前597年,晋国上卿大臣赵盾(传说为清源大北村人)因对国王晋灵公的凶残暴政直谏批评,故使灵公恼羞成怒,加之灵公宠臣司寇屠岸贾(清源贾兆村人)嫉妒赵家权势,就趁机劝灵公杀掉赵盾。幸有人通风报信,才使赵盾逃出晋国躲过一劫。后来,赵盾的胞弟赵穿发动政变杀了灵公,赵盾才回到晋国重掌大权,并扶持景公继位,辅佐朝政。
数年之后,赵盾病死,他的儿子赵朔继承爵位。但此时、屠岸贾仍得势,并掌管刑狱。他以元老自居,千方百计地利用手中权力拉拢众多将军,再次阴谋铲除赵家势力,以消除心腹之患达到独立控制政局之目的。于是,屠岸贾多次翻历史旧账,要追究杀害灵公之案。这可是一种“弑君之罪”要灭九族的大事呀!故他在朝中四处扬言说:“当年杀灵公时,赵盾虽不知道,但仍应负首要责任。他虽罪大已死,但其儿子仍在朝中担任要职,故请众臣同意我之意见,按法将他的儿子处置。”此意见当即遭到大夫韩厥的反对:“这是违背先君意愿的。况且不去请示景公随意乱杀大臣是心目中没有君主的表现”。但是屠岸贾根本不听韩厥的意见,而是瞒着景公假传圣旨,擅自带領一批武土把赵家来了个满门抄斩。
赵朔的妻子是先帝成公的姐姐,当时怀有身孕,在屠岸贾抄斩赵家事发前她得到韩厥的急告,便迅速逃往景公宫中躲了起来。不久,赵妻生下一男孩,屠岸贾得知后又带领人马到宫中搜查。在这紧急关头,赵妻急中生智忙把刚出生的婴儿藏在裤里并祷告:“赵家如活该灭族你就哭,如不该绝后你就不要发出一点声。”在那狂般的搜查中,婴儿竟然在裤档里睡着了。屠岸贾虽然猖狂。但在宫中未搜查到婴儿,而且对成公的姐姐也不敢加害,才使这事化险为夷地过去了。
赵朔的亲友程婴(清源大北村人)看到问题的严重性,知道屠岸贾绝不罢体,为保赵家香火不绝,决心抚养遗孤并帮助他恢复家业。于是程婴与赵家的门客公孙杵臼商量对策,想在他乡找到一个同样大小的婴儿做替身,但是去了许多地方就是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最后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程婴突然想到自己的儿子最为恰当,便回到久别的家中,忍痛割爱瞒过妻子,将他的小孩包上漂亮的被子一起躲到郊外的山中。
3年之后,程婴从山中出来对屠岸贾的将军们说:“我没有能力抚养赵氏更不能帮他恢复家业,哪个能给我千两金子我愿意告诉赵氏孤儿藏身的地方。”此时,将军们正为寻找要儿下落发愁,突然听到这个意外消息特别高兴,为讨好屠岸贾,便马上答应了程婴的要求,于是让程带路进山搜捕。将军们查到婴儿之后,将其身三段,连同杵臼一起杀死。程婴之计使得居岸贾和他的亲信们真以为赵氏孤儿确实已死,已达到斩草除根之目的,便得意地放心走了。然而,真正的赵氏孤儿却从此保全下来。为了更加安全,程婴抱着赵孤远离本地,隐匿在山西盂县的深山之中,过起隐藏避难的生活。
15年后,在韩厥精心策划和帮助下,征得景公同意,为防屠岸贾等人的加害便将赵氏孤儿和程婴偷偷地接回宫中藏了起来。一天朝中诸将去问候景公的病情,景公说:“我的病是怎么得的?就是由于世代功家蒙受冤屈而得病的。”诸将说:“赵家已没有后人了,那该怎么办,用什么办法来治你的病呢?”景公说:“赵家还有后人。”于是传程婴和赵氏孤儿出来相见,并将赵孤改名为赵武。此时,诸将说:“赵氏孩子不是已经被杀了吗?”景公说:“那被杀掉的是程婴的小孩,真正的赵朔儿子就是现在的赵武。”这时,诸将才弄清了事实的真相,他们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惊慌失措。后来,他们为了保住荣华和官位,开脱自己的责任,便把屠岸贾如何假借君主名义调遣诸将执行搜查捕杀赵家等情况一一地告诉了景公。景公听了非常生气,急命诸将一道讨伐屠岸贾,解其恨,报其仇,灭其族,为赵家伸了冤。同时,颁发圣旨,让赵武继承祖业,恢复爵位。特别是为了感谢程氏小孩顶死救孤之恩情,让赵氏等后人永谢大恩,让百姓永敬大义,将其封为大王爷,并在大北村等地盖庙供奉,以表万代之敬尊。
从此大北村的百姓们每逢阴历七月十ー,大王爷生日之际穿新衣吃节饭,挂灯笼,插红旗,放鞭炮,成群结队地到庙内拜大王爷神像,以表恭敬之尊心。同时,还邀请一些剧团来助兴,更加重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各地的商铺小贩也从四面八方云集大北村,以敬神、挣钱、祈求年年好财运。
(2)大王爷的传说
现在的大小北村,老早以前是一个东西三华里多长的大村。北村风水好、人丁旺,出过不少历史人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出过个贤人义土叫程婴。他为人正直、刚毅忠诚,在晋国首辅大臣赵朔府中为臣,受到主人和同僚们的爱戴。有一次奸佞屠岸贾谋害赵家,全家被杀害,留下个孤儿赵武,虽是皇家公主所生,但也不放过。程婴为救孤儿,将自己亲生儿子顶替孤儿受戮,保全了赵武的性命。后来赵武长大成人在程婴等义扶持下,赵武复位,重为晋国大族,列为卿土,除掉了奸佞。赵武感恩不尽,请求晋景公为死去的程婴之子赐封,经商议赐为“大王”之职,并建庙立祠,请了能工巧匠,用檀香木雕琢了一尊3岁孩童坐像
形象十分可爱,供奉在村西头(现在的小北村)村旁路边、底座为半人多高的小庙内,享受人间烟火。
据说玉皇大帝让大王分管气候演变、下雨减灾之职。很早以前据传说每年逢天旱时,北村就由雨官组织未成年人抬大王爷上山祈雨。有既求必得之说。所以村民们非常信服。
有一年夏季的一天,晴空万里,烈日高照,一个卖砂锅的人,汗流浃背,推着车来到大王庙前,坐在对面树下乘凉休息,片刻后抬头,看见大王爷的雕像十分可爱,便起了歹意。这时正好是中午歇响之际,四周无人,他小心翼翼地把雕像拿放在脚篮里,推着小车不走村内,而是走村西官道,向北而去。不久天阴了淅淅沥沥地下起了细雨,他一路走一路下,直至回到他们村雨还未停。他觉得这尊像不那么简单而是一位神灵。就立刻找村里有威望之人商量,决定盖庙供奉,到时还要请大北村人前来参加开光庆典。
大北村自丢失了大王爷雕像后心急如焚,自发组织,分东西南北路到处查访找寻,却杳无音信。时近一月的一天,有3个人来到村上,说明来意,并赔礼道歉,这才知道大王爷是被马练营一个卖砂锅的偷走的。当时争吵,责骂不提。再说北村人哪能善罢甘休,组织了几个能言善辩的和十多个身强力壮的青壮年,准备去把大王爷夺回来,结果在人家地面上,对方人多势众,没得法子,只好请神来决定。马子神说:“不回北村就在这儿安家了”。并说:以后祈雨和七月十ー过生日可回去,过后再送回来。从此马练营就成了大王爷的第二故乡。直至1947年大王爷抬回大北村后,就没有再马练营送,因当时阎锡山盖炮台已把马练营大王庙拆掉了,马子神也再不求回马练营了。
抬大王爷求雨分三大部分:一是抬大王爷回乡,二是祈雨,三是谢雨。
① 抬大王爷回乡
天旱时由大北村大王社雨官们组织大王爷回家。首先由大王社雨官们商定后,挑选身强力壮的4个小子和一名担神水瓶的雨童,第二天一同起程去马练营大王庙抬大王爷。第三天,回程到下固驿村北头庙时和当天从大北村来的第二批祈雨人员会合一同回行。前面有杏黄旗开路,而后是当时清源县政府发给的告示牌,再后是吹吹打打的乐队和12岁男童头罩黑纱的雨童队(俗称磕头牛牛)。他们胸前端个小凳,反复唱着“南无阿弥陀佛,大王爷南无阿弥陀佛。”唱一遍在小凳上磕一头。最后是万民伞和抬着大王爷的轿子。祈雨队伍全部赤脚以示虔诚,他们头戴柳枝帽,穿村过道为求雨减灾不辞辛苦,回到大王爷故乡大北村,供奉在观音堂大殿内。
求雨歌:“南无阿弥陀佛 大王爷爷南无阿弥陀佛”
② 祈雨
大王爷抬回后设起香案,雨官们合掌跪在香案前求雨祈祷,许羊办供。随之捉马子,拿整把香燻大王爷的鼻子,着、燻着,就会有马子出现,不在当场的就会不由自主从外面跑来跪下,如是在场就低头不语,而后抬起头不由自主地打哈欠,抬手展臂发出哞、眸、哞声音。静下后,雨官们开始发问:“有雨没雨,啥时有雨?”马子就会答道:“3日之内有3寸轻风细雨。”既然承诺就一定有雨。有一次记不清是哪一年了承诺当晚就有雨,果不如然,人们刚睡下觉,就下起雨来,但是才下了十来分钟,只听得一声响雷雨停了。第二天又是个大晴天,人们很着急,雨官们更着急,下午就再次捉马子求雨。马子说:“昨天晚上的雨是向龙王爷借来的,龙王爷要急刻用雨,雨被龙王截走了。3日之内一定有雨。”次日才又下的雨。大王爷的雨一年只能求一次,所以不到旱得不得已时绝不祈雨。多少年祈雨下的雨大小不一,但从来没有过落空。所以村民对大王爷的显灵倍感欣慰。
③ 谢雨
谢雨也叫拜雨。求得雨后,按照祈雨承诺,杀羊供奉,唱戏助兴还要出马游行。
杀羊供奉,首先是领羊。领羊,就是在羊头上,耳朵里滴七点酒,这时活蹦乱跳的羊就会安稳下来。意思是大王爷领取了,得到了,享用了。然后把扒掉皮的整羊供在供桌上。唱戏助兴,经常唱的戏是《赵氏孤儿》。出马游行那才叫声势浩大,威风八面。
三声炮响,出马的游行队伍出发了。前头杏黄旗告示牌开道,接着是锣鼓队,五六十个儿童的小彩旗队,戏乐队,雨童队(俗称磕头牛牛)随后是一手提着13刀,一手拿着神箭,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马子神最后是万民伞下抬着大王爷爷的轿子。欢快的锣鼓伴着南无阿弥陀佛,大王爷爷南无阿弥陀佛的祈雨歌,在大街两旁村民的热烈欢迎下转村游行。
本村游行完后,队伍从村北出村向马峪进发。从马峪再向西经都沟,东西梁泉、水屯营、东于,转东南不去贾兆村,因屠岸贾是贾兆人是仇家村。而后再经油房堡、柴牛家寨回北村。一路所经村寨都有锣鼓队和众多村民簇拥着,从进村迎接上一直送出村,可见当时民众对大王爷的信仰、敬慕。
(3)大王爷的现代传说
提起大王爷的神奇事来,确实太多了,有年代久远的传说,也有近代、现代年迈老人亲身经历过的。
① 神奇的雨
那是1942年,天大旱。大北村有个经验之谈,“大旱旱不过五月十七(阴历),可这一年一直早到阴历六月中旬还无雨,庄稼枯黄,再不下雨就绝收了。当时大王社的负责人员就召集雨官去马练营抬大王爷祈雨,当天商定第二天早晨起程。第三天早起从马练营回行。中午时分烈日当空,酷热难耐,赤脚难行,抬大王爷的队伍来到必经之地、也是每次抬大王爷休息打尖之处的枣元头村南的3棵大槐树下,放下轿子席地而坐。这时,周围附近的村民已把准备好的开水、绿豆稀饭端来供大家饮用。据枣元头当时在场的老人说:“由于担神水瓶的雨童不慎把神水瓶的神水酒在地上,霎时就地雾起,笼罩天空,顿时大雨倾盆,直下得水流遍地。”所以枣元头民众对大王爷之灵验也非常信服。一小时后雨停立即起程往回行,走到清源交界处又下起雨来,祈雨的队伍一直淋着雨回到大北村。就在这次求雨路经六合村时,由于天主教教徒在路经道上撒下八角蒺黎,祈雨队伍不得已便踩着烟叶地而过,踩坏了庄稼、六合村不满告到当时的清源县政府,结果败诉。事后县政府做了告示牌发给大北村。上面的具体条文记不清了,主要意思是祈雨是抗减灾,有益于国民的大事,国民们要大力支持,任何人不得妨碍、破坏,不然要受到惩罚。后来每次祈雨出行都要打上这块政府给的告示牌。
② 马子神走桌凳,不碰一碗一碟
清朝末年天大旱,经求,大王爷承诺下了一场透雨。雨后谢雨,进行祭祀活动,并唱戏庆贺。这次前来庆贺之人众多,有本县各村的,也有临近各县的,有骑马的,也有坐轿的,还有赶着车来的。他们带来供品无数,从大王爷前以单桌排至戏台有50米长,上面摆满了碗碟供品真是盛况空前。祭奠开始,马子神从大王爷面前飞身上桌直跑到戏台再返回来,不碰一碗一碟,在场人们都惊叹不已。
③ 任安治和大王爷玩的故事
1952年秋天的一天下午下学,同学们站好队伍报数完毕后,缺一人。老师问:谁没到?(当时学生才70多人,老师对学生了如指掌)同学们四处张望,有一同学看见任安治在偏殿前玩,便过去把他叫来。问:为什么不来站队?他说:“我和一个小娃娃玩呢。”(当时大王爷就在大殿里安放着),大家都认为小娃娃就是大王爷。
④ 马子神喝水、吃西瓜的故事
1954年,天早祈雨,马子神在学校办公室炕上坐着,要喝水,吃西瓜,一名雨官从粉坊拿一担活梁大桶,担来一担水,又拿来一颗约10斤重的大西瓜,当时在场的人很多,有大人们还有不少学生。西瓜顺着切成瓣,马子神拿起顺嘴一溜一瓣,不吐核不滤子,一口气吃掉一颗西瓜。接着喝水,一担水,只喝担水人前面桶里的,把桶梁去掉用瓢舀着喝一口气一瓢,一桶水喝了大半桶,令人看得目瞪口呆。直至现在,年过七的老人讲起当时的情景来,都觉得非常神。
清徐县当地的传说从另一个侧面去记录这段脍炙人口、老幼皆知的传说对于故事的完整性和传承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本次数据整理的价值。
除此以外,山西范围内的“赵氏孤儿传说”还有襄汾说、新绛说,这些传说各执已见。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源头难辨,情节迥异也属正常。民间口头文学本来就是如此,不同地域的民众根据自己的想象、喜好加入了各自的情感,形成了新的传说故事,权当是一种文学的再创作吧。
2007年,《赵氏孤儿传说》分别由阳泉市盂县、运城市新绛县、太原市清徐县、临汾市襄汾县成功申报了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和扩展性项目目录。
2011年,山西阳泉盂县的《赵氏孤儿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盂县人民文化馆获得赵氏孤儿传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赵氏孤儿传说”属典型的民间口头文学类非遗项目,其传承方式为非文本、靠口耳相传、集体传承。从远古时代起,口头文学就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宗教和其他民俗仪式而产生和发展,口头文学也许没有史志文献、遗址遗迹那样能够经久保存,但是,它的生命力也不可低估。其一,传说流出地的人们在幼年时期大多经历过上代老人以口讲述的赵氏孤儿故事,以此逐步认识赵姓来源、晋国历史、忠义价值观等。一些故事简单通俗,就在嘴边,比如教训孩子的“没娃沟”俗语;一些故事经代代口传,成为经典,使前代故事得以流传。但因它主要依靠人们的口头相传,在流传过程中,随意性很强,经常加入当地人民的情感因素、地域因素,而使传说内容及形式发生了变化。其二,民间传说都有它一定的地域性,有的往往囿于一地而终老。而赵氏孤儿传说不仅在藏孤救孤的发源地广为流传,还随着人口的迁徙和文化的交流,在更为广阔的地域流传开来。此外,通过庙会、祭祀等风俗活动,也令“赵氏孤儿传说”被人们一次次的叙述,使更多的人掌握并得以流传。特别是现在条件好了,很多赵氏孤儿民俗活动都进行了记录,通过电视制作,书籍出版等形式传播开来。
目前赵氏孤儿传说在传承过程也遇到了很大的困境。本次数据整理主要是针对太原市清徐县清源镇大北村申报的省级第一批扩展项目《赵氏孤儿传说》的数据整理。
根据大北村村民岳和平老人(《北大村志》编委之一)介绍,现在只有老一辈人能够讲述关于“赵氏孤儿传说”以及从事一些相关的祭祀民俗活动,年轻人都很少接触了。根据北大村村委会提供的视频内容可以了解到,目前村里每年的七月十一“大王生日”的祈雨祭祀活动都是由岳喜福、刘二来等这些老者们来组织,所以在传承方面也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赵氏孤儿”发生在公元前597年,具有现实的可考证性,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故事都在老百姓口口相传的过程中披上了神秘色彩的外衣,逐渐被后人传成神说。但这也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崇尚正义、鄙视邪恶、善恶有报的善良心理。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正义、鄙视邪恶、忠义孝的精神内涵。
当地赵氏孤儿传说主要是盂县、清徐县等地的老一辈依靠“叨古话”方式传承下来,因为“叨古话”的传承方式对信息的传说产生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口口相传的模式只能在当地以及附近的村落间流传开,外地人想要了解这些故事就必须到周边才会听到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赵氏孤儿传说”这种口头文化从表面上看靠口耳相传没有固定文本,人为性、随意性似乎比较强,这口耳相传也会保存历史的原状,是活态的、生动的,更具有历史记忆价值和科学认知价值。这些传说植根于当地,在当地才能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有诗云“街谈巷议讲列国,妇孺皆能说赵孤”。“赵氏孤儿传说”在历史上传播范围广、辐射范围大,深入民心,影响深远。千百年来经过人们的口头及书面流传,已经烙入百姓心里,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赵氏孤儿》传说蕴藏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重承诺、轻生死、忠直正义的传统精神,给民间文学宝库增添了极为绚烂和厚重的一笔,为相关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充实了丰富的内涵。
春秋至今,《赵氏孤儿传说》历代均有传承,并将其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改编成戏剧作品在民间广为传播。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有详尽的描述,此后的史学家在文章著作中均有详略不同的记载。元代著名戏剧家纪君祥首次将《赵氏孤儿》搬上舞台。在剧本问世400年后,由在华传教的法国人马若瑟译成法文,于1731年托人带回法国,后即有英、法、意、德、俄等国的译本相继出现,其中法国思想文学家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影响最大。伏尔泰译成的《中国孤儿》在欧洲上演引起轰动。赵氏孤儿传说把民族的“忠义”观念、 “忠奸”区分意识,渗透到社会的最基层,它对塑造民族理念、民族性格、民族伦理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赵氏孤儿传说”已不仅仅属于中国,同时也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分。其中衍生作品有:
(1)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最早把它改编成戏剧作品《赵氏孤儿大报仇》,成为中国十大悲剧之首。
(2)18世纪法国作家伏尔泰将其译成话剧《中国孤儿》在欧洲上演,为中国最早走出国门的古典戏剧作品。
赵氏孤儿传说的重要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在于塑造了轻生死、重然诺的道德观,形成了忠义文化的精神实质,成为中外历代作家创作的素材,广为传播。其社会价值体现了“忠孝爱国”、“忠诚与正义”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内涵。
元代纪君祥根据《史记》中的记载改编杂剧《赵氏孤儿》,弘扬了重承诺、情生死的忠义文化精神,是我国十大悲剧历史故事中最重要的。早在十八世纪,当时名噪一时的法国文学家伏尔泰将《赵氏孤儿》翻译为《中国孤儿》,开始了其在欧洲的传播,这也使得《赵氏孤儿》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翻译被传递到欧洲大陆的古代戏剧,也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悲剧的典范。赵氏孤儿不仅文化地位尊崇而且具有文化经济价值。
藏山因赵氏孤儿而得名,时至今日,盂县藏山,已经成为国4A级景区。主要有四个主题板块,分别是:育孤园、藏孤胜地、三教文化圣地和仙人峰自然生态区。藏山旅游的起步和发展都离不开非遗——赵氏孤儿传说。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将故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表现出来,加以实际景点的映照让游客观赏更具有趣味性。这不仅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也对赵氏孤儿的文化做到了很好的宣传。
由于程婴是北村人,清徐县人民为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建起了大王庙,并在程婴生日农历七月十一那天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清徐人习惯了以这种轻松自在的方式品评着过往的历史,细细咀嚼着这份属于他们的福分,享受着先人为他们留存至今的荣光。千百年来这样的祭祀活动不断在华夏大地上进行着、延续着,这是一个农耕民族对上天的景仰对土地的眷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知水平的大幅提高,祭祀活动的社会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实际意义。“赵氏孤儿”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程婴忠义之举百世流芳,忠义诚信世代沿袭,千年不衰。
《赵氏孤儿传说》在阳泉市盂县、运城市新绛县、太原市清徐县等地方直至现当代,仍然保留着许多民俗活动来祭奉赵武。
阳泉市盂县至今保存有九座祀奉赵武的庙宇,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都要在藏山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形成了规模盛大的民间庙会。藏山,因藏匿赵氏孤儿而得名。后来赵氏孤儿逐渐被后人传成神话,赵武也被供奉为“藏山大王”,在盂县地区有许多“大王庙”供奉的就是“灵感大王——赵武”。而且关于“赵氏孤儿传说”的民俗活动、祭祀大典有很多,例如每年农历四月举办的“藏山庙会”,在这个渠道中,遇到了许多人谈到“赵氏孤儿”的传说。庙会期间,我们碰到一位前来赶庙的老大爷。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小大王赌赢侯伯良的传说: “那会苌池村的侯伯良来藏山看见大王爷,说‘你是藏山的小大王,我是苌池的陈伯良。你打三年不下雨,我土地摁着万担粮。’出了藏山村以后他看见一个可好的猪,就偷回了家,没想到这个猪在地里到处掘,掘哪儿哪儿就往出流水,一黑夜将他的万担粮全都让水淹了,他就只能出去和别人家要米要面了。”这些民俗活动也是扎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而产生的传统活动,地域性的限制导致了它的传播范围只能在周边地区。
清徐县清源镇附近的村子都有关于“赵氏孤儿”的传说。每年都要举行相关的民俗祭奉活动,其中最为典型是大北村。届时大北村全村张灯结彩,唱大戏,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男女老幼成群结队到大王庙上香拜神,家家户户都要办酒席接待亲朋好友,热闹非凡。
农历七月十一是大北村纪念大王爷生日的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初十,村里的老人们就开始为大王爷生日做准备,包括宰羊祭祀大王,全村人一起分肉来祭拜大王生日。七月十一当天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者按照规矩祭祀大王,而且由体格健壮村民用八抬大轿将大王抬出大王庙,开展走大街串小巷等祭祀活动。
而且初十到十二,戏曲将在大北村上演三天,主要曲目是《赵氏孤儿》,村民民聚在一起享受着先人们为他们留存至今的这份荣光。
赵氏孤儿传说离不开地方风物与传统习俗,不同形式的祭祀活动,能够加深民众的深层记忆。在保留了相关的历史遗产的基础上,又寄托了当地百姓的美好愿望,最重要的是世代沿袭了忠义诚信、智勇正义的民族精神,在特定的民俗生活中完成着“赵氏孤儿传说”的动态传承。但由于其地域的限制,这种特殊的民俗活动只有当地以及附近村落所了解。
图1 “大王”起轿仪式
图2 抬“大王”游村仪式
图3 准备祭拜“大王”仪式1
图4 准备祭拜“大王”仪式2
许子婵
[1] 大北村村委会编.大北村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11
[2]赵寅君.“赵氏孤儿”研究[D].山西大学,2017.
[3]赵寅君.“赵氏孤儿”研究[D].山西大学,2017.
[4]张卓卿.盂县“赵氏孤儿”传说考[J].史志学刊,2014(2):157-159.
[5]大北村村委会编.大北村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11
[6]刁生虎,胡乃文.《赵氏孤儿》研究六十年(1958—2018年)[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2):9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