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县位于山西省东陲,太行山中段,清漳河上游,地形以山地、丘陵居多,仅在清樟河沿岸有小块平川,是典型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在此基础上,多数家庭女性都擅于纺织、刺绣等针线技艺,具有深厚的女红文化底蕴。和顺刺绣因独特的牵制技艺而闻名,是晋绣硬质绣的代表。
牵绣的最早起源,实物上已无法考证,只能从典籍传说中寻找根源。“牵绣”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和《诗经》。《礼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挑绣之,为吉”。“台门而旅树,绣黼丹中衣,大夫之僭礼也。”《诗经》:“君子至止,锦衣狐裘。君子至止, 衣绣裳。”到了魏晋南北朝,民间牵绣成为世风。民间口述史,亦有“十果鞋”的传说。据传公元前513年的晋国时期,晋献公在大婚之际,令宫中能工巧匠用落金片制作十种果子造型的金花缀于鞋上,然后让新娘子姜氏穿上“十果鞋”,意在宣扬晋国吞并十国(“国”“果”谐音)的丰功伟绩。为了让全国百姓永远记住晋献公的文治武功,宫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须绣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钦定的十种花果纹样,同时还提倡全国平民女子出嫁时必须穿着“十果鞋”作为大婚礼鞋,以便世代都不忘晋献公的赫赫战绩。此俗渐渐流传于民间,然而民间百姓无金箔等贵重物品,于是就用针具、彩线绣出了“十果鞋”。民间缝制鞋时为了结实、耐磨,一般都是用多层布裱糊后成硬质鞋底,男子的鞋在鞋帮上针脚密密地纳出,而女孩子的鞋上要绣上各种花纹。无论是纳还是绣,每一针每一线都必须用力牵紧,所以百姓又称这种刺绣为“牵绣”。从此这种刺绣工艺便从绣花鞋延伸到衣服及其它用品上。据隋史记载,凡为军户、役戌时,戎装图绣,以示军威。这种盛于民间的绣法在北方更广泛。到唐朝武则天时代,曾有并州(泛指山西)民间彩绣贡品,受到她的称赞和青睐,并奖给其锦缎。还有一些文学作品,对牵绣有种种描写。如东晋时期的王嘉撰梁萧倚整理的《拾遗记》中有一篇记述了魏文帝曹丕的爱姬薛灵芸入宫后的知活。“……上改灵芸名曰‘夜来’……”外国献火珠龙鸾之钗,帝曰:“明珠翡翠尚不能胜,况乎龙鸾之重?乃止不进。夜来妙于针工,虽处于深帷之内,不用灯烛之光,裁绣成。非夜来缝绣帝则不服。宫中号为针神。”牵绣制作,到清朝称为鼎盛阶段。建国后上世纪五十年代,民间各种绣艺活动重新萌芽,至二十一世纪初,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活动如火如荼,蕴积于民间的牵绣技艺又逐渐繁盛起来。村中的妇女们,重新拿起剪刀,绣花针,开始了一针一线的牵绣事业,涌现了一批批牵绣艺人和非遗传承人,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图1:和谐长寿
自公元3-6世纪魏晋南北朝以来,牵绣在民间已成世风。《隋史》记载,“凡为军户,役戍时,戎装图绣,以示军威。”这种盛于汉族民间的绣法在北方更为广泛。清代中期,统治者在民间选绣,十分注重“牵绣”的女工妙手,征于织造府,从事为皇家以及官府制服。牵绣与苏绣、粤绣、湘绣与蜀绣等绣种一起达到了鼎盛,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牵绣是“硬质绣”,其它四大名绣为“软质绣”。这是因为牵绣与其他绣种相比,特点就在于它是在五层布上进行刺绣,利用多层布裱糊成硬质的各种形状,然后用力牵紧每根线,绣出各种图案。相对来说,硬度较强、难度较大。但从绣品的立体感来看,牵绣却胜过其他大多数绣种。2006年,和顺牵绣成功申请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牵绣这门民间手工艺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也逐渐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一)传承方式
北方牵绣与南方苏绣、湘绣的历史,从中国史书上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它的成熟期与封建社会高度发展期的唐宋时期的纺织业同步发展。明清时期是牵绣工艺的发展鼎盛时期。清朝前期,随着朝廷选秀活动深入民间,牵绣与刺绣、绒绣等工艺也进入了相对发达的阶段。由此而带动了民间的绣艺活动走向更广泛更精湛的阶段。清朝中晚期直至民国,民众为了生计,刺绣活动频繁。时至今日,借助国家非遗项目的申报和传承,从事牵绣技艺的民众不断增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牵绣工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与多数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一样,牵绣的传承发展,多是依靠“口传身教”。主要表现为“亲人相传”和“师徒授艺” 两种主要的传承方式。
图2:四事如意
亲人相传,民间称其为“祖传”或“家传”,是亲人之间或家族成员之间的口传身教和相互影响,一般多是长辈传承给晚辈的一种模式。牵绣技艺的传承无论是传者或受者,多以女性为主。
师徒授艺传承,也是口传身教模式,只是传承对象为拜师学艺的外姓人。为了便于学生更快更准的掌握技能,很多艺人会采取手把手的引导、实践操作的方式授艺,还会编排一些好记的顺口溜或口诀来促进技艺传授。受者对传者在牵绣的造型、构图、图案、纹饰、风格等方面基本上都是以继承为主,少有变动与革新,这使得牵绣技艺的传承于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其原有的风格面貌。
改革开放以来,在固有的传承方式基础上,和顺民间牵绣的传承发展又通过举办刺绣作品展览和多层次的技术培训,使这门传统工艺逐渐走向现代化、成熟化、规模化,并涌现出了一批牵绣工艺传承方面的领军人物。范素萍和白巧英就是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在她们的努力下,开办了牵绣艺术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牵绣制作者,同时,开设工厂,牵绣作品从此蜚声国内。
(二)保护措施
1.牵绣工艺的非遗认定,老艺人牵绣绝技的调查整理。 2006年牵绣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范素萍的牵绣作品是继承了中国民间牵绣工艺的代表者,省民间艺术博物馆对其在中国第六届民间艺术展获奖作品进行收藏。
2.建立长效机制。和顺县政府,和顺文化艺术中心、县妇联积极为牵绣传承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购进原材料,建设牵绣生产基地,大力支持牵绣工艺发展。
3.举办牵绣技艺培训班,请老艺人传授经验和体会,培养年轻一代的牵绣艺人。
4.利用网络等宣传媒介,广泛向社会宣传、推介牵绣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强化牵绣的群众基础。
四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与蜀绣称为“软质绣”,和顺牵绣称为“晋绣”或者“硬质绣”。这是因为牵绣与其他绣种相比,特点就在于它是在五层布上进行刺绣,利用多层布裱糊成硬质的各种形状,然后用力牵紧每根线,绣出各种图案。牵绣相对其它绣种来说,硬度较强、难度较大,立体感较强。
1.用料特点:
牵绣面料选择十分讲究,常用纯棉布、织锦缎、蚕丝缎、麻丝缎,化纤类一般不用,布面绸缎易于保存,所绣之物也不易变形。丝线有彩色线、金丝线、银丝线、蚕丝线电脑绣线等,为了达到所绣之物形态逼真,形象生动,并不限定在常见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七彩色线,而要扩大到上千种彩色线。
牵绣的制作过程一般需要糊裱、画图、裁剪、手工缝制等步骤,具体如下(以鞋垫类为例):
①纯棉白布糊裱成壁,内壁用玉米面打浆,面布用小麦粉打浆。
②用剪刀或刻刀裁料;
③画样。也可以纸上画出图样,再用透明塑料纸刻印在布面上;
④配线调色,牵绣制作;
⑤糊贴里面,熨斗熨平;
⑥锁边。对于壁画牵绣工艺制品,不锁外边不上里布。对于漏边刻绣工艺制品,则采用先绣成之后,按原绣物沿边或剪或刻出来,镶入镜框内。
图3:晋绣《和民心》
2.工艺特征:
牵绣艺术依赖手工制作,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是传统画法、绣法习得的基本方式。师徒传承固然重要,但是还需长期绣法实践、细心观察以及通透的悟性。在构图、配色、绣制的过程中,创作灵感和娴熟技艺的完美配合才能达到作品的巧夺天工、自然通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细致观察,动静有形。在传统的图形、模式的基础上,将现实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形象寓情于形,寓形于灵,做到形神兼备,活灵活现。
②构图布局,长期观察,掌握形态,布图得当,合乎自然,将形态各异的自然物恰当地分布到刺绣画面上。
③针法多样,变化针法突出立体感,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
④疏密各异,调色配形,疏密勾勒,穿插有致,凸现阴阳变化,浓淡过渡。
⑤清秀逼真,重视视觉效果,平视、正视、侧视等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
(一)文化价值
牵绣作品是劳动人民的创造,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们通过牵绣作品,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也表现了民众独特艺术的创造力。和顺牵绣是伴随着当地的民俗活动得以成长和发展,如民间婚丧嫁娶、祝寿等。民间纹样有多撷取百姓身边的自然事物,结合着自己的感受和想象的再创作。牵绣艺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温润的人情意味,是绣娘们自由创作的意愿和审美理想的表露。
和顺婚俗中,依然保留着出嫁的姑娘们要准备手工绣制的鞋垫 的习俗。婚礼的绣花鞋垫的装饰元素均是吉祥纹样,有直译爱情的孔雀戏牡丹、鸳鸯戏水等,有祈愿幸福的双喜临门、喜鹊踏梅、富贵长生(笙),绣上石榴蝙蝠,祈求多子多福;绣上葫芦桂花,保佑子孙富贵。“龙凤呈祥”绣花鞋垫,是山西民间婚嫁中最常见的绣品,其不仅是对人中龙凤一对新人的祝福,更是中华民族对祖先和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的心理表现。
布老虎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手工艺玩具,老虎被认为可以驱邪避灾,带来平安吉祥,所以当孩子出生时赠送布老虎就寄予了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在山西很多地方,尤其是晋中地区有新生儿满月送布老虎的习俗,表达了人们驱邪、祛病和祈福的愿望。在牵绣艺术中,虎崇拜表现尤为明显,小儿用的围嘴,男生绣上双虎对头、双狮对头的,女生则用鱼和蝴蝶等作为主要装饰。送给新生儿的肚兜绣上 五毒虫,取毒不近身之意。
牵绣的代表作品“ 狮虎针葫芦”常与蝙蝠、龙、凤,牡丹等吉祥纹样相结合,葫芦音谐“福禄”,蝙蝠为“福”,龙凤呈祥,牡丹富贵,都表达人们在与自然的不断抗争中,祈福纳祥的信仰观念和功利意愿。在端午节的时候,素有挂艾草、佩香囊的习俗,针葫芦也是香囊的主要造型之一,以五毒虫作为主要装饰,取避邪驱瘟之意,护佑幼儿健康成长。
图4:牛郎织女
(二)艺术价值
和顺民间牵绣观赏性,壁画类牵绣作品、漏边刻绣类作品,无论画卉、虫鸟还是景物、动物都生动传神。通过创意,将平面牵绣物凸现出来,任人观赏。与四大名绣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最大的不同就是绣样的衬底是由多层布料黏合而成的“袼褙”,这种底布立体而厚实,所以亦称硬质绣。牵绣保持了民间刺绣所具有的夸张造型,图案纯朴、艳丽,以线条为其主要造型手段,一般采用谐音寓意的方法将万物有灵与现代意识相融合,成为独具魅力的晋绣代表。
1.造型的夸张化
夸张就是于平常中求新立异,把对象的特点和个性中特别的方面进行夸大,赋予拟人化的新奇与变化的情趣,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激发人们的兴趣。绣娘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在创作牵绣时将前辈们口传身教的绣样与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相结合,将原始崇拜中的人物鸟兽,摆脱其原有的形态,打破时空概念,而任凭想象自由发挥,透视出意念上的合理,呈现一种朴拙的乡野之美。
作为山西满月的风俗活动,在当天舅舅需要抱上布动物给孩子看窝,男是布老虎,女是布狮子。老虎和狮子都是林中猛兽,寓意驱恶避邪。为了表达狮子和老虎的凶猛,把嘴巴放大,牙齿露出,并将眼睛、眉 毛、耳朵等处用夸张的手法进行重点突出。
2.造型的寓意化
牵绣作品主要应用于民俗活动用品中,比如结婚用的鞋垫、肚兜、荷包;孩子做满月时用的布老虎、布狮子;节日中的围嘴、帽子、针葫芦等。现在随着牵绣艺术的发展,研发出了很多作品,比如最有特点的狮虎针葫芦,以及以组合立体绣为主的壁挂饰品。
以实用功能为主的收纳绣花针的针葫芦,是以葫芦原型为基型,谐音“福禄”,表达对美好生活的企盼。针葫芦的刺绣造型以狮子、老虎为主,俗称“狮、虎针葫芦”。老虎的造型更是为了表达不同的寓意,有亲亲老虎(母子两老虎的形象)、卧虎(不表现老虎的尾巴)、全虎针葫芦的区别。
绣品中多以吉祥图案为主要纹样,如:孔雀回头看牡丹寓意前程似 锦,牛郎织女寓意坚贞爱情,祥龙献福寓意吉祥如意等等,范素萍作品《和谐中国》以阴阳符、蝙蝠为中心,周围装饰有虎形葫芦、牡丹、龙首,这些吉祥图案共同组合表达和谐大中华的美好寓意。
3.造型的立体化
牵绣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顺才女”范素萍对待牵绣精益求精的态度令她不断摸索、改进、创新,并自创出一套加厚平套针。“原来的牵绣图案是平面的,但是我改进的加厚平套针绣出来的图样是像浮雕一样凸出来的。”范素萍说道。以传统吉祥纹样为主,虎、狮 子、葫芦、牡丹等为主要装饰元素,运用牵绣的精湛针法,遵循重复、发射、特异等构成法则将纹样立体化、形象化,最终组合拼缀成高浮雕、浅浮雕形式的成品。
牵绣艺人白巧英独创出“组合立体绣”,即除了以多层打基外,还添置拙朴中更具灵动性。牵绣作品《老虎帽》,鼻子、眼睛、眉毛、王字、尾巴处都采用了立体绣的手法。
除此之外,区别于其他的牵绣作品在边缘处要进行锁边的处理, 还有一种漏边绣制品,是在加工过的“袼褙”底布上粘贴带有刺绣图案的绣布,绣布处周边形状与刺绣图案外周边距离为2〜10毫米,使作品更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4.色彩的丰富性
色彩是视觉传达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表达不同的物象,渲染感人的氛围,更是象征地域文化的特定符号。在色彩的选用上,除了以民间常用的5色或7色为基础,和顺牵绣的用色还要更为丰富化。但是作为服务于民俗活动的用品,更多的还是以红、黄、蓝、绿等颜色为主色调, 这些高纯度色彩通过大面积的对比,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特有的象征意义,也正是牵绣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体现。
红色表达喜庆,具有辟邪除祟、治鬼御魅的文化寓意。班固《白虎通义》中有“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的记载。黄色是孕育万物的大地之色,代表尊贵和神圣。扎根在百姓心里的万物之灵的思想,对大自然的崇拜,绣娘们通过颜色搭配来表达质朴的感受和想象。红、黄色为主,搭配蓝、绿并用金、银色点缀,通过多种彩色绣 线的重叠、并置、交错,深浅融汇,运用冷暖对比和互补等手法彼此呼应,产生华而不俗的装饰效果。
图5:梦之路
(三)经济价值
首先,牵绣采用棉布、织锦缎为底面,选线严格,可以做成女包、门帘、窗帘、沙发套、椅子套、桌布、床单、被套、枕套等,都有耐用、吸水、防腐、防蠹的优点。这些绣品既可实用又可观赏
其次,牵绣业作为妇女可以直接从事的行业,需要广泛的人力资源,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将会解决大量的人员就业问题。
第三,牵绣深受国内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人民的的喜爱,市场销售或出口创汇,效益非常可观。
范素萍
范素萍1965年出生于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六七岁时即随母亲学习针线,十三岁开始绣作鞋垫、枕头等物,因手巧心慧而名传乡里。二十岁时,她从90里外嫁到县城近郊的团北村。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顺县卉峰手工绣艺中心董事长兼总设计师,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晋中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山西省旅游纪念品生产经营协会理事,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山西省民间艺术大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顺县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等。
图6:范素萍学艺图
在祖母教绣中启蒙,从幼时爱好中起步,从探索实践中提高,在挖掘创新中发展,成了北方名副其实的晋绣“牵绣”代表人物。2004年,将壁画、鞋垫、挂件等作品送到中国第六届民间艺术节民特产品会展出,得金奖。2006年5月18日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授“收藏证”。2005年初,接受山西卫视《黄土地》栏目专访,2006年8月16日,《山西日报》(经济版)刊出《民间织女范素萍》图片新闻,8月18日,《晋中日报》编发了《农家女巧手绣出新天地》的新闻稿。2009年她到中国“黄埔一院·雕刻刺绣班”进修一年,提升了“牵绣”创作思维和制作工艺,博采众长,终获成功。
2009年作品《和谐中国》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天工艺苑·百花杯”评选中获银奖;
2009年创立了和顺县卉峰手工绣艺中心,2011年建立了“范素萍晋绣(牵绣)文化产业创意园区”,2012年建立了园区基地。
2010年作品《和谐中国》由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组团到韩国首尔参加展出。
2011年5月作品《和谐中国》又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举办的“百花奖”获金奖,同时作品《和谐长寿》在深圳文博会分会场举办的“中国刺绣24个绣种精品展”“中丝园杯”获金奖;
2011年10月,作品《和谐中国》被山西省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和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入选2011年第六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展览,为宣传展示山西文化做出贡献;
2012年2月创作的牵绣作品《和谐大中华》被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组办公室和山西省工美入选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期间举办的《山西文化改革发展纪实成果展》为宣传山西形象做出了贡献;
2012年3月22日,作品《顺民意》荣获2009—2011年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培训项目学员优秀作品展入围奖。
2012年3月31日,作品《顺民意》经专家评审,获得(2009—2011)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培训项目“薪火杯”学员优秀作品展评最佳作品奖;
2012年4月17日至5月6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参加“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获得入围奖;
2012年6月17日,作品《顺民意》在2012中国(青岛)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2012年“金凤凰·青岛赛区”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
2012.8获得了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称号
2012年9月3日,作品《永远跟党走》在“山西·龙腾朔州首届山西省工艺美术博览会暨朔州陶瓷精品展”中获得2012唐都·晋艺杯银奖;
2012年9月17日,作品《顺民意》在“中国当代刺绣艺术大展、第二届湘绣文化艺术节”中荣获创新技艺奖;
2012年10月6日,作品《和谐长寿》在“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24个绣种大师作品展”获金奖;
2012年11月,作品《和谐长寿》荣获山西省首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艺术精品博览会、“红海杯”山西省首届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银奖;
2013年3月,范素萍创作的作品《和谐中国》《顺民意》被入选为国家中小学辅助教材中,2014年发行。
2013年,参加了山西省首届文博会,中心作品《和民心》《顺民意》获得了“巧夺天工杯”金奖;
2013年9月,由晋中市妇联会举办的首届乡土布艺刺绣展中,作品《母子情虎头针葫芦》获得了一等奖;
2013年10月,作品《和民心》参加了上海民族民俗民间博览会,获得创新设计奖;
2013年11月,范素萍参加了由山西省政府和经济化委员会举办的“第三届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名列前茅,并荣获了“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月,以范素萍为代表被山西省文化厅推荐进入“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现已被推荐到国家文化部;
2013年12月,范素萍被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举办的“首届国家级非遗、国际级代表性传承人”刺绣高峰论坛研讨会参加会议,并参展,参展作品《清正廉明》《和民心》等;
2013年,作品《母子情狮虎针葫芦》被省政府选定为旅游产品;
2014年1月份,作品《顺民意》被评为山西省旅游产品银奖;2014年4月9日被邀到晋中市特殊职业技术学院聋哑学校传授晋绣技艺等。
范素萍的作品先后被山西省博物馆、温州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北京博物馆等收藏。她在牵绣艺术生涯中找到了自身价值,实现着人生目标,几年来培养出近两千余人,在几十年不懈的努力下,使晋绣“牵绣”这一民间艺术之葩蕴藏和吸纳了更为丰富的实质性内涵和外延,让晋绣“牵绣”艺术更加发扬光大。
专利作品登记号:
《母子情狮虎针葫芦》晋作登字-2012-F-00000136
《顺民意》晋作登字-2012-F-00000139
《和谐中国》晋作登字-2012-F-00000137
《和谐长寿》晋作登字-2012-F-00000135
《和谐大中华》晋作登字-2012-F-00000138
白巧英
白巧英,女,1963年生,2019年列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白巧英是牵绣世家“第八代传承人”,从小跟外祖母、母亲,学习牵绣,幼名叫小巧手,因从小心灵手巧,小巧手这个名字传遍了十里八村乡亲们,十二岁时在母亲手把手教绣中,绣出了一幅小作品(手绢)上面写的欢乐两个字,下面绣的牡丹富贵图,保存至今,在母亲的教绣中启蒙。
白巧英,和顺县牵绣、组合立体绣创始人,是祖辈传承牵绣技艺“第八代传人”。她是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理事会理事,中共晋中市第三届人大代表,晋中市第五届、第六届“市委联系高级专家”,“国际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山西省三晋英才,“晋中市最美工匠”,晋中市劳动模范、“最美和顺人”等诸多荣誉称号,为和顺发明专利注册商标弥补了空白。
牵绣精品在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比赛中获得20多项金奖,其他大小奖项更是不胜枚举,在国内牵绣界享有盛誉。几十年来,尽管荣誉满身,她却始终不忘初心,不断研发创新作品,完善自己的工艺,用追求卓越的心态完美诠释了“工匠精神”。
创新梦:要说白巧英申请的国家专利成就,在她生活的小县城真是个领军人,她成功申请了五项国家专利分别是“组合立体刺绣品制作工艺”“一种露边绣制品及其制作方法”“松材画的制作方法”“一种中药保健香囊”“一种割修刺绣画”多年来,在总结祖辈留下来的刺绣技艺技术上,白巧英不断从实践中摸索创新,博彩众长,至今已经研发出采用割绣、漏边绣、彩绣、贴绣、布艺等五大系列30多个品种,其作品画面质感丰润、色调明快,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具有深厚的民间艺术底藴和民俗文化气息,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受到各级大展组委会和广大民间工艺爱好者收藏的好评和青睐,以及专家和国外友人的认可好评。 同时,创新出组合立体绣的制作工艺也被国家知识产权认定发明。2012年,成功注册了“喜桥会”、“太行牵绣”“豹喜豹”三个商标。
传承梦:充分利用农村农闲时节,多次免费为全县妇女乡土工匠及贫困户集中培训,传授技艺到横岭镇、横岭村、石拐村、坪松乡、玉女村、邢村村、松烟镇、松烟村、许村村、圈马坪村、青家寨村、青城镇、前虎峪村等培训人数上万名,10余名妇女成为专业乡土技术骨干,85%的农村贫困户妇女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牵绣妇女平均每人每年增收约3000元,帮助她们摆脱贫困。不仅为我县文化产业上档升级培训出一批乡土“牵绣”艺术工匠,而且提高了我县“牵绣”文化的整体水平和产品质量,引领和带动全县的文化产业发展,为我县脱贫摘帽作出不俗的成绩。
品牌梦:打造品牌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品牌是软实力、竞争力,作为和顺县“牵绣”组合创始人,晋中市文化产业带头人,商标代表着产品的形象,直接关系着产业的发展,如果把市场比作海的话,那么商标就是帆,文化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商标和品牌,她大胆研发创新,成功注册了“太行牵绣”“喜桥会”两个商标(第24类绣种之一)为和顺县“牵绣”弥补了品牌空白,做出了新贡献。
专利梦:研发创新专利发展牵绣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生活中的精神家园,在传统原素的基础上,研发出割绣(专利产品、专利号为ZL20062011810.2)漏边绣(专利产品、专利号:ZL200810079664.6)松材画(专利产品、专利号为200810079663.1)中药保健香囊(专利产品、专利号为ZL200810079331.3)牵绣立体组合绣品的制作工艺也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发明专利(发明专利号:ZL20120383585.0)等弥补了历史以来前所未有的空白,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汗水凝聚的......。
她致富不忘回报社会,2016年7月29日和顺县特大洪灾救助灾区松烟镇、青城镇。送白面、大米、蔬菜等物品,白巧英优先选用生活较为困难的农村妇女,并积极参加相关机构组织的扶贫活动,如对下岗女工、贫困妇女、残疾人进行牵绣技艺的免费培训,并捐助资金30余万元,帮助她们实现创业、就业梦,脱贫增收。还将三名残疾妇女培养成优秀牵绣能手,凭借着这些作品和技艺,以及创业经历,白巧英获得国家级、省级多项奖项。山西省政府授予其“三晋创业就业金牌奖”,作品“美丽中华”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国艺杯”金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中国工艺美术“乡土奖”金奖等,她在传承牵绣技艺中创造一片新天地,谱写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新篇章。
2006年,和顺牵绣成功申录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和谐中国》是范素萍苏州研修的毕业作品,作品由六个龙首、六个虎型葫芦、六朵牡丹花、六只小蝙蝠构成六角形,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图7:和谐大中华
黄娟
[1]赵悦. 移动互联时代下山西和顺牵绣民俗文化传播研究[D].河北大学,2020
[2]周航. 和顺回黄村文化遗产调查分析与保护利用[D].天津师范大学,2020
[3]赵晓莉.和顺牵绣艺术的解读与蜕变[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2(06):126-128
[4]本刊编辑部,丁琳.千年晋绣传美名 十指春风绣丹青[J].科学之友(上半月),2018(02):16
[5]娄月. 山西和顺牵绣的艺术性探究[D].山西大学,2016
[6]王国.巧手绣出新天地[J].天工,2016(06):108-109
[7]白巧英.浅谈民间牵绣艺术[J].中国民族博览,2015(10):59-60
[8].牵绣大师范素萍[J].山西老年,2013(04):40
[9]范素萍.晋绣牵绣 一枝独秀[J].民间传奇故事(A卷),2012(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