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数字博物馆

文水鈲子 国家级

山西省文水县,位于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脉东麓,地处黄河中游,四季分明,山川清秀。翻开文水县志可发现这座小县城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定居生活,文水自古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古有一代女皇武则天、宋朝名将狄青,今有女英雄刘胡兰。
  • 分类:传统音乐
  • 地区:文水县
  • 申报地区:山西省文水县

  • 批准时间:2006
  • 遗产编号:Ⅱ-64
文水鈲子是流传在文水县境内的一个独特的民间乐种,因其源于并主要流布于岳村一带,故又称岳村鈲子。文水县岳村位于吕梁山下的古官道旁,太原盆地西缘。当地人之所以将这种民间乐种称为“鈲子”,有两种解释:一是因其独特的演奏乐器小钹当地人称为“鈲子”;二是因击打小钹所发出的声音“鈲”而得名。“岳村鈲子”源于祈雨,与当地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紧密相关。 口述材料显示,岳村鈲子原作为当地祈雨仪式音乐流传。由于祈雨仪式在当地民众生产、生活中的独特地位,“鈲子”音乐一方面随着祈雨文化代代传承,并被当地百姓作为祭祀音乐,而保持其作为仪式音乐的庄严性;另一方面逐渐与民众的生活习俗结合,成为迎神赛社和日常迎宾的仪仗音乐
历史渊源

(一)文水鈲子与祈雨文化

       1.祈雨活动的产生

       文水县,位于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脉东麓,东靠汾河,与祁县、平遥相望,西依吕梁山,与离石交界,北与交城、清涂相邻,南与汾阳接壤。文水县地处黄河中游,历来“男重耕读,女勤纺织,俗尚节俭,商多远出”。文水县气候以大陵山(也叫子夏山,相传孔子的弟子子夏在此讲学)为界,西部属温带湿润区,东部平原四季气候显著,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区,年均气温10℃,文水县西高东低,中部黄土丘陵区,面积较小,这里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海拔在 1300 米左右。早在夏代奴隶社会时期,文水的农耕作业上升为主导地位,从出土的彩陶和灰陶可鉴。在农耕文化和自然环境的逼迫下,文水当地百姓世世代代都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中生活,为了生存,不得求助于神灵的护佑,希望神灵能帮助自己实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 于是在遇到灾旱之年,民众便会自发的组织向想象中的神灵祈求降雨,拯救生灵的祭祀活动。在文水,百姓求雨的对象是一位龙女转世的民间神祗——麻衣仙姑。当地人将这一求雨活动称为“接姑姑”。

       2.麻姑其人

       据《汾阳府志》记载:“麻衣仙姑,汾阳任氏女,碑记称,生于唐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六日,不愿婚嫁,批麻衣入洞中,因此名其洞,早祷辄应。”明嘉靖三十九年《建仙姑锡雨记》碑文记载:“姑乃汾阳西河人也,居洪哲里(今文水桑村),幼教幽闲贞静之德,识者以女圣称焉。及聘当里槐氏之族,每孝养舅姑之暇,辄修厥善不倦。不五载嘉遁于汾阳西岭号黄庐山名石室,麻衣草履修炼真性,几半载,魏闻之,乃率家人亲诣,异请归之,姑乃托石壁而入,唯有圣手痕存焉。厥后显圣像出朵乳泉,暨五色蛾飞集。”清康熙四十七年《重修三清庙碑记》载:“汾府西四十里西郝古里(今郝家庄)黄芦岭南,有名石室山者,乃大唐贞观年间麻衣仙姑脱尘苦炼正果遗址……”此外,乾隆四十年(公元 1775年),赐进士出身的邑人王钟健写的《重修麻衣仙姑庙碑记》里也记载了这个传说。同时,麻衣仙姑的故事还见于汾阳县北西庄、郝家庄、龙泉村等地,并且与麻衣仙姑有关的庙宇在文水与汾阳两地都存在,均为祈雨灵验而修建。

       由种种史料可见,麻衣仙姑大约于大唐贞观年间生,是文水桑村人,姓任,名字未曾记载,但文水的百姓代代相传她的名字,就叫任巧灵,麻衣仙姑的传说至今在当地老百姓中传颂,当地民众亲切的将麻衣仙姑叫做麻叶姑姑,据说麻衣仙姑是因为不堪继母的虐待,为抗婚而得道成仙的,文水自古干旱少雨,麻衣仙姑立志要为百姓做事,实现百姓寻求水源的理想,因此她成了百姓心中抗击干旱的理想人物,不仅如此,麻衣仙姑也由最初的雨神最终发展成送子、送福、送财、消灾、驱邪、除病等多功能的神袛。

       3.活动情况

       从《汾州府志》、《碑记》等史料中看出唐时就有麻姑庙,到明代洪武年间仙姑因其求雨灵验而威灵甚高,祈雨活动也由民间主办改为县令直接下文、拨银,并参与的半官办活动,每逢仙姑寿辰或遇旱灾,文水人便“斋洁易服”“集十八村的民间艺术精品,前往灵泉洞“求圣水,肩圣像而来”,每次盛典,百姓虔诚,场面空前。不仅各村社要自己组织起来,并且要求参加活动的十八村社的社火形式不能重复,便有了“岳村的鈲子桥头的鼓,要看红火接麻姑”、“岳村鈲子马西铙、桥头大鼓众人敲”等民谚。这其中的岳村鈲子便是现在人们通称的文水鈲子,最隆重的一次,当属明嘉二十四年。据清末《文水县志》记载,那年的四至八月,文水境内罕遭百年不遇大旱,庄稼干枯,土地荒芜,颗粒无收。当地百姓极切地祈盼天降甘霖,于农历七月二十六日麻衣仙姑寿辰之日,全县十八村的乡民举行了规模宏大、规格之高并由县令亲自主持有异议的祭祀祈雨仪式。文水呱子成为仪仗队伍中最独特的而不或缺的乐队,所经之地,倍受关注

       就这样,文水鈲子伴随着麻叶仙姑的民间信仰走进了民众的生活。“接姑姑”祈雨仪式是民间信仰和民间艺术活动的综合体,它作为文水鈲子的文化载体,为文水鈲子的生存提供了信仰基础,使文水鈲子不仅仅是供俗民欣赏和娱乐的民间音乐,也成为民间信仰的外在体现。几百年来,文水鈲子都伴随着“接姑姑”的祈雨活动,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文水鈲子与远古巫术

       1.乐器中的巫术内涵

       文水鈲子的名称来由有两种解释:一是表演中主要使用铜锻锤制而成的小钹,这种小钹俗称"鈲子",因此得名;二是因击打小钹时发出的声音为“呱呱”之声,又因起源于该县凤城镇岳村,当地民众习惯上称之为"岳村呱子"。

      《诗经•小雅•甫田》中写道:“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通过击鼓祈福以谢田祖,祈求降甘露以滋润苗黍,养育儿女。远古人们通过经验总结,发现雷和雨水有密切的关联,天上雷声响,一般表明即将下雨,而人们的鼓声犹如天上的雷声一样悠远洪亮,因此在祈雨仪式中普遍的采用鼓这一乐器,便是利用声音相同的相似律。文水鈲子中所用的“雷公鼓”,敲起来声音宏大,模仿风雨来临前的雷声,引导雨水的降临,为植物生长和生民的延续提供保障。

       文水鈲子的演奏乐器中没有锣,只有铙、钹。晋朝傅玄有《云中歌》:“童女掣电掣,童男挽雷车”。有学者认为,此童男/童女,即所谓的 “雷公电母”。 “四川大足宋代宝顶山大佛湾第16号摩崖“雷音图”中......雷公一手执椎,身旁电鼓环绕。电母手执铜钹,正是以“以金发其气”之意。”由此可知,在祈雨仪式中,文水鈲子不仅被认为是增进热闹氛围的器乐,同样也是施行巫术的法器,是祈雨成功的重要保证。

       2.远古神话中的作战巫术

       文水鈲子的历史十分悠久,《山海经》和《太平御览》都记载了有关它的神话传说:黄帝与蚩尤作战,蚩尤勇猛无比“铜头啖石,飞空走险”,后来黄帝得到一种奇特的野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其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山海经》)其实,夔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动物,而是像龙、凤、麒麟一样的虚拟动物,人们认为这种动物神奇无比,用它的皮制作的鼓可以伏妖降魔,文水鈲子和这个神话联系起来,体现了一种古老的原始崇拜和原始巫术的体现。

       3.表演道具的巫术内涵

       文水鈲子在祈雨仪式中,鈲子乐队的人要头戴柳帽走在队伍的前端,同时在接姑姑的队伍中还会用柳枝沾水挥洒。关于祈雨中为何用柳树枝,一种解释是说长在水边的柳树与龙亲,因此为吉祥神物,是雨师,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柽柳》:按罗愿《尔雅翼》云:天之将雨,怪先知之,起气以应,又负霜雪不调,乃木之圣者也。故字从圣,又名雨师。二是说是柳树繁殖能力强,象征着万物长青,大地丰收。

       总之,在表演仪式中,人们正是期望通过柳树的神奇能力,促使上天施恩让雨水丰盈。因此文水鈲子表演中采用柳枝为道具,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模拟巫术形式。

 (三)文水鈲子与一代女皇

       根据麻衣仙姑庙和则天庙的碑文记载,麻衣仙姑比武则天大两岁,两人自幼是很要好的朋友,武则天当了皇帝,灵巧成仙得道,成了麻衣仙姑,所以民间常说,武则天是沾了神灵的仙气,仙姑则是沾了皇帝的帝王之气。

       据历史笔记记载,武则天登基后曾两次回家乡文水省亲,迎接她的乐队就是岳村鈲子。武则天作为女皇万人景仰,而麻衣仙姑成为女神是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人们希望麻衣仙姑向皇帝那样为民办事,所以麻衣仙姑便成为当时文水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与女皇紧密相连,而作为悦神之乐的岳村鈲子也自然被人们赋予了神圣的使命。

  • 非遗数字博物馆: 13903548655
  • 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文华街199号
  • 邮编: 030619
Copyright © 云亭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5009101号-1 版权所有 ©晋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