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数字博物馆

交城卦山庙会 省级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
卦山庙会是流行于交城及周边县区的一种节日民俗活动,大致产生在唐贞元(公元785—804)年间,以当时的佛教华严法会、道场活动为雏形,明代又有扩展,后世定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初六为卦山庙会之期。届时,四周城乡百姓扶老携幼,纷至沓来,构成一幅独特的民情风俗长卷。
  • 分类:民俗
  • 地区:交城县
  • 申报地区:交城县人民文化馆

  • 批准时间:2020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 卦山庙会是流行于交城及周边县区的一种节日民俗活动,大致产生在唐贞元(公元785—804)年间,以当时的佛教华严法会、道场活动为雏形,明代又有扩展,后世定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初六为卦山庙会之期。届时,四周城乡百姓扶老携幼,纷至沓来,构成一幅独特的民情风俗长卷。
历史渊源
      卦山庙会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群众性文化活动,香客们祭祀佛道儒和民间俗神,祈福禳灾、求子嗣、祛病痛、问功名及郊游远足。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六日,一年一度,千年不衰。卦山庙会保留了文峪河中上游流域民间以佛教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间文化。
       唐代佛教全盛时期,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讲经说法、水陆道场等,直接影响到朝野上下的民俗信仰。华严宗创立虽晚,但因有武则天、唐德宗的偏爱,一是寺庙的修建,二是佛教争取信徒,招徕群众,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调剂生活。为了争取更多的信徒,佛教常常用走出寺庙的方式扩大影响。“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抬阁”,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出行时的队伍常以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元、明、清直至民国,行像之风又有发展,逐渐转化为民间求雨的内容,出巡的也不仅是佛像,又增加了河神、龙王、狐突、关公等形象。除了“行像”,还举办道场,进行一些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卦山庙会始终保持了旧式庙会的主题思想和形式,没有落入集市贸易的窠臼。
       唐代李商隐有描写卦山诗《过故府中武威公交城旧庄感事》:“新蒲似笔思投日,芳草如茵忆吐时”。农历五月称“蒲月”,“新蒲”应是五月上旬时节,正是卦山庙会时候。端午节采艾悬门上以避邪气习俗,在晋朝周处《风土记》中已有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历史上佛教在文峪河流域的影响十分深远,直接关系到今天的民间习俗、节庆多个方面。南北朝北魏时代,交城区域佛教盛行,著名高僧昙鸾在玄中寺传教。唐代,由于玄中寺道绰和尚“热忱弘化.当时晋阳(含今交城县)、太原、文水三县七岁以上的男女都会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唐太宗李世民也来玄中寺礼佛拜僧。
       唐代建中贞元间,卦山天宁寺接二连三隆重举办过讲演《华严经卷》的道场:“华严三会”、“第四之会”、“第五之会”、“第八重会”、“华严九会”等,每次道场都建塔或建碑纪念,可见规模之大。它距唐“北都”(一称“北京”)太原仅40公里,前后有三位封疆大吏(河东节度使李说、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忠武军节度使王茂元)“功德主”的支持。规模宏大的道场活动,奠定了一千多年来卦山庙会的深远基础。
       明清时代,三教并重,卦山天宁寺融入了大量的儒道世俗神仙,创建了圣母庙、三教堂、地藏殿、文星阁、文昌宫、玄武塔、山神庙,塑造了很多“功能齐备”的神仙,这就使卦山庙会得到长久的传承发展。
明嘉靖胡体乾于端午节游卦山作诗《登卦山》:“登临喜嘉会,宜赋醉归篇!”    
       明万历十五年(1587),交城知县张文璧在天宁寺东侧创建圣母庙,更吸引了求子心切的善男信女。
       清康熙七年(1668)端午节,交城知县赵吉士游卦山,作《卦山游记》,记载了卦山庙会盛况。
       1965年,“大三线”建设,卦山名胜风景区全部由山西省档案馆占用,卦山庙会被迫停止,地方百姓反应很大。1971年以后,省档案馆迁往山下文昌宫,接着瓦窑水库工程、卦山艺校占驻,至改革开放后,卦山庙会全面恢复。

  • 非遗数字博物馆: 13903548655
  • 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文华街199号
  • 邮编: 030619
Copyright © 云亭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5009101号-1 版权所有 ©晋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