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数字博物馆

龙天庙会 省级

太原县城历史文化街区以龙天庙为中心的民俗庙会。此龙天庙俗称刘王祠,位于古太原县城南关,供奉着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龙天庙会是太原市晋源南街村民在农历二月、七月、九月连续举办三次的祭祀刘氏父子的传统民俗活动。
  • 分类:民俗
  • 地区:晋源区
  • 申报地区:山西龙天古太原县城开发有限公司(晋源区)

  • 批准时间:2020
  • 遗产编号:x-11
龙天庙会分三部分,二月二祭龙,七月初五迎龙,九月十五谢龙。庙会期间,燃放焰火,祭拜神灵,商贾云集,商棚林立,工艺、杂耍、风味小吃,应有尽有,社火表演,演戏酬神、祈福,人山人海,历经千年的变迁,它已成为太原当地家喻户晓的传统庙会。在祭祀神灵活动时百姓高呼:“代王到,代王到,阿哈弥尔拉茂”、“代王、代王我来也,那哈弥尔托福”。
历史渊源

十八龙王的来历

常言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而太原县祈福求雨时,龙王巡游总是抬的十八龙王。多少年来,老人们对此事总是一筹莫展,不甚了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图1 二月二舞龙表演

相传,明代三重臣之一的王琼,乃成化二十年进士,太原县城人。在弘治

年间,任都水郎中,治理漕河,负责漕运。漕河,实则为今日的京杭大运河,是南北水运的大动脉。当他上任之时,所经地域,多处久旱无雨,连年饥荒,人畜饥饿,农夫愁眉不展。何况,除征田赋外,农户还要承担着治漕夫役,实在不堪

重负。可这漕运又是专门为京师运送粮食与赋税的,其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民食调剂,岂敢怠慢。王琼眼看着百姓生活之疾苦,心急如焚。突然,他想起家乡太原县抬龙神祈雨之举十分灵验。若老天爷下场大雨,还可挽回点损失,解万民之愁。于是,他赶忙写了书信,并派人前往太原县专请龙神。果然,

龙神的到来,为此处带来好运,一时细雨连绵,禾苗复苏,百姓欢欣鼓舞。久旱

的炎民全都沉浸在恭谢龙神普降甘露的喜悦之中。

但是,自从九龙神被请走之后,一连几个月,太原大地却连日干旱,秧苗

萎枯,百姓倍受煎熬。县令更是心急如火,无奈之下,赶忙召回工匠,连夜雕琢龙神。这时,外宿的龙神也归家心切,托梦于王琼,闹着要回家。王琼由于公务繁忙,加之这一带已是风调雨顺,便把归送龙神这事忘却了。而今有梦提醒,于是他便派人于次日将龙神送归太原县城。岂料就在龙神回归的这一天,恰逢太原县民正为重塑龙神开光举行庆典。这样以来,就形成了左龙王,右龙王共十八龙王齐聚太原的局面。打此之后,百姓在抬神龙祈福求雨时,便由龙神九抬变成了

龙神十八抬,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可这龙神又与龙生九子是什么关系呢?历史的真象又给人们解开了龙神之谜。原来汉文帝刘恒称帝前,在晋阳大地所生的八子一女,便是民间民俗所信奉的龙神。由于旧时皇帝称龙,为"真龙天子",其儿子理应就是龙子,这也是中华大地多年未变的传统习俗。汉文帝治代期间,给晋阳人民带来了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称帝后视晋阳为第二故乡,曾四次返回故里,赏赐故旧群臣。纯朴善良的晋阳人民怀着感恩心情,怎能忘记这位大德圣贤呢?于是民间便将刘恒在晋阳

所生的八子一女,作为魂归故里的九龙神,从而祈求他们的保护。这样以来,随

着时间的推移,民间功利信仰的需求,其九位龙子便理所当然地成了祈求风调雨

顺,迎祥纳福之神。旧日,每年的七月间,在太原县城内外,都要先后一周抬龙神狂欢,其间,戏龙神回归故里,巡游县城内外。而途经其它地区,则是必恭必敬,决不能有半点闪失。几百年来,这一抬龙神之民俗已在人们的心目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传承不息的民间民俗节日。充分显示了太原县民众的感恩与怀念之情,也是中华之美德。(以上摘自晋源区龙天庙会研究者姚富生书稿)

龙天庙堂藏古画

太原县南关有座龙天庙,其正殿出檐下的东墙上,镶嵌着一幅仿古装裱式卷轴画。其精堪的工艺,使景物栩栩如生,好像正在微风下飘动着。乍一看还真象是挂在墙上的一幅轴画,其实是绘制而成。

据老人们讲,当年日本兵占了太原县城后,几个小鬼子来到龙天庙,看到墙上这幅精美的古画,顿生歹意,想据为己有。一个抢先用刺刀往下挑,而另两个见状,赶忙上前就抢,结果全都扑空,大失所望。这时,领头的那个便瞪大眼晴,急的哇哇直叫,发疯似地用随身带的刺刀,把墙面划的一塌糊涂。这幅画也就面目全非了。

那么,这幅画到底画的是什么呢?原来,它绘制的是猴子与乌龟交朋友的

故事。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很早以前,在东海岸边有一片桃林,里面住着一只猴

子。而东海里面住着一只乌龟,经常出来晒太阳。天长日久,猴子与乌龟便成了

好朋友。猴子给乌龟摘新鲜的桃子吃,乌龟给猴子讲东海里的故事。乌龟说∶"龙宫里有数不清的奇珍异宝,珊瑚海礁,实在太美了。"猴子听了,便向乌龟说;"那能不能带我去海底看看呢?"乌龟说∶"这我可做不了主,得回去禀报龙王,等明天出来告你。"第二天清晨,猴子早早地在海边等候乌龟的到来,可是等呀等呀,直到晌午时分,乌龟才浮出水面,对着猴子喊道∶"龙王答应你进宫,让我给你带来避水珠,还准备迎接你呢!"这时,猴子早已等不急了,一下了跳到乌龟背上,嘴含着避水珠就进入了大海。

    来到龙宫,看见宫里果真热闹非凡。龙王爷还真的为猴子举行了欢迎仪式,除设宴款待猴子外,还让其参观龙宫,住进龙庭。这里处处霞光艳艳,锐气腾腾,猴子住的十分开心。一晃几日过去了。突然有一天,乌龟领着龙医找上门来,要猴子献出心肝,为龙王女儿配药治病。猴子一听,吓得直抽筋。它想,这下可完了,自己住在龙宫,出也出不去,活也活不成了。乌龟这小子实在缺德,还说朋友一场,这下可把我算计进去了。于是他强硬着头皮,对乌龟和龙医说∶"要我献出心肝为龙女治病,可以,但我一定要亲自去见龙王一面,不然,我死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乌龟为了讨好猴子,便说∶"那咱就一起去见龙王吧。"两个相跟来到宫内,见到龙王,看着龙王焦急的样子,猴子抢先说∶"我住在一个世外桃源中,树上挂着许许多多的上好心肝。"龙王一听,忙说∶"那你留下,让乌龟赶快去拿。"乌龟急忙说∶"我拿不回来,我爬不了树。"正说间,龙医来报,龙女病情加重,得赶快取来心肝,不然龙女性命难保。这时,龙王急命俩位速拿心肝回来。猴子一下子又跳到乌龟背上,浮出了大海。猴子三蹦两跳地爬到树稍,对着乌龟破口大骂∶"你喝你的水,我吃我的桃,哪来的心肝挂树稍?缩头乌龟王八蛋,无义之辈,我不跟你交。"乌龟无奈,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摘自姚富生、杨进升《龙天庙里藏古画》,《太原日报》2021.5月)

龙天爷戏台择戏

旧时的太原县南关龙天庙,是县城祭祀神龙的主要场所,每年二月初二、七月初五、九月十五举行三次祭龙活动,庙会期间都要给龙天爷唱大戏,表达人们对龙天爷的感恩之情。

传说,和往年一样,有一年的七月初五龙天庙上抬神、赶庙会、唱大戏。锣鼓打了三通,快到开戏的时候了,戏迷们围在乐楼下,突然有几个戏迷发现戏台左上角,一条金黄色蛇抬着头面朝台上。"蛇!台上有条蛇!"蛇看着人们,好像也是准备要看戏,一动不动地盘卧着。蛇是人们心目中的小龙,有灵性的神物,上年纪的人看到眼前的一幕,又觉得奇怪,"龙天爷显灵了!龙天爷显灵了!""龙天爷看戏来了。"这一喊,吓得正要去捉蛇的后生倒退了几步。开戏了,人们只顾看戏,而金蛇却从头看到尾,在落幕时,谁也没看到金蛇的去向,就不见了。

第二天中午开戏的时分,金蛇又出现在昨天看戏的老地方,台上台下的人们好奇地观看着神灵的再次出现,村上的乡役还把捡好要唱的戏名,摆到金蛇前,金蛇满意时,便连连点头,不满意时,则不动神色,就另换一折戏,直到金蛇又点点头。就这样龙天庙上唱了几天大戏,金蛇看了几天,谁也没有看到金蛇是从哪里来的去了哪里。七月初七是龙天爷的祭日,周边的人们到龙天庙上敬香,在龙天爷的神台上发现了一条完整的金蛇脱落的皮,人们这才明白,金黄色的蛇就是龙天爷的化身。龙天爷看大戏的故事,就这样一直流传在民间。

龙王爷救民妇

太原县河东最大的村庄辛村,方圆 54 华里。每年六月二十二日,是去十里外的三贤村迎请十八龙王回辛村龙天庙的日子。这支迎神龙队伍气势浩大,三百多人,敲锣打鼓、彩旗红火,百余把朝天伞一起出发。这靠天吃饭的村庄,虔诚的人们早早恭候龙王爷的到来。今年更是一春无雨,野草枯死,夏季颗粒无收,若再还不下雨,秋收也无指望。昨夜,一农妇在饥饿中,抛下最大才5岁的 4个孩子,悬梁自尽,老天爷啊!你真的这样不开眼。在人们的呐喊声中,抬着龙

王的轿子,落定辛村龙王庙大殿,殿内供桌上早已摆满了丰盛的供品,人们在一

片祈福声中等待着。顿时,辛村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豆大的雨点落地,突

然多条金光从殿内闪出,奇怪的是那死去农妇竟在金光闪烁下苏醒过来,重新回

到人间,人们又欢呼跳舞,宰杀绵羊,煮作牺汤供献龙王。铺天盖地的雨湿透了

田野了,更输入他们的心芳。整整一个夜晚辛村龙王庙内灯笼火把,人们沉浸在祈福和龙王圣灵的甘露之中。月底,县城南街人去辛村迎请十八龙王回县河神庙存放供养。

金蛇(龙)绕棵记

到了2003年,古太原县城南关的龙天庙已不像从前那样完整、气派,院内的耳厅、东西厢房、乐楼、山门早已拆倒,唯独龙天庙正殿,框架完整保留,原门窗已拆改,屋顶杂草丛生,一下雨就漏个不停。南街人集资,在文物部门的协助下,开始恢复这一区级文物保护建筑——龙天庙。在旧基上复建了耳厅、东西厢房、乐楼、山门两侧的钟楼,修缮大殿房顶时采用了原古做法,秸灰苫房,灰瓦扣顶,琉璃瓦剪边。清理了殿内的杂物,请来当地雕塑工匠,重塑了原有的五尊金身。推举本村有经验的老人和负责人进行全程施工监理。殿内雕塑接近工程尾声,几个人在殿内一旁休息,老张带着的收音机里唱起山西梆子"打金枝",突然从殿梁上掉下了一只老鼠,落地打了个滚从他们身边跑了。这他们几个抬头看

时,只见金黄色的两条蛇,在中梁上一上一下翻越,他们生怕掉下来,赶紧躲在一边,可那两条蛇不慌不忙相互嬉戏,多时不肯离去。从那以后,隔三差五总有

人会看到蛇的身影。大殿修复开光后,就再没有人看到这两条金黄色的蛇。

汉文帝依山筑霸陵

霸陵是一代英主汉文帝长眠的地方,它位于灞河南岸的青凤山,又称凤凰嘴。正中山嘴高耸,恰如凤凰俯瞰灞川。西侧山岗低缓,向外仲张,犹如凤凰展翅。此地山原墨绿,青茵如染,杂花野卉,点缀其间,这就是霸陵。

对于汉文帝建陵一事,他一改前代帝王移土起冢的惯例,选中了灞岸白鹿原

北麓做自己的陵寝。下诏依山为陵,不另起坟。他主张薄葬,反对国丧扰民。生

前,他留下遗诏,"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曾敕令治丧期间,民

"毋禁娶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并要求"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史书记载∶"治霸陵,皆以瓦器,不以金银为饰"。明人李资在《藏书》中评价汉文帝说∶"身崩而念在民,真仁人哉,真圣主哉。"文帝驾崩之后,表仪十分简单,灵柩运至陵园,迅速入土为安。附近的老百姓对此十分不解,许多人甚至怀疑墓穴内并无灵柩。但汉文帝确是个好皇帝,于是在好心人中流传着一个"天葬汉文帝"的美丽传说。

宋太祖开宝年间,陵前重建起霸陵献殿,被人称为莫灵庙(又称莫爷庙)。位于青凤山下的霸陵,南连鹿原,北临灞水,周长千余米,高耸百米许。文帝九

年(公元前171 年),改为霸陵县。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曾在此任孝文园令,做过地方官。据说,霸陵因薄葬而未曾被盗。唐朝诗人徐夤就此写诗说;I旧历关中忆废兴,僭奢须戒俭须凭。火光只是烧秦冢,贼眼何曾视霸陵。

文帝陵东南约二里的原上,是文帝皇后窦氏之墓窦陵,因地近龙湾村,又称龙湾冢。文帝陵西南约五里处的原上鲍寨村附近,是薄太后墓,又称"薄家冢",汉时称南陵。薄太后逝于文帝驾崩之后,临终嘱咐孙儿,将自己葬于白鹿原上,为的是"西望吾夫(咸阳高祖长陵),东望吾子"。文帝窦太后,虽贵为太后,仍一直遵从文帝遗言,对太皇太后(薄太后)这位婆母孝敬备至。窦太后于武帝六年逝世。由于这几座陵墓高低错落,民间有"汉文至孝,顶妻背母"之说。霸陵至今未曾开放,本人也专作过调查,证实了陵墓的确凿环境,不亏孝文帝仁孝天下闻名,俭朴为天下垂范。

天葬汉文帝的传说

传说,汉文帝的岳父住现在的灞桥区街道邵平店,汉文帝把自己的陵墓选定在,邵平店西北熊湾的八角琉璃井。并要求陵墓的大小和平民的一样,掘地三尺即可。文帝死后,大臣即按文帝的遗愿派人掘墓。然而,文帝的女婿皇驸马看了

∶"我老爷子是皇上,陵墓咋能和平民百姓一样呢?再向下掘三尺。"掘墓的役

夫哪敢违抗驸马爷的命令。结果,刚往下挖,突然从地下飞出一只凤凰,朝南飞

去。驸马爷一看坏了,老爷子选定这个陵的位置和深度是有定数的。他为了掩自

己的过错,给役夫了些钱,知详情者全打发回家。然后一个自胡子老翁向朝廷去

透露了信息,八角琉璃井里的宝物已跑空,要想知详情,先折皇驸马,再问掘墓人。大臣们经过审讯,了解到实情,把驸马打入死牢。由于八角琉璃井风水被破坏了,人们抬着汉文帝灵柩,朝南向凤凰飞走的方向追寻。夜幕降临时,到了灞

河南岸的一个村庄。村东有座龙王庙,其它地方龙王庙都敬水龙王,因这一带灞河经常遭水灾,可这个座庙却敬的是旱龙王。大臣听成这个敬的是"汉龙王",感觉很吉祥,便把灵柩放在龙王庙里,计划等天亮再继续找。结果刮了一夜黄风,

第二天早上,大臣发现汉文帝的灵柩不见了,急忙四处寻找。抬头一着,发现东南方的白鹿原边出现一座高山,且有凤凰在上啼鸣,大臣们意识到这就是汉文帝的陵墓,原来是老天要天葬汉文帝。从此以后把这座龙王庙改叫莫灵庙,把陵的山头叫风凰嘴。

代王刘恒访贤记

汉文帝刘恒任代王时期,有位熟读老子《道德经》的人,他因能解释《道德

经》的微言大义而远近闻名。这人居住在汾河岸边的一间小茅屋里,没有人知道

他从什么地方来,也没人知道他的姓名,大家都叫他河上公。

那时,社会上普遍崇尚黄老哲理。代王刘恒也是,是懂非懂。于是他分咐内

臣们要熟读《道德经》。可是,《道德经》十分深奥,一些文字都看不懂,听说除了河上公,当时还没有人能够理解。于是代王派臣子去寻求河上公请教。可见到河上公时却是一幅傲气的样子。满口怨言地回答道∶"《道德经》是至高无上的学问,向我求教,他怎么还不亲自来呢?"代王听了臣子回来的报告。代王便亲自去拜访。代王说;"代地土地都是我代王的土地,普天也是我刘氏帝王的臣民,你如此对我,显得太自傲了吧"! 河上公听了,微微一笑,两手拍了几下,就从地上盘座着冉冉升起,到离地面一丈余高时,在空中俯看着代王刘恒说∶"我现在是上不触天,下不着地,该不是你的臣民了吧"?刘恒望着天空中悬座的河上公,连忙下车俯伏跪拜,说道∶"我缺少功德,自己又才疏学浅,很难承担称王之责,虽心仪道术,爱读《道德经》,只因才智低下,攻读不懂,但愿道君能不吝赐教。"河上公说道∶"看你这孝道贤才,好好拜读这二卷绢书注释,《道德经》上的疑点就咱白了,你别多说,我为《道德经》作注以一千七百余年了,只传了三人,而你是第四人了,但愿日后治国,派上用场。不得随意给他人看"。说完人早己无踪影。此刻,浓雾弥漫,天地不分,代王刘恒离开了那里,并获得了《道德经》奥深的意旨。

轶闻传世,久传不衰。当时世无人能完全领悟《道德经》的精神,而河上公的道来只能说是上圣的旨意,也是文帝刘恒对道术的启示与教悔,才有了这段故事的插曲,这就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非遗数字博物馆: 13903548655
  • 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文华街199号
  • 邮编: 030619
Copyright © 云亭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5009101号-1 版权所有 ©晋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