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数字博物馆

文水桥头大鼓 省级

桥头大鼓是流传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种传统民间锣鼓音乐,其来源于当地祭祀风俗并与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血脉相连,是当地传统文化祈雨民俗的缩影,对研究文水的历史、文化、风俗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因其鼓音声似滚雷轰鸣,被称“九龙浑天雷公鼓”。2009年列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分类:传统音乐
  • 地区:文水县
  • 申报地区:文水县文化馆

  • 批准时间:2022
  • 遗产编号:Ⅱ-11
历史渊源

文水县孝义镇桥头村一带,民间百姓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岳村鈲子桥头鼓,遥看红火接麻姑”。“点上灯,添上油,要看大鼓到桥头。其中的大鼓就是桥头大鼓,源于文水县桥头村,是流传于文水民间的一种打击乐,主奏乐器是一种罕见的巨鼓,故称桥头大鼓。

桥头大鼓的鼓最早悬于寺庙,早晚鸣钟击鼓是用以报时的“时辰鼓”。据《中国舞蹈史话》记载:“秧歌鼓中最大,山西有些地方的新年社火行列,有鼓大如屋书中所指大鼓是否为桥头大鼓还待考究,但在明、清和民国初年,我县桥头大鼓确实“鼓大如一间屋”。

,桥头大鼓是唐末时期桥头村关帝庙中一道士所造,意在弘扬道法、振兴庙宇。道士出家前原是文水县上河头村的鼓匠,手艺精湛。自从制造这面号称“天下第一鼓”后,以其鼓威、鼓声、鼓韵、鼓魂吸引了众多慕名前来观瞻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寺庙香火因此大盛。

明嘉靖年间,每逢传统大节闹红火,祈雨祭祀,迎送“麻衣仙姑”才用该鼓奏出浑厚雄壮的鼓点,以示敬神,后来逐步演变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风俗锣鼓。

据清末《文水县志》记载:“明嘉靖二十四年四至八月文水境内遭受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庄稼干枯、土地荒芜,久旱盼雨的文水人,为了摆脱这种状况,在麻衣仙姑的寿辰之日,县十八个村组织了规模宏大、规格之高、史无空前的祈雨祭祀仪式。此仪式由县令亲自主持,这次祈雨祭祀麻衣仙姑的仪式空前隆重,桥头大鼓作为传统的祈雨祭祀的排头兵,所经之地百姓礼待迎送。
  据当年的鼓手张玉印老人讲,早年大鼓鼓身太大,无法从庙门抬出,只好拆毁庙墙,由32名威武膘悍的桥头汉子抬着这面巨鼓阔步行进在十八家仪仗迎祀队伍之首。4名鼓手头围自制白羊肚手巾,身穿粗布马褂背心,分踞东、南、西、北,手持三尺弯槌奋击鼓面,声如惊雷,鸣天入耳。每次祭祀祈雨,桥头大鼓都在迎祀队伍仪仗之首,成为祭祀祈雨文化的主要载体,久而古老的祭祀祈雨文化与民间的迎祀麻衣仙姑的祭祀活动,二者巧妙地融为一体,因其鼓声威激,得名“九龙浑天雷公鼓”。
  桥头大鼓在日军侵华的战乱年代被毁,1980年各乡镇成立文化站,在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下,将其当时的具体情况基本调查清楚,并将原鼓点录音记谱保留。


1. 接麻衣仙姑图(马德旺手绘)

  • 非遗数字博物馆: 13903548655
  • 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文华街199号
  • 邮编: 030619
Copyright © 云亭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5009101号-1 版权所有 ©晋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