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数字博物馆

南少林五行拳 省级

南少林五行拳(南少林五行柔术)又名行迟功,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拳术。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寓人体为肺、肝、肾、心、脾,皮、筋、骨、血、肉;而柔术指养气、练气之法,养气以道为归,炼气以呼吸为功,故称之为五行柔术。由于此拳源于福建南少林寺,所以称之为南少林五行拳(南少林五行柔术)。
  • 分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地区:太原市
  • 申报地区: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总会

少林五行柔术,从天地阴阳五行之理,假释于人体,人体分内外,内则阴、外则阳、血为阴、气为阳、腹为阴、背为阳、足为阴、首为阳,全身大到骸骨,细到皮梢毫毛,无一不有阴。阳阴阳定太极之变化,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历史渊源

1.名称由来

      南少林五行拳(南少林五行柔术)又名行迟功,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拳术。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寓人体为肺、肝、肾、心、脾,皮、筋、骨、血、肉;而柔术指养气、练气之法,养气以道为归,炼气以呼吸为功,故称之为五行柔术。由于此拳源于福建南少林寺,所以称之为南少林五行拳(南少林五行柔术)。

2.传入我省渊源及主要历史事件

     1925年《南少林五行柔术谱》中记载说,南少林五行拳源于福建南少林寺,福建少林寺寺僧妙丹禅师会此术,在福建最多出现过6座寺庙,现在还有泉州少林寺、莆田少林寺和福清少林寺等几座有争议的寺庙。

     清朝乾隆年间,福建南少林因从事反清复明活动,遭到朝廷数次火焚。僧人大多难以幸免,只有深通五行柔术的妙丹禅师侥幸逃脱,被迫出走。行到直隶(今河北省)通州境内,有一位名叫李思元的人拜妙丹禅师为师,学此艺数年之后,李思元又将此拳术传授给他的孙子李志英,当时李志英在山海关外颇负盛名,在天津开设镖局,广交天下武林豪杰。

      清光绪辛丑年(1901年),山西太谷人董秀升慕名前往天津拜师学艺,南少林五行柔术便自此传入山西太原一带,并在清徐、晋祠、榆次、汾阳等地颇负盛名影响很大。据李老介绍,少林五行柔术的主要代表人物除董秀升外,还有董秀升之徒李锦文、申秉廉、李桂昌等人。而由于李锦文、李桂昌、王辅仁等众前辈相继谢世,86岁的李国瑞便成为唯一会习整套拳术者,南少林五行柔术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3.南少林五行拳基本理论

      少林五行柔术,从天地阴阳五行之理,假释于人体,人体分内外,内则阴、外则阳、血为阴、气为阳、腹为阴、背为阳、足为阴、首为阳,全身大到骸骨,细到皮梢毫毛,无一不有阴。阳阴阳定太极之变化,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人身之内外真气,合阴阳自然之理。少林柔术以气功为上乘,而气功之说有二:曰氧气、曰练气,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柔术之功用,在于克敌制胜,养气大不可缓也。故养气之道实乃紧要关键,练气与养气同出一气之源,但两者有虚实动静有形无形之别。养气以道为归;练气以呼吸为功。外五行动,内五行静;外五行无一不静,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抓五行之理,练五行之体。运先天之真气,化后天之拙力。此可谓通其源而流其长,溉其根而肢乃茂是顺乎自然之理。


  • 非遗数字博物馆: 13903548655
  • 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文华街199号
  • 邮编: 030619
Copyright © 云亭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5009101号-1 版权所有 ©晋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