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称由来
南少林五行拳(南少林五行柔术)又名行迟功,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拳术。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寓人体为肺、肝、肾、心、脾,皮、筋、骨、血、肉;而柔术指养气、练气之法,养气以道为归,炼气以呼吸为功,故称之为五行柔术。由于此拳源于福建南少林寺,所以称之为南少林五行拳(南少林五行柔术)。
2.传入我省渊源及主要历史事件
1925年《南少林五行柔术谱》中记载说,南少林五行拳源于福建南少林寺,福建少林寺寺僧妙丹禅师会此术,在福建最多出现过6座寺庙,现在还有泉州少林寺、莆田少林寺和福清少林寺等几座有争议的寺庙。
清朝乾隆年间,福建南少林因从事反清复明活动,遭到朝廷数次火焚。僧人大多难以幸免,只有深通五行柔术的妙丹禅师侥幸逃脱,被迫出走。行到直隶(今河北省)通州境内,有一位名叫李思元的人拜妙丹禅师为师,学此艺数年之后,李思元又将此拳术传授给他的孙子李志英,当时李志英在山海关外颇负盛名,在天津开设镖局,广交天下武林豪杰。
清光绪辛丑年(1901年),山西太谷人董秀升慕名前往天津拜师学艺,南少林五行柔术便自此传入山西太原一带,并在清徐、晋祠、榆次、汾阳等地颇负盛名影响很大。据李老介绍,少林五行柔术的主要代表人物除董秀升外,还有董秀升之徒李锦文、申秉廉、李桂昌等人。而由于李锦文、李桂昌、王辅仁等众前辈相继谢世,86岁的李国瑞便成为唯一会习整套拳术者,南少林五行柔术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3.南少林五行拳基本理论
少林五行柔术,从天地阴阳五行之理,假释于人体,人体分内外,内则阴、外则阳、血为阴、气为阳、腹为阴、背为阳、足为阴、首为阳,全身大到骸骨,细到皮梢毫毛,无一不有阴。阳阴阳定太极之变化,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人身之内外真气,合阴阳自然之理。少林柔术以气功为上乘,而气功之说有二:曰氧气、曰练气,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柔术之功用,在于克敌制胜,养气大不可缓也。故养气之道实乃紧要关键,练气与养气同出一气之源,但两者有虚实动静有形无形之别。养气以道为归;练气以呼吸为功。外五行动,内五行静;外五行无一不静,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抓五行之理,练五行之体。运先天之真气,化后天之拙力。此可谓通其源而流其长,溉其根而肢乃茂是顺乎自然之理。
1.传承脉络图
图2-1 南绍玲五行拳主要传承人传承脉络图
1.“三晋武馆”的创办
为了更好地发扬五行拳,在晋祠博物馆的大力协助下,创办了“三晋武馆”,李国瑞先生任总教练,前后断断续续受到社会各界不同年龄阶段众多人群的青睐,纷纷参加练习并拜师学艺。
1995年李国瑞先生武术门人在三晋武馆门口合影
李国瑞先生教导徒弟发展弘扬中华武术精髓
李国瑞先生组织收徒仪式并传承介绍南少林五行拳发展
李国瑞先生徒孙在站桩练习
2.1983年12月24日,体育报第三版在《少林五拳》一文中刊登李国瑞先生演练的南少林五行拳、龙拳、蛇拳示范图像。
3.1994年3月,在北京展览馆馆组织下,李国瑞先生受邀教授来自北美唐手道协会学员练习学拳。
1994年李国瑞先生与来我国学习的北美唐手道16个州骨干学员合影留念
李国瑞先生教授北美唐手道协会骨干学员现场场景图
李国瑞先生被聘为北美唐手道协会特邀武术教练
4.电视媒体的积极宣传,为南少林五行拳提供宣传平台
2010年太原市文化广电新阳出版局对南少林五行柔术进行报道宣传
5.1998年,《武魂》月刊第十二期封面刊登了李国瑞先生演练的南少林五行柔术,龙拳、豹拳示范图像。
1998年《武魂》期刊封面刊登李国瑞先生演练南少林五行拳
6.2011年,于“文化大拜年、和谐满龙城”活动中带领徒弟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少林五行拳。
7.2018年,李国瑞先生受福建莆田南少林寺-----南少林五行拳发源地之邀,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教授,对南少林寺僧人。
南少林寺僧人与李国瑞先生学习过程
1.健身作用
在李国瑞先生的坚持下,五行柔术最终得到了省市级部门的认可,经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论证,南少林五行拳对提高广大群众身体素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有积极的作用。“五行柔术,不超越身体极限,不激烈,刚柔并济,可与阴阳五行之造化同体,天人合一,也可以说是民族的瑰宝(南少林五行拳的特点)。
这些基本功法适合所有年龄的人练习,功夫强调人的左右两边的身体,就好比两个车轮,只有左右平衡一致,才能健康地向前行进,'五行柔术'就是要达到人体左右两边的协调。其中四十二式是提高身体协调、使得周身完整一气的重要手段,它采用的是单式反复演练的手段,旨以提高身体综合素质为主,它的练习手段遵循:放松肌肉、拉长肢体、动作舒缓、连绵不绝、关节开放、骨节通灵、气息鼓荡、周身若一的特点,对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2.传承民族文化 发扬传统武术
五行柔术,不超越身体极限,不激烈,刚柔并济,可与阴阳五行之造化同体,天人合一,也可以说是民族的瑰宝(五行拳的特点)。只有想更多的办法保护,才能使我们的子孙们除了在武侠小说和电影里看到南少林功夫,也能有所追溯,在当前社会有根可循。李国瑞先生也说,正是基于此,他才义无反顾地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尽最大努力不能让五行柔术在自己的手中失传。
(1)主要传承人之一:董秀升。
董俊,字秀升,生于清末光绪八年(1882年), 山西省太谷县董村人氏,家传医道,秀升先师自幼学 诗攻文,聪颖过人,孩提时与其弟董杰(字子英)一同随父习武练艺,二十岁文武并进,随父远涉。离晋后,先从学于刘奇兰门人耿继善(字诚信)先生,继 于 1914 年住天津“中华武士会”,求学于该会总教务 李存义前辈。其间还往来于京、津和深县沧州等地, 向刘奇兰前辈及张占魁、钱砚堂、姜容樵先生等先生 学习,除形意拳外,还学习八卦掌、孙氏太极拳。
1918 年董秀生先生返回家乡,又师从于宋虎臣先 生,后又得孙禄堂先生的指点,获益非浅。在《少林 五行柔术谱》第九章董秀生先生讲到:“近日深得斯 道者,吾师爷宋约斋先生,吾师宋虎臣先生及吾友孙 禄堂先生。”可见董师对孙先生技艺的敬慕与熟知。 李桂昌、王辅仁等先生处均存有“董先生欢迎孙禄堂 先生莅晋和欢送宋虎臣先生由大同过并回太谷”的合 影照片多帧。
此后,董秀生先生又向刘文华(字殿琛)先生。 刘文华,刘奇兰之次子先生受太原国民师范学校之聘, 继李彬堂(李存义之子),王俊臣(曾在京击败过俄 人力士)之后赴并任教。刘尽得家传,功深技精,曾 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国术教员,天津“中华武士会”及 京师“尚武学社”总教习,执弟子礼,虚心求教,术 业益精。由是观之,董秀生先生酷嗜技艺,虚心治学, 博采各家,逐于 1934 年编成《岳氏意拳五行十二形法 精义》上下两册,由范华印刷厂印刷,晋新书局发行, 是迄今我省出版的唯一形意拳专著。
董秀生先生文武全才,捧观其遗留的手稿,书法 挺秀,文章隽永,博学多才可见一斑。查山西国术促进会于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间编印的《山西国术 体育旬刊》,每见载有董先生撰文,除介绍形意拳、 南少林柔术的拳理拳法外,还介绍公立拳、罗汉拳、 十诀剑、八方刀、断门刀、五趟白猿棍、六合枪、虎 头钩等套路的动作和技法。
(2)主要传承人之二:李桂昌。
李先生讳桂昌,山西省榆次人,生于1913年正月初七,卒于2000年9月,享年87岁。李桂昌先生是一代宗师董秀升先师的正宗传人;1949被聘太原三晋中学任武术教师。1958——1959年任山西省武术集训队教练,之后在太原市体委少体校及杏花岭体育场从事武术辅导和裁判工作,在他80高龄时,曾三次前往 形意拳发源地山西永济尊村,姬龙峰鼻祖的故乡进行 考察,获得了大量宝贵资料。为今后发展形意拳传播起了到重要作用。1996永济形意拳协会赠送李桂昌先生挂匾一块。题为“献宝归宗,功德千秋”。先后曾任: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副会长,太原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太原市太极拳推手协会会长,山东济南形意拳研究会顾问,并被北美唐手道协会聘为特邀教练顾问。1995年5月被收入《中国大百科专家人物传集》并授予证书,1997年10月被收入《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1999年一月被收入《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一卷,并授予荣誉证书。
李桂昌先生自幼酷爱武术,于1932 年由张安泰介绍拜董秀升先师为师,成为董先师之入室弟子,从此开始了他的武术生涯,入室后精心习拳,潜心练功, 深得董师之器重于教诲,尽得先师之真髓。解放后曾调任太原市体委贡职,曾任太原市武协副主席、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副会长、太原市太极推手协会发起人、 太原市太极拳推手协会副会长、老年协会委员及山西天龙武术馆馆长等职。并常年在太原市体委举办各种武术培训活动。在他七十多年的练功及授拳研修过程 中,先生不仅完全继承了南少林五行和形意拳的精义,而且经多年授拳精研,深得意拳之真谛,并毕生精心研修,终成当代形意拳之代表人物。
李桂昌先生作为南少林五行拳第五代传承人,为人善良,处事忠厚,性情耿直,豪爽有节,富贵不淫,贫穷不移,授拳敬业。他以毕生精力修炼形意拳及南少林武功。他治学严谨,技艺精湛,行功势正招圆,体用兼备,技击尤精,“五功”日不间断,一丝不苟,实非常人可比;其相手击人,奥窍异常,贯用方法,不在力使,最得心应手的是:蛇缠手,铁扫帚,贴门闩,上别下挂等技法。动在两手连环,意在肘,膝沾裹,窍在上下左右十字找劲。先生在古稀之年时,每于人交手,如玩不倒翁,令人惊叹神随。他常说:“少林五行与形意拳理通法同,互为参贯, 相得益彰”。他善于博采众长、精研拳理,拳法,独树一帜、别具风格。他善化善发,出手绵软、柔中寓刚,轻灵机敏、虚实分明。听之致细、动之致微、行之致长、发之致骠。凡身受者未觉其动早已腾空跌出、真令人惊叹折服。
(3)非遗申报传承人:李国瑞先生。
李国瑞(1935年---),男,汉族,山西省清徐县人,1944年(9岁)时向李桂昌老师学习武艺,1948年(13岁)正式拜董秀升高足李锦文先生为师,学习形意拳、太极、八卦、罗汉和南少林五行柔术拳。1949年参加工作后到太原,又得到师叔李桂昌、刘毅的指导,艺业渐臻精美。
社会地位:1981年当选为太原市武术协会委员,1993年当选为太原市太极拳推手协会副会长,同年被聘为清徐县武术协会做顾问。1994年3月,于北京展览馆教授北 美唐手道协会来我国学习的16名骨干学员,并被北美唐手道协会聘为特邀武术教练。1996年当选为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委员,同年当选为太原市万柏林区武术协会副会长,以及被选为山西省武术协会鞭杆拳专业委员会副会长。2007年被评为太原市形意拳协会顾问,2008年被评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少林五行拳第六代传人。2012年被山西省体育局、山西省形意拳协会授予武术名家称号,六十岁至今任三晋武馆总教练。
竞赛:1990年,在北办的《全国首届形意拳交流大会》上荣获徒手一等奖。1995年,在河北深圳市举办的首届国际形意拳交流大会上荣获徒手一等奖。1995年,被山西省形意拳协会评为武术先进工作者,国家武术六段。李国瑞先生比赛奖状证书和奖牌整体图见附件。
社会报道与书籍:1983年,撰写《形意拳底功练法》刊登在《山西省形意拳研究》第一辑;1997年被选入《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1999年被选入《世界优秀人才大典》;2007年在国际宋氏形意拳平遥论坛中论文荣获一等奖。
2018年受福建莆田南少林寺邀请,李国瑞先生携同夫人在南少林寺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南少林五行拳的教授,并受聘为武术指导,以及赠予“南少林五行柔术”字画一副,以及另附教学交流和指导过程图。
1.董秀升先生前往前往天津求学,首次将南少林五行拳引入山西晋中地带,至此经过董秀升先生专研、勤练,将南少林五行拳传承发展下去。
2.至今,李国瑞先生作为南少林五行拳整套拳术的唯一传承人,庆幸先生将此拳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门下多位高徒,为南少林五行拳传承打造良好社会基础
1.清朝乾隆年间,福建南少林因从事反清复明活动,至深通五行柔术的妙丹禅师侥幸逃至通州境内,至此将南少林五行拳从福建莆田传出。
2.1925年,董秀升先生编著《少林五行柔术谱》。
3. 1985年,李国瑞先生整理撰写《南少林五行柔术》,并由山西省武术协会挖掘整理组录为《山西省武术拳械录之七》。
4.2008年6月,南少林五行拳正式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5-1 南少林五行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
第四代传承人:董秀升(山西太谷)
第五代传承人:李桂昌(山西榆次)
第五代传承人:李锦文
第五代传承人:刘毅
第五代传承人:赵邦玉
第五代传承人:王辅仁
第六代传承人:李国瑞
民国十三年山西省垣武术研究会同人等欢迎孙禄堂先生合影留念照
1995年李国瑞先生武术门人在三晋武馆门口合影
李国瑞先生教导徒弟发展弘扬中华武术精髓
李国瑞先生组织收徒仪式并传承介绍南少林五行拳发展
李国瑞先生徒孙在站桩练习
1994年李国瑞先生与来我国学习的北美唐手道16个州骨干学员合影留念
李国瑞先生教授北美唐手道协会骨干学员现场场景图
李国瑞先生被聘为北美唐手道协会特邀武术教练
2010年太原市文化广电新阳出版局对南少林五行柔术进行报道宣传
1998年《武魂》期刊封面刊登李国瑞先生演练南少林五行拳
2011年李国瑞先生携徒弟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展示
南少林寺僧人与李国瑞先生学习过程
南少林寺僧人与李国瑞先生学习过程
南少林五行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
刘华
[1]李晓阳.南少林五行柔术渊源于技法体系研究[J].武术研究,2019,2(4):65-68
[2]山西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挖掘整理组.山西武术拳械录[M].山西:山西省体育运动委员会,1985:71-74
[3]视频文件4.优酷网
备注:文中图片资料、以及其他文字、视频资料均由传承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