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实践的山西样本
山西晋中历史悠久,自古以农耕为本,耕读传家,商贸活跃,人文荟萃,晋中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占据突出位置。2010年,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2025年6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新的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其中包括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太原市、吕梁市)。至此,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晋中市、太原市、吕梁市19个县(区、市)全域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是对自2010年以来砥砺奋斗的有力肯定。山西成功创建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标志着山西省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迈上一个崭新台阶,对于促进山西中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创建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山西省、市“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时期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程。省市两级政府秉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坚持高位谋划推进,将创建保护区纳入山西省市两级“十三五”“十四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省市国土空间发展规划,推动《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与全省文化保护规划、文旅融合发展、城乡建设规划、生态保护、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专门规划衔接到位,施行15个相关地方条例;健全管理机制,建立保护区市际联席会议制度,三市分别成立保护区独立管理机构,多部门齐抓共管,保护区硕果累累。
01多元复合的晋中文化生态魅力
截至目前,在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孝义皮影戏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项目,同时包含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3项,省市县三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41项;世界文化遗产地1处,国保单位106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4处,国家传统村落110处、国家工业遗产1处,7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森林公园6处、国家湿地公园6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各类自然遗产33处,5处历史和自然遗产项目列入《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储备库项目清单》。保护区以非遗和物质遗产为两个层次,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价值、全域覆盖的复合型、活态遗产为主体和依托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整体实现了山水形胜、历史文化名城村落、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活态多样的非遗与绿色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多元复合的晋中文化生态魅力得到充分彰显。
02非遗常态保护长抓不懈传承活力越来越强
10余年来,保护区不断完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持续开展非遗普查、建档、数据库建设、理论研究等工作,保护区内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由创建之初的122项增至1784项,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由创建之初的213人增至2490人。24项非遗入选国家和山西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6项非遗保护案例先后入选山西省2023年度和2024年度十大非遗保护传承优秀案例,6部传统折子戏作品列入文旅部《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涌现出2名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和2家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4名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拥有国家工艺美术大师3名。“榆社古建工匠”“汾州筵席厨师”入选全国特色劳务品牌,示范效应显著,形成多元、开放、新老有序接替的传承格局,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商场、进博物馆、进演唱会、进运动会、进展会,文化惠民深入人心,非遗愈发“年轻态”,存续力越来越强。
创新优化传承载体,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非遗体验空间。保护内有我国最早收藏研究皮影木偶艺术的孝义皮影木偶博物馆,有我国北方最大最新的戏剧传承平台——晋剧艺术中心。10余年来,相继建成市级非遗综合展示馆2处,县级非遗综合传承中心19处,非遗小镇1个,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主题展示场所及非遗传承所634处,其中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国家非遗工坊1个,省级非遗工坊1个,成为保护区广大民众传承体验非遗的好去处。
03非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晋中文化特色越来越鲜明
10余年来,保护区成功打造“中华醋都葡乡”清徐县,“汾酒之都”汾阳市、“面食之都”太原市,“玻璃器皿之都”祁县,“清明寒食文化发源地”介休市,“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和顺县,晋商文化、平遥中国年、晋中社火、广誉远中药、孝义皮影木偶闻名全国,平遥漆器成为国礼,左权民歌唱响世界。定期展开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平遥国际电影节、孝义皮影戏是雕塑节,中国杏花村国际酒博会、中国非遗面食大会、左权民歌盛典等重大文化交流活动,先后举办黄河非遗大展、“我从晋中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非遗烟火 心中的家”中部六省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向世界全方位展现了以农耕为核心的晋中文化的博大精深,营造了浓厚的文化生态保护氛围,保护区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
04创新“非遗+”融合发展路径人民获得感越来越强
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保护区整体入选黄河非遗之旅,300多项非遗嵌入景区景点,平遥古城、东湖醋园、刘家堡非遗小镇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晋心远扬”——晋祠文化遗产传承及旅游体验综合项目入选“2022年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8个,国家5A级景区4家,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4个,国家旅游休闲街区3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3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8个省级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典型案例,6家省级旅游休闲街区,3个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随着在灵石王家大院拍摄《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播出、董宇辉火热山西行、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火爆,保护区内非遗旅游消费成倍增长,大大提升了保护区“锦绣太原”“怡然见晋中”“英雄吕梁”文旅形象。
推动非遗+产业特色融合经营,保护区内有老陈醋、平遥牛肉、太谷饼等非遗“中华老字号”和“三晋老字号”各19个,有杏花村汾酒、祁县玻璃器皿、清徐老陈醋、平遥牛肉和平遥推光漆5个省级非遗特色专业镇,形成交城磁窑村、文水葫芦村、孝义杏野砂器村等9个非遗特色村,非遗相关产业链持续延伸,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助力。
这些数字不仅是保护区建设成效的体现,更是一份份久久为功的责任。今后,晋中市、太原市、吕梁市将继续锚定“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提升保护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带动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助力山西社会高质量发展。